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网络文学的中华美学精神建构研究> 正文

网络文学的中华美学精神建构研究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6-28 10:33

本文摘要: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命题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振兴当代文学艺术的重要条件。作为当代中国最有活力的大众文化形态之一,网络文学理应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

  摘要: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关于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命题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振兴当代文学艺术的重要条件。作为当代中国最有活力的大众文化形态之一,网络文学理应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担当和历史重任。面对当前网络文学在快速发展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网络文学创作者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文学使命感,提高自身境界修养和创作能力,从中华美学精神中汲取营养,以真善美为底色,打造精品力作;网络文学网站、学校、媒体及社会各方面也需为网络文学生态环境的优化做出努力,促进网络文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关键词:网络文学;中华美学精神;真善美

网络文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1]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这一重要命题,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文学艺术指明了新时代的发展方向。

  中华美学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以独特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鲜明标识,活跃在中国的各种文学艺术创造中,是振兴当代文学艺术的重要条件。而网络文学作为当代文学艺术的重要形态,也必然要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责任。因此,研究网络文学如何从中华美学中汲取营养,涵养精神,增强审美价值,提升品位,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文学论文范例: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文化产业影响研究

  一、网络文学与中华美学精神的根本特质

  上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应运而生。网络文学的范畴非常宽泛,广义的网络文学一般是指在网络上发表和传播的各种文学作品;狭义的网络文学则指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原创文学作品。

  本文主要以后者为研究对象。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自由性、互动性,网络文学具有创作门槛低、创作者数量庞大、受众覆盖面广、互动性强、体裁多样等特点。虽然在质量上参差不齐,但这个从网络草根成长起来的新的文学形态,的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重构了影响一代人成长的文学语境。经过20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占据了文学市场的半壁江山,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据《2018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累计高达2442万部(种),网络文学作者1755万人,网络文学用户4.3亿。①

  中华美学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在审美追求和审美价值上的生动呈现。其内涵丰富,意蕴深刻,不仅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和生命精神,道法自然、和谐共生、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和天下情怀,见义勇为、扶危济困、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知行合一、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价值追求,也包含了气韵生动、写意传神、情理交融、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文质兼美的艺术追求,以及崇尚道德美、人格美、信仰美、意境美的美学境界。

  这些都聚焦为中华美学精神对真、善、美审美价值的永恒追求。可以说,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审美价值观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根本特质和核心内涵。这种审美追求和价值观在文学艺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是以艺术真实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在表现生活真善美的同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使之身心愉悦,思想受到启迪,心灵受到震撼。它是真善美的高度融合,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因此,真善美历来是文艺作品的最高审美理想和价值的衡量标准。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1]在中华文明的传承过程中,正是由于将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永恒追求,内蕴着中华美学精神的中国文学艺术作品始终彰显着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独特风貌。

  二、网络文学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必要性

  (一)端正发展方向,促进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需要

  毋庸置疑,网络文学改变了当代文学发展的总体面貌,已成为站在大众文化最前沿的文化形式之一。但是,网络文学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整体质量堪忧,数量多但精品力作少,有“高原”缺“高峰”;一些作品内容格调低俗甚至恶俗,中国传统文学所重视的文学性以及社会功能、道德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等严重缺失。这些问题虽然与网络文学自发、随意的创作方式,开放、较低的准入门槛以及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有必然联系,但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忽视。

  中华美学精神是一座丰富的宝矿,它是提高网络文学创新力和表现力的美学根基,不仅为网络文学的创作实践提供丰富的养料,对网络文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因此,融入中华美学精神的营养,是网络文学提升自身质量和内在品质的重要途径。网络文学只有端正发展方向,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精品,才能赢得更广泛的读者,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也才能克服目前创作中的不良风气,优化整体生态环境,从而真正成为当代文学市场的生力军。

  (二)坚持与时俱进,促进中华美学精神创造性发展的需要中华美学精神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形成、发展并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文艺创作活动成为中华美学精神传承的最主要途径,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华美学精神所蕴涵和倡导的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以文艺的载体和审美的方式,来彰显思想的、道德的力量,正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精髓所在”。[2]而中华美学精神要实现自身的永续发展,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出现的新的文艺形态中去发展、创新、提升。网络文学作为当代中国艺术创造活动的重要方式和最具活力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必然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研究与探索网络文学中中华美学精神呈现的内容、途径和方式,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华美学精神理论宝库,使中华美学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在审美领域的表达。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呈现中华美学精神真善美等价值追求和审美旨趣,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1]

  三、网络文学建构中华美学精神的路径和方法

  (一)以真善美为底色,打造精品力作

  正如前文所述,真善美统一的审美价值观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一切文学艺术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很显然,以真善美的标准来衡量,当下的网络文学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玄幻、穿越、仙侠、言情等类型作品大行其道,反映现实生活等主流题材的作品非常少。

  一些作品完全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凭空编造,可谓“失真”;粗俗庸俗低俗作品泛滥,一些作品甚至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缺乏核心价值观导向,可谓“非善”;抄袭模仿、粗制滥造、平庸无味、毫无文学性的作品比比皆是,可谓“不美”,这些无疑是影响网络文学难出经典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中华美学中汲取精神营养,真正做到“崇真扬善尚美”是当前提振网络文学的重要条件。“崇真”就是要求网络文学扎根生活、服务人民,回归到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反映时代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精神上来。这是网络文学的发展基础,也是其作为文学形态的责任担当。

  古今中外,真正被读者奉为经典的作品不是作者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他们深入现实的结果。比如,当代文学经典《平凡的世界》以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人世间》等作品无一不是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潜心创作的典范。因此,网络文学创作者要扭转创作态度,以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以人民群众为主角,以展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调,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和时代的进步,推进网络文学的创新发展。

  当然,优化网络文学生态环境,还需要在推进网络文学理论建构、加强网络文学批评、培养素质优良的网络文学批评家队伍等方面做一些工作,这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网络文学应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以真善美作为创作的永恒价值理念,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以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传递中国精神,彰显文化自信,努力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9.

  [2]彭程.文艺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N].光明日报,2015-10-12(13).

  [3]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

  作者:李京梅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7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