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以“三三制”科技竞赛模式促进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 正文

以“三三制”科技竞赛模式促进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9-12-24 16:09

本文摘要:摘要: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通过将科技竞赛与教学、科研有机融合,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探索出三三制的科技竞赛模式,通过近年来的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应用人才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创新

  摘要: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通过将科技竞赛与教学、科研有机融合,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探索出“三三制”的科技竞赛模式,通过近年来的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应用人才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是对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洛阳理工学院在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到2020年,把学校初步建设成为为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服务、为洛阳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近年来,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通过将科技竞赛与教学、科研有机融合,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探索出“三三制”的科技竞赛模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和有力的支撑。

  二、“三三制”科技竞赛模式

  “三三制”科技竞赛模式,即将科技竞赛根据学生的能力、专业水平和竞赛覆盖面分为三种层次,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三者与竞赛有机结合,尽可能调动学生和教师的参赛积极性,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

  土木工程学院通过对学院、省级、国家级竞赛进行梳理,按照参加竞赛所需的专业能力、水平和覆盖面将科技竞赛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技能型竞赛,以校级的测量大赛、CAD竞赛和省级的力学竞赛为代表,其所需的专业技能相对单一,竞赛所需费用较低,参赛学生覆盖面较大;第二层次为创新型竞赛,需要学生在掌握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学生在牢固掌握多门课程的基础上能够开展综合运用,可以是单人参赛,也可以是团队比赛,一般赛事组织费用比第一层次竞赛略高,受众人群略小,如校级BIM建模竞赛、结构设计大赛等,部分“挑战杯”科技制作竞赛作品也可列入其中。

  第三层次为团队综合性竞赛,主要以团队合作为主,要求能够达到专业综合知识的熟练运用,讲求多学科交叉,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较高要求,此类竞赛一般周期较长,参与学生以三到五人为一小组共同参与,故一般参赛学生覆盖面较小,如省级以上的交通设计竞赛,全国BIM毕业设计竞赛,制冷空调科技竞赛,大部分挑战杯科技作品也属于该类。

  在对竞赛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科技竞赛运行采用三结合的模式。即根据竞赛的层次和特点,将科技竞赛与课程教学、实验与实践环节和科研相结合,达到科技竞赛、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对于技能型竞赛,采用课程教学与科技竞赛或实验教学与科技竞赛相结合的模式,对大部分学有余力、对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开展课外培训,鼓励参加此类技能型竞赛,旨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竞赛中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技能的提升。

  对于创新型竞赛,由于学生需要做出创新性成果,需要科技竞赛与科研相结合,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做出创新性成果;对于团队综合性竞赛,则对课程教学、实验与实践环节、科研三者缺一不可,不仅需要在课程教学或课外教学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更需要通过建立教师的指导下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现科技竞赛与实验、实践、科研的完美结合。

  三、“三三制”科技竞赛模式对应用型

  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通过近四年的应用,“三三制”科技竞赛模式在提高竞赛成绩、提高理论教学水平、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较大作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了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倒逼理论教学改革首先,各种学科竞赛加强了教师与外校的交流,通过交流、对比和反思,查找自身在教学上的不足;其次,学科竞赛的赛题往往都来源于工程实际,且经过长期的打磨,在知识点的难度、深度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相对有趣,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选取历年赛题作为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启发、讨论的方式,加强学习效果;第三,由于目前学时大量压缩,但学科要求和竞赛难度不减,需要将部分课堂讲授的内容转化成为学生课外自学的内容,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慕课等方式为学生建立较好的课外补充,同时综合利用在线答疑、微信等手段作为提高和补充答疑的手段,满足目前学生大量课余学习的需要。

  (二)深化实践课程改革多数技能型竞赛需要对本专业相关课程内的实验、软件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同时一些创新型科技竞赛还考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深化实践教学的过程,把科技竞赛与三性试验相结合,可以有力促进实践课程水平的提高;同时,有些竞赛本身就是教学的环节之一,如全国BIM毕业设计大赛,学生参赛可以提高学生设计水平,促使学生以竞赛标准完成毕业设计。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学科竞赛,以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

  四、“三三制”科技竞赛模式的实践效果

  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通过四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科学生在四年中,60%的本科生参与到各级竞赛中,教师的参与度达到40%。四年来,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70余项,省级竞赛奖项200余项。

  参赛的学生毕业后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均得到动手能力强、善于思考、团队合作意识强的评价。在国家级和升级的BIM设计大赛中,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采用“三三制”科技竞赛模式。通过举办院内比赛,选拔具有较强协调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生参赛。同时,发挥实践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的优势,通过实践教学素材促进能力强的学生产出优秀的BIM设计作品。

  在第五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全国总决赛上,我院派出的奔月队获得B模块特等奖,筑之梦队获得B模块一等奖,筑之梦队获得A模块二等奖,奔月队获得A模块的三等奖,君子攸跻队获得A模块的优秀奖,囊括本次大赛的各级别奖项,实现了专业学科竞赛成绩的历史性突破。在历届河南省举办的结构设计大赛中,采用“三三制”科技竞赛模式,首先在校内举办校级结构设计及制作大赛,如“意面桥”结构设计与制作、塔吊结构设计与制作、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与制作、文峰塔结构设计与制作等比赛,根据学生专业水平选拔学业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参加省级比赛,同时选拔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参与指导,使学生在准备比赛的同时灵活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真正体现教育学的互动。

  五、“三三制”竞赛的经验

  (一)建立分层次的团队对于技能型竞赛,由于其难度低、易推广的特点,采用课程教学+学生社团的模式,由学生主导,教师指导,团委主办,主要用于大多数学生专业知识巩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创新型竞赛,由于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以指导教师+在社团中选拔的学生一对一的模式进行指导;对于团队综合性竞赛,需要更高的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学院建立相应的指导教师团队,以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的模式进行。

  (二)完善激励机制在对竞赛指导教师在职称评聘、获奖奖励等方面进行倾斜,学生参与竞赛达到一定成绩可以兑换创新学分,依靠制度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以土木工程学院为例,学院制定了操作性强的激励制度,从现金奖励到支撑评审加分奖励,全面体现了教师在指导科技竞赛中的价值。

  (三)提供多维度支持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学生创新提供实验条件;加强与企业的广泛联系,鼓励企业通过赞助命名、参与选题等方式参与到竞赛中来,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同时扩大企业知名度。近年来,学院也通过吸收校友资源,设立了多层次,多种类的竞赛激励政策。

  比如,我校与华为公司合作的“资助中国大学生竞赛公益项目”。经各学院自主申报、校团委推荐、华为公司筛选审核,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大赛、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软件大赛、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设计大赛、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网络技术竞赛、环化学院实验技能竞赛、环化学院化学知识竞赛、土木工程学院结构设计大赛、土木工程学院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能应用大赛9项学科竞赛活动均被列入资助名单。提升学科竞赛水平,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传播科学正能量,鼓励青年奋斗,创造价值。学校与华为公司通过竞赛项目的合作,提高了学生学科竞赛的赛事水平和吸引力,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了重要力量。

  (四)引导学生建立社团由学院团委进行指导,让学生建立建筑信息模型协会、结构设计制作协会、交通信息模型协会、建筑节能协会等,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创新性、应用前景有充分的了解和学习,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攻克难题,不断进取。

  六、结语

  “三三制”竞赛模式是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在应用型大学转型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有效的模式,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应用人才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科技竞赛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利用科技竞赛高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仍然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关论文范文阅读: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本项目主要研究数学课程在民办院校工、商科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讨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总结各院校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归纳为教学内容和体制的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改革等三部分内容进行阐述。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1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