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常德地花鼓音乐初探> 正文

常德地花鼓音乐初探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4-21 16:28

本文摘要:摘要:常德地花鼓是湖南常德地区流传最广、最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无论从舞蹈音乐还是舞蹈表演上,都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其舞蹈音乐,分别从不同视角予以鸟瞰和显微,旨在引起众多舞蹈工作者和学者的关注,让常德地花鼓,走入新时代

  摘要:常德地花鼓是湖南常德地区流传最广、最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无论从舞蹈音乐还是舞蹈表演上,都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其舞蹈音乐,分别从不同视角予以鸟瞰和显微,旨在引起众多舞蹈工作者和学者的关注,让常德地花鼓,走入新时代绚丽多姿、精彩纷呈的艺术舞台,并深入到丰富多彩、高潮迭起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去‍‌‍‍‌‍‌‍‍‍‌‍‍‌‍‍‍‌‍‍‌‍‍‍‌‍‍‍‍‌‍‌‍‌‍‌‍‍‌‍‍‍‍‍‍‍‍‍‌‍‍‌‍‍‌‍‌‍‌‍。

  关键词:地花鼓;民间舞蹈;抒情性;叙事性;戏剧性

地花鼓音乐

  常德,古称武陵、鼎州、朗州等,“左抱同厅之险,右控五溪之要”,“山林苍郁,湖水浚阔”“人气和柔,多淳朴”。常德不仅山美、水美、人美,受“楚之遗俗,屈原遗风”的影响,常德人特别喜欢边劳动边唱歌、边祭祀边唱歌。“栽田不唱歌,谷少稗子多”,从这句常德俗谚足以看出常德人对歌唱的喜爱。不仅如此,沅水、澧水流域的武陵人还特别喜欢在节日里载歌载舞,尽情尽兴地狂欢。因此这片适合民间艺术生长的土壤,孕育出常德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

  常德地区的民间舞蹈十分多样,粗略地概括有地花鼓、灯调、习俗舞、宗教祭祀舞,其中隶属于节庆文化的地花鼓是常德人的最爱。

  地花鼓是典型的民间艺术,几百年来一直在群众中流行,以其“土得掉渣”的乡土气息和稚拙质朴的艺术风格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地花鼓一般由办红白喜事的主家邀请至家中进行表演,因不在舞台而在禾场或堂屋(有时也在搭的桌子上)演出,故此得名。慈利一带又称“花灯”,津澧等地称“地故事”。地花鼓的道具主要为彩扇和手帕,男丑角手执彩扇,女旦角挥舞手帕,其舞蹈动作也主要由多种扇花、手帕功构成,动作粗犷、夸张,画面讲求对称、均衡。

  它以滑稽诙谐、幽默见长,具有一种特殊的喜剧式美感。地花鼓一般由身着戏剧服饰的一旦一丑两个演员边唱边舞,进行表演。丑角往往在舞蹈中担任主要角色,从化妆到服饰都给人滑稽、轻松、爽朗的快感。丑角身着百褶裙,加上罗帽故意斜戴,有时还手执破扇。其脸谱特征为鼻子上画一道白杠,鼻子两翼各画一个小白点,形如“小”字,人称“小花脸”。表演时常常采用丁钩步、丁字步、矮子步、骑马桩。而旦角则婷婷玉立、翩翩起舞。丑角为了讨好旦角,常常紧紧纠缠旦角大献殷勤,更有甚者,还有丑旦相互仰背、晒背的动作。正如艺人自己所说,“旦角几步踮,丑角打转转,转出一身汗,只好舞彩扇。”

  地花鼓的舞蹈音乐并非艺人们根据舞蹈动作创作而成,而是源自原汁原味的常德本土田歌、山歌、小调。这些人们早已熟悉的民间歌曲在与民间舞蹈的结合中,由历代艺人根据舞蹈的实际需要筛选后,其中一部分经过发展完善便成为地花鼓音乐。以地花鼓的音乐《卖花》为例,它就是在小调《十绣》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因为地花鼓《卖花》的广泛流传,以致于民间小调《十绣》的歌名多年后慢慢被《卖花》张冠李戴了。

  担任地花鼓伴奏的乐器主要有笛子、大筒和打击乐器,除了打击乐给出与歌曲旋律不同的节奏渲染气氛外,笛子、大筒和歌唱者仅仅是运用复合音色重复着同一旋律,根本谈不上伴奏织体。地花鼓的舞蹈音乐除了由乐器单独演奏的过门就是在乐器伴奏下的歌唱,没有一首像当今的舞蹈由纯乐器演奏的舞蹈乐曲。

  地花鼓的音乐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点。

  (一)曲调上就地取材。地花鼓的音乐直接采用本地民歌,其旋律和韵味与当地语言声调结合较为密切,因而曲调流畅、生动、质朴,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既能抒情、又能叙事。如地花鼓《掐菜苔》的音乐就是直接采用民间小调《投石子》(如谱例1)加入打击乐《花灯锣鼓》(如谱例2)作为过门,构成舞蹈音乐。其调式色彩也较集中,以徵调式居多,羽调式次之,也有极少量的宫调式和交替调式。如:《新拜年》《五想郎》《请客》《螃蟹歌》《采茶》《卖花》均为五声徵调式;《放风筝》《十月花》《四月放风灯》均为五声羽调式;《投石子》为交替调式,即前半部分为五声徵调式,后半部分为五声商调式(如谱例1)。

  (二)节奏活泼、节拍鲜明。地花鼓音乐的节奏较为单纯,主要以单纯音符节奏为主,加入极少量的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点缀其中。节拍则是清一色的四二拍子和四四拍子,这其中四二拍子又占了绝大部分。活泼的节奏、鲜明的节拍、中速和中速稍快的速度(没有中速稍慢和慢速),再加上诙谐的演唱和舞蹈表演,使常德地花鼓喜庆、热烈的节庆色彩淋漓尽致得表现出来。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演出中观众情不自禁地向禾场或堂屋“打采”(掷钱币),演毕主家以炒米、粑粑等点心热情地招待,给乐队和演员封“红包”。

  (三)曲式结构整齐划一。地花鼓音乐采用清一色的类似分节歌的曲式结构,由多段歌词用同一旋律反复演唱。乐句也相当规整,大都为四拍一句,只在首句和结束句增加两拍,以增强起始感和终止感。歌曲大都短小精悍、对称均衡,易于演唱和舞蹈表演。一段不到一分钟的曲调可以配上五、六段,甚至十几段歌词反复演唱近十分钟。少数如《采茶》《对花》等地花鼓音乐由多个曲调衔接而成多段体,但各部分分节歌的曲式结构仍然清晰可辨。

  (四)衬词运用相当活跃。衬词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旋律的地方语言色彩,增强了舞蹈音乐的说唱性和地花鼓的叙事性特点。并有力地烘托了歌曲特定的情绪和情感,使地花鼓表演的戏剧性得到充分表现。仅从以上谱例为例,就分别出现的衬词有“呀”“哟”“啊”“也”“呐”“来”“里呀”“那个”“的(di)个”“啊衣哟”“哎衣哟”“呀喂子哟”“呀呀得喂”“依子呀哟呐呃”“嗨呀嗨呀衣呀衣”等。更有甚者,在《投石子》的一段歌词中,衬词已经远远超过了歌词正文,其中一句衬词自述达24字之多,实属少见(如谱例1)。

  (五)伴奏简单、适用性强‍‌‍‍‌‍‌‍‍‍‌‍‍‌‍‍‍‌‍‍‌‍‍‍‌‍‍‍‍‌‍‌‍‌‍‌‍‍‌‍‍‍‍‍‍‍‍‍‌‍‍‌‍‍‌‍‌‍‌‍。地花鼓根据表演的文、武场面的需要明确分工。文场重于抒情和叙事,以大筒、二胡、笛子伴奏,有时加入弹拨乐器,擅长《八板》《柳青娘》《小开门》《节节高》等过门和描写音乐的演奏,在每一段前面的过门还会经常单独采用打击乐(锣鼓)进行伴奏,以增强喜庆热烈的气氛。地花鼓《掐菜苔》的音乐《投石子》共有三段歌词,在每一段前面都加入打击乐《花灯锣鼓》作为过门,使演出场面更加热闹,演员更加激情投入(如谱例2)。武场重于营造戏剧性气氛,增强地花鼓的戏剧性特点,通常以锣鼓演奏,常见的锣鼓音乐有《花嘹子》《方老大》《金钱花》《长锤》《望家乡》《花灯锣鼓》等十余种。

  此外,为了增强交流感和趣味性,乐队伴奏和演员演唱还会时常特意停顿下来,让小丑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即兴打诨,说一些与地花鼓无关但能引人发笑的话。也会在演出结束前“谢主”,表示地花鼓打完,向主家致意告辞,如“花鼓打得丑乖乖(特别差的意思),列位客卿莫见怪,你要怪来当面怪,莫要背后搭信来”。

  (六)地域风格鲜明。常德境内多地都流行独特的“土得掉渣”的乡土气息和稚拙质朴的地花鼓。我们注意到,同一曲调运用不同乡音、土语对白和演唱时,乡土味道完全变了。一般情况下,有故事情节的地花鼓每段间奏(过门)都会加入旦、丑角的对白,极大地增强了地花鼓的叙事性。地花鼓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喜爱,不仅取决于音乐舞蹈和幽默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地的方言土语的演唱和对白拉近了表演者和观众的距离。

  清哪早啊起呀,巧呀梳妆呃。忽听得门外响什么叮啊当呃。双手儿推开呀门来看哟,哎呀我的情郎哥,请进妹绣房哎……咿呀呀子儿喂,情郎哥子哟……

  这是《清早起》的开场白。先是胖哥一个人的声音,不一会儿,演唱声音便从观者的身前身后冒出来,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合唱。除了一些不谙世事的小孩不会唱外,地花鼓《清早起》便是常德家乡父老口口相传的“流行歌曲”了。

  乡音极大地增强了常德地花鼓的乡土感、亲切感、参与感。人们总会找到自己喜爱的地花鼓,并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或用乡音尽情跟唱,尽情、尽兴,陶醉其中,乐受地花鼓而忘了自我。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拥有丰富厚重的文化遗产。作为华夏后人的我们,要以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加强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德民间舞蹈最杰出代表,地花鼓理应得到最好的传承和保护。但是,在经历了四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线。对常德地花鼓最近一次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已经过去了整整24年的时间。如今,它已经到了被历史封存、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值得庆幸的是,1981年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舞蹈家协会联合发出编辑出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通知,我国各地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经过广大舞蹈工作者历时三年的收集、整理、编撰,常德地花鼓最终于1984年8月成功地编入由湖南省文化厅、省民委、省舞协三家组织编写的《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文化遗产不仅是因为它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体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在党和政府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今天,常德地方政府应顺势而为,努力挖掘、弘扬常德传统节庆文化——常德地花鼓,丰富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多姿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我们期待着常德地花鼓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复活,常德地花鼓终将迎来春江水暖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常德地区资料卷编写组.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常德地区资料卷[M].1984.

  音乐方向论文范文:高校音乐类课程的美学价值探析

  摘要:高校音乐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元素,高校应结合音乐类专业的特点,将美育思想积极融入高校音乐类课程教学之中,用美育思想引领音乐教学‍‌‍‍‌‍‌‍‍‍‌‍‍‌‍‍‍‌‍‍‌‍‍‍‌‍‍‍‍‌‍‌‍‌‍‌‍‍‌‍‍‍‍‍‍‍‍‍‌‍‍‌‍‍‌‍‌‍‌‍。

  关键词:音乐类课程,高校教育,美育思想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2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