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农业论文》 广东省水稻种质资源系统收集与鉴定评价> 正文

广东省水稻种质资源系统收集与鉴定评价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11-18 18:54

本文摘要:摘要:2016年至2018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广东省项目组对省内59个县(市、区)的水稻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与收集,共收集到水稻资源269份,并对其中的261份进行了鉴定评价。调查发现,收集到的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基本遍布整个广东地区,在珠三角

  摘要:2016年至2018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广东省项目组对省内59个县(市、区)的水稻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与收集,共收集到水稻资源269份,并对其中的261份进行了鉴定评价。调查发现,收集到的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基本遍布整个广东地区,在珠三角周边的深圳市、东莞市、中山市和珠海市等个地级市未收集到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对收集的水稻资源进行农艺性状鉴定,结果表明:收集到的水稻地方品种主要以籼稻为主,鉴定评价获得抗水稻白叶枯病与稻瘟病资源30份。综合表型性状筛选出海稻86、地禾粘、兰溪选、三饶香米等份具有耐盐、耐旱、高直链淀粉与香味等特性的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对水稻育种种质改良,选育高产、优质、广适的新品种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关键词:水稻;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鉴定评价;广东

农业论文

  水稻(Oryzasativa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约1.4亿公顷,为全球近50%的人口提供主食[12]。水稻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其栽培时间可追溯到约8000~10000年前[3]。研究表明,华南地区的珠江流域很可能是普通野生稻开始驯化成为栽培稻的地区之一[4]。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光、温、水等自然条件优越,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多种多样的水稻种质资源,是进行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鉴定评价的理想地区。广东省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水稻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护工作,是我国最早开展这一工作的地区之一。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调查与征集工作,截止2019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收集保存的国内外栽培稻资源总数达18832份[5],资源类型丰富,保存数量位居国内前列。由于省内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等因素以及在种植过程中由于个人喜好等原因,形成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品种,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遗传变异,为水稻育种提供了珍贵的种质资源。

  水稻种质资源是水稻育种的重要物质基础,水稻优良品种选育的关键在于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世界上主要水稻种植国家与相关科研机构都十分重视水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与研究利用,到目前为止,全球共建成库(圃)1750余个,保存种质资源总计740万余份。地方品种资源在我国农业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我国早期的农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收集和保存地方种质资源是支撑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公益性活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做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对推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分别于195~195年、197~198年对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普查,共收集水稻品种资源万余份。

  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城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导致地方品种资源的消失速度加快。为丰富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数量与多样性,自2015年起,农业部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在广东省政府的组织下,经过年的时间,在省内共收集到水稻地方品种资源269份,并对其中的261份资源进行了鉴定评价。本文主要对广东省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普查与收集、鉴定与评价(形态特征、主要农艺性状等)等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为水稻资源保存与利用工作提供基础依据和资源保障,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一些思考和展望。

  1方法与内容

  1.1项目策划与实施

  根据项目组的总体部署与要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组织相关专家于201年至2018年在广东省境内开始对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和收集保护工作。根据广东省各县(市、区)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分布特点,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乡(镇),每个乡(镇)再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村(户),在乡(镇)和村(户)的基层农技人员的引导下进行深入调查与走访,获取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第一手资料。

  在调查与收集过程中,依据郑殿升等编著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技术规程》来规范填写调查表各项内容,如样品编号、品种名称、采集时间地点、采集地的海拔和经纬度(GPS定位)、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种植年限以及对所采集样品进行拍照等。截止2018年底,项目组已完成对广东省59个县(市、区)的系统调查与收集。通过此次行动的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共收集到269份水稻品种资源,后续对其中261份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其采集编号。

  1.2田间繁种与鉴评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对“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所收集到的水稻品种资源进行整理编号后,于2018~2019年进行了田间繁种与鉴评,试验数据为年的平均值。每年的试验设置次重复,每小区种植125株,株距寸,行距寸,田间管理按照常规管理方法;鉴定性状包括籼粳性、光温性、水陆性、粘糯性、抽穗期、全生育期、株高、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粒长、粒宽、粒型等30余个性状。调查方案严格按照《水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10]执行,试验地点除稻瘟病等抗病性鉴定在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稻瘟病天然诱发区)之外,其余均在广州市白云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白云基地。

  2结果与分析

  2.1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调查与收集

  此次行动收集到的261份水稻品种资源来自广东省17个地级市的59个县(市、区),而在珠三角周边的深圳市、东莞市、中山市和珠海市等个地级市未收集到水稻品种资源。从资源的地理分布来看,水稻地方品种资源主要分布在粤北、粤西和粤东等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纬度在20°~25°之间,珠三角地区收集到的水稻资源较少。资源收集最多的地区为云浮市(35份)和梅州市(35份),其次为揭阳市(25份)、清远市(23份)、阳江市(22份)和茂名市(21份),这个地区收集的水稻品种资源占总数的。

  2.2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2010年至2012年,在广州市白云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白云基地和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对收集的水稻资源进行了繁种鉴定评价,每份资源均经过了年的鉴评,共鉴定水稻地方品种资源261份。按照水稻亚种类型来区分[1,收集到的资源中籼稻有47份,占鉴定总数的95%,粳稻14份,占鉴定总数的5%;按照粘糯性来区分,收集到的资源中粘稻有148份,占鉴定总数的57%,糯稻113份,占鉴定总数的43%。

  2.2.1田间表型调查

  此次收集到的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叶片颜色大多为绿色,有235份,紫色26份,这些资源可用于观赏稻的开发与利用。生育期最长的为天(普查编号为P440705004、P440725018、P440781024),最短为96天(普查编号为2018443061),平均生育期20天。早熟种(生育期<105271030158>130天)有76份。

  株高的变异范围在89~185.7cm之间,平均株高为118.7cm。株高超过120cm的有100份,这些地方品种资源大多具有较长的剑叶与倒二叶,生长后期具倒伏性。主茎穗长变异范围为16.4~33.6cm,平均穗长25.3cm,最大穗长达到了33.6cm(普查编号为P445222026和2018442642)。田间有效穗(有效分蘖)大多在10个以下,平均值为8.2个,最少的为4.3个(普查编号为P440725018),最多的达到24个(普查编号为2018443030)。

  2.2.2室内表型调查从种皮颜色来看,收集的水稻资源以白米最多,一共有195份,占资源总数的75%左右,其次是黑米(39份)、红米(21份)和紫米(份),这些资源可用于稻米稀有营养元素的开发和利用。从粒型来看,收集的水稻资源以细长型为主,共有134份,占资源总数的51%,其次是椭圆形(73份)、中长形(35份)、阔卵形(16份)和短圆形(份)(表)。千粒重的变化范围为7.5g~33.6,平均值为22.3,结实率的变化范围为36.8%~96.3%,平均值为81.4%。2.3筛选出的优异水稻地方品种资源根据鉴评结果,综合考虑产量、抗性、品质以及特色功能等性状,从261份种质资源中筛选出以下份优特异水稻地方品种资源。

  2.3.1海稻86采集编号:P440881010,采集于广东省湛江廉江市,该品种可种植在江河入海口的滩涂地带,耐盐、耐淹能力强,是一种特异的水稻种质资源。其株高达到185.7cm,穗长为22.8cm,有效穗为11.2个,生育期124天,结实率为80.5%,千粒重24.5,稻穗为青白色,米色为棕红色。该资源对水稻育种材料的耐盐与耐淹性改良都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2.3.2兰溪选采集编号:2016441366,采集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该品种在当地有数十年的种植历史,因种子直连淀粉含量较高,当地人把种子打粉做成米粉当主粮食用,口感柔滑。其株高为117.7cm,穗长为22.7cm,有效穗为12.2个,生育期121天,结实率为82.5%,千粒重22.8。

  2.3.3地禾粘采集编号:2016443124,采集地点为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县,该品种种植于当地的山坡上,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其株高为133.1cm,穗长为25.5cm,有效穗为8.4个,生育期97天,结实率为70.9%,千粒重27.1,米色为红色。该资源对水稻育种材料的耐旱性改良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3讨论

  3.1广东水稻地方品种资源收集现状

  广东省地处我国大陆的最南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生态条件,成为水稻生长的理想地之一。广东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地方资源丰富,此次调查发现,水稻地方品种资源主要分布在粤北、粤西和粤东等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偏远地区,由于珠三角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减少,在深圳市、东莞市、中山市和珠海市等个地级市未收集到水稻品种资源。在此次的普查与收集行动中,除上述个地级市之外,广东省境内至少仍有46个偏远县(市、区)未进行种质资源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这些偏远地区将是下一步水稻种质资源收集的重点地区。

  3.2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区分

  广东省是我国华南地区水稻的主产区之一,地方品种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受育成品种的持续推广,导致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相互混杂,同时存在部分资源名称相同而表型却有差异的情况发生,因此需要对新收集的资源进行鉴定分类,避免地方品种数量以及遗传多样性的下降1214。在繁种更新的同时,把种质资源收集地相同,名称类似的品种资源进行表型鉴定之外,同时还要结合分子标记、指纹图谱等技术对所收集的资源进行区分,利用表型验证和分子身份证验证相结合,从而实现对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的区分,做到精准鉴评和入库保存。

  3.3广东水稻资源收集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一、考虑到不同种质资源收集的最佳时间差异,以及对收集人员的专业背景要求,在今后的不同作物资源与收集普查行动中,建议调查队改成由不同作物的研究单位自行组织调查和收集,在材料收集与信息记录等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的数量与质量会有相应提高。第二、在本次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发现不少地方品种存在种质混杂,名称相同或相似的情况,因此在鉴评过程中需对种质资源进行除杂或分离,提高品种纯度,做到提纯复壮,同时避免优异性状的丢失,保证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之,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物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战略资源,其收集与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公益工作1517。在政府主导下,各相关部门需正确认识到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要意义,在科研立项、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从而提高广大种质资源工作者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广东省乃至我国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培松,翟虎渠,万建民.中国水稻生产新特点与稻米品质改良.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3339

  作者:吕树伟,江立群,唐璇,张静,孙炳蕊,刘清,毛兴学,于航,吴柔贤,范芝兰,陈文丰,潘大建,李晨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28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