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传统工艺非遗的生态现状及文创思路以雕漆为例> 正文

传统工艺非遗的生态现状及文创思路以雕漆为例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12-16 12:05

本文摘要:【摘要】 漆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类,也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产生和发展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收藏鉴赏价值,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 近年来由于工业技术的发展,现代生活习惯和审美的变化,包括漆雕在内的传统工艺非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传

  【摘要】 漆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类,也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产生和发展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收藏鉴赏价值,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 近年来由于工业技术的发展,现代生活习惯和审美的变化,包括漆雕在内的传统工艺非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以雕漆为例,在简要概述其工艺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雕漆的生态现状,并从文化创意角度对传统工艺非遗的发展做了浅层的思考‍‌‍‍‌‍‌‍‍‍‌‍‍‌‍‍‍‌‍‍‌‍‍‍‌‍‍‍‍‌‍‌‍‌‍‌‍‍‌‍‍‍‍‍‍‍‍‍‌‍‍‌‍‍‌‍‌‍‌‍。

  【关键词】 非遗; 雕漆; 生态现状; 文化创意

传统工艺文化

  一、雕漆及其特点

  (一)雕漆工艺概述

  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就有漆艺,距今7000余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漆木碗,战国秦汉逐渐流行,唐朝到明清,漆艺经历了无数次得意辉煌与沉寂落寞。 当代漆艺含义较为宽泛,漆器、器画、漆雕、漆塑等平面的或立体的造型,从欣赏品到实用器具和装饰品,涉及漆的都属于漆艺的范畴。 “当代漆艺是一门以漆为主要媒材的艺术门类,它两栖于工艺美术与纯艺术之间。 ”[1] 漆器是古代就有的工艺品,原始族群部落的祭器、宫廷贵族的专用品、文人雅士的赏玩物、平民百姓的日用器具,漆艺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

  “雕漆是漆艺品种的创新,始于唐代,宋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到元末盛极一时。 ”[2]漆雕制作方法是,以天然生漆为主要材料,在已做好的木胎或金银胎上层层髹漆,待达到一定的厚度时,再按所需图案在未干透的漆上雕刻出花纹,然后再烘干、磨光,以雕刻见长,所雕材料是大漆,所以称为“雕漆”。 漆的颜色以红色居多,便称作“剔红”,也有用其他颜色如黄漆、黑漆、称“剔黄”“剔黑”,漆层用两种或三种颜色便称“剔犀”。 漆雕纹饰具有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的浮雕效果。 工艺品独特、成品精致华美、高贵典雅、文饰精细,多为古代皇亲贵胄的和富贵人家的陈设品。 雕漆的产地主要有北京、扬州、天水、歙县等,以北京的漆雕最为著名,2006年雕漆技艺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新的材料和工业技术出现,漆器逐渐被取代,随之漆雕也和其他手工艺一样脱离日用品范畴和使用性质转向更具欣赏性的手工艺术品。 漆雕艺术品在现代社会主要是被博物馆收藏和漆艺爱好者所青睐,由于漆雕器物的本身属性和当下整体环境,漆雕的商品化生产,大都处于小作坊生产、高端定制的现状。

  (二)雕漆特点

  1.制作过程复杂、周期长

  “漆雕的工艺流程是:制漆、制胎、做底、涂漆、画工、雕刻打磨、做里退光等,过程繁复,工期很长,其中仅涂漆就要一二百天之多。 ”[3]胎质除木胎外还有金银胎、瓷胎、锡胎、皮胎等,但木胎是漆雕最常用的胎质。 漆胎的处理需要特别的精细,在做好的漆胎上反复涂上漆层称为光漆,1毫米的漆层需要刷18-20层,为保证漆层的细腻,往往第一层刷上干掉才能继续刷第二层,如此反复到工艺所需的厚度为止。 漆胎打磨光滑后进行雕刻填彩,然后选用各种装饰材料镶嵌于漆地之上,就雕刻技艺就有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等、另外还有难度极高的镶嵌技艺,雕刻分刺、起、片、铲、勾、锦纹及甲叶、龙鳞、菊花瓣等过程。 在光滑柔软、易于变形的漆层上进行雕刻,极其考验创作者的功力,素有出刀无悔之说。 一件普通的雕漆成品制成,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稍微高档和精细的艺术品,则需要一年左右; 而珍贵的漆雕佳作,则需要两年甚至更久。

  2.传统绘画和图案纹样为主

  “现代漆艺制作较多地沿袭传统,尤其是以明清风格为主,其工艺充满着堆砌,繁缉又复杂,审美观上津津乐道于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的美学风尚,承袭大于创作,较少现代设计理念。 ”[4]漆雕器物上的图案和纹样始终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大多是中国传统绘画和图案,草木山水、龙凤虫鱼、亭台楼阁、吉祥图案和文字,例如祥云、松鹤、灵芝、蟠桃、瘦竹、牡丹、麒麟、鹿; “福”“禄”“寿”等,还有一些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人物的图案比例相对偏小。 山川树石细劲古朴,华盖龙撵奔腾如斯; 人物疏密得宜,仪态万千,彰显雕漆手艺的极致。 不同地方的雕漆,有部分展现当地风景名胜和地方历史人物,以及民俗节庆的题材,但纵览历史、横观全国,雕漆的素材多是以传统的绘画和图案纹样为主。

  3.漆雕品种主要为家具、装饰工艺美术品

  雕漆品种大致划分两类,一类是家具,小到手杖、茶盘、烟具、小圆桌、小凳、大到屏风、茶几、沙发、古式书架、餐桌椅等; 另一类是装饰艺术品,包括剔犀尊、挂盘、插屏、漆匣、牌匾、花瓶等,还有各种各样造型独特,雕刻繁复精美的装饰艺术品。 部分物品具有实用功能,部分单纯起装饰作用,或者兼具实用和鉴赏功能,当代的漆雕物品更多的偏向收藏和鉴赏功能。

  二、现代漆雕工艺的生态现状

  (一)传统手艺与市场经济与现代审美对接困境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代替了原始的生活方式,淡出大众视野和远离日常生活的漆雕陷入困境,传统手工艺整体行情呈现衰落趋势,漆雕虽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保存了下来,但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并不乐观。 “雕漆技艺是2006年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技艺从唐代开始,先后经历两次断代,在民国后期开始恢复。 1949年之后,由于无法打开国内市场,这个行业也逐渐开始萎缩了。 ”[5]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工艺逐渐退出了社会产业的主流。 漆雕工艺时间成本高、原料采集困难、成本高、市场有限等原因,很多从事雕漆技艺的人和企业不得不放弃这一行业。 导致整个行业处于萎缩状态。

  现代雕漆在制作和题材选择上依旧沿袭传统,繁缛复杂,元素层层堆积,承袭山水花鸟和神话或民间元素,过于讲究精致华丽、富贵辉煌。 颜色也是朱红为大多数,古典庄重,深刻有严肃。 作品形式也是局限于屏风、匾、置物箱、饰品盒、花瓶、雕画等家具或装饰艺术品。 现代的审美更倾向于活力大方、时尚个性或简洁素雅,无论是在室内设计还是装饰品选择,都喜欢符合当下生活方式的表达形式。 传统漆雕与当下人们的审美与需求之间有很大的鸿沟,即便是仍然有一部分的漆雕爱好者、衷于传统艺术的经济富足者和收藏家,但毕竟是个相对较小的群体,还不足以支撑这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雕漆必须立足于创新,寻求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与需求的结合,即保持其文化内涵,又纳入现代设计理念。

  (二)创意传承人匮乏

  一方面,雕漆工艺需要手艺人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一件作品,也因为慢工出细活,制作过程漫长,枯燥严肃,投入时间多,又极考验人的耐力和注意力专注度,耐得住寂寞并能够静下心来,对于年轻人来说本就是极大的考验,很少有人选择来做这样的工作。 另外一方面,在雕漆传承人领域,真正热爱这这门手艺,能够甘心创作的人也很缺乏,而对漆雕有着自主想法、懂得创意、并能够把它当作兴趣爱好来做的人才更少。

  (三)小规模生产,高端定制路线

  由于雕漆其本身制作很少结合现代化机器,大部分依然是纯手工为主,周期长,工艺复杂,其原料天燃漆成本昂贵,专业设计人员少,市场有限,所以很产品没办法大规模生产,多地方的雕漆工艺在小的手工作坊里,或者由一些私人企业家以公司的形式承接订单制作,雕漆所用原材料分散,技艺师分散在各地独立进行,各成体系。 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也没有造成大众广泛的认知,全国各地的雕漆,也只有北京的知名度较高,雕漆作为非遗,要促进该项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在生产制作的同时,宣传推广,建立品牌也是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另外,现代雕漆属于艺术品领域,其带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元素,承载着富贵、精致、古典庄重、高雅的传统美学韵味,是古代皇家贵族所喜爱的艺术陈设品,一般以高额价位面向市场。 类似雕漆的传统工艺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方面普通大众受经济条件、对艺术品文化价值认知、收藏观念等因素限制; 另一方面,雕漆适用场所有限,目前的生产者只是接收高端定制,面向高档酒店、私人博物馆,面向有一定财富地位的群体。

  三、传统工艺非遗的文化创意思路

  (一)文化资源对接文化创意产业

  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受到重视,国家政策保护和鼓励和扶持非遗的创新发展。 传统工艺非遗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的演变,作为文化资源,有其不可忽视的开发优势,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文化创意产业兴盛的时代。 “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需要优秀的文化资源。 中国是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能够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思想内涵,将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 ”[6]创意产业为传统工艺类非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现代科学技术和创意设计对非遗文化意蕴能够起到“活化”作用。 一方面,将诸如雕漆类的工艺品制作纳入系统的生产中,要进行多方面的资源整合,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的一些生产技术,缩小制作成本。 另一方面,传统工艺需要提升再造,沿袭精神内核,又迎合当下的消费市场现代的审美趋势; 加强和一些知名家具和装饰品品牌的合作,制作小型家具陈设品,增加知名度也是其扩大市场的创意路径。

  (二)创意传承人的挖掘与培养

  青年纸雕艺术家温秋雯将传统非遗“大良鱼灯”经过创意外观设计,并融入场景设计中,成了备受人们喜爱的时尚艺术品,作品屡次受邀在各地展出,登上了《时尚cosmo》《周末画报》等诸多时尚杂志,与此同时,她还开设自己的工作室,与各大商家企业合作,开展持续创作,她的作品还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拜师学艺。 温秋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的时代应该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传统技艺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对艺术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延续其生命力。 ”[7]非遗的传承不仅要在高校艺术专业领域里寻找传承人,还要充分挖掘有独特想法,创新思维,懂艺术又懂市场的综合性人才。 像青年纸雕艺术家温秋雯这样,从小热爱纸雕艺术,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审美理念,秉承传统制作技艺的情况下融入时代特色,正是非遗传承中特别需要的创意人才。

  另外,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也需要考量多个因素。 一方面,加强与高校艺术专业的合作,将传统工艺非遗文化引进高校课堂,开设专业小班,传授工艺品的制作技术; 鼓励学生创作,举办各种各样的交流学习活动、创意大赛以及学生作品展览。 另一方面,在培养传承人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习传统工艺历史文化扎实制作技艺,还要放眼于传承人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设计、人文历史、市场偏向、消费者心理等领域知识的涉猎必不可少,更要走出作坊,走进生活参与实践,在丰富的生活中寻找创意来源。

  (三)从文化到产品——创意推广

  雕漆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很重要的原因是漆艺文化的宣传普及不够,传统的学校美术教育中对漆艺普遍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 学术界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局限于工艺美术层面,对传统髹漆工艺类非遗的系统深度研究不足,将其提升到创意经济和产业发展层面的研究非常少。

  漆艺文化的传播普及不够,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传统工艺品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都缺乏一些基本的认知。 近些年国家开始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各地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建立博物馆,景区建立产品展览区,组织学生集体学习体验,事业单位团体参观等,媒体也开始做一些传承人故事的采访报道。 但这些工作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宣传推广方式太死板、程式化、渠道窄、受众有限,尝试利用当下流行的方式,例如短视频、微电影、纪录片、线下高校主题讲座、现代体验馆等。 让传统工艺品走出历史、摆脱严肃沉重、放下身段,走出博物馆,进入大众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葛培.由“器”用到“艺”用的转变探讨我国当代漆艺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8:8.

  [2]梁白泉主编,刘斌等撰稿.中国艺术博物馆[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230.

  [3]本社主编.古玩与收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6.

  [4]葛培.由“器”用到“艺”用的转变探讨我国当代漆艺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8:21.

  [5]于佳乐.李志刚:传承中国红[J].经济,2016,(32):104-106

  [6]郭斐,于述平.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2):128.

  [7]王丽.时尚女孩温秋雯,一盏“非遗”纸灯卖出8万元[J].劳动保障世界,2019,(13):72-73.

  作者简介:范佩宏,温州大学文化创意学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9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