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体系的重构> 正文

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体系的重构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3-02 09:56

本文摘要:内容摘要:文艺评论是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改变了文艺评论生态,评论与创作、专业与业余、评论者与读者的边界被打破,评论影响的深度、广度、方式、效果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评论场域随之形成。与此同时,唯点击率、利益交换、圈层部落化等现象

  内容摘要:文艺评论是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改变了文艺评论生态,评论与创作、专业与业余、评论者与读者的边界被打破,评论影响的深度、广度、方式、效果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评论场域随之形成。与此同时,唯点击率、利益交换、圈层部落化等现象影响了文艺评论的生态健康。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专业理性和网络修辞,是新生态下新批评所应该形成的共识。

  关键词:文艺批评 互联网批评 评论生态 文艺评论标准 文艺评论体系

文艺评论

  文学艺术史,既是一部创作史也是一部批评史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和接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活动与文艺评论一直相向而行。在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是早期的文艺评论家,《诗学》至今还是文艺理论批评的高引用经典。在中国,孔子也是文艺评论者,他编辑的诗三百篇,包含了大量的评论文字,他跟弟子们各种各样的言论中也包含了许多文艺评论成分。

  《论语》中众多对于文艺的见解,依然有着重要的美学价值。可以说,历朝历代,正是评论从大量不同种类的文艺作品中,甚至是民间流传的各种创作中披沙拣金,许多作品才被关注,并成为文艺经典。正因如此,数千年的文艺史也诞生了大量优秀的文艺评论家,有的既是创作者也是评论家,有的则主要是评论家。

  狄德罗、伏尔泰、泰勒、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刘勰、李渔、鲁迅、周扬、夏衍,甚至一些政治家也是文艺评论家。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写过一些著名的文艺批评,提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等现实主义的著名论断[1];毛泽东也是文艺批评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便是其文艺思想的集大成,此外还有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曾发表过经毛泽东亲自修改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等。在时代的长河中,文艺评论曾经发挥过不同的作用,但一直是文化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艺术史既是一部创作史,也是一部批评史,甚至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创作史的书写、传承和评价。

  1948年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掩埋了三十多年,研究者和评论者在20世纪80年代才重新引导人们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同样,钱锺书的《围城》、张爱玲的小说、沈从文的小说等,也都在历史长河中遮蔽长久之后重新被理论评论者抹去岁月的浮尘,显示其意义。纵观文学艺术史,我们可以说,文艺评论有三个主要作用:一是受众引导。文艺评论对文艺作品的接受者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在我们当下所处的网络时代,这一特征更加鲜明。面对海量的文艺作品,各种专业和业余的文艺评论以及伴随的各种点赞、打分、转发、转评等都能够影响受众的消费、选择和评价。当然,专业、生动的文艺评论更是许多优秀作品能够被广泛认知的前提。

  二是创作镜鉴。对于创作者来说,评论就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能够对创作者发挥重要的借鉴作用。评论家的言论并非一定正确或者完全正确,镜像也可能 扭曲,但至少专业的批评意见能够给创作者提供一面镜子,帮助其进行自我观照、校正和反省。在文艺史上,有许多批评者和创作者争论争鸣的例子,也有许多因为争鸣而变得惺惺相惜、心心相印的案例。三是风尚引领。历史上大多数重要的文艺运动、文艺潮流、文艺现象等都与评论有着密切关联。在很多情况下,创作者自己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创作口号或创作主张,往往是评论家的评论让这些创作现象成为了思潮。

  例如,中国的所谓第五代导演,当时的创作者并没有说过自己是第五代,是研究者命名了第五代[1]。无论是文艺中的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思潮,还是电影中的新浪潮、新现实主义,几乎世界上大部分著名的文艺运动都是评论家给予了其概念、提炼、阐释和推广,从而借助于时代、社会的潮流,引发了文艺的变化和发展。可以说,文艺评论在风尚引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没有评论的繁荣就不会有文艺百花齐放的格局。全民评论的新批评场长期以来,文艺评论的主导权掌握在文艺机构、传统媒体、大专院校和文化圈层等所谓文化精英手中。而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文艺评论生态发生了巨大改变,以至于我们常常感慨:文艺评论既面临一个最好的时代,也面临一个最坏的时代。所谓最好的时代,评论者的规模和数量快速壮大,人人都可以成为评论家,每个人在互联网时代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传播者。

  而且,由于网状传播改变了过去线性传播对话语权的线性控制力和看门人的信息控制权,在网状传播中,已经没有“看门人”能够决定信息的传播路径和通道,也无法“看”住信息的流动,这就导致了评论者可以“自由生长”,人人都可以借助不同的互联网平台发表言论,甚至可以成为新的评论权威,所谓评论大V、大号、评论网红、“10万+”的公号等,都未必是传统意义上的文艺评论工作者。文艺评论新生态的困惑任何现象都有正反两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最好的时代又可能成为最坏的时代。互联网带来的改变,对于文艺评论来说,同样也带来了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

  第一,文艺评论唯点击率。点击率是互联网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硬通货。当点击率、流量成为评估方式的时候、成为影响力变现的条件的时候,文艺评论难免会为了点击率的需要,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夸大、片面、极端、攻击性、简单化,就成为常见的批评态度和修辞方式。“10万+”“100万+”的流量诱惑会使部分批评放弃理性的、客观的、建设性的本性。这种偏激性批评风气的蔓延,当然会大大伤害批评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有了点击率却丢了本性,甚至成为一种批评的病态。与此同时,它们也会带来一种党同伐异、相互攻击、上纲上线的批评风向,通过“批”而获得所谓的关注度,这为文艺创作、文艺管理实行“双百方针”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文艺评论交易化。在网络评论场中,一些所谓的“网络水军”,以及宣传推广的各种“软文”手段和策略,客观上会导致对评论的各种干扰和影响。目前,推到大众市场的文化消费品,其成本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营销推广费,过去用来做硬广告的宣传,现在更多变成了软广告,变成了各种所谓的营销评论,变成了各种评论的加持和软文推荐等。这种利益交换对网络文艺评论的正常生态有明显的干扰。而且,利益交易的评论,不仅包括商业利益,还包括人情利益、权力利益交换等,其评论的初衷不是对文艺作品和现象进行实事求是的判断,而是用评论从雇佣者那里换取直接和间接利益。

  这种红包化、人情化、圈子化、交易化、利益化的评论,当然会对评论本身的独立性价值带来不良影响。评论成为利益的依附,也带来了众多文艺评论的乱象。新生态、新评论、新共识真正的文艺评论,应该是理性的、独立的、有正确的价值观判断的、有社会影响力的。只有这样的批评成为主流,文艺评论的生态才会更加健康,产生求同存异、去伪存真的作用,赢得属于文艺评论自己的尊严。因此,无论是评论者个人,还是评论机构、评论媒体、评论组织,都应该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一些重大基本问题上的共识:

  第一,文艺评论是专业性基础上的理性批评。现在,很多评论没有专业素质,只是犀利、尖锐、故弄玄虚,靠某种锐利性、某种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博取关注度和影响力。理性精神不足,导致有些网络评论不讲理,只讲立场、只讲情绪、只讲情感,甚至有时候会“扣帽子”“打棍子”。对自己不认同的意见、不认同的文艺作品,就上纲上线、否定一切,甚至出现各种“阴谋论”“影射论”的联想,动辄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实际上,文艺作品需要用一种理性的方式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估,需要用一种讲理的方式、专业的方式进行阐释。

  既然是文艺评论,就需要具备这个领域的历史经验、历史积累,掌握基本理论,甚至是专业技巧。谈音乐不能像一个不懂音乐的人一样只谈感受,谈电影也要从电影的专业性,从视听语言、叙事能力、电影谱系、文化传承中找到它的特性。没有专业性的评论只是感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论。专业、理性,才能营造一种既严肃又活泼、既讲理也有据、既批评也建设的评论环境,才有利于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的多样化,从而真正推动文艺活动的健康发展。

  第二,文艺评论必须提倡独立立场。由于受到利益驱使,导致独立性丧失,把写评论变成纯粹的赚钱工具,这是评论的堕落。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但利益诉求的前提是有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的。评论者与医生、教师一样,当然不是天然的“无偿劳动者”,也可以得到应得的利益,但这种利益应该是通过评论的权威获得,而不是以牺牲评论的伦理底线换来的。

  文艺方向论文范例: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的三重维度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创作和发布的门槛被拆除,专业和业余的界限被突破,海量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新的文艺现象此起彼伏、新的创作者后浪推前浪,从来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文艺评论的需求像现在这样强烈,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文艺评论所面对的挑战像现在这样尖锐。文艺评论是否能够承担起披沙拣金的使命,既是创作者的希冀,也是文艺接受者的期待。文艺评论光芒所至,必有所获。这才是文艺评论的尊严。

  作者:尹 鸿 陶盎然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5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