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新时代小学教师培养的价值诉求和职前培养> 正文

新时代小学教师培养的价值诉求和职前培养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9-06 10:41

本文摘要:摘要: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的小学教师培养是职前培养和职后培养的一体化,是大学、教育行政部门、用人学校三方培养的诉求在培养对象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上的具体体现。大学作为职前培养的主体,帮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了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认知发展、

  摘要: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的小学教师培养是职前培养和职后培养的一体化,是大学、教育行政部门、用人学校三方培养的诉求在培养对象——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上的具体体现。大学作为职前培养的主体,帮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了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认知发展、道德发展和动作发展特点是其工作核心和着力点。小学生思维、认知、道德、动作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人的价值诉求是使得学生有能力保护其哲学思考,保护、激发学生的探索式认知,濡化学生的价值认知,促进小学生的动作技能发展。本立道生的小学教育专业职前培养的价值诉求需要依靠厚植乡村教育情怀、设计优质的培养方案、UGPS四方参与的培养过程,全学程不断线的实践和丰富多样的朋辈教育来保障和实现。

  关键词: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小学教师;价值诉求;职前培养

小学教师

  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公布《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实施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1],并从2018年开始招生。三年来,广东省在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方面开展了多元探索,类型拓宽、人数增加,如2018年招收的是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专科(学前教育专业),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本科起点教育硕士全日制研究生。2019年增加了世行贷款项目小学教育(全科)的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生。广东省教育厅的举措主要是针对乡村小学教师的现状从供给侧的角度为广东省基础教育提供充沛的师资后备力量。

  小学教师论文: 博弈论视角下中小学教育惩戒的困境与实施路径

  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公布了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开启了师范教育迈进以关注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时代,期望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未来教师。探讨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未来小学教师培养价值诉求问题,一方面,可以探讨“为何存在”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为公费师范生(小学教育)“如何存在”提供建设思路。从而提升小学教育阶段教师质量,让最优秀的人去做教师,去乡村小学做教师。

  一、因循守“理”: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的着力点

  (一)批判性—反思性—逻辑性:小学生思维的哲学性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不论是马修斯还是国内的学者,都在反思儿童与家长、与教师的对话中的批判性与反思性。如六岁的孩童在三个小朋友霸占电视后,向妈妈抗议,“为什么三个人自私就比一个人自私好?”这一提问完全合乎了“让三个人快乐要比让一个人快乐更可取”[3]。儿童的原始思维中具有天然的哲学思想和哲学追问能力,基于此,儿童会自然地作出评论、提出问题甚至作出推理。

  针对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这一命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出台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中,在小学阶段,在3~4年级和5~6年级共提供了四套哲学类的书籍,分别是3~4年级的《儿童哲学智慧书》《哲学鸟飞罗系列》两套儿童哲学童书和5~6年级的《思考世界的孩子》《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两套哲学童书。

  伴随着儿童天然的追问,儿童在思考世界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天然的推理,因此,儿童也是天生的逻辑学家,会自己主动地基于经验、基于观察进行逻辑学的直觉思考,并天然地运用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等逻辑学方法进行反身抽象,进而从经验、直觉走向逻辑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批判性、反思性和逻辑性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并非是并行或是进阶的关系,而是平行或叠加发展,甚至是呈现螺旋式发展。

  (二)具象性—形象性—抽象性:小学生认知的发展性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从具象性(Concrete)到形象性(Pictorial),再到抽象性(Abstract)的认知发展特点。具象性的认知特点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仅需要关照儿童已有的经验,还需要为儿童提供更多具象的经验,并为儿童提供具身学习的机会。形象性的认知特点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将学生具象的经验、体验提炼为形象的表达方式。抽象性的认知特点则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通过具象、形象逐渐过渡到抽象的知识。而教师作为从具象、形象、抽象思维发展的架桥人,就需要通过数形结合等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发展。如数学教学中的实物、对知识点的图解和抽象的数学表达,再如识字教学中从汉字的图形到古代汉字的书写方法,再到当今的简体汉字的书写方法等案例,都体现了从具象、抽象和抽象性的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三)他律—自律:小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性

  依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道德认知经历了“前道德阶段(1.5~7岁)、他律道德阶段(5~10岁)、自律道德阶段(9~11岁)”[4]。其中与小学相关的道德发展阶段包括了他律、自律两个阶段。低年级小学生处于他律道德的后期。“七至十岁左右的儿童还不知道规则的细节”“儿童集体生活的开始是自我中心和尊重长者两相混合”[5],认为“规则是固定不变的;看待行为有绝对化倾向,非好即坏;根据后果的严重程度判断行为的好坏;把惩罚看作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4]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逐渐进入自律阶段,在自律阶段则表现为“规则可以协商,判断行为,不仅考虑行为的结果,更考虑行为的动机;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能较客观、现实地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在适当的惩罚下能认识并改正错误”。针对学生道德发展特点,小学教师根据小学生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来完成道德教育。小学生道德发展是在其日常人际互动中发生、发展的。小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同时,群体活动又为认知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维度。维果茨基强调,“共享活动的合作伙伴不仅仅是面对一项共同的任务,他们还分享了执行这项任务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和类别”[6]。因此,教师除了根据小学生日常交往中产生的道德问题进行个别的教育、指导外,更需要将这些问题创设道德情境。其一,创设道德讨论的情境,让学生在道德讨论中,通过自己的道德选择,获得正确的、适恰的道德行为,并在道德讨论中体验社会文化对个人的道德约束和规范。其二,创设角色扮演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或者是教育戏剧的方式,让小学生在其中体会道德冲突、道德选择,进而形成道德认知,生发道德行为。

  (四)大动作—精细动作:小学生动作技能发展的变化性

  从动作技能的角度看,小学生动作技能发展的年级差异显著。年级越高,精细动作能力越强。从教育经验的角度看,一年级学生写字经常出现出格、顶格的现象,这说明一年级的精细动作发展准备不足。同样,大多数小学生的握笔姿势不正确,也体现了小学生精细 动作发展不足。学生精细动作练习、强化方面活动的创设,是全体小学教师的应然追求。

  因此,小学阶段的所有教师都需要注意小学生动作系统的发展,并依照动作系统的发展提供相关教育活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保护小学生精细动作发展的基线要求是教师有意识地不剥夺小学生精细动作发展的机会;高线引领的要求是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相关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小学生的精细动作,促进小学生精细动作的发展。

  二、本立道生: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职前培养的价值诉求

  基于小学生未分化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发展特点,本文强调全科小学教师的重点不在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公费师范生教师可以教授小学阶段的各个学科,而是从小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的角度面对一个全方面的,同时向教师展示自己的认知、道德发展、动作技能以及哲学思考等四个方面的小学生。因此,小学教师必然、必须是一位全科教师。教师的价值是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丰富的体验,获得成功感,获得坚持做事、主动做事的学习经历。

  (一)谨言慎行:保护小学生的哲学思考

  作为天生哲学家的儿童,有天然的追问、反思、批判,也有逻辑思维的萌芽。这些思维的发展都需要教师去保护,而不是去戕害。但日常的教育经验中,教师往往会漠视,甚至扼杀儿童的哲学思考。在见习学校,研究团队观察到的是某区县小学教师强调“标准答案”的给予,而没有给学生追问、思考、反思的机会和时间。当学生出现追问时,教师则认为这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是无中生有,是扰乱课堂纪律。

  教师一方面需要帮助家长理解、尊重儿童的哲学思考、逻辑思考,另一方面需要将儿童的“童稚的思想与哲学传统联系起来,……认识儿童的哲学,尊重儿童的哲学,甚至参与其中,并适当地鼓励”[3]。所以,教师应该保护学生对“无用”“无解”的重大哲学问题的思考,给予学生开阔的眼光、自由的头脑、智慧的生活态度。

  (二)躬行践履:保护、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式认知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在经历从具象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儿童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具身体验。因此,教师需要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搭建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脚手架。小学生需要的是复衍知识的产生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基于探索的具身学习,在具身学习中体会小学生的具象性、形象性、抽象性思维。保护和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式认知不仅仅在数学、科学课堂上,同样也在语文、英语的课堂上可以实现。如“边塞诗”的单元教学、“神话”的单元教学、思维导图的作用等。

  (三)蒙以养正:濡化小学生的价值认知

  蒙以养正,圣功也[7]。蒙以养正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合价值性。换言之,以正确的价值观涵育儿童,濡化儿童。不论教育者持有哪一种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学生价值教育的基点都在于“养正”,即用正确的价值观涵育儿童。正确的价值观既包括英格尔斯讨论的作为众数人格的国民性,也包括作为地方价值的民族性、地域性。这种正确的价值观是在和平时期的理性的目标。另一方面,合规律性。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和艺术应该符合正确的道德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在处理具体的问题时,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从他律到自律,在情境体验,到日常生活情境的主动应用。且在出现道德行为问题时,可以通过讨论、辨明和体验的方式改善道德认知,在坚持中改变道德意志。

  三、全科教师: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之前培养的策略

  引领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全科教师是培养团队的重要任务。可以从3+X全科型教师培养方案的设计,U—G—P—S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全学程不断线的实习、见习、研习实践教学模式,同辈群体的朋辈教育四个方面来探索。

  (一)基于厚植乡村教育情怀的高线引领国将兴,必重师贵傅[8]。让最优秀的人去做教师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共识。但如何厚植乡村教育情怀,让小学教育专业的公费师范生有情怀、有热情地服务乡村,是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首先,需要入学之初开展基于实证精神的乡村教育情怀调查,既包括问卷调查,还包括通过“我的教育理想”征文比赛,从质性资料中分析学生的教育情怀。其次,通过寻找身边最美教师、家乡最美教师等活动来帮助学生体悟最美教师之“美”。在活动中,学生发现教师的大美之美在于理想信念,在于道德情操,在于扎实学识,在于仁爱之心。

  再次,通过名师的多元授课,如讲座、名师进校园、嵌入式课程等方式,明晰名师的专业情怀,并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展开讨论、辨明,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公费师范生的教育情怀、乡村教育情怀。最后,通过见习、研习、实习的实践教学,升华乡村教育情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广东出台“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EB/OL].(2018-04-20)[2020-10-19].http://www.moe.gov.cn/s78/A10/moe_1801/ztzl_jsjyzx/ssjz/gdbf/201804/t20180420_333791.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2017-11-06)[2020-10-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

  [3][美]加雷斯·B·马修斯.童年哲学[M].刘晓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36,40.

  [4]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6.

  [5][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38,43.

  [6][以]柯祖林.心理工具:教育的社会文化研究[M].黄佳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作者:胡娇,罗红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8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