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戏曲行业的清源神产生> 正文

戏曲行业的清源神产生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11-12 14:13

本文摘要:摘 要:行业神的崇拜相沿成习,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 唐宋以来,清源真君(二郎神)就是朝廷主持奉祀的水神。 元代以后,人们开始确认清源真君就是青城山道士、后来的隋朝嘉州太守赵昱。 但是,直到清初康熙年间,官府也没有把清源真君(二郎神)视为戏神。 从

  摘 要:行业神的崇拜相沿成习,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 唐宋以来,清源真君(二郎神)就是朝廷主持奉祀的水神。 元代以后,人们开始确认“清源真君”就是青城山道士、后来的隋朝嘉州太守赵昱。 但是,直到清初康熙年间,官府也没有把清源真君(二郎神)视为戏神。 从清源真君的神迹来看,与戏曲似乎并无关系。 汤显祖所说的“以游戏而得道”,即从水神清源真君(西川灌口神)转为戏神,过于突兀。 其产生程序应该经历了“水神——傩神——戏神”三部曲。

  关键词:戏曲行业; 清源神; 水神; 傩神; 戏神

戏曲艺术

  戏神崇拜是神灵崇拜在戏曲行业的具体表现。 今天所见关于戏神的最早记载,是明代汤显祖(1550-1616)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汤显祖表示:“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 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留此教于人间。 讫无祠者。 子弟开呵时一醪之,唱啰哩嗹而已。 予每为恨。 诸生诵法孔子,所在有祠; 佛老氏弟子各有其祠。 清源师号为得道,弟子盈天下,不减二氏,而无祠者。

  岂非非乐之徒,以其道为戏相诟病耶? ”李渔《比目鱼·入班》中写道:“凡有一教,就有一教的宗主。 二郎神是做戏的祖宗,就像儒家的孔夫子,释家的如来佛,道家的李老君。 ”由此可见,明清汤、李两位戏曲大师都尊二郎神为戏神。

  关于“清源师”和“西川灌口神”如何成为戏神的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 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梳理相关资料,以期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说法。

  关于清源神的产生,有很多说法。 有资料认为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清源真君二郎神的传说。 清代康熙年间的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石文桂的《重修庙碑记》曰:“京师朝阳门内灯市口有二郎神庙,神即清源真君也。 相传建于唐贞观二年,于元延祐二年重修,明万历甲寅复修。 ”唐代贞观二年为公元628年。 若此说可信,到汤显祖明确说明清源真君二郎神为戏神,期间经历了970多年。

  汤显祖写《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提到“大司马死二十余年矣,食其技者殆千余人。 ”这里的“大司马”是指兵部尚书谭纶,江西宜黄人,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戏曲活动家。 谭纶于万历五年(1577)去世。 徐朔方据此推断汤显祖的《庙记》“当作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显祖家居后,三十四年(1606)前。 ”也就是说,从唐代贞观二年,到万历二十六年,期间经历了970多年的历史。 这期间,清源真君二郎神由水神衍化为戏神,经历了一个奇妙和混沌的过程。

  一、清源真君的奉祀情况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条详细记述了汴梁(今河南开封)二郎庙会的盛况:“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 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 二十三日,御前献送后苑作与书艺局等处制造戏玩……悉皆精巧,作乐迎引至庙。 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 太官局供食,连夜二十四盏,各有节次。

  至二十四日,夜五更争烧头炉香。 ……天晓,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 所献之物,动以万数。 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诨话、杂扮……乔相扑、浪子杂剧……色色有之。 至暮呈拽不尽……至夕而罢。 ”这清楚地说明“灌口二郎”是被敕封为“神保观神”的。 如果说戏曲艺人因此而将二郎神拉来做其行业的守护神,似乎也不无道理。 但是这并不能解释水神与“以游戏而得道”的联系。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四“土俗祠”曰:“义勇武安王及清源真君庙,在西溪法华山,一在半道红街‍‌‍‍‌‍‌‍‍‍‌‍‍‌‍‍‍‌‍‍‌‍‍‍‌‍‍‍‍‌‍‌‍‌‍‌‍‍‌‍‍‍‍‍‍‍‍‍‌‍‍‌‍‍‌‍‌‍‌‍。 ”又有“东都随朝祠”曰:“二郎神,即清源真君,在官巷,绍兴建祠。 旧志云‘东京有祠,随朝立之’。 ”这段文字说明在北宋东京开封就有二郎神祠,南渡后于绍兴年间(1131-1162)又随着朝廷迁至杭州。

  到南宋后期,清源真君的影响广及京城。 宝祐元年(1253),南宋军器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牟子才的《请建清源崇应观奏》曰:“大江发源,实自汶江,清源真君,庙食其土,治水之绩,为世大利。 朝廷春秋祀享,神寔作配。 ”为此,宋理宗赵昀“旨就吴山(在杭州)卜地建庙,御书清源崇应之观清源之殿”,事见《咸淳临安志》卷七五。 这些资料说明,宋代建立寺庙是把清源真君作为“水神”来奉祀的,也说明临安祭祀清源真君的“崇应观”属于“官祠”。

  元代《一统志》卷五称:“蜀人呼雒口(什邡市)为大郎,灌口(都江堰市)为二郎; 栅口(崇庆州)为三郎。 ”自宋代以还,什邡市即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大王庙,灌口有二王庙,崇庆州有三郎庙。 赵昱是四川民间传说的水神。 道家称赵昱本是青城山道观的道士得道成仙,据说灌县赵公山就是他隐居修炼的地方。

  元代无名氏作《清源真君六月二十四曰生疏》,歌颂赵昱的功绩和神灵:“孟秋行白帝之奴,尚迟六曰; 中夏庆清源之圣,诞降九霄。 易地权平,与天长久。 恭惟清源真君,秀储仙洞,威振灵关。 破浪兴妖,随显屠龙之手,含沙射影,特彰斩蜃之功。 佐泰山生死之司,护佛法慈悲之教。 某恩蒙波润,泽遇河清,五十四州咸仰西州之主,亿万千岁永绥东土之民。 ”

  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石文桂的《重修庙碑记》曰:“尝观《帝京景物略》,二郎神不知所谓。 然而神之降格,厥有明征。 江西庐陵县志云:隋时隐青城山,召为嘉州太守。 斩蛟有功,人思其旧德,立庙灌口,为二郎神。 唐封神勇将军,加封赤城王,宋封清源真君。

  上高县志云:真君姓赵,名昱,封号则同于前。 四川通志,真君列名宦中,姓名封号皆同。 所言事迹甚详细……”《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八:“康熙三十五年重建二郎神庙,仓场侍郎石文桂撰碑。 其略云,据道书,称二郎神为清源真君,唐贞观二年创庙于此,宋元祐二年重修。 见《五城寺院册》(臣等谨按)二郎神庙在今灯市口大街东,存小殿一楹,本朝康熙三十五年重修。 ”

  从以上资料可见,唐宋以来,清源真君(二郎神)就是朝廷主持奉祀的水神。 元代以后,人们开始确认“清源真君”就是青城山道士、后来的隋朝嘉州太守赵昱。 但是,直到清初康熙年间,官府也没有把清源真君(二郎神)视为戏神。

  二、西川灌口神的神主问题

  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载:“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 ”西川灌口神,本指战国时期修建都江堰的水利专家李冰,后逐渐衍化为俗称灌口二郎的李冰次子。 由于宗教等各方面的原因,从灌口二郎神分化出至少包括李冰父子、赵昱、杨戬、杨光道、杨四郎、许逊、吴猛、邓遐等许多神。 二郎神为中国历代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世为水神,宋朝以后各地多建二郎神庙,其来历主要有如下说法:

  (一)李冰。 著名水利工程专家。 秦昭襄王末年为蜀郡守,曾主持兴建中国早期伟大的灌溉工程都江堰。 据《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 ”百姓感其恩泽,为之立庙,虔诚祭祀,以神敬之。

  后蜀封之为“大安王”“应圣灵王”。 在永康郡导江县(今都江堰市)立庙祀奉。 公元972年诏修其庙,公元974年改号“广济王”。 《风俗通》《华阳国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宋代洪迈的《夷坚志》支志丁卷六曰:“永康军崇德庙,乃灌口神祠,爵封至八字王,置监庙官视五岳,蜀人事之甚谨。 每时节献享,及因事有祈者,无论贫富,必宰羊,一岁至烹四万口。 ”明代高承《事物纪原》记载:北宋“元丰(1078-1085)时,国城之西,民立灌口二郎神祠。

  云神永康导江县广济王子,王即秦李冰也。 ”元至顺元年(1130)封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李二郎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 清雍正五年(1727)敕封李冰为“敷泽兴仁通佑王”,二郎神为“承绩广惠英显王”‍‌‍‍‌‍‌‍‍‍‌‍‍‌‍‍‍‌‍‍‌‍‍‍‌‍‍‍‍‌‍‌‍‌‍‌‍‍‌‍‍‍‍‍‍‍‍‍‌‍‍‌‍‍‌‍‌‍‌‍。 故后来改其祠为二王庙,今址在四川省都江堰市。 南宋时,在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人头山(亦名云台山)的悬岩雕刻有李冰的雕像。 南宋礼部侍郎、刑部尚书程公许(? -1251)有《人头山肃谒石壁清源真君像》诗曰:“人头接剑门,濯濯危髻绾。 一峰表独立,层崖平若剷。 有一伟丈夫,远莫辨眉眼。 异闻验清源,奇质自天产。 三生旧缘契,邂逅一笑莞。 江流怒未平,父功子其僝。 坐令老蛙缚,笑看离堆铲。 陆海擅两川,利百倍灞滻。 神圣杳难诘,事或载编简。 明德远矣哉,椒浆酌盈琖。 ”

  (二)李冰父子。 相传李冰曾带领次子在灌口开离堆,锁孽龙,有德于蜀人,蜀人因此建庙祭祀,奉之为神灵。 后将望帝祠原址改为祭祀李冰的“崇德庙”,宋朝初年,庙内增祀李冰之子神像。 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上:“崇德庙在(永康)军城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 ”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曰:“有方外士为言:蜀道永康军城外崇德庙,乃祠李太守父子也。

  太守名冰,秦时人,尝守其地。 有龙为孽,太守捕之; 且凿崖中断,分江水一派入永康; 锁孽龙于离堆之下。 有功于蜀,人至今德之; 祠祭甚盛,每岁用羊至四万余。 凡买羊以祭,偶产羔者亦不敢留。 永康藉羊税以充郡计。 江乡人今亦祠之,号灌口二郎。 每祭,但烹一膻,不设他物,盖自是也。 ”《宋史·礼志八》曰:“永康军李冰庙,已封广济王,近乃封灵应公。 ”《元史·文宗纪三》曰:“至顺元年(1330)春正月……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 ”因此,在宋元的国家祀典中,是以李冰父子为二郎神的。

  (三)李冰次子。 李冰次子助力其父造福百姓,蜀人敬奉为灌口二郎神。 《朱子语类》卷三《鬼神》云:“蜀中灌口二郎庙,当初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 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个儿子出来。 初间封为王,后来徽宗好道,谓他是个什么真君,遂改封为真君。 ”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资料,其中透露出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经过宋徽宗的册封,“灌口二郎”和“什么真君”第一次合为一神; 二是透露出朱熹对灌口二郎神“血食”奢侈,“今逐年人户赛祭,杀数万来头羊,庙前积骨如山”的不屑。

  清代陈祥裔《蜀都碎事》云:“蜀人奉二郎神,谓之川主。 其像俊雅,侍从者擎鹰牵犬,盖李冰之子也。 ”《常熟县志》载,李冰之子曾斩蛟除孽,与父亲一同筑堰,颇有水功。 曾在祭祀蜀王杜宁的“望帝祠”祭祀灌口二郎神。 宋元丰年间先是在民间自发为之立庙,后宋仁宗和宋徽宗时期分别封之为“惠灵侯”和“昭慧显灵真人”。

  (四)隋朝嘉州太守赵昱。 在李冰父子受到帝王敕封和民众奉祀的同时,隋朝嘉州太守也开始被敕封为“灌口二郎”和“清源真君”(一说赵昱为汉代嘉州太守,见明代梅鼎祚引《四川志》)。 北宋王銍托名唐代柳宗元的《龙城录》记载:隋朝嘉州太守赵昱“斩蛟”之后,“州人顶戴,事为神明。 隋末大乱,潜以隐去,不知所终。 时嘉陵涨溢,水势汹然,蜀人思昱。 顷之,见昱青雾中骑白马,从数猎者,见于波面,扬鞭而过。 州人争呼之。 太宗文皇帝赐封神勇大将军,庙食灌江口。 岁时民疾病,祷之无不应。 上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又封显应侯。 ”到元代,水神赵昱的故事已很详尽,而且有了生动的细节。

  元秦子晋《新编连相搜神广记》说:“清源妙道真君,姓赵名昱,从道士李珏隐青城山‍‌‍‍‌‍‌‍‍‍‌‍‍‌‍‍‍‌‍‍‌‍‍‍‌‍‍‍‍‌‍‌‍‌‍‌‍‍‌‍‍‍‍‍‍‍‍‍‌‍‍‌‍‍‌‍‌‍‌‍。 隋炀帝知其贤,起为嘉州太守。 郡左有冷源二河,内有犍为老蛟,春夏为害,其水汛涨,漂淹伤民。 ……昱持刃入水。 有顷,其水赤,石崖崩,吼如雷。 昱右手持刃,左手持蛟首,奋波而出。 时有佐昱入水者七人,即七圣是也。 公斩蛟时年二十六岁。 隋末天下大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 后因嘉州江水涨溢,蜀人见青雾中乘白马,引数人鹰犬弹弓猎者,波面而过,乃昱也。 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奉祀焉,俗曰灌口二郎。

  太宗封为神勇大将军。 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 宋真宗朝,益州大乱,帝遣张乖崖入蜀治之。 公诣祠下求助于神,果克之,奏请于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 ”二郎神赵昱作为水神在民间流传极广,现存元杂剧中不乏对他的塑造,如《灌口二郎斩犍蛟》《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等都搬演其事。 可见,戏曲行业神清源真君(二郎神)不可能产生于元代之前。

  (五)杨戬。 《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记玉皇大帝外甥杨戬,神通广大,曾诛六怪、劈桃山,号为灌口二郎。 《西游记》第六回称他是“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又借孙悟空之口点出其来历:“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

  ”《封神演义》更明指其名叫杨戬,是玉鼎真人的徒弟。 其实杨戬本系北宋徽宗宠信的一个宦官。 历史上的杨戬是一个刮地皮的人物,宋时二郎神崇拜最盛,每逢他的诞辰,善男信女都要负一块土到庙里去作礼物,与刮地皮的行径相类,故而杨戬可以与二郎神相混。 胡适认为:“宋时祀二郎神,必须撮土一块,此犹是灌口筑堤有功的神迹的遗痕。 徽宗的诸佞臣之中,杨戬有刮地皮的本领,民间大概曾给他起绰号为‘二郎神’,即指此撮土祀祭的遗风,后来就认二郎神姓杨名戬了。

  ”民俗学家容肇祖却另有解释:“二郎神的必需祭品为羊,南宋人的笔记及语录等都说每年杀的羊至四万多,每羊过城,纳税钱五百,卒岁得钱二万千。 这是事实。 羊与杨同音,指二郎神以代杨戬,这是敢怒而不敢言的百姓所用的诨号。 ”历久这二郎神便真的说是杨戬了。 最终杨戬变成了二郎神,再经《封神演义》“落实”,遂成定论。 所以在民间俗信中的各种二郎神里,这个产生于小说的“杨二郎”是最不足为据的。

  总之,二郎神的传说有多种版本,但多与水有关。 历朝历代,上到帝王,下至百姓,敬奉二郎神,立祠祭祀渐成风俗。 凡有水灾事,必向二郎神祈求消灾,以保平安。 清代顾禄所撰《清嘉录》卷六载:六月廿四“又为二郎神生日,患疡者拜祈于葑门内之庙,祀之必以白雄鸡。 ”

  三、关于戏神“讫无祠者”的问题

  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说,清源真君“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留此教于人间。 讫无祠者……予每为恨。 ”按汤显祖的说法,明代万历年间,清源师“讫无祠者”。 博通道教的汤显祖对“清源妙道真君”不可能无所了解。 从北宋开始,“清源真君”信仰流布较广,在江西、安徽、湖北、江苏、山东、陕西、内蒙、辽宁、河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境内均存有“清源”祭祀遗迹。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了汴梁(今河南开封)二郎庙(神保观)。 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了在临安(今杭州)西溪法华山清源真君庙、临安官巷二郎神庙(清源真君)。 《咸淳临安志》记载了宋理宗赵昀“御书清源崇应之观清源之殿”。 元代《一统志》记载了灌口的“二王庙”。 元代秦子晋《新编连相搜神广记》记载了宋真宗追尊“清源妙道真君”的寺庙。

  清源庙在江西省境内的有浮梁县新田村的清源庙,祀秦蜀郡太守李冰,宋邑人李洞出使金国资神之佑,因立庙。 在浮梁县宋隅内的清源观,晋太康元年立双溪观,宋宣和中敕赐大清源观,元末毁,明洪武中重建。 很明显,汤显祖所说的“讫无祠者”,不是“清源真君”没有奉祀者,而是没有把“清源真君”作为“戏神”的奉祀者。

  其实,汤显祖完全没有必要对清源师“迄无祠者”而愤愤不平。 即使在二郎神最为红火的宋代,老百姓也没有多少人明白二郎神是何许人也。 清代汪师韩的《韩门辍学续编》引《宋史·五行志四》曰:“徽宗政和七年,诏修神保观,俗所谓二郎神者‍‌‍‍‌‍‌‍‍‍‌‍‍‌‍‍‍‌‍‍‌‍‍‍‌‍‍‍‍‌‍‌‍‌‍‌‍‍‌‍‍‍‍‍‍‍‍‍‌‍‍‌‍‍‌‍‌‍‌‍。

  京师人素畏之,自春及夏,倾城男女负土以献,揭榜通衢,云某人献土。 然不知何神也。 ”明代与汤显祖交谊最深,几乎与汤显祖(1550-1616)“同生共死”的著名戏曲家梅鼎祚(1549-1615)似乎对“清源真君”为戏神的说法也一无所知。 他的《才鬼记·清源真君》曰:“金主亮每举事,必决于箕仙。 后将南牧,令童男女二人侍箕旁,得《望江南》词云:‘才举意,玄象照离宫。 坎女离男金水火,几多铁骑漫英雄,最苦是云中。 辽东鹤,惊起老苍龙。 四海九州沾惠泽,狼烟影里弄清风,堪作主人公。 ’亮览之不悦,问‘铁骑漫英雄’,谓谁耶? ’乃书‘亮’字。 亮大怒,复问:‘汝是谁? ’又书‘清源真君’四字。

  盖灌口神王也。 ’《四川志》:汉赵昱为嘉州太守,江有犍蛟为害,昱入江斩蛟后,乘白马,白日上升,州人立祠灌口; 封清源妙道真君。 世所称灌口二郎神者。 ”在梅鼎祚的笔下,“清源真君”就是“灌口神王”,也就是嘉州太守赵昱,但梅鼎祚丝毫没有提到戏神的事情,这至少说明在戏曲家梅鼎祚的心里还没有“清源真君”是“戏神”的概念。

  值得玩味的是,时代稍晚于汤显祖的明代文学家钱希言(吴县人)也不知道二郎神是戏神这回事儿。 钱希言的《狯园》(成书于1614年,汤显祖去世的前两年)在“淫祀”卷有“二郎庙”一则,记述苏州葑门内二郎庙的风俗:“相传灌口二郎神在四川成都府灌县,香火甚盛。 今吾葑门内水中涨一小洲沚,方广不逾数弓。 土人立二郎庙于其上,殿堂甚湫隘,临水开窗,如人家斋舍一楹。

  神像亦小,长可二尺许,著金兜鍪,衣黄袍,坐帷帐中。 而香火之盛莫与比者。 自春徂冬,祭享不绝……又传六月二十四日是神诞生之辰。 先一夕,便往祝厘,行者昼夜不绝,妓女尤多。 明日即醵钱为荷荡之游矣。 吴城轻薄少年,相挈伴侣,宣言同往二郎庙里结亲。 一进庙门,便阑入珠翠丛中,双拜双起,日以为常,神亦不以为异。 若果清源真君,安得不降之罚乎? 疑是花木之妖尸之矣! 诲淫败俗,莫此为甚,未知始作俑于何年。 ”钱希言的记述说明,苏州葑门内的二郎庙已经由官家祀典内的官庙转向了民间的俗庙,成为不在官家祀典内的“淫祠”,但依旧还不是戏神的庙宇。 同时也说明在汤显祖确定清源真君(西川灌口神)为戏神时,这“戏神”的知名度非常之低,“讫无祠者”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

  四、水神和戏神的合一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载:“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 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留此教于人间,讫无祠者。 子弟开呵时一醪之,唱啰哩嗹而已。 予每为恨。 诸生诵法孔子,所在有祠; 佛老氏弟子各有其祠。 清源师号为得道,弟子盈天下,不减二氏,而无祠者。 岂非非乐之徒,以其道为戏相诟病耶? ”这段文字标志着戏神第一次进入典籍记载。 汤显祖对戏神的阐述有些语焉不详,除了“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的问题,前面已阐述不赘。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以游戏而得道”的问题。 从清源真君的神迹来看,与戏曲似乎并无关系。 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尝试着解开清源师由水神“以游戏而得道”而成为戏神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清源真君“之所以成为明清时期很多地方的戏神,可能与清源真君广为百姓奉祀有关。

  ……以前戏班穿州过府,经常借宿祠庙,演出也多与祠庙庆祝活动有关,可能因此广为各地奉祀的清源真君逐渐从地方神变成戏神。 ”这种猜测式的说法没无实质性意义。 因为“以前戏班穿州过府,经常借宿祠庙”,借住最多的应该是各地最为普及的“土地庙”“城隍庙”或“关帝庙”,既然土地神、城隍和关帝都没有成为专职戏神,清源真君由此成为专职戏神的说法就立不住脚。

  《宜黄戏神清源祖师源流述略》一文认为:最早将“清源”与“游戏”关联一体,即“清源”戏神化的记载,见南宋宝庆、绍定年间(1225-1232)陈思编刻、元至正(1341-1368)末陈世隆补刊的《两宋名贤小集》录《梅溪诗集》云:“怀章南过蔡公乡,驻马遥瞻数仞墙; 丹荔株株经品藻,乔松叶叶惠清凉。 四贤诗出人增气,三谏章成国有光。 真是济川三昧手,清源游戏作虹梁。 ”(《过蔡端明故居》)游戏得道的“清源”神化形象,头戴紫冠身穿“恩袍”喜气洋洋而英姿飒爽,已经有科举荣登之“喜神”色彩,亦见同卷诗《诸公廷对甫迩复用前韵》所云:“清源紫帽发英灵,万斛词源水注溟。 遥想恩袍动草色,定知喜气彻天庭。

  名高虎榜唐文杰,人半云台汉列星。 累月笞儿几翁妪,夜深灯火督穷经‍‌‍‍‌‍‌‍‍‍‌‍‍‌‍‍‍‌‍‍‌‍‍‍‌‍‍‍‍‌‍‌‍‌‍‌‍‍‌‍‍‍‍‍‍‍‍‍‌‍‍‌‍‍‌‍‌‍‌‍。 ”此为现存的“游戏”之神“清源”最早的记载。 由此推断,戏神清源形象的雏形至少在南宋宝庆、绍定年间(1225-1233)就已经确立。 文章提到的两首诗均为后来《两宋名贤小集》中选录的诗歌,并未查找最早出处,而以选本刊刻的时代来推断“戏神清源形象的雏形”,这已经晚了大约一百年。 这两首诗均出自宋代王十朋(1112-1171)的《王梅溪文集》(今有标点本《王十朋全集》)。

  假设章文的观点能够成立,“戏神清源形象的雏形”至少也应是王十朋的生活时代,而不是后来《两宋名贤小集》产生的“南宋宝庆、绍定年间”。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章文所说的“清源”根本就不是“清源真君”,而是福建泉州的清源山。 第一首《过蔡端明故居》曰:“真是济川三昧手,清源游戏作虹梁。 ”诗题中的“蔡端明”指北宋大臣蔡襄,因曾任“端明殿学士”,故称蔡端明,蔡襄的故居在福建莆田蔡垞村,诗中的“清源”指清源山,该山因五代时清源军(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而得名,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第二首《诸公廷对甫迩复用前韵》曰:“清源紫帽发英灵,万斛词源水注溟。 ”诗中的“清源紫帽”更明显是山名,而不是什么“头戴紫冠”。 《闽书》卷七说得很明白:“罗裳山与清源、紫帽、朋山并为郡名山。 ”紫帽山位于福建泉州鲤城区西南的晋江市紫帽镇境内,与清源山对峙,俗呼“对山”,所谓“清源之奇以石,紫帽之秀以峰”。

  笔者注意到,在水神清源真君(灌口神)演变为戏神的过程中,有两组资料相对过硬。 第一组是宋代张唐英的《蜀檮杌》和清代史梦兰的《宫词》。 《蜀檮杌》卷下载:广政十五年“六月朔宴,教坊俳优作灌口神队,二龙战斗之像。 须臾天地昏暗,大雨雹。 明日,灌口奏:岷江大涨,锁塞龙处,铁柱频撼。 其夕,大水漂城,坏延秋门,深丈余,溺数千家,摧司天监与太庙。 令宰相范仁恕祷青羊观,又遣使往灌州,下罪己诏。 ”关于此事,清代史梦兰的《宫词》写道:“龙战元黄入宴初,满天雨雹竟何如。

  教坊游戏干天怒,罪已深宫下诏书。 ”这一组资料虽然还不能够推断水神和戏神是如何合二为一的,但“教坊俳优作灌口神”至少已经将“灌口神”和“教坊俳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下一步寻找水神向戏神的转变铺垫了道路。 第二组是曾志巩提供的南丰县的《金砂余氏重修族谱》和《金砂余氏傩神辨记》。 曾先生根据傩文化调查材料,1998年在沅湘傩戏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过一个观点:宜黄戏神的产生与南丰傩神的流传有关。 据南丰县《金砂余氏重修族谱》记载,公元908年,为避战乱,余氏从江西饶州余干县迁至南丰,随请清源妙道真君神迁金砂。

  明末清初傅太辉(1630-? )的《敕封清源妙道真君传》:“余氏旧谱载:远祖瑶公,唐进士,为湖广衡州太守,随请此神同迁饶州白塔村,至祖赏公,自饶迁丰,亦请此神迁金砂。 由是显应四方,祈祷如市,立庙奉祀,岁时香火,遗其制曰‘驱傩’……据其说曰:本真君也。 ”《金砂余氏重修族谱》重刊时,傅太辉的《金砂余氏傩神辨记》说:“今尔余氏之族,相传世有傩神,至每岁孟春、孟冬,集老幼成嬉,其所从来也旧矣。 问其故,佥曰:此乃本自我唐世远祖瑶公为衡州太守,从四川峨眉迁来得之清源妙道真君,世习其教,历千载弗变。 ”(以上两条资料均见曾志巩著《江西南丰傩文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南丰县位于江西省东部,与宜黄县为邻。 此二县民众对灌口二郎信仰比较普遍。 封建帝王敕封的水神“清源真君”,经过南丰的“傩神”,进而转化为宜黄的“戏神”,似乎更加顺理成章了。

  根据以上两组资料,笔者认为,汤显祖所说的“以游戏而得道”,即从水神清源真君(西川灌口神)转为戏神,毕竟过于突兀。 最有可能的程序应该为“水神——傩神——戏神”三部曲。 在这个过程中,傩神成了从水神到戏神的重要媒介。 民间旧俗认为,天旱水灾都是孽龙在作祟。 所以,每遇天旱水灾时,人们往往要举行群体性许愿活动,一般以村寨或宗祠为单位举行。

  戏曲论文投稿刊物:《戏曲艺术》关注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发展方向,全面展示学院的各项科研成果,既能使外界更了解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也能为致力于戏曲研究的同仁们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料来源,并保持它的学科性和通俗性和趣味性。

  这一类许愿活动规模较大,除了作相关的法事外,还要邀请戏班演出《降龙》等求神娱人的傩戏。 如《遵义府志》收有清代李樾《太平阳戏诗》一首,很能说明水神与戏曲的关系:“水利频兴功绩奇,梨园装束似当时,愿将川主降龙事,话与吾乡父老知。 ”旧时川贵地区有很多傩坛都供奉川主、土主、药王,合称“三圣”。 “川主”即“灌口神”或“灌口二郎”,亦说是秦朝蜀太守李冰或隋朝嘉州刺史赵昱。 李樾的诗虽然晚出于清代,但却为“水神——傩神——戏神”三部曲提供了一条佐证。

  作者简介:宋希芝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