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重读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正文

重读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11-22 10:49

本文摘要:内容摘要:人类的繁衍生息总是伴随着种种艰难困苦,除了人祸,还有各种天灾,如水灾、旱灾、瘟疫等。 北宋熙宁八年、九年之间,吴越饥荒瘟疫并作,百姓水深火热。 越州知州赵抃\,殚精竭虑,全力救灾,为后世树立了楷模。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详细地记录了赵抃\救灾的

  内容摘要:人类的繁衍生息总是伴随着种种艰难困苦,除了人祸,还有各种天灾,如水灾、旱灾、瘟疫等‍‌‍‍‌‍‌‍‍‍‌‍‍‌‍‍‍‌‍‍‌‍‍‍‌‍‍‍‍‌‍‌‍‌‍‌‍‍‌‍‍‍‍‍‍‍‍‍‌‍‍‌‍‍‌‍‌‍‌‍。 北宋熙宁八年、九年之间,吴越饥荒瘟疫并作,百姓水深火热‍‌‍‍‌‍‌‍‍‍‌‍‍‌‍‍‍‌‍‍‌‍‍‍‌‍‍‍‍‌‍‌‍‌‍‌‍‍‌‍‍‍‍‍‍‍‍‍‌‍‍‌‍‍‌‍‌‍‌‍。 越州知州赵抃,殚精竭虑,全力救灾,为后世树立了楷模‍‌‍‍‌‍‌‍‍‍‌‍‍‌‍‍‍‌‍‍‌‍‍‍‌‍‍‍‍‌‍‌‍‌‍‌‍‍‌‍‍‍‍‍‍‍‍‍‌‍‍‌‍‍‌‍‌‍‌‍。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详细地记录了赵抃救灾的措施和经过。 本文将从为官之道的角度对赵公救灾事迹加以梳理、评析,以期弘扬赵公的吏才吏德。

  关键词:越州赵公 救灾 为官之道

人类文明

  赵公,即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 北宋名臣。 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

  晚年执越州(今绍兴)政务,治绩卓著。 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了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负盛名。

  文化论文范例: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社区健身文化以社区广场舞为例

  一.为官之道在于:上级做好表率,下级全力以赴。

  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 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皇上勤于政务,我们州县的官员更应该效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

  这样,地方官就在皇帝和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皇帝勤于政事,地方官忠于职,朝廷就会成为百姓的依靠。 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真正做到,事无巨细必躬亲,倾心注力不懈怠。 也正因为他能恪尽职守,全力以赴,越州的救灾工作才会那样的有序妥贴,“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赵公救灾,民之幸也!

  据《宋史·赵抃传》记载,赵公任殿中侍御史时,弹劾检举不回避权贵幸臣,作风严正,京城人称“铁面御史”。 任参知政事时,朝政如有不妥当的,他一定密奏皇上,决不含糊。 可见,赵公不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在朝中为官都能真正做到全力以赴。

  二.为官之道在于:清政廉明,舍己为公。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拿自己的钱给病人吃药吃饭,倘若是一两个或几个病人还好,那可是一个越州的病人,该要多少钱啊! 我们先不说这笔钱的数目多少,就是这行为本身就令人感动。 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地方官,能做到这样,确是难能可贵。

  《宋史·赵抃传》记载,赵公第一次去四川做官,到官时随身只带一琴一鹤。 他一生廉政为民,深受蜀地人民的敬爱。 崇州人民为纪念他,在滨河公园修建“琴鹤广场”,并作赵抃塑像。 其塑像面容严谨,神态自若,牵一马,随一鹤,马背仅一琴,充分体现了赵公的清廉本色。

  赵公第二次任成都知州时,有卒长站在堂下,他叫来卒长并告诉他说:“我和你年纪相仿,我一个人来蜀地,为天子镇抚一方。 你也应该清正严谨地率领众兵卒,等到部队回去,就可以拿着剩余的资财回家,为家室考虑了。 ”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清廉这个问题上,赵公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能积极主动地去影响身边的人。

  对比我们今天的少数官员,真是天壤之别。 据不完全统计,“亿贪级”省部级老虎就达22人,首贪的数额竟然达4亿多。 真是骇人听闻啊!

  三.为官之道在于:未雨绸缪,方寸在胸。

  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做任何事情,没有事先的准备和计划,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吴越之地是夏天发生旱灾的,九月赵公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到越州(今绍兴)走马上任。 临危受命,显然有让他去救火的意味。

  在灾情尚未显现之时,即“前民之未饥”,赵公就对相关情况作了细致深入的调查。 以公文的形式要求各县完成调查上报,这样,他就掌握了各方面的翔实情况。 曾巩连用的七个“几”字。

  1.各县遭受灾害的乡有多少个? 2.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 3.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 4.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 5.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 6.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 7.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

  赵公在调查后得到了准确的数据,如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 再如,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 还有,可以修筑沟渠提防的地方不低于三万八千处,仓库里可供发放的钱粮不低于五万两千石等等‍‌‍‍‌‍‌‍‍‍‌‍‍‌‍‍‍‌‍‍‌‍‍‍‌‍‍‍‍‌‍‌‍‌‍‌‍‍‌‍‍‍‍‍‍‍‍‍‌‍‍‌‍‍‌‍‌‍‌‍。

  赵公之所以能够在大灾发生之前就作如此的未雨绸缪,因为他深知:“灾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 更何况,当年八月已经大旱。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掌握准确的数据,想当然的计划和准备都将是徒劳。 要想把事情做好,悉心的准备必不可少,《越州赵公救灾记》中的那个未雨绸缪、心有方寸的赵公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四.为官之道在于:敢于担当,善于担当。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

  封建时代的地方官,代朝廷治理天下,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与此同时,也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赵公到越州的所作所为,已经高度体现了他作为朝廷命官的担当,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那么的殚精竭虑,那么的大公无私,那么的未雨绸缪。 这算是一般意义上的担当。 而在同僚中,他还另有一种特别的担当。

  据史料记载,赵公事先调查摸底,组织募粮募钱,并开展生产自救,以工赈灾。 放开米价,在越州境内,粮食随行就市,州府不限价。 此消息传出后,各地粮商纷至沓来,一时间越州境内竟然米积成山。 经过短期的暴涨,米价猛然暴跌,甚至比灾前更低。 这样就很好地平抑了粮价。 凡事有非议和追究责任者,赵抃均一人挡之,决不累及下属。 即文中所说的“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 作为一把手,赵公敢做敢为敢担当,必定会得到同僚和下属的支持。

  当然,就赵公而言,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艺术。 它不是草率的承诺,鲁莽的肩负,而是深思熟虑、全力以赴后的郑重选择。

  而现在的有些官员平时懒政,不努力,混日子,出了问题,不是出来担当而是相互推诿。 他们的所作所为与赵公形成了鲜明对比。

  五.为官之道在于:分类施策,周全安排。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粮食供应。 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

  这是分类施策,而且考虑得格外周到。 例如,对不能养活自己的人的粮食发放,“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 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 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 真是细致入微,既考虑成人和孩童的区别,又考虑到男女性别的差异; 既考虑到领取粮食的方便,又考虑到分发粮食官员的短缺。

  六.为官之道在于:积极引导,综合治理。

  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 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

  这是更加积极的救灾措施,相当于新冠疫情期间,政府在企业复工复产的基础上,增加投资,增加就业。 赵公则借此机会修补城墙,完成浩大的城防工程。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是城市安全的重要保障,赵公的举措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他之前还作了沟渠堤防的调查,也可以让民工修缮沟渠堤防来养活自己及家人。 尽管,曾巩此文没有描述,但这完全是在赵公的筹划之中的。 富人愿意向百姓出息借钱的,官府不仅劝告他们放手出借,还保证他们谷物成熟时百姓能够偿还。 这样,既保证了富人的利益,又能帮助百姓解决了燃眉之急‍‌‍‍‌‍‌‍‍‍‌‍‍‌‍‍‍‌‍‍‌‍‍‍‌‍‍‍‍‌‍‌‍‌‍‌‍‍‌‍‍‍‍‍‍‍‍‍‌‍‍‌‍‍‌‍‌‍‌‍。

  积极引导,综合治理,集中体现了赵公作为地方官的吏治才能,令人叹服。

  七.为官之道在于:脚踏实地,细密周到。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方方面面,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的。

  赵公在抗灾过程中事无巨细,亲历亲为,日夜不敢懈怠,可谓心力交瘁,殚精竭虑。 正是有了这样的工作状态,他才能做到“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啊!

  “无不备者”,这是何等的高标准!

  对于这样的“无不备者”,曾巩给予了高度评价,“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意思是说,这样“无不备者”的施政必将昭示天下,让后人永远铭记。

  作者:金 光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8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