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文学论文结合竹文化来了解竹部汉字> 正文

文学论文结合竹文化来了解竹部汉字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6-05-30 18:22

本文摘要:汉字堪称是以人工再现天工的最好表现。汉字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人们的物质生活离不开竹,而且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中竹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汉字堪称是以“人工”再现“天工”的最好表现。汉字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人们的物质生活离不开竹,而且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中竹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就以竹部字为例,看看竹部汉字中渗透的竹文化。《四川文学》融现实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聚读者、作者、编者为一家,所发作品受到省内外广大读者和全国各家文学选刊的青睐。

四川文学

  摘要:竹字头的字随处可见,这些汉字涉及到人们衣、食、住、行物质精神的各个领域,在汉字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留学生的汉字教学,应关注汉字背后的文化信息,以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和我国的文化。文章结合中国独特的竹文化,分析了竹部汉字的特点。

  关键词:竹部汉字﹔竹文化;汉字教学

  一、竹子的物理特征

  1、竹子的名称:竹(《说文解字》:“冬生艸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凡竹之属皆从竹。”)、箭(矢也。从竹前声。)、箘簬(箘簬也。从竹囷声,从竹路声。《夏书》曰:“惟箘簬楛。”即“箘簬美竹和楛木”)、筱(箭属。小竹也。从竹攸声)、簜(“大竹也。从竹湯声。”簜可为干,筱可为矢)、(竹也。从竹微声。长节,深根,笋冬生)。冬生艸为竹属,属下有箭竹、美竹等。又因竹节不同而分类描写,大竹为簜,小竹为筱,直节为箭,节稀为箘簬。

  2、竹的生长:筍(竹胎也。从竹旬声)竹孕地中为筍即笋,萌生地上为笞,破壳而成竹子。

  3、竹的结构:箬(楚谓竹皮曰箬。从竹若声)、笢(竹肤也。从竹民声)、笨(竹里也。从竹本声)。

  二、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1、衣饰:笄:簪也,从竹幵声。女子头上的饰物。 “比”即“篦”,马王堆一号墓和居延汉简有“疏比一具”。箴:缀衣箴也。缝衣用的工具。从竹咸声。

  2、饮食:笋:《易 •鼎》:“竹萌曰笋。笋者餗之为菜也。竹笋在先秦以前就成为人们菜桌上的佳肴了。

  3、生活用具:(1)睡具:箦:竹席。从竹责声。

  (2)坐具:筵:竹席也。从竹延聲。《周礼》曰:“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筵一丈。籧:籧篨,粗竹席也。从竹遽声。

  (3)雨具:有柄伞的簦、无柄为笠。

  (4)日用炊饮器具:做饭的籔、箅到盛饭筥、笥(盛饭食或衣物)、箪、笾(祭祀和宴会时盛食品用的一种竹器)等。吃饭的筷、箸,从汤里捞取东西的篱等。

  (5)一般家用器具:①分类:取粗去細的为籭、簁、箄;去粗取细的为籓、箕;动词为簸。②各种形状:圆形篿 ,笼子为簍,篮子为筤,小箱子为箧。③各种用途的大烘笼为篮,熏衣笼篝,杯笼笿,筷笼籫,镜匣籢(奁)。④盛各种器物的竹箱为籯,盛谷方簋、圆簠。运土的为笼。⑤储存器械,破竹成篾围成圆形篅、断竹而成筩。

  (6)其他:纳凉的扇子为箑,夹取物的镊子为籋,夹取动作为箝,竹帘子为箔,竹制捕鱼器具为笱。

  4、建筑:笮:迫也。在瓦之下,棼上。(屋笮,古代房屋建筑构建之一,用竹条或苇杆编成帘状,装在瓦下,作用相当于望板。)从竹乍声。簾:堂簾也。(用以遮蔽门窗的用具)从竹廉声。

  三、竹与人们的精神娱乐生活

  儒家六艺——礼、乐、射、驭、书、数,在竹部汉字中均有反映。

  1、礼:祭祀典礼:簝:宗庙盛肉竹器也。从竹尞声。《周礼》:“共其牛牲之互与其盆簝以待事。在周代,设有专门管理笾的“笾人”,专门负责备办王室宴享或祭祀时笾中必须盛放的各种食物。竹簋为方形,容量为1斗2升,是盛枣栗的礼器,诸侯用以犒劳卿大夫。笄礼是嘉礼中婚、冠之礼的一种。《仪礼·士旨礼记》:“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2、乐:乐器分为竽(管三十六簧也,从竹亏声)、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大者谓之巢,小者谓之和。从竹生声。古者隨作笙)、簧(笙中簧也。从竹黄声。古者女媧作簧)(簧属,从竹是声)、箫(参差管乐。象凤之翼。从竹肃声)、筒(通箫也。从竹同声)。其中的竽为八音之首,为古代旋律乐器,也是众多乐器的定音标准,所以最先列出。笛相传为孔子所作,可以涤荡邪气,宏扬正气。可见竹制品在乐器中的重要,它们成为我国起源最早的管乐。1972年马王堆一号墓出土冥器竽一件,就是由竹木制成的。

  3、射:籣(古代背在身上盛弩箭的器具。从竹阑声)、箙(用竹、木或兽皮等做成的盛箭器具。从竹服声。《周礼》:“中秋献矢箙。”《周礼·夏官司弓矢》:“中春献弓弩,中秋献矢箙。”

  4·箠:马鞭。《玉篇•竹部》:“箠,击马箠也。”

  5·书:篆(引书也。从竹彖声。运笔书写)、篇(书也。从竹扁声。即书册)、籥(书僮竹笘也。从竹龠声。习字儿童所用而编成的竹简。)、简(牒也。从竹闲声。用于书写的狭长竹片)、笐(竹列也。从竹亢声)、箋(表识书也。从竹戔声)。筆(写字画图的用具,今简写成“笔”)

  从写到读,都离不开记载六书的载体———竹。

  6·数:筭(长六寸。古代用以计数的筹码。从竹从弄。)算(计算。从竹从具。读若筭)。段注:“筭为算之器,算为筭之用。二字音同而意别。”

  其次,竹的一些自然特点沉淀出了竹子的精神,形成了民族中谦虚忍让、讲节气、有韧性、生命力旺盛、人生态度乐观积极的特质。如竹的直:竿,竹梃也,从竹干声。箇:竹枚也,从竹固声。“箇”与“个”为古今字。竹的茂:篁(竹田也,从竹皇声)、竹的诚信:符(信也。古代朝廷封爵、置官、命使和调兵遣将的凭证。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从竹付声)、節(竹木不通,如缠束状,“節”即今简写为“节”)。郑玄注:节即信,去的人拿着做信物的。古代有六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都是用金做的;道路用旌节,门关用符节,都鄙用管节,都以竹做。

  简单的竹制用具具有如此细密的分别与分类,说明竹制器物的“专化”程度已相当高,并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繁缛礼制。

  四、特例

  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从古至今,人们造字的数量有典籍记载的至少九万有余。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汉字的造字法太容易,人们造字不免随意,因此异体字、方言字、生僻字等等大量产生,通行于社会。汉字的不断涌现和汉字的不断规范,两者伴随着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有一些字并不能看出它的理据了。

  1、笑

  《说文新附》:“此字本阙。臣铉等案”孙愐《唐韵》引《说文》云:‘喜也。从竹从犬。又案:李阳冰刊定《说文》从竹从夭义云:竹得凤。其体夭屈如人之笑。未知其审。”到底是从犬还是从夭还不是很清楚。《说文》段注引《干禄字书》云:“口关通,笑正。”段氏又说:“自唐玄度《九经字样》始,先笑后笑,引杨承庆《字统异说》云:‘从竹从夭,竹为乐器,君子乐然后笑。”,并说:“杨氏求从犬之故不及,是用改夭形声,唐氏从之,李阳冰遂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自后徐楚金缺此篆,鼎臣意改《说文》笑作笑。杨时俊《“笑”字的字义与构形》中认为“笑”下面的构件是一个借“人”形表义的符号。“笑”字上面的 “竹”字头,按照古老子的写法稍一讹变便成了篆文的竹字头,再变就成了小篆的竹。因此认为“笑”上面的“竹”字头,乃像人笑时眉目舒展的形态,是一个象形符号,非文。下面“夭”乃是借“人”形的表义符号,可以认为它是“夭”“矢”“大”“老”一类的文。如果如此,“夭”“老”还有表音作用。根据杨树达先生给象形字下的定义,我们认为“笑”是一个合体象形字。“笑”字体现的造字意图,即构意是非常明显的,它生动的展现出了一个人在内心喜悦时表现在外部颜容上面的形态。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根据汉字形体的构形构意的一致性原则,我们可以由形识义,也可由义知形。如果“笑”字的本义为“内心喜悦而开颜的一种外部表情形态。”,那么也可以作出以上的猜测。

  2、答

  《汉语大字典》中收录的义项有(1)应对;(2)应允,同意;(3)回答;(4)酬答;(5)报答;(6)当,应和;(7)以恩义相待;(8)对问题的解答或数学上运算的结果;(9)拴船的竹索。《正字通•竹部》:“答,竹笝也。” (10)竹名。元李衎《竹谱详录•竹品谱•异形品上》:“答竹,出安南。节干如苦竹,坚厚圆正,岁久则变黄色,生枝处亦不凹窳,小枝圆长;叶如淡竹,有制;筍味甘苦,不堪食。”(11)用同“搭”。处。由黄伟嘉、敖群编著的《汉字部首例解》中的处理是:“答”字本义是应对、回答,它的竹字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根据汉语大字典中收录的义项只有第九项和第十项中“答”字的意思是和竹有关的。但是这两项的出处都是元明时期的作品,而作“应对、回答”义在早期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了,因此它们不能作为“答”造字的理据。这是一个留待研究的问题,在此还不能解释。

  五、对汉字进行文化信息的解读

  (一)中国人民的竹情结

  从对以上竹字头的字的这些分析,已经可以清楚看到竹子已经渗透到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正是因为竹子的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生长快,易繁殖,易栽种,易加工,竹制品经济实用,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它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以及国人的伦理道德,对中华民族品格、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物质生产、生活实践和精神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刚柔、虚心、气节等,被列人到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察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唐宋以来,竹子与梅花、松树并称为“岁寒三友”,明代则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的确,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之所在。竹还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诗经》、《楚辞》都曾以竹为构筑意境的辅助意象引入诗歌之中,《礼记》用竹来象征人格人品,开了咏竹诗和以竹喻人之先河。从《诗经》时代开始,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数计的文学作品,如杜甫唱:“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又有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竹在绘画艺术上更是如此,在商周时期,中国的先民们就懂得用竹子编织和雕刻各种赏心悦目的工艺美术作品;从唐朝开始画竹,萧悦是唐代画竹的名家。相传他对风度儒雅的白居易十分慷慨,曾画十五竿竹送给白居易。到五代十国时期,墨竹画已成为中国画的重要一科。人们对竹的喜爱由审美延伸至宗教崇拜,中国古代的先民视竹为图腾崇拜物,把竹作为祭祀的工具和祭品,具有送子与延寿的幻化力量。因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人们已经把竹的特点人格化了,竹的自然属性同人的人格特点发生交融与契合。竹作为一种生物物种,能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发生、发展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确是世上所罕见的。因此我们在学习竹字头的字时必须了解相关的文化信息。

  (二)对汉字进行文化信息解读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意义

  对汉字进行文化信息解读在教学中尤其是对外汉字教学中是有重要意义的:首先,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譬如我们我们讲解“篇” 字,它为什么是竹字头的,如果结合图片告诉他们这是由于在古代我们把文章记录在竹简上,指的是书、简册,后来又有了相关的意义:首尾完整的诗文、成部著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等,学生会获得大致的了解。通过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挖掘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把留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中国文化的深层,即在民族文化中起主导和定型作用的那部分文化,如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当那些曾经令他们惊叹、兴奋不己的汉文化景观不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现象,而是找到了产生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时,就实现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飞跃。无疑,这对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又是一次强烈的激发。汉字文化信息解读,注重分析汉字形体,关注形音联系,揭示汉民族用汉字传递信息的心理和思维方式,让外国学生深切感受到汉字的本质特点,理解汉字的内在规律,加深对汉字所记录语义的理解,找到了学习汉字的有效途径,过去因为费力而容易变得刻板的识字教学成为充满趣味的活动,可以消除学习过程中的恐惧感和盲目性,提高学习汉字的效率。其次,加速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汉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渗透力。比如前文提到的竿、符、節他们是由竹的一些自然特点:直、有节、中空等沉淀下来的一些谦虚、讲气节、讲诚信等民族精神。从表面上看,当它为别的民族使用时,便传播了汉文化的观念;就其深层来说,它还输入了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内容。

  汉字是一种形态特殊的文字,它所体现的文化自然有别于其他文化,由它而组成的语言和由语言而构成的思维方式自然也有别于其他民族。文中仅以对竹字头这一部首的汉字的分析为例,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更多汉字背后的文化,这也是汉字的魅力所在。而这里所说的竹子精神,它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由这一个个的汉字为文化留下了鲜明的印记。我们看到的是这些生动活泼的汉字,聆听到的应该是中华民族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文明。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8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