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浅析《火线》中的人物形象> 正文

浅析《火线》中的人物形象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11-26 09:47

本文摘要:摘要:《火线》这部长篇小说是法国著名作家亨利巴比塞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创作于上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如火如荼时期,一经发表便引起了世界文坛的高度关注和广大读者的青睐,并获得了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本文将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即小说中在战争

  摘要:《火线》这部长篇小说是法国著名作家亨利·巴比塞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创作于上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如火如荼时期,一经发表便引起了世界文坛的高度关注和广大读者的青睐,并获得了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本文将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即小说中在战争一线的步兵班的士兵们的形象。从而阐释作者对战争的思考及其和平主义思想。

  关键词:士兵;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平

军事历史研究

  正文:

  亨利·巴比塞把战争、士兵和士兵们的生活方式及自己在战场中的亲身经历与思考结合在一起,作为创作《火线》的源泉,真实地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这部小说距离今天已有百年历史,但读来仍不过时,尤其是在世界风云变化多端的今天,它引领我们去思考战争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去珍惜人类的和平和自由,去尊重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在《火线》中,作者平淡无奇又极其生动地对士兵在战争前线的出勤、站岗、冲锋、宿营、休假及服劳役等生活场景以及他们的出身经历、衣着体貌乃至他们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等都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同时,这部小说的一大显著特点是其不似传统小说,有中心人物,并且主要故事情节围绕这个中心人物展开。相反地,作者着力描写了大战中的普通士兵,通过描写小说中众多无名士兵在战壕中的日常生活,展现他们对于战争的思考从而揭示战争的真相。并且,作者不着重描写某一个士兵或某几个士兵的形象,而是重点刻画巴克、贝特朗所在的21位步兵组成的步兵班这一集体人物形象。本文将对《火线》中巴比塞刻画的士兵集体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士兵是陷入战争和阶级斗争的双重困境中的人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描绘了众多人物,整本小说中共有101位有名有姓的士兵,

  其中21位步兵班中的士兵是作者详尽刻画的。并且,巴比塞还简要描写了10个女性人物。作者也简单塑造了几个军官形象和一些无名的法国士兵以及德国士兵。

  士兵们在前线过着非人的生活。寒冷、饥饿、疲乏、伤痛乃至死亡,都是始终困扰着他们的问题。他们因国家强制征兵而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他们因战场上的残酷和痛苦自发地萌生了厌战情绪。他们内心深处涌动着回归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未思考过他们被迫卷入这场战争背后的原因,更勿论这场战争发生的根源。

  因为他们都是平民阶层,都未受过正规教育,所以无法辨别政府关于他们要为国而战击退敌人的这一宣传的真假。他们的敌人真的是入侵法国的德国吗?这些头脑简单的士兵无法像当时的知识分子一样,分析战争的方方面面,更不能像巴比塞一样,思考如何消除战争。并且,即使他们对战争中的一些现象感到迷茫,他们也无法解开心中的谜团。比如,笛罗瓦认为德国士兵是和他们法国士兵有同样命运的人,那些德国军官才是他们真正的敌人。

  这个普通士兵产生的这一怀疑,说明他对待战争有一定的思考,即使他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个现象背后的实质。即便他们注意到了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诸如他们在前线拼死作战,但是那些权贵却可以躲在后方,享受舒适的生活。但是他们不能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这些法国士兵是卑微渺小的,就像小说中巴克说到的那样:“真的,当我想起一个兵,甚至好几个兵,这不算什么,这在千千万万的群众中,是微不足道的;那么,我们在人和物的洪流中,就像几滴血似地被浪涛淹没了。”①

  并且在小说的开篇,巴哈底在作自我介绍时也承认自己作为士兵,身份低微。笛罗瓦的布挎包在129团换防时被偷了,这一事件从侧面证明了士兵们的生活水平低下,这些人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因此,他们就像动物一样卑微。当士兵们在寻找战时避难所时,他们看到自己被安排在了谷仓中,而那些军官则占据了条件好的房间。对待这种因社会阶层不同造成的对比鲜明的待遇,狄赫特发出类似牛的叫声,感慨他们的住处就像牲畜棚一样。一方面,士兵们是现代战争的主力,是现代武器的主要使用者,他们是战争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他们是处于战争最底层的炮灰,他们的伤亡无足轻重。

  二、士兵是一群纯朴善良的因战争走到一起的人

  我们以波台罗为例,当他请假回到家乡时,发现已在战场上牺牲了的王达尔的妻子在和德国军官卖笑。他对此感到异常气愤,愤怒到想要杀了她。但是后来当他再回到战场和叙述者讲述事件经过时,他又慢慢地理解了王达尔的妻子,面对战争,为了生存她不得已而为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士兵巴哈底,心地同样的善良且纯朴真诚。他在战场上遇到了约塞夫,这位士兵弟兄六人,其中的五个都已经在战争中牺牲。失去手足的巨大悲痛让约塞夫丧失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巴哈底在战斗中为了阻止约塞夫自杀,故意打了约塞夫一枪。这一枪看似是打伤了约塞夫,实际上巴哈底是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挽救他的兄弟。

  三、士兵是一群处于社会底层、没有深谋远虑的人

  这些士兵绝大多数都是工人、农民和失业者,都属于无产阶级,长期被压迫被剥削。在前线众多的士兵之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开阔的眼界,无法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自身的遭遇和这场战争的本质。对于他们而言,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就已经足够。他们不会去思考这场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他们又为什么会被卷入这场战争中。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在战壕里漫长而无聊地等待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主旋律。

  然而,也有少数士兵,比如贝特朗班长、迪罗瓦、马尔特罗以及在小说的最后一章“黎明”中出现的一些无名士兵,对战争和他们在战争中的角色,应当承担的职责和任务,遇着清晰的、理性的认知和理解。

  四、士兵大多是一群被迫卷入大战中的无辜的人

  这个步兵班的所有士兵,不论老幼,无论参战前的家庭情况如何,绝大多数都因为全国动员作战令和政府的宣传而被动地参加此次大战。我们在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一个乡下的卫兵在没仔细看过路的人的情况下,甚至催促一个长得像男人的农妇去参战,:“你,你不去上前线吗”②。同时,士兵中像巴比塞一样的为了实现自己反对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信念而自愿参战的,只占极少的部分。

  大部分士兵随着不断深入战争,了解到战争的残酷之后,想法便逐渐改变。他们明白前线是最危险的地方,直面敌人和枪林弹雨。他们也深知自己无法从前线最危险险的战场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后方,因此,他们变得迷茫困惑,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出路在何处。他们甚至希望自己受一些不致命的伤,或者是一场重病。这样他们就可以去后方休养,不用去前线送死。战争的残酷和痛苦让他们本能地产生了厌战情绪。他们迫切地希望战争可以尽早结束,这样他们就有机会可能回到自己的家乡,重建自己的家园,过上安全自由的生活。

  文史论文投稿刊物:《军事历史研究》(季刊)创刊于1986年,由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主办。是研究军事历史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季刊,该专业唯一的中文核心期刊。内容涉及广泛,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从理论到实践,从战略到战术,从军事文化到军事人物均涵盖其中。

  五、士兵是传递作者思想的使者

  巴比塞一直秉持人道主义思想,并高度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他认为作家应该帮助没有渠道发声的人们来表达他们的痛苦,帮助苦难中的人们说出心声。 并且,巴比塞接受了战火的洗礼,在战壕中日渐清醒。战争的残酷和恐怖深深地震撼着他。亲历大战,士兵这个弱势群体的痛苦引起了巴比塞的关注。他想展现他们的生存状况。他为士兵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生存状况和命运而担忧。在《火线》中,多处叙述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的尊严、权利、生存的关注和重视。

  巴比塞最初怀着战胜德国帝国主义并保卫国家的繁荣,争取和平这一信念而自愿参战。在战争中,作者忠实地、客观地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痛苦。借广大无名士兵之口,表达自己对于此次战争的态度和看法。士兵们的身体和心灵在战争中受到了双重摧残。他们热切期盼战争结束,渴望和平。士兵们对于战争发表的言论,便是作者反战思想的体现。

  参考文献:Barbusse, Henri, Le Feu, présentation par Denis Pernot, Paris, Flammarion, « GF », 2014, p80.

  作者:张蓝云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4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