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李煜《虞美人》愁情解读> 正文

李煜《虞美人》愁情解读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11-22 10:48

本文摘要:内容摘要:李煜是才华横溢的词人,更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虞美人》是他的绝命之作,承载了他一生的悲与愁。 全词以东起,故国吹来的东风勾起了李煜对往事的回忆,春花秋月、雕栏玉砌,引发了李煜的多重愁绪。 全词以东终,李煜用一句千古绝唱问己问天,把自己的满腔

  内容摘要:李煜是才华横溢的词人,更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虞美人》是他的绝命之作,承载了他一生的悲与愁‍‌‍‍‌‍‌‍‍‍‌‍‍‌‍‍‍‌‍‍‌‍‍‍‌‍‍‍‍‌‍‌‍‌‍‌‍‍‌‍‍‍‍‍‍‍‍‍‌‍‍‌‍‍‌‍‌‍‌‍。 全词以“东”起,故国吹来的东风勾起了李煜对往事的回忆,“春花秋月”、“雕栏玉砌”,引发了李煜的多重愁绪‍‌‍‍‌‍‌‍‍‍‌‍‍‌‍‍‍‌‍‍‌‍‍‍‌‍‍‍‍‌‍‌‍‌‍‌‍‍‌‍‍‍‍‍‍‍‍‍‌‍‍‌‍‍‌‍‌‍‌‍。 全词以“东”终,李煜用一句千古绝唱问己问天,把自己的满腔愁情寄寓“一江春水”,绵延不绝的送往东方的故国。

  关键词:李煜 《虞美人》 东 愁情

文学论文

  李煜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亦是一位骄奢淫逸的亡国之君,享受过春花秋月,看尽了物是人非。 李煜两种相差极大的经历让李煜的词风也变得复杂、哀怨,不再是曾经的绮丽与轻快。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让李煜在词上的成就更上一层楼,留下了被世代传唱的千古绝句。

  文化论文范例: 文化转向平庸美学日常的确认与消解

  但《虞美人》也结束了李煜的一生,是李煜的绝命之作,寄托了李煜一生的愁情,写出了李煜作为亡国之君的独特感慨与悲戚。 创作此篇时,李煜已经被宋人囚禁将近三载,俘囚生活的幽怨让李煜常常深夜无眠,听着小楼外的东风,看着窗外的明月,在此种情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 又起东风,吹来了故国回忆,勾起了李煜的往事之叹、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春水东流,送去了李煜的几多愁绪,带走了李煜悔恨的灵魂。

  一.虞美人,李煜生命终章

  《虞美人》就是李煜生命终章的悲歌,成为李煜生命最后的发声。 “虞美人”这个词牌产生于唐代教坊曲,因最初歌唱虞姬而得名,因而“虞美人”也是虞姬的代称。 虞姬的一生是一曲生离死别的爱情悲歌,拔剑自刎追随她的爱情。 传说,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艳的花,人们把它称为“虞美人花”,虞姬的拔剑自刎、和楚霸王的生离死别都为虞美人这种花卉赋予了悲情、凄美的色彩。 “虞美人”这个词牌唱的就是悲歌,抒的就是愁情,“虞美人”就是悲情的化身,李煜借用“虞美人”唱出了自己的生命悲歌和人生愁情。

  1.才华横溢,南唐词人

  李煜才华横溢,精通书法、绘画、音乐和诗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可以说李煜在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 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但词风不再明快靡丽,而是饱含愤慨,是在不堪回首的极度悲哀中的愤慨,显得痛心而无奈,仿佛是用血滴凝成的文字。 《虞美人》就是其后期词作的典型代表。

  2.骄奢淫逸,亡国之君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是一个亡国之君。 李煜身为皇室之人,从小便养尊处优、备受宠爱,因而尚奢侈、好声色,生活骄奢淫逸。 李煜从未想过要做国君,奈何命运带走了他的哥哥,不得不继承皇位。 李煜虽然在词方面具有重要贡献,但在治国为政方面是不合格的。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李煜:南唐李后主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 李煜治国不行,又好骄奢淫逸的生活,醉心于词曲,无意称帝、不喜政事,国家终究亡在他的手中。

  3.享于金陵,囚于汴京

  李煜一生最繁华的生活是在南唐都城金陵,享受着声色犬马的无忧生活,金陵记录着李煜的“春花秋月”。 公元975年,宋军攻克金陵关城,金陵失守,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一代国主从此沦为阶下囚,俘囚于汴京,曾经的“春花秋月”变成如今的“不堪回首”,物是人非,只能把自己的一腔愁情寄寓诗词。 一个“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情之问,问出了李煜深沉的亡国之感。 一首《虞美人》送别了才华横溢的词人,同时也让这位悲剧词人千古流传。

  二.东风起,吹来故国之感

  囚于汴京,李煜失去了国家、失去了自由,重重愁绪让他深夜无眠。 小楼又起了东风,东方,那是故国金陵的方向。 从故国吹来的东风,吹来了李煜的故国之叹,勾起了李煜无限的愁思。 李煜生于“东”,也因“东”而死,宋代王铚《默记》云:“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 太宗闻之,大怒。 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 ”[2]

  1.春花秋月,往事之叹

  吹着东风,李煜不禁发出感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春花”是春天的花,娇艳、美丽、繁荣,“秋月”是秋天的月亮,皎洁、明亮、圆满。 “春花秋月”就是世间美好事物的象征。 “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时出现,李煜无法同时看到这两种风景,因而此处是虚写,是李煜的回忆和想象,回忆曾经的生活:“春花秋月”般美好和快乐。 “春秋”也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 因而”春花秋月”不仅是曾经美好生活的象征,也是指代李煜曾经君王岁月。 岁月是连续的、永恒的,但“春花”“秋月”两个意象,又给人变化无常的感觉:春花有花开花谢,秋月有阴晴圆缺,是短暂的、瞬间的、易逝的、变化的。 这就好比李煜的君王岁月,意外拥有,轻易失去。

  “春花秋月”是“了”,已经了结、结束。 “何时了”是李煜在感慨曾经美好生活和君王岁月是何时结束的,感慨往事易逝、岁月无情。 回想当年,身为闲散皇子时的无忧无虑、逍遥自在,成为一国之主后的风光无限、奢靡自由。 再对比如今身为阶下之囚的悲苦凄凉、悔恨恐惧,从“天堂”跌落“地狱”,巨大的身世落差怎能不叫人感慨万分呢? “往事知多少”,以前的事还知道多少呢‍‌‍‍‌‍‌‍‍‍‌‍‍‌‍‍‍‌‍‍‌‍‍‍‌‍‍‍‍‌‍‌‍‌‍‌‍‍‌‍‍‍‍‍‍‍‍‍‌‍‍‌‍‍‌‍‌‍‌‍。 “往事”指李煜身为皇子和君王时“春花秋月”般的生活,诸多快乐往事,此时此刻还能记得多少呢? 岁月无情,往事如过眼云烟随风而逝,留下李煜的哀痛、幽怨之情。

  2.又起东风,故国之思

  “小楼昨夜又东风”,又是一个无眠之夜,小楼外又起了东风。 李煜为什么写东风,而不写北风、西风、南风? 李煜故国都城在金陵(今江苏南京),被囚之地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从地理位置而言,金陵在汴京的东偏南方向,此处的东风便是指从金陵故国吹来的东风。 这是李煜在思念自己的故国,东风吹来了故国回忆,于是才有了“春花秋月”的往事之叹,引发了李煜强烈又复杂的故国之思。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月亮自古以来便有“思乡”的含义,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李煜在月明之夜回忆故国,寄托着自己的思念之情。 月明,即月圆,月圆代表着团圆,而李煜此刻却与故国东西相隔,是无法跨越的距离,浓浓的思念之情涌向李煜心头。

  李煜是亡国之君,对故国不是简单的思念,更是有悔恨和愧疚,是“不堪回首”的。 李煜不是一个明君,他纵情声色、骄奢淫逸,国家形势紧迫,李煜虽忧心似焚,但却每天与臣下设宴酣饮、忧愁悲歌不已,让本就危难的国家加速走向了亡国之路。 李煜在国事上有懦弱的一面,面对宋军的猛烈进攻,先是主动降制示尊,上表愿接受北宋册封爵位,后虽殊死抵抗,但依旧国破家亡,于公元975年奉表投降,开始了俘囚生活。 回忆这段往事,想到国家断送在自己手里,李煜无法承受,内心充满对故国的愧疚,是“不堪回首”的故国之思。

  3.雕栏玉砌,亡国之恨

  “雕栏玉砌”是雕饰华美的栏杆和用玉石砌成的台阶,指宫殿建筑,是李煜故国的象征。 李煜回忆往事,想到了曾经住的宫殿,那些金碧辉煌的建筑应该还在吧。 “应犹在”具有猜测和不确定的意味,符合李煜此时的处境——被囚汴京两年多,作为俘囚的李煜必然是不知道故国情况的。 李煜对宫殿犹在的期盼体现了他的一种侥幸心理和自我欺骗,宫殿是故国存在的证据,只要宫殿在,似乎南唐就在。

  李煜没有写故国宫殿“都做了土”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凭吊,而是写故国宫殿依旧金碧辉煌、富丽如故,这就与后一句“只是朱颜改”形成了对比:故国宫殿依旧如故,可李煜却是“朱颜改”。 “朱颜”在此处应有三种含义,一是李煜容颜的改变,俘囚生活的幽怨、故国之思的深沉让李煜愈发憔悴; 二是李煜身份的转变,曾经是坐拥宫殿的君王,如今却是亡国的阶下囚; 三是皇权的更替,李氏的天下如今改姓赵,南唐不复存在。 短短二字,饱含了李煜对年老色衰、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惋惜,更有对国破家亡的悔恨和悲痛,可谓是痛心疾首。 “只是”二字更是加重了物是人非之意,“只是”是只有、仅仅是的意思,具有“唯一”的含义。 其他诸如宫殿等事物都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就只有“朱颜”而已。

  三.东流水,送去李煜之情

  故国的东风又起,李煜内心生发重重愁绪:往事之叹、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李煜把满腔的愁情有力地宣泄出来,凝成最后一句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水东流,李煜的愁情也流向了故国,愁情是那么的多、那么的绵长。

  1.问己问天,几多之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是李煜对自己一生的追问:回首往事,我这一生到底有多少忧愁啊,说不清,道不尽。 李煜本无心皇权,只想做一个逍遥自由的词人王爷,奈何命运弄人,让李煜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此便与“愁”结下了解不开的结。 李煜用发人深思的追问,叩问自己的内心,用一个“愁”字点明自己触景深情、回忆往事的结果。 “愁”是复杂的、多重的,是身世遭遇的无常变化、是哀痛幽怨的往事之叹、是不堪回首的故国之思、是痛心疾首的亡国之恨。

  此刻的李煜,望月生情,这一句也许不仅仅是在问自己,更是在问苍天:苍天啊,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愁啊! 古人以天为万物主宰,似乎苍天是无所不能的,苍天能解决人世一切烦忧、抚慰世人的伤痛。 正因如此,当一个人情深难诉、悲痛不已时,总会问苍天以诉情。 如《诗经·王风·黍离》篇写周大夫见西周宫残破,国破之情深切难抑而呼天:“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李煜和周大夫一样,内心的悲哀难以诉诸于世,只能质之于天: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没有追问愁的来源,是因为他已经知道:来源于亡国与被囚; 李煜没有追问愁的结束时间,是因为他知道无法挽回亡国的结果,愁情永不散; 李煜追问愁的多少,是因为他的内心溢满“几多”愁,重重愁绪淹没了他。 “几多”是“几许、多少”的意思,表示不确定的数量。 因而,李煜的“几多愁”有表示“多少愁”的含义,数量的不确定反而表明愁的多,多到无法估量。 “几多”还有“多么、何等”的意思,表示程度的深,“几多愁”也展现了李煜愁的深。 李煜以“几多”言愁,将引人深思的追问之语与心中强烈的愁情相联系,问己又问天,可见其胸中悲愁早已是无法抑制,汹涌的喷薄而出,正因如此才有后一句倾泻的愁情。

  2.一江春水,愁绪之深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煜追问的自答,把自己的满腔愁绪比喻为“一江春水”。 “一江春水”中的“一江”不是数量“一条江”的意思,而应是满江、整江的含义,是体积、容量的描述。 “一江春水”就是满江春水、整江春水,言其水量多、江面广,给人以多、深、宽的感觉。 因而李煜的愁就如这满江春水,具有多而深的特点。

  所谓“春水”就是春天的水。 李煜为什么写“春水”,而不是其他季节的水呢? 谈到“春”,我们会想到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好似“春水”也有一种蓬勃的感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冲击力。 还可以从地理知识来解读“春水”,春回大地,天气回暖,冰河溶泄而使水势涨漫,江水变得强劲而汹涌。 这就是李煜“一江春水”似的愁,像“春水”那样具有顽强生命力,强劲而又汹涌,让人难以排解,带给李煜极大的冲击和伤害。

  在此句中,李煜运用了比喻手法,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情,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情的多,还显示了愁情的强劲、汹涌,充分展现李煜愁之深。 “愁”本是极为抽象的,李煜化抽象的愁为具体的意象——春水,给人以极强的画面感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李煜还给“春水”加上了修饰词:“一江”、“向东流”,让“春水”似的愁更加形象生动,展现了愁的多、深、强劲等特点。

  3.春水东流,愁绪之长

  “春水”不仅是满江的,而且还是“向东流”的。 为什么是“向东流”的“春水”? 首先,从地理知识来看,我国河流因地势地貌大都为自西向东流,这符合自然地理的规律。 其次,从李煜所处的方位看,身在汴京,心却在金陵,与前文的“东风”相呼应,指向东边的故国。 东风吹来了故国的思念,东流的春水就把李煜的愁情送回了故国,形成了一种“交流互动”,展现了李煜与故国的互诉衷肠‍‌‍‍‌‍‌‍‍‍‌‍‍‌‍‍‍‌‍‍‌‍‍‍‌‍‍‍‍‌‍‌‍‌‍‌‍‍‌‍‍‍‍‍‍‍‍‍‌‍‍‌‍‍‌‍‌‍‌‍。 东方,就是李煜愁绪的源头,李煜命运的转变都发生在金陵。 因而,此处是“向东流”的“春水”,是李煜在向故国传情。

  在古诗文中,“江”一般指长江,长江是自西向东流,而南唐都城金陵恰好在长江的流经之地,故词中所言的“江”是指滔滔不绝的万里长江。 “向东流”的长江之水,浩浩汤汤、绵延不绝、无穷无尽,这就好比李煜“向东流”的愁情,绵长而无穷无尽。 长江最终归于更深、更大的海洋,这也许也是李煜愁的归宿:更多、更强的悲与愁。 如大海般的愁情淹没了李煜,最终也的确淹没了李煜,李煜带着这满腔愁情离开了这个世间,魂归故里。

  李煜用问答的形式吐露心中深长的愁:“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春水’作答。 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情,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对亡国之君李煜来说,被囚禁的人生所剩下的大概也只有一江“向东流”的无穷无尽的哀愁吧。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王国维论学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宋)王铚,王栐.默记燕翼诒谋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程俊英.诗经·王风·黍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孟丽坤.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一种新的教法——情境模拟尝试写作教学法[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02.

  [5]贾知洵,张志慧.李煜《虞美人》的重新审视与解读[J].河北北方学院(社会科学版),2012.12.

  (作者:彭宇佳;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8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