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浅析巴赫复调音乐风格以《c小调赋格》为例> 正文

浅析巴赫复调音乐风格以《c小调赋格》为例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11-03 10:01

本文摘要:【摘 要】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但是在那个时代,他并没有声名大噪,他晚年的作曲风格在当时甚至显得有些过时。其实,巴赫的音乐作品复杂又精彩,他有着敏捷的乐思和高超的作曲技法,广泛吸收了各国作曲家的创作经验,使得复调音乐发展到新的水平。

  【摘 要】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但是在那个时代,他并没有声名大噪,他晚年的作曲风格在当时甚至显得有些过时。其实,巴赫的音乐作品复杂又精彩,他有着敏捷的乐思和高超的作曲技法,广泛吸收了各国作曲家的创作经验,使得复调音乐发展到新的水平。巴赫的音乐作品风格独特,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在巴赫众多的音乐作品中,他的复调音乐作品尤为精湛。巴赫在他的复调音乐作品中融入了哲学思想和深厚内涵,这些丰富的情感用复调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动人。笔者选取了《c小调赋格》这首作品,来感受他的复调音乐风格。

  【关键词】巴赫;赋格曲;复调音乐;风格特征

巴赫复调音乐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人们赋予他众多称号,如“西方音乐之父”“伟大的复调音乐大师”“欧洲音乐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等等,并且还将他去世之年即1750年定为巴洛克音乐的结束之年。如果说音乐史就是音乐天才和音乐大师所构建而成的,那么这些在音乐史上留下姓名的各位音乐天才和音乐大师都是特殊且优秀的,巴赫在这些群星之中散发着更加耀眼的光芒,自然离不了他创作的精彩非凡的音乐作品。他创作的音乐作品种类繁多,有序曲、进行曲、奏鸣曲、三重奏、四重奏,等等。

  除了十三部歌剧以外,还有将近四十首的钢琴协奏曲。巴赫的音乐作品有着十分鲜明的个人特色,各个国家不同的音乐元素在巴赫的音乐作品中得以完美融合,这与他游历过很多国家有关,当然,也因其具备高超的能力,才能将这些元素完美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专属于他的音乐风格。巴赫在他的音乐作品中表达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因为他有着一颗真实而温暖的心,也有着很高的思想高度,而且巴赫对于当时的社会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他把自己对于当时社会、环境、宗教等的思考融入到作品当中,所以,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包含着生活的气息,也有着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

  而他的复调音乐作品能够成为他众多作品的代表作,也是因为作品本身不可多的独特音乐风格。在巴赫复调音乐作品中,《平均律钢琴曲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同样也是其音乐创作的巅峰之作,被誉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平均律钢琴曲集》包含了48首前奏曲与赋格,笔者就以这部作品中的《c小调赋格》为例,简单谈一谈巴赫的复调音乐风格以及特点。

  一、巴赫的复调音乐巴赫出生在德国的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接受音乐艺术的熏陶。在当时的社会,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十分流行,巴赫本人信仰宗教,所以他善于运用路德新教的赞美诗和教堂里的管风琴作为创作的主要素材,但巴赫的作品不仅仅是教会音乐,还有着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巴赫同样也受到了资本主义阶段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这些音乐形式的完美融合使得巴赫的创作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具有更加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义。巴赫的复调音乐与浪漫主义时期的复调音乐截然不同,主要特点是流畅平稳的结构、严格的逻辑和饱满的情感。虽然他的音乐风格和传统音乐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他的作品同样也促进了音乐和声思想的发展,使复调音乐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将情感、哲理、思想、现实与景物相结合,音乐中丰富的内容使他的音乐表达更贴近于人们的真实感受,也更加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流传于世。复调音乐就是多声部音乐,而巴赫的复调音乐之所以被推崇,是因为他的复调音乐有着鲜明的个人特点,各个声部的旋律线都较为独立,较为完整。作品的主题、旋律线以及节奏韵律这些音乐元素都可以体现出作曲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样也能更好地诠释作曲家内心的情感。

  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亦是如此,除了拥有让人惊叹的作曲技法外,其作品中包含的浓厚情感更能够打动人心。巴赫通过复调音乐来诠释自己的思想及内心的丰富情感。巴赫在创作时想要避免因旋律反复而带来的乏味单调,他在进行主题变奏时借助多种创作方法,为了使复调音乐的表达更加富有情感,他在创作上也运用了各种装饰音来修饰旋律的进行,使其更加具有美感。这些风格特点都离不开巴赫精湛的作曲技法和深厚的思想内涵,所以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成为了流传于世、令人惊叹的佳作。

  二、巴赫复调音乐的风格美

  从美学角度来看,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就音乐的织体来说,复调音乐本身就是由几个独立声部构成的,也就是说“同时演奏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相对平等的旋律”。可是复调音乐本身较为复杂,巴洛克早期的复调音乐大多都会先考虑多个音乐线条之间的对位,然后才是调式以及和声的发展,这样一来,可听性以及音乐本身该有的美感就不会得到重视。但是巴赫的复调音乐就不相同,虽然巴赫的复调音乐线条复杂交错,但他在音乐创作中对于调式特征以及和声的走向都是极为重视的,所以从美学感受上也更为听众所接受。

  巴赫的复调音乐在复调作曲的所谓的格式框架内将音乐的旋律感、艺术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个美学意义上的风格特点正是巴赫的独特之处,也是巴赫的复调音乐为后人强烈推崇的重要原因。我们纵观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可以看出,他的一生始终在钻研赋格以及对位法则的奥秘,这个结论不难从他晚年更加纯熟的复调音乐创作中得出。巴赫的作曲技法汇集了前人作曲家的所有特点并发扬光大,加上他得天独厚的旋律感,让我们知道了理性和感性可以共存,人心和神性可以交汇,欢快和静谧可以共处,这些都给人们留下了不可替代的美的感受。

  三、《c小调赋格》的音乐风格

  (一)主题形态特征多样

  复调音乐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多声部音乐,那么如何将多个声部完美融合在一个作品中,自然就是复调音乐的难点。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不仅各个声部融合得十分完美,而且他的作品在结构、框架、织体、旋律等方面都有着闪光点。他的复调作品,流畅平稳的结构组织与不同的声部交织在一起,鲜明的主题是巴赫每一首复调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音乐元素,当然这也是他独有的一种风格。

  这个鲜明的主题不仅优美动听而且扣人心弦,让听众很有记忆深刻,也使得作品在主题变化时更加吸引听众听下去。除了鲜明的主题形态以外,巴赫复调音乐作品中那些看起来十分独立的每一个声部,互相之间又都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对题声部、答题声部以及自由声部等都是由对位规则和主题的不同变化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构成乐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巴赫对于主题形态的处理是十分多样的。例如,在《c小调赋格》中,主题的原形及各种变形出现了26次,呈现出多样化。谱例1中显示的主题是一个简短独立的乐句,这个主题的旋律围绕着主和弦的三个音进行展开,和声的进行为I-IV-I-V-I。优美的旋律线带给听众忧伤的感觉。在这首赋格曲中,把这条简单明朗的主题旋律运用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进行扩展,如主题的和声变奏、主题的扩大化发展、主题的音符变为装饰音、主题倒影以及主题对答等,多种多样的手法在主题上进行不断变化,给听众带来生动鲜活的听觉感受。

  主题不仅在形式上进行不同的变化,在不同的调式上也会进行不同的变化,这样一来,当主题多次出现在各个声部时,也会产生新鲜的音乐感觉,不会让听众感受到重复的感觉,这种音乐效果使得声音充满惊人的想象力,优美动人。《c小调赋格》采用两个主题紧接的手法使得音乐形象更加强烈、更加集中。音乐外部的统一和内部的对比同主题的各种形态交叉来达到更加强烈的效果。这首作品多样化的主题形态特点构建出了乐曲结构的多样化。

  (二)对位声部的灵活多变

  对于复调音乐作品的创作来说,最为理想的状态就是把每个声部之间的关系都处理得十分融洽,当然,这在作曲技法上对于作曲者来说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这不仅需要作曲者有着成熟且丰富的创作经验,还考验了作曲者的创作技巧是否精湛。但是巴赫标杆似的复调音乐就向大众展示了复调作品理想的状态,所以巴赫的复调音乐作品在音乐史上不仅作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存在,更多是为后来人对于复调音乐的学习有着启蒙意义。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他复调音乐创作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在整个复调音乐史乃至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音乐教师评职知识:音乐培训机构老师如何出版教材

  巴赫是在平均律理论基础上创作出这部作品的。通过这部作品,可以看到巴赫本人对于调式调性的敏感、敏捷的调性思维,以及深刻的多声部立体音乐感受。巴赫的复调音乐写作运用了数种写作手法,将对位声部呈现出一种自由多变的灵活形态。对位声部作为衬托主题出现的副旋律,在写作上有着很大的灵活性。例如,《c小调赋格》中对位声部在写作上并没有固定的结构,反而有着多变自由的形态,由简单变化到复杂。

  谱例2中灵活多变的对位声部与鲜明的主题产生对比,将固定框架的内容和灵活多变的内容相融合,使声部之间产生强烈的对比,但又运用创作技法使之统一。《c小调赋格》灵活多变的对位声部将巴赫丰富的复调创作手法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西方音乐之父”巴赫的音乐创作风格对后期的瓦格纳、贝多芬等音乐大家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巴赫为音乐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他的复调音乐风格更是不可取代,为我们在演奏、作曲、分析、欣赏方面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选取了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c小调赋格》这首复调音乐作品,从主题形态和对位声部两个方面来对巴赫复调音乐作品风格进行简单分析,希望可以加深对复调音乐的了解,加强对作品的诠释。

  作者:李瑶琪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4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