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医学论文》 中华护理教育ICU患者心理及护理干预效果> 正文

中华护理教育ICU患者心理及护理干预效果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6-06-28 17:44

本文摘要:这是发表在《 中华护理教育 》上的一篇论文。给予ICU患者心理干预,采用患者极易接受的方式主动与患者交流,同时耐心解释相关治疗以及护理操作,结合患者的性格特点来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其不良情绪,可将其视为护理的有效方法

  这是发表在《中华护理教育》上的一篇论文。给予ICU患者心理干预,采用患者极易接受的方式主动与患者交流,同时耐心解释相关治疗以及护理操作,结合患者的性格特点来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其不良情绪,可将其视为护理的有效方法。《中华护理教育》(月刊)创刊于2004年,是中华护理学会主办的正式期刊。《中华护理教育》主要报道护理教育、科研动态、反映护理学科发展热点。本刊愿为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护校学生、临床护士提供了解行业科技信息的窗口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中华护理教育

  摘要:目的 关于ICU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及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方法 抽取2015年4月—2016年1月期间该院患者98例,依据数字抽签方式划分为参照组(n=49,常规护理)以及实验组(n=49,心理干预),给予观察组患者心理干预,首先采用恰当的方式主动与患者沟通,使其感受医护人员的关怀以及温暖,进而逐渐形成安全感以及归属感;待其心情平复后,耐心向患者解释相关治疗以及操作,进而提高其治疗知晓率以及依从性,最后针对不同性格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例如,对于抑郁、焦虑倾向患者,护理人员主要引导患者以积极心态面对治疗,保持乐观。观察两组的抑郁、焦虑等情况。 结果 出ICU时,两组抑郁评分对比差异显著,实验组患者的抑郁情绪明显改善;两组焦虑评分对比差异显著,实验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显著下降。结论 给予ICU心理干预,具有改善患者抑郁以及焦虑情绪评分的优点,可将其作为护理的可靠措施。

  关键词:ICU;心理状况;护理干预

  ICU属于综合科室,通过现金的设备以及监护对病重患者实施抢救的重要场所。此类患者病情发展较快,危及生命,而且存在声光报警、机械通气等干扰,加上过度担忧自身的病情,导致多数患者都存在恐惧、焦虑等情况,患者既然承受身体心理上的病痛,又要承受孤独,难以与家属一起。可见,探究ICU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及护理干预具有显示意义。此次研究抽取2015年4月—2016年1月期间该院患者98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抽取2015年4月—2016年1月期间该院患者98例,依据数字抽签方式划分为参照组(n=49)以及实验组(n=49),参照组男性患者为 28例(57.14%),女性为21例(42.86%);最小年龄为22岁,最大年龄为48岁,均值为(34.96±1.56)岁;IUC时间:短于2 d为25例(51.02%),2~9 d为13例(26.53%),超过10 d为11例(22.45%)。实验组男性患者为27例(55.10%),女性为22例(44.90%);最小年龄为23岁,最大年龄为49岁,均值为(34.27±1.33)岁;IUC时间:短于2 d为24例(48.98%),2~9 d为12例(24.49%),超过10 d为13例(26.53%)。

  1.2 方法

  患者极易出现孤独无助、恐惧不安以及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因此在落实心理护理方案时,需从以下环节进行。

  1.2.1 拉近护患间亲密度 为确保心理护理方案的顺利落实,护理人员要尽力取得患者认可与信任,以平和语态询问患者内心需求,并满足其合理要求,尊重患者内心感受,采取多种交流形式与其进行沟通,使患者形成归属感与存在感,并协助患者合理抒发其内心抑郁情绪。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医护人员需要不断优化交流方式。患者接受气管切开治疗、气管插管治疗时,其语言功能会严重受限,因此在日常交流中,护理人员要合理应用文字交流、手势交流等“非语言类”交流模式,如果患者缺乏书写能力,则指导患者用“眨眼”“点头”以及“摇头”等方式表达其意愿[1]。

  1.2.2 耐心解释 展开治疗程序前,需对患者进行耐心解释。首先,护理人员要向患者、患者家属进行自我介绍,在开展气管切开治疗、气管插管治疗前,需向患者、患者家属介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必要性,并告知患者正确配合事项,全程陪护患者,以提升其治疗勇气[2]。其次,连接呼吸设备时,需介绍呼吸设备使用方法、工作原理等专业知识,并介绍治疗中的可能会出现的正常反应,告知患者正确呼吸方法与呼吸频率,防止出现人机对抗现象。最后,如果患者出现痰鸣音,对其进行评估后,予以正确吸痰,将吸痰时长设定为10~15 s,避免出现长时间吸痰、盲目吸痰等行为。

  1.2.3 尊重、理解患者 嘱咐患者家属理解患者、同情患者、安慰患者,取得其家属信任,并共同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及时处理各种生理问题及心理问题,避免患者出现恐惧心理与孤独情绪。此外,严格控制心理应激源,避免患者受到心理冲击,为患者创造安静、轻松的休养环境,促进患者恢复[3]。

  1.2.4 针对性护理 ①抑郁、焦虑倾向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帮助患者摆脱不良情绪,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其具体干预技巧如下:暗示;保证、鼓励、安慰;信息提供;情感释放;倾听。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深入病房,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鼓励患者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患者分析问题的来源,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通过积极向上、亲切、温和的语言以及握手、抚摸等非语言的接触,带给患者心理上的安慰与支持,缓解患者的痛苦[4]。②敏感、猜疑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用积极的态度影响患者,并且认真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解释,减轻患者的猜疑心,也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用其他患者积极战胜疾病的案例影响患者,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③ 孤独感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多数患者在面对陌生医护人员与陌生医院环境的情况下,很容易滋生陌生与孤独之感。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护理人员要给与患者足够的关心与理解,对患者进行耐心的安慰,陪伴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并且在患者住院恢复期间,安排家属陪伴与探访,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④挫折、自卑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患者进行接触与交流,充分尊重患者的内心感受,并给予患者安慰与支持[6]。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者,使用手语进行交流,主动引导患者用手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生活难以自理的患者,除了在饮食与生活方面对其进行照顾之外,还要鼓励患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7]。

  2 结果

  2.2 观察SDS评分

  护理前,实验组、参照组SDS评分分别为(56.98±1.28)分、(57.84±0.47)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ICU时,两组抑郁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抑郁情绪明显改善,详细情况见表1。

  2.2 观察SAS评分

  护理前,实验组、参照组分别为(54.98±0.96)分、(54.74±0.84)分,对比差异不显著;出ICU时,两组焦虑评分对比差异显著,实验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显著下降,详细情况见表1。

  3 讨论

  ICU就是指重症监护病房,一般情况下ICU患者的病情比较危急,无论是从生理方面还是从心理方面都承受了比较大的压力。很多ICU的患者都伴有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经常表现出忧郁、不安、恐惧、失眠等症状,这些不良症状经常给患者的治疗进程造成阻碍[8]。据研究,ICU患者中大概有15%的人伴有心理问题,例如意识障碍、注意力无法集中等,20%的患者伴有抑郁症。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患者高质量的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辅助治疗。该院给予ICU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指的是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性格特点、病情等指标差异,针对性地给予个体化护理干预,最大程度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在进行心理护理时,护理人员要用鼓励性、安慰性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密切关注其心理状况,真诚倾听其身心感受,并对症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排解消极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获取患者与家属信任,增强护理依从性。本次研究给予心理干预后,患者抑郁、焦虑评分都显著下降。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yxlw/8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