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政法论文》 谈十九大精神对教育事业的诠释> 正文

谈十九大精神对教育事业的诠释

所属分类:政法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9-11-05 11:33

本文摘要:摘要:从教育大计品读十九大精神,梳理十九大报告认识中国新的历史方位,发现新的历史矛盾。稳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 关键词:十九大精神,历史教育,教育改革 一、关于中国新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

  摘要:从教育大计品读十九大精神,梳理十九大报告认识中国新的历史方位,发现新的历史矛盾‍‌‍‍‌‍‌‍‍‍‌‍‍‌‍‍‍‌‍‍‌‍‍‍‌‍‍‍‍‌‍‌‍‌‍‌‍‍‌‍‍‍‍‍‍‍‍‍‌‍‍‌‍‍‌‍‌‍‌‍。稳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

  关键词:十九大精神,历史教育,教育改革

教育事业

  一、关于中国新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古人说“辨方位则正”,小到个人,能够认清自己现有的条件和能力,才能找到努力的基点、走向成功;大到一个国家能够认清自身所处的历史坐标,才能扬帆远航、繁荣富强。然而,认清历史方位绝非易事。历史上多少王朝更替是因为没有认清历史方位,甚至逆时代潮流而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发展上既有顺利推进、不断进取的时期,也有遇到挫折、走弯路的时候。其中一个很总要的原因就是对历史方位认识出现误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基于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判断,判断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主要包括历史、国际和发展水平这三个维度。

  从历史维度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我们党执政的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方向,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近百年的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因此,十九大精准定位当前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从国际的维度来看;用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句话讲“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我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投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等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彰显深度参与和引领塑造全球治理的实力和能力。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处于世界边缘的旁观者,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为人类问题不断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从发展的维度来看,我国现在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一货物出口大国、重要对外投资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近4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超过1300万人,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建立起覆盖全国近14亿人口的社会保障网。人民生活在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历史性跨越基础上,正向更加美好的生活迈进。

  二、关于新的社会矛盾

  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十九大报告中调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际上,这也是根据我国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与时俱进的调整。同学们都知道,刘少奇同志在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但此后一个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提法没有坚持下来,阶级斗争被认为是主要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经过拨乱反正,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重新回到党的八大上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八大,我们一直坚持这一论断,并始终致力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两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社会生产来看,我国经过近40年的改革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

  从人民对物质文化需求来看,当前,人民群众更加注重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尊严、权利等具有主观色彩的“软需要”,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共同富裕,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都提出了响应要求。

  从发展的平衡性来看,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总体上依然处于中下游水平。同时,在国内,这种不平衡性还表现在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边远地区,农村与城市,比如,我市作为欠发达地区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人均GDP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都有很大差距,这与我们党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不相符。因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但是,同学们必须认识到一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所以,我们要牢牢扭住“发展为第一要务”不动摇,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拼搏奋斗。

  三、关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不仅关系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且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涉及每一个中国家庭、每一名群众,相信在座的老师和同学最为关切和关注的问题还是教育。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新的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的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并且就具体实现路径作了详细的阐述,如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如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如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这些都是对教育发展深思熟虑的智慧结晶。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高等教育来说,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变化;对教育的需求是从“有数量”到“有质量”的变化。更多老百姓现在的关注点已经不是衣食住行,而是子女能不能接受优质教育。缘于此,党中央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当前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们把教育脱贫放在优先的地位加以推进。近年来,我们建立起了贫困生全程资助制度,构建起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一条龙”教育资助帮扶体系,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失学、不辍学、上好学”。

  新时代确立了教育事业的新坐标,在政府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同时,各级教育机构也要有新作为,面向未来,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短板和矛盾,跟上学生需求的步伐和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完成树人立德使命。

  教育方向论文范文阅读: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理想与信念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的青年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既需要个人的探索与努力,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浸润与滋养。新媒體改变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生态,我们必须适应当今大学生的信息使用取向,更加关注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系统和方法。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zflw/20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