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从战争乐府诗常见元素看六朝文人对乐府歌辞整体场景效果的追求> 正文

从战争乐府诗常见元素看六朝文人对乐府歌辞整体场景效果的追求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2-14 05:06

本文摘要:摘要:战争乐府诗常见元素包括与战争相关的乐府曲名、时间、地点、战场环境、军容军姿、战斗场面、个人的表现和内心活动等方面,其中与战争相关的乐府曲名是必需的。而适合作为歌辞主干来构建作品整体场景效果的战斗场面、战场环境等元素出现频率极高,并且

  摘要:战争乐府诗常见元素包括与战争相关的乐府曲名、时间、地点、战场环境、军容军姿、战斗场面、个人的表现和内心活动等方面,其中与战争相关的乐府曲名是必需的‍‌‍‍‌‍‌‍‍‍‌‍‍‌‍‍‍‌‍‍‌‍‍‍‌‍‍‍‍‌‍‌‍‌‍‌‍‍‌‍‍‍‍‍‍‍‍‍‌‍‍‌‍‍‌‍‌‍‌‍。而适合作为歌辞主干来构建作品整体场景效果的战斗场面、战场环境等元素出现频率极高,并且通常是描写的重点‍‌‍‍‌‍‌‍‍‍‌‍‍‌‍‍‍‌‍‍‌‍‍‍‌‍‍‍‍‌‍‌‍‌‍‌‍‍‌‍‍‍‍‍‍‍‍‍‌‍‍‌‍‍‌‍‌‍‌‍。受乐府起源的影响,六朝文人在创作乐府诗时更倾向于追求整体场景效果‍‌‍‍‌‍‌‍‍‍‌‍‍‌‍‍‍‌‍‍‌‍‍‍‌‍‍‍‍‌‍‌‍‌‍‌‍‍‌‍‍‍‍‍‍‍‍‍‌‍‍‌‍‍‌‍‌‍‌‍。这种写作手法在战争乐府诗中的具体表现有:运用已有的乐府题目进行创作;以一种元素为主、其他元素为辅来构建整体场景效果。

  关键词:战争乐府诗;乐府歌辞;六朝文人;整体场景

诗歌

  诗歌方向论文投稿刊物:《诗歌月刊》办刊方向以“专题策划”为主旨迄今推出“博客专刊”“中国诗歌地理专刊”“安徽新诗阵线合刊”“中间代诗歌理论合刊”“中国文艺复兴特大号”“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合刊”“中间代诗人21家合刊”“中国新诗90年90家合刊”等在诗界内外反响强烈被视为官刊民办的典范。

  战争乐府诗是乐府歌辞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朝时乐府的发展和频繁的战事为它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契机。近年来有多篇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以战争乐府诗为论述核心。如于海峰《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曾维君《论魏晋南北朝战争乐府诗》、常虹《战争视角下的汉乐府思想内涵刍议》、唐雨霏《汉乐府战争诗的情感倾向对〈诗经〉的发展》。而洪赞《唐代战争诗研究》、王福栋《论唐代战争诗》、韩宁《〈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研究》等学位论文也对战争乐府诗有所涉及。乐府诗作为一类表演材料,其创作模式追求表演效果。战争乐府诗自然也追求整体场景的效果,即表演效果。六朝文人在创作战争乐府诗时,开始普遍追求作品的整体场景效果。目前乐府诗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但对乐府诗整体场景效果的讨论仍有缺憾。本文从战争乐府诗的整体场景效果进行切入,探讨乐府作者对歌辞整体场景效果的追求。

  一、战争乐府诗的常见元素

  战争乐府诗这一概念,具有成立的合理性。首先从战争诗说起,表现战争的诗歌古已有之。先秦时代《诗经》中的《无衣》《击鼓》,楚辞《九歌·国殇》等都是反映战争的诗歌。南朝梁《文选》卷二十七有“军戎”门类,编入反映战争的诗。唐代《艺文类聚》卷五十九为“武部”收录战争主题诗歌,北宋《文苑英华》卷六十六设“军旅”类,其下又细分出征伐等四个小类。

  洪赞《唐代战争诗研究》给战争诗下了这样的定义:“战争诗就是指描写一切战争或与战争有关系的事情的诗篇。”[1]战争诗具有的根本特点,便是“战争”二字。王福栋《论唐代战争诗》认为,一切和战争有关的活动,“凡是描写战争场面的诗,以及那些写出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因战争牵引出的各种情感”[2]。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只要诗中写了和战争有关的活动,都可以把这首诗认为是战争诗。而战争乐府诗,就是指乐府诗当中的战争类诗歌。

  六朝战争乐府诗这一类作品,它们特有的常见元素如下:

  (一)与战争相关的乐府曲名

  目前已经发现的乐府诗,它们的歌辞内容通常会与曲名有一定联系,战争乐府诗也不例外。已知的战争乐府诗,几乎都拥有一个与战争相关的乐府曲名作为题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与战争相关的礼仪场合所用乐曲,属于官方制乐的范畴。如魏鼓吹曲《战荥阳》《克官渡》、晋凯歌《命将出征歌》《劳还师歌》等。

  2.曲名直接提及战争本身,如《战城南》《从军行》。

  3.曲名是战争相关的事物、参战者的名号,或者可以由曲名直接引申到战争。如《白马篇》,马是将领和骑兵必备的坐骑,白马二字令人联想到战争。又如以地名为题的乐府曲名《陇头水》《燕歌行》《关山月》等,古时某些地区如燕地、陇西等地时常发生战争,以这些地名为题的乐府经常用于创作战争乐府诗。

  (二)战争的相关时间

  这一要素出现不多,即使出现也常用季节指示语表示,或完全融入战场环境之中。如王粲《从军行(其二)》:“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张正见《饮马长城窟行》:“秋草朔风惊。”这种简略的描述方式,应是考虑到歌舞表演对作品的利用率问题,又或与当时战场周边的地理环境有关。战场所在地与多数作者长期生活的人口密集区域不同,大多较为荒凉,景物季节变化和时间推移迹象不够显著,其物候变化带给作者的感触也不及人口密集区域深刻。

  (三)地名。通常是战争的发生地、军队驻地或出兵地点。通常来说有虚指和实指两种情况:如前文提及的三国谬袭《战荥阳》《克官渡》为赞颂曹操功业的官制鼓吹曲,题目中的“荥阳”和“官渡”均指实际地名;而张正见长期生活在南朝,所作《陇头水》中“羌笛含流咽,胡笳杂水悲。”可能为虚指。

  (四)战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如王训《度关山》:“胡风朝夜起,平沙不相识。”王褒《饮马长城窟行》:“雪深无复道,冰合不生波。尘飞连阵聚,沙平骑迹多。昏昏陇坻月,耿耿雾中河。”庾信《燕歌行》:“代北云气昼昏昏,千里飞蓬无复根。”目前已知的六朝战争乐府诗的战场环境描写,以北方战场风物为主,却与有些作者的生平不合,这些文字或有用典之意。如萧子显无北方从军经历,其《白马篇》出现了“黄尘不见景,飞蓬恒满天”的描述。当然,南方战场的风物也没有缺席,如沈约《从军行》:“凌涛富惊沫,援木阙垂萝。”描述的就是南方战场的自然环境。

  (五)军容军姿‍‌‍‍‌‍‌‍‍‍‌‍‍‌‍‍‍‌‍‍‌‍‍‍‌‍‍‍‍‌‍‌‍‌‍‌‍‍‌‍‍‍‍‍‍‍‍‍‌‍‍‌‍‍‌‍‌‍‌‍。乐府作者描写军容军姿时,手段较为灵活,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都很常见。此元素可用于描写主视角一方,如曹操《饮马长城窟行》:“武将齐贯甲,征人伐金鼓。”张华《劳还师歌》:“戎车震朔野,群帅赞皇威。”也可描写敌方,如何承天《战城南》:“勍敌猛,戎马殷,横阵亘野,若屯云。”

  (六)用于作战之物,即武器、装备、坐骑等。如张华《劳还师歌》:“积势如??弩,赴节如发机。”何承天《战城南》:“长剑击,繁弱鸣,飞镝炫晃,乱奔星。”这些战争装备,也常常在军容军姿的描写中,以辅助元素的形式出现。

  (七)战斗场面。战争乐府诗中的战斗场面描述,常常简约、生动而激烈。如戴嵩《从军行》:“通泉开地道,望敌竖云梯。”庾信《从军行》:“连烽对岭度,嘶马隔河闻。箭飞如疾雨,城崩似坏云。”

  (八)个人的表现和内心活动。双方大军对垒的战场不是较量个人武艺的地方,需要突出个人的时候,与主战场分开、进行单独描述更为合理。如沈约《白马篇》:“本持躯命答,幸遇身名完”吴均《战城南》:“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也有对非战斗人员的描写,如思妇、恩主等。萧纲《从军行》:“庭前桃花飞已合,必应红妆来起迎”,描写的就是闺中思妇对征夫的思念。

  另外,战争乐府诗还经常包含从军中的日常生活、百姓生活、亲友书信等元素。但这些不属于战争乐府诗的特有元素,因此本文不做过多讨论。

  二、战争乐府诗常见元素的角色分配情况

  在战争乐府诗的常见元素中,“与战争相关的乐府题目”这一元素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前文提及的题目与战争相关的情况有三种:官方为战争相关之事所制的乐府、乐府题目直接提及战争本身、乐府曲名和战争相关或者可以直接引申到战争。

  目前已知的六朝战争乐府诗中,包括官方制作和私人创作的战争乐府诗在内,曹操的《蒿里》和曹叡的《善哉行》两首看起来似乎不符合这三种情况,但实际并非如此。

  曹操《蒿里》一作《蒿里行》。“蒿里”二字原指死者魂魄归宿,后用作挽歌诗。频繁的战争带来了饥饿、灾难、死亡,它们在曹操的这首战争乐府诗中都有描述:“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从《蒿里》题目与死亡的联系,以及曹操《蒿里》歌辞的内容来看,这个曲题也可作为战争乐府诗的题目。

  曹叡《善哉行》情形比前者略为复杂。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用乐府古辞《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与曹丕《善哉行》“有美一人,婉如清扬。”认为此曲是寻求长生或称赞美人的乐曲。但曹丕《善哉行(其一)》首句“上山采薇”似引用《诗经·小雅·采薇》。现存曹叡诗中,对其父、祖的学习模仿比比皆是,如其《步出夏门行》中“丹霞蔽日,彩虹带天。弱水潺潺,叶落翩翩”“月盈则冲,华不再繁”是改写或直接引用曹丕《丹霞蔽日行》原句。“蹙迫日暮,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从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改写而来。《小雅·采薇》主要是通过描写军人的征战生活,以表达思乡情怀。所以《善哉行》作为战争乐府诗题,在勤于模仿其父、祖的曹叡笔下,与战争有种无形的联系。

  有些鼓吹曲的题目似与战争关系不明显,但仍属于战争乐府诗。如傅玄《灵之祥》,是一组官方制定鼓吹曲之中的一首。《乐府诗集》卷十六:“鼓吹曲,一曰短箫铙歌。”下文引用蔡邕《礼乐志》说明鼓吹曲(短箫铙歌)的来历:“汉乐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军乐也。黄帝岐伯所作,以建威扬德、风敌劝士也。”由此得知,官方制定的鼓吹曲(短箫铙歌)属于军乐,是官方规定的礼仪用乐。傅玄《灵之祥》等鼓吹曲辞,应属于与战争相关的官方制定乐府。

  战斗场面、用于作战之物和军容军姿是战争乐府诗的重点元素,这三者在战争乐府诗中,至少存在一项‍‌‍‍‌‍‌‍‍‍‌‍‍‌‍‍‍‌‍‍‌‍‍‍‌‍‍‍‍‌‍‌‍‌‍‌‍‍‌‍‍‍‍‍‍‍‍‍‌‍‍‌‍‍‌‍‌‍‌‍。战斗场面是战争乐府诗极易出彩的元素。如孔稚珪《白马篇》:“冲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汤。尘飞战鼓急,风交征旆扬。”对军容军姿和作战之物的描写,和战斗场面一样,富有浓郁的战争气氛,欣赏者可通过这些描写联想到战斗场面和胜负结果。如刘孝仪《从军行》“木落雕弓燥,气秋征马肥。”通过武器和战马,写出了军队的兵强马壮,令人联想到其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景象。

  战争相关地名在这一时段的战争乐府诗中,常常占有一席之地。它可以是实际地名,也可以虚写、用典或纯粹出于想象。记录史实的战争乐府诗,其地名以实际地名居多,虚写、用典或出于想象的情况比较少。如傅玄《征辽东》为赞颂司马懿讨灭公孙渊之作,其中提及的辽东、朔北等地名均为实写。萧纲《陇西行》有“乌孙涂更阻,康居路犹涩。”辞句,但作者似乎没有与乌孙、康居军队有过交集,曲辞中地名当为引用旧典。

  在以景物为题目的六朝战争乐府诗中,战场环境通常是描写的重点,且与题目中所说的地点、景物有密切关系。这些歌辞的作者里面,有些人目前尚未发现有从军经历记载,或其从军地点与题目中提及的地点相距较远,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也有明显不同,但他们仍在诗中描写与题目相关的地名及战场环境。这些作者未必亲眼见识过真正的“陇头水”“关山月”,仅靠他们的人生经历,不足以单独撑起一首以这些现成的乐府曲题为题目的战争乐府诗。但他们通过虚写与实写相结合、在曲辞中明确写出题目中含有的地名等方式,让自己的歌辞既有与题目贴近的内容,又有生动传神的描写。

  如顾野王从军经历皆在南朝,其《陇头水》首句“陇底望秦川”用了题目的“陇”字,明写陇、秦,也可以暗指南朝地区多山丘河流的地貌。“萧条落野树,幽咽响流泉”句更是无论南朝还是北朝都不陌生的景象,可以认为是描写北朝风物,也能代指作者从军的南朝地带。“瀚海波难息,交河冰未坚。”意为战乱频仍、难以平息,其中的“瀚海”“交河”距离作者从军地区非常遥远,应为借古战场地名写时事。

  前文提及的其它元素中,与战争直接相关的时间在曲辞中出现得极少,个人的表现和内心活动等元素出现得也较少。

  如前文所说,六朝文人创作的战争乐府诗极少指出与战争的直接相关的时间。作品中通常用季节指示语表示相关时间。比如王粲《从军行》,其二至其五系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随曹操征伐吴地时所作,但五首诗中无一处提及具体的年月日,只有第二首“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和第五首“寒蝉在树鸣”指出出征时间在秋天。这种做法可能是考虑到乐府诗用作歌辞进行表演时的利用率。歌舞艺术的表演需要考虑观赏者的感受,故而歌舞艺人或其雇主选择表演的节目时,会重视时令和现实状况,原歌辞如果把时间写得过于具体,会极大地影响表演者对它的利用率。

  同时,个人表现与内心活动在战争乐府诗中的表现并不多。这固然与部分作品的作者无从军经历,只能依靠从战争类文字和他人处获取与战争相关的二手信息来创作战争乐府诗有关,但无论作者本人是否有从军经历或亲眼见识过军事活动,多数情况下,六朝战争乐府诗描写的个人表现与内心活动,出现的形式较为单薄,不够完整丰满。大多是单独表达某种心理,如建功封侯之心:“勿令如李广,功遂不封侯。”(刘孝威《陇头水》)思乡念亲之情:“愿得鲁连飞一箭,持寄思归燕将书。”(庾信《燕歌行》)

  三、对乐府作品整体性艺术效果的追求

  《汉书·艺文志》认为,乐府作品起源于民间音乐,创作的源头是“缘事而发”:“自孝武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认为“事”是指触发诗情的契机,借此契机创作的诗并不一定是叙事诗。以此判断,战争乐府诗当是缘战争之事而发。由前文可知,战争诗具有的根本特点是“战争”二字。战争通常是一个复杂纷乱、牵涉众多的过程。战争乐府诗既然是缘于战争,那么这类作品含有的元素自然并非单一。前文所列举的战争乐府诗元素,种类较为多样化。同时,作者对这些元素的选取和运用有一定的规律。有些元素的出现率非常高,出现时占据篇幅大、描写详细全面,有些则只是点到为止,或只是隐晦地出现。

  选取运用这些元素的规律在于:符合“战争乐府诗”条件的作品,常倾向于构筑一个具有战争属性的整体空间,作者选取的元素服从于这个整体空间的艺术效果。

  战斗场面、军容军姿、战场环境等元素,适合作为歌辞主干来构建这个整体空间,故而它们得到了作者更多的关注和更复杂全面的描写。

  以王粲《从军行五首》为例,它是现存最早题名“从军”的作品。《文选》李善注引《魏志》称王粲《从军行》首篇是随曹操西征张鲁时所作,其余四首是随曹操征孙权时所作。它们对后人有深远的启发,后世同题之作基本没有脱离其涉及的主题范围。

  这组乐府诗中,每一首都构筑了一个带有战争属性的整体空间。

  如第一首的主角是曹操,以西征张鲁为线索,围绕曹操之“神且武”先是纵向描述了西征获胜过程之速: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接着横向描写军队兵强马壮: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转而写胜利班师: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昼日献大朝,日暮薄言归。

  最后再次赞颂曹操,表达效力曹丞相的愿望: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全诗空间结构完整,战斗场面、军容军姿等不同元素各居其位。

  《从军行》第二首与第一首不同,主角是拥有第一视角的“征夫”(可能是作者本人),全诗线索是征夫出征过程中的复杂心情。有对亲人和故地的怀念,“征夫怀亲戚,谁能无此情。拊衿倚舟樯,眷言思邺城”也有对胜利的信心;“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还有报效主君的心情;“弃余亲睦恩,输力竭忠贞。惧无一夫用,报我素餐诚。”全诗只出现了“征夫”一个人物的视角,却不是平面化、线性化的叙写,而是一个完整复杂的空间。

  六朝文人对乐府作品整体性艺术效果的追求,需从乐府起源说起。乐府在汉哀帝之前,为“九卿”之一的“少府”所辖。“少府”是为君王服务的部门,目前最早的“少府”记录出自春秋战国时,为诸侯国设置的机构。“少府乃周王室衰落,诸侯国仿造周王室大府而设置的职官,以掌管本国的贡赋,供自身享用。……乐府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产生的。”[3]根据《周礼》,周王室大府是供养天子的部门,而应劭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者,小也,故称少府。”“少(小)府”词义与“大府”相对,因此少府也应是供养诸侯的部门。

  “少府”既然源于春秋战国时,乐府也极有可能起源于此时。在这一时期已知的文献中,对“乐”的认识通常是有一定规模、多人互相配合、音乐舞蹈齐备的大型艺术活动。《礼记·乐记》列举出六种乐器为“德音之音”,另有四种乐器应和、四种舞蹈道具配合。《墨子·非乐》提及“乐”所用之器时倾向于按顺序列举钟鼓丝竹等乐器。《荀子·乐论》所指之“乐”是“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必须有“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箫和,筦籥发猛,埙箎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才能达成完整的“声乐之象”,还把各种乐器比作天地万物。《吕氏春秋·仲夏纪》描述的“乐”也是器乐合奏与舞蹈相结合的活动。

  由于“乐府”一词本指官方乐府机构,其职责是采集民间音乐、制定官方音乐等,六朝文人便常常将乐府作品与采诗制度、乐府制度及诗乐传统联系起来。在他们看来,乐府是针对民间音乐,由政府采集吸收后重新编订为官方音乐。官方音乐通常出现在礼仪性场合,是歌舞奏乐一体化的表演形式,追求整体场景效果。因而在六朝文人心中,乐府作品也当如此。

  如三国阮籍《乐论》提及汉哀帝罢黜乐府,没有制定相应的礼仪,结果“正法不修,淫声遂起。”并把歌舞与乐器同时列为“乐之器”:“钟磬、鞞鼓、琴瑟、歌舞,乐之器也。”[4]同时代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把歌舞与乐器同时列入“乐”的范畴:“故歌以叙志,儛以宣情;然后文之以采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5]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乐府》追溯的乐府来源是乐官采选民歌并为之谱曲:“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盲被律。”[6]

  受条件所限,乐府诗的实际操作形式未必像官方礼仪用乐一样,歌乐舞高度一体化。但从六朝文人对乐府的认识来看,他们既然把乐府歌辞与音乐视为一体,那么他们把歌乐舞一体化、追求整体场景效果的官方礼仪用乐模式视为乐府的理想操作形式,也是很自然的事。

  六朝文人创作战争乐府诗时,常通过以下方式来追求作品的整体场景效果。

  (一)运用已有的乐府题目进行创作

  已有的乐府题目附有音乐,亦可能有对应的舞蹈,发展更加成熟。如鼓吹曲属于官方礼仪音乐,若非官方制定则标明“私造”,如南朝何承天所作鼓吹曲即为私造。而《紫骝马》《关山月》等横吹曲,在《乐府诗集》中有“汉横吹曲,二十八解,李延年造”的记录。《度关山》《蒿里》等相和曲,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也为汉旧曲。另外《燕歌行》《出自蓟北门行》《白马篇》等篇目,是目前所知的最早记载,均为贵族、高门之作。他们具备拥有私人歌舞团队的条件,可以创作出带有完整音乐、舞蹈、布景等表演要素的乐府作品,也可以更加方便地排演出已有的乐府。

  民间歌辞则很难具备这些条件。产自民间的战争乐府诗,可以表现将军壮士的英勇神武,表达军士的乡情、出征旅途之苦,可能受条件所限,难以创造出完整宏大的场面。即使有歌舞团队创作出有对应舞蹈、布景、特技的乐府作品,也很难得到及时记载,随时都会散佚。六朝时,民间乐府创作者多为平民伎人,与从军者交集不大,官员士人却有从军入幕的机会。所以,目前已知的战争乐府歌辞大多为运用已有的乐府题目。这些已有的题目,最初即是来自官方音乐部门或具有贵族、士人身份的作者‍‌‍‍‌‍‌‍‍‍‌‍‍‌‍‍‍‌‍‍‌‍‍‍‌‍‍‍‍‌‍‌‍‌‍‌‍‍‌‍‍‍‍‍‍‍‍‍‌‍‍‌‍‍‌‍‌‍‌‍。

  (二)以某种元素为主,其他元素为辅,构建出整体场景效果

  作者在创作战争乐府诗时,常以某种元素为主,其他元素为辅,以此构建出这首歌辞的整体场景效果。意即:战争乐府诗的整体场景效果出自作者的刻意构建。

  以西晋张华《劳还师歌》为例,前两句交待了出兵的原因:

  猃狁背天德,构乱扰邦畿。

  第三到十二句全方位多角度地描写了军容军姿,同时展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和官军的英勇无畏:

  戎车震朔野,群帅赞皇威。将士齐心膂,感义忘其私。积势如口弩,赴节如发机。嚣声动山谷,金光曜素晖。挥戟陵劲敌,武步蹈横尸。

  后八句包含了战争的结果、战争的相关时间、将士的内心活动等元素:

  鲸鲵皆授首,北土永清夷。昔往冒隆暑,今来白雪霏。征夫信勤瘁,自古咏采薇。收荣于舍爵,燕喜在凯归。

  这首歌辞中,主要元素是王师的军容军姿,次要元素有战斗场面、相关时间、战争的起因结果、将士内心活动等。整首歌辞由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共同构建出它的整体场景效果。

  战争乐府诗中的个人表现和内心活动出现较少,但一旦成为主要元素,便会从多个角度或多个人物视角进行描写。如王粲《从军行(其五)》,第一人称视角和内心活动既是主要线索,又是主要元素。这首歌辞多达四十四句,把次要元素一笔带过似乎不太现实。作者由发兵行军“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以第一人称视角逐步推进,从功业之心、荒野之悲、征旅之愁等多个角度描写了主角的内心活动。主角的经历和内心活动在全诗中显得复杂而立体。

  四、结语

  六朝战争乐府诗有为数不少的常见元素,它们的组合运用有一定规律。其中与战争相关的乐府题目、战斗场面、用于作战之物和军容军姿是六朝战争乐府诗的重点元素,而战争相关时间、个人的表现与内心活动等在曲辞中出现较少。六朝文人对乐府歌辞整体场景效果的追求,在战争乐府诗中有明确体现,常倾向于构筑具有战争属性的整体空间。这种追求整体场景效果的做法,可以追溯到乐府机构的起源,和乐府已有曲题的来源。此种创作方式,需由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合理搭配,才能构建出乐府歌辞的整体场景效果。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1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