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农业论文》 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及优化研究> 正文

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及优化研究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6-09 11:47

本文摘要:摘要[目的]基于20002018年中国各地区玉米生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轨迹、驱动因素及优化方向。[方法]运用区域重心分析法测定并描绘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轨迹,运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影响因素,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针对

  摘要[目的]基于2000—2018年中国各地区玉米生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轨迹、驱动因素及优化方向。[方法]运用区域重心分析法测定并描绘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轨迹,运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影响因素,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针对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中国各玉米种植区域的比较优势,探讨中国玉米生产布局优化方向。[结果]研究表明,中国玉米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明显,以黑龙江、吉林等省份为主的北方春播玉米区逐渐取代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成为我国第一大玉米主产区;玉米生产布局变迁是玉米生长季温度、生长季降雨量、玉米生产成本和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不同种植区域在这四个因素上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玉米种植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非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山地丘陵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青海、西藏;其余为较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和西部区域。[结论]我国应遵循玉米生产布局变迁规律,因地制宜,优化玉米生产布局,并提高跨区域粮食调配能力,确保区域间粮食供需平衡。

  关键词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影响因素比较优势优化

玉米种植

  0引言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2018年中国玉米产量为2.57亿t,是小麦产量的1.96倍,稻谷产量的1.21倍1。作为食品原料、畜禽饲料和工业原料三位一体的基础性作物,玉米生产布局的变化不仅影响国内外玉米供给总量,还对玉米加工业和畜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准确把握中国玉米生产布局的变迁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制定科学合理的玉米产业发展规划从而促进中国玉米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作物生产布局问题早已引起学者广泛关注,其中,棉花[1-3]、花生[4-5]等经济作物和小麦[6-7]、稻谷[8-9]等粮食作物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

  玉米作为中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其生产布局问题也引起部分学者关注,但研究成果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指数评价法分析全国或地区玉米生产布局,吕杰等[10]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分析辽宁省玉米生产布局,认为辽宁省玉米种植区域逐渐向西北地区转移;杨慧莲等[11]运用生产集中度等评价指标对中国玉米生产布局进行研究;王海鸿等[12]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数分析方法分析甘肃省玉米生产空间布局,认为玉米生产有向陇中地区集聚的趋势。二是运用计量模型分析法定量分析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驱动因素,陈欢等[13]、杨宗辉等[14]分别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从自然条件、以往决策等方面实证分析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

  已有研究为本研究提供重要启示,但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现有研究虽然发现了玉米生产布局的显著变化,但缺乏对玉米生产重心在空间上的变动方向与移动距离的研究,无法描绘我国玉米生产重心变动轨迹;二是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对玉米生产布局影响因素的分析,未能进一步将影响因素与比较优势理论相结合分析不同玉米种植区域的资源比较优势特征。鉴于此,本文将比较优势理论运用到中国玉米生产布局的优化中,根据30个省份2000—2018年的生产数据,在分析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化特征及其重心转移轨迹的基础上,运用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运用资源禀赋系数法对玉米生产区域比较优势进行测度,以期为中国玉米种植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1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分析

  研究区域涵盖中国30个省(区市),剔除了数据资料不完备的海南省。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特点及玉米生长发育特性,以省级行政边界为标准,将中国玉米种植区划分为北方春播玉米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内蒙古、陕西)、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河北、山西)、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南方丘陵玉米区(上海、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广西)、西北灌溉玉米区(新疆、甘肃)和青藏高原玉米区(青海、西藏)等六大区域。

  该文将使用生产集中度指数、生产规模指数和产地集中度系数分析中国玉米生产区域变动特征,并运用区域重心分析法绘制中国玉米生产重心演变轨迹。其中,推算生产集中度指数、生产规模指数和产地集中度系数所需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区域重心分析法中涉及的坐标数据均来自于国家地理信息数据公共服务平台。

  1.1中国玉米生产区域变动分析

  1.1.1生产集中度指数

  生产集中度指数是指某省t时期的玉米产量占同期全国玉米产量的比重,该指数从产量视角反应了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化特征。中国玉米生产在区域和省域层面均发生变化。从省域层面来看,2000年玉米生产集中度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这五个省份的玉米生产集中度合计为50.22%,到2018年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化明显,排名前五的省份已依次变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和河南,且这五个省份的玉米生产集中度合计为56.15%,比2000年提高了5.93个百分点。

  从区域层面来看,2000—2018年,北方春播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和青藏高原玉米区玉米生产集中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北方春播玉米区玉米生产集中度增长幅度最大,2018年为46.52%,比2000年提高了13.87个百分点,成为我国第一大玉米主产区;西北灌溉玉米区和青藏高原玉米区玉米生产集中度增幅较小,与2000年相比,2018年分别微增0.99个百分点和0.03个百分点;而黄淮海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和南方丘陵玉米区玉米生产集中度则呈波动下降的态势,其中,黄淮海夏播玉米区下降幅度最大,2000年为37.68%,是当时我国第一大玉米主产区,2018年已下降至31.18%,远低于北方春播玉米区。

  1.1.2生产规模指数

  生产规模指数是指某省t时期的玉米种植面积占同期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比重,该指数从播种面积视角反应了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化特征。可知中国玉米生产规模指数存在空间差异。从省域层面来看,2000年玉米生产规模指数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河北、山东、河南、吉林、黑龙江,这五个省份的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48.15%,到2018年黑龙江和吉林已取代河北和山东,位居玉米生产规模指数排名前两位,其生产规模指数分别为15.00%、10.04%,河北、山东、河南分别跌至第六位、第三位和第四位,内蒙古则由第八位上升至第五位,2018年玉米生产规模指数排名前五的省份的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52.56%,比2000年提高了4.41个百分点。

  从区域层面看,2000年以来,北方春播区、西北灌溉区和青藏高原区玉米生产规模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北方春播区玉米生产规模指数增长幅度最大,2018年为43.90%,比2000年提高了9.58个百分点;而黄淮海夏播区、西南山地丘陵区和南方丘陵区玉米生产规模指数则呈现波动下降的态势,其中西南山地丘陵区玉米生产规模指数下降幅度最大,2018年为11.12%,比2000年减少4.47个百分点,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次之,比2000年减少3.33个百分点。

  1.1.3产地集中度系数

  产地集中度系数可以衡量玉米生产集中程度,从总体上量化玉米生产布局的变化情况。产地集中度系数越高,表明玉米种植越集中在少数地区。玉米产地集中度系数的计算方法[15]为:首先按照各省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比重将所有省份分为六组。根据上述方法,依次计算各年中国玉米产地集中度系数。2000—2018年中国玉米产地集中度系数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表明中国玉米生产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

  1.2玉米生产重心演变轨迹分析

  区域重心分析法通过计算玉米生产重心2年度变化量来反映玉米生产布局的变迁过程。若某个地区玉米播种面积增长较快,玉米生产重心将往该方向偏移,偏移距离越长,表明该地区对玉米生产的贡献度越大,同时,玉米生产重心的转移速度能够衡量玉米生产的区域变化强度。

  2研究方法

  2.1理论分析

  综合产业布局理论、比较收益理论,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变量数据的可获得性,最终从自然因素、经济效益因素、关联产业因素、农业基础设施因素、技术进步因素和政策环境6个方面分析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玉米生长季温度、降雨量。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是玉米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各地区玉米生长期温度和降雨量过高或过低的变化均会对玉米生产造成影响。以往研究多采用各地区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雨量作为解释变量,但各地区玉米播种时间不同,年均温度、降雨量与玉米生长季温度、降雨量往往差异明显,因此,该文选取更为合理的生长季平均温度、生长季平均降雨量作为解释变量。其中,北方春播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和青藏高原玉米区玉米均为一年一熟,生长季为5—10月,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玉米生长季主要为5—9月,西南山地丘陵区和南方丘陵区可一年多熟,生长季为全年,据此,分别计算出各产区玉米生长季平均温度和平均降雨量。

  2、经济效益因素。经济效益包括非农就业机会和玉米生产成本。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民面临的非农就业机会逐渐增多,与农业相比,非农产业的收益较高,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越高,故非农就业机会越多的地区,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越低。该文借鉴钟甫宁[16]的做法,用每万平方公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表示非农就业机会,各省份每万平方公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由各省份第二、三产业增加值除以地区行政面积得到。玉米种植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玉米种植成本越高,农户玉米种植收益越低,玉米种植积极性越低。

  3、关联产业因素。玉米是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米需求量的大小与畜牧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畜牧业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玉米需求量越大,玉米销售价格和销售渠道越稳定,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越高,进而影响玉米生产布局。

  3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3.1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面板数据时,一般采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该文首先利用Hausman检验确定模型的设定形式。结果显示,Hausman值显著不为0,说明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因此,该文运用Stata15.0软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玉米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自然因素对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影响显著。其中,生长季温度的系数估计值为负,在10%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生长季温度对玉米生产布局有显著负向影响。其原因可能为玉米是喜温作物,其生长阶段最佳温度一般在18℃~31℃[17],超过或低于该温度范围均不利于玉米生产,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全球气温变暖,我国各地区温度普遍上升,这不利于玉米生产。

  生长季降雨量的系数估计值为正,在10%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生长季降雨量对玉米生产布局有显著正向影响。玉米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水分,在生长期内其最适宜的降雨量为410~640mm[18],但近年来东北和黄淮海等玉米产区降雨量不足,这使得降雨量正向影响玉米生产。

  经济效益因素中非农就业机会的系数估计值为负,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非农就业机会对玉米生产布局的影响不显著。其原因可能为玉米生产具有季节性,农忙时间较短,加上当前玉米生产械化程度较高,种植玉米所需的劳动力大幅减少,投入的劳动时间也不断缩短,这使得大部分农户能够在外出劳务时兼顾玉米生产,因此,非农就业机会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并不显著。玉米生产成本的系数估计值为负,在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玉米生产成本对玉米生产布局有显著负向影响,与理论预期一致。利润最大化是农户从事生产活动的目标,在玉米价格一定的情况下,玉米生产成本越高,农户收益越低,越不利于调动农户玉米种植积极性,进而影响玉米生产布局。

  关联产业因素中畜牧业发展水平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畜牧业发展水平对玉米生产布局的影响不显著,这与理论预期不符。其原因可能为虽然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饲料粮,其需求量与畜牧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但当前各地区交通运输系统均较发达,饲草料运输方便,这使得畜牧业对周边农户生产的玉米等饲草料的依赖程度降低,这不利于调动周边农户玉米种植积极性,因此,畜牧业发展水平并未对玉米生产布局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农业基础设施因素中有效灌溉面积的系数估计值为正,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有效灌溉面积对玉米生产布局有显著正向影响,灌溉设施越完备的地区,其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越高,与理论预期一致。这是因为玉米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在降雨量一定的情况下,沟渠等农业基础设施越完备的地区,越有利于玉米生长,如东北三省和山东、河北、河南等黄淮海地区有效灌溉面积均在70万hm2以上,而宁夏、甘肃等地区有效灌溉面积多不足20万hm2。

  技术进步水平的系数估计值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技术进步对玉米生产布局没有显著影响,其原因可能是玉米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作物,各产区玉米在育种、耕种和收割等方面的技术均已相对成熟,因此技术水平的差异并未对玉米生产布局产生显著影响。同样的,玉米补贴政策对玉米生产布局的影响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从全国看玉米补贴政策未对玉米生产产生冲击,可能的解释是玉米补贴政策仅在东北三省一区试点实施,其他地区农户对该政策的认知水平有限,因此玉米补贴政策未对农户玉米种植决策产生影响。

  4结论与建议

  该文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数、生产规模指数、产地集中度系数和区域重心分析法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重心移动轨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

  (1)2000—2018年,玉米主产省区变化不大,但部分省区在主产省区中的位次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省域层面看,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安徽等省份在玉米主产省中的位次均有所上升,而山东、河北、河南、陕西、贵州等省份在玉米主产省中的位次均有所下降;从区域层面看,北方春播玉米区和黄淮海夏播玉米区一直是中国玉米生产主要区域,近年来随着北方春播玉米区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显著增长,北方春播玉米区逐渐取代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占据玉米生产市场主导地位。

  (2)2000年以来,中国玉米生产整体呈现“北移东扩”的区域变迁趋势,玉米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的势头强劲,整体向东北方向转移了207.62km。受国内外市场环境及补贴政策变动影响,玉米生产重心在转移过程中有三次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一是2000—2007年玉米生产重心朝东北方向快速移动;二是2007—2008年玉米生产重心朝西南方向大幅移动;三是2008—2018年玉米生产重心朝东北方向缓慢移动。

  (3)玉米生产布局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长季温度和玉米生产成本对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生长季降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对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从生长季温度、生长季降雨量、玉米生产成本和有效灌溉面积四个影响因素分析玉米各种植区域比较优势,其中,四川、贵州、云南、甘肃、西藏、青海、重庆、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为非优势区域;北京、上海、江苏、安徽、福建和新疆为比较优势区域;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为玉米生产优势区域。基于上述结论,为促进我国玉米生产持续健康发展,针对不同玉米种植区域的比较优势特征,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以优化玉米生产布局:

  (1)针对玉米种植优势产区,如东北三省和黄淮海地区,为保障农户玉米种植积极性,一方面国家应继续给予农户一定的政策支持。农业具有弱质性,易受到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双重影响,为保障玉米种植面积基本稳定,避免玉米种植优势产区农户因玉米价格下跌等市场因素和洪涝、台风等自然因素影响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国家应给予优势产区农户一定的补贴以保障农户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进而调动优势产区农户玉米种植积极性。

  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应拓宽玉米销售渠道,通过税收减免、金融支持等措施扶持玉米加工企业发展。玉米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在供给一定的情况下,玉米价格与玉米消费需求正相关,玉米加工企业是玉米原料的主要需求方,本地区玉米加工企业数量越多、规模越大,对玉米原料的需求越多,玉米价格越稳定,进而使得农户玉米种植积极性越高。

  (2)针对玉米种植比较优势产区,各地区应根据需要,因地制宜种植玉米,若某地区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但该地区降雨量不足,比如宁夏、新疆等地,当地政府应通过财政拨款等形式完善农田水利等配套农业基础设施,以保障当地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挖掘比较优势产区玉米生产潜力。

  (3)针对玉米种植非优势产区,应引导当地农户不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结合当期气候条件和资源状况,种植更具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4)提高跨区域粮食调配能力,确保各区域之间粮食供需平衡。受生长季温度、降雨量、玉米生产成本等因素影响,西南山地丘陵区、南方丘陵区等南部及东南沿海地区玉米生产缩减,政府应重视部分地区玉米生产缩减现状,提高跨区域粮食调配能力,确保各区域之间的粮食供需平衡。

  农业论文玉米中后期的田间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1]朱启荣.中国棉花主产区生产布局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4):31-38.

  [2]于雅雯,余国新,魏敬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疆棉花生产布局空间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5):74-80.

  [3]谭晓艳,张晓恒,游良志.自然因素和政策干预对中国棉花生产布局变迁的影响.农业技术经济,2020(4):1-18.

  [4]张怡,王兆华.中国花生生产布局变化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8(9):112-122.

  [5]周曙东,景令怡,孟桓宽,等.中国花生主产区生产布局演变规律及动因挖掘.农业技术经济,2018(3):100-109.

  [6]郝晓燕,张益,韩一军.中国小麦生产布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8):40-48.

  [7]叶志标,李文娟.小麦空间布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的研究现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3):158-165.

  [8]钟甫宁,刘顺飞.中国水稻生产布局变动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9):39-44.

  作者:郭延景,肖海峰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27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