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艺术院校助力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五个坚持> 正文

艺术院校助力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五个坚持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10-30 09:51

本文摘要:摘要:党的十九大对文化建设已作出全面部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艺术院校作为文艺创新的中坚力量发挥了独特作用。以北京舞蹈学院作为个案,分析其在服务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作出的贡献,并结合艺术院校肩负

  摘要:党的十九大对文化建设已作出全面部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艺术院校作为文艺创新的中坚力量发挥了独特作用。以北京舞蹈学院作为个案,分析其在服务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作出的贡献,并结合艺术院校肩负的担当使命提出艺术院校助力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五个坚持。

  关键词:艺术院校;立德树人;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文化

文艺研究

  2020年4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以下文简称《规划》)正式发布。展望2050年,北京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成为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1]艺术院校作为文化传承与文艺创新的重要阵地,需要认真学习《规划》,深入贯彻中央指导精神,承担起坚定文化自信的神圣使命,要在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上发挥其独特作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地位,打造风清气正的文艺创作环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文艺理论的构建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其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才得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规划》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唱响主旋律、讴歌新时代,用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引领文艺创作,把书写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灌注文艺实践。[2]

  近年来,北京舞蹈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创作了中国古典舞作品《黄河》《红色恋人》,中国民族民间舞《鼓舞声声》《沂蒙母亲》,芭蕾舞《黄河赋》,当代舞《运河船工》,舞剧《红船启航》《井冈·井冈》,舞蹈诗《那些故事》《长征》《南泥湾》……众多舞蹈作品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歌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颂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当代发扬光大。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同时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3]决定了我国的文艺性质和方向。艺术院校肩负文艺创作重任,应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首都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思想阵地中的重要指导地位。

  同时,在当今各种文化流派、文艺思潮互相碰撞的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需要科学辨析和甄别正确的文艺主张和文艺思潮,自觉抵御虚无历史、脱离大众、脱离现实、调侃崇高、扭曲经典等创作问题,吸收优秀的文明成果和文化要素,抵制纯艺术论、抵制低级趣味和媚俗、低俗之作,为高校进行文艺创作建设优良的文化智库,营造风清气正的创作环境,不断推出文艺精品。

  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和北京输送大批优秀艺术人才艺术院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育人乃学校之根本。《规划》提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4]高等艺术院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和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艺术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北京舞蹈学院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专门化的舞蹈教育高等学府,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专业设置全面的舞蹈知名院校,多年来充分履行舞蹈人才培养基地、舞蹈学术研究基地、舞蹈作品创作基地、舞蹈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和舞蹈文化艺术智库的重要功能,为国家和北京市输送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学校明确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舞蹈大学的发展目标,坚持育人为本,把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舞蹈艺术人才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深化舞蹈教育教学改革,系统推进“表演—编导—理论—设计—传播”实践化教学体系,推动师生开展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与此同时,学校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完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组织育人、管理服务育人、心理资助育人”八大育人工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据统计,学校毕业生每届有近400人,在京工作毕业生占比多年保持在70%以上,活跃在首都舞蹈艺术创作、表演、传播和教育培训的各个领域。近年来,学校为北京歌剧舞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东方演艺集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等在京艺术院团输送百余名优秀舞蹈表演人才,构成舞蹈创作表演的主力阵容。坚持文化引领,用艺术精品弘扬中国精神“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5]作为高等艺术院校要以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来凝心聚力,为形成全国文艺繁荣的大格局添砖加瓦。

  《规划》提出铸就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高峰,需要提高文艺品牌影响力、构建有利于出精品的平台机制等。学校始终将舞蹈作品质量作为创作生命线,坚持打造舞蹈精品力作。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对各类艺术实践项目的支持力度,出台《艺术创作实践项目指南》,鼓励引导师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不断创作生产舞蹈艺术作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6]学校在舞蹈作品创作方面始终坚持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力量、获得创作灵感,创作了《踏歌》《相和歌》《粉墨》《梁祝》等中国古典舞作品;民族传统乐舞集《沉香》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创作品《傩·情》;舞蹈诗《中华赋》《国韵》《国风》等,在全国和世界各地巡演,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习近平同志号召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7]学校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创作了原创舞蹈诗《那些故事》,作品源自习近平同志讲述的十个红色经典故事。十位分别处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他们身上都深刻体现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革命初心。艺术院校是文艺作品的重要孵化基地,广大师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以优质作品创作为依托,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融入艺术创作和实践之中。

  坚持文化担当,服务国家和北京重大活动首都艺术院校在坚持育人担当的同时,也应该在服务国家和北京重要活动中坚持文化担当和有所作为。《规划》提出,用好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展赛事平台。抓住主办承办和服务保障国家级重要会议、重大纪念活动、重要国际会议、国际论坛等主场外交外宣活动契机,精益求精做好主场外宣。[8]

  学校师生秉承“爱国、爱校、爱舞蹈”的优良传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圆满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2009年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2014年APEC迎宾晚会、2015年《胜利与和平》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2016年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晚会、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等重大演出活动,以精湛的舞蹈艺术展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代表北京主办或参加“四海同春”“欢乐春节等海外巡演,在世界各国展示中国舞蹈和中华文化的魅力。学校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牵头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舞蹈文化艺术联盟,与联盟国在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实践演出等多方面开展合作交流,取得良好效果。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800余名学校师生参与此次重大活动,并圆满完成了群众游行、联欢活动、文艺晚会等多项重要任务,以实际行动向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北舞贡献。作为在京艺术院校,学校主动、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活动,始终坚持与国家、首都的文化发展并行前进,将高质量的艺术精品服务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坚持立足建设首都、服务首都,将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北京的文化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与此同时,参与活动的学生们在演出活动中获得了意义非凡的实践经历,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未来,学校将继续以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庆、展会、赛事为契机,深入思考如何将实践活动转化为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育人课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命题,即“为什么人的问题”和“如何服务的问题”,是我们判断文艺“倾向性”与文艺作品存在价值的重要标杆。[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0]不忘初心,就是把为人民谋幸福放在心中,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

  [11]学校在开展舞蹈专业教育的同时,始终坚持开展高水平的舞蹈艺术普及教育。例如:学校舞蹈考级院每年在海内外培训考级师资5万余人,有近50万名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继续教育学院有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学生约5千余人;通过北京市教委“高参小”项目牵手11所小学、“高参高”项目为3所中学开设“高中艺术素养班”,不断推动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积极服务社会。学校积极将优秀教学实践成果深入基层、服务社会,通过参加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进区县”“民族艺术进校园”“国际青年艺术季”等活动,为普通民众开展高雅艺术普及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为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服务。学校开展“秋冬演出季”“实践教学周”等活动。

  2017年—2019年,校内外演出400余场,约18万人次观看,不断满足首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这些项目不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更持续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展现出艺术院校注重社会效益,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文化担当。作为首都艺术院校,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舍我其谁”的使命与担当,积极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

  今后,学校将持续加大艺术创作项目支持力度,培育更多高水平创作人才,积极拓展校外支持平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负时代召唤和人民期待,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创作更多反映时代、彰显文化、体现民心的艺术精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践行艺术院校的文化担当,为北京文化中心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艺术设计论文范例: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体验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2][4][8]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EB/OL].(2020-04-09)[2020-05-29].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004/t20200409_1798426.html.

  [3][9]张江.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使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168,308-309.

  [5][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7.

  [6][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11]卜宪群.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223-224.

  作者:赫丽萍苑媛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4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