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语言资源的利用原则和可行性> 正文

语言资源的利用原则和可行性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8-01-12 11:18

本文摘要:这篇语言哲学论文发表了语言资源的利用原则和可行性,我国具有56个民族,随着人口迁徙的影响,少数民族语言出现了断层,我国丰富的语言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对语言资源的保护出现缺乏,因此需要根据国家语言文字法规的原则挖掘广西语言资源,展现广西的影响

  这篇语言哲学论文发表了语言资源的利用原则和可行性,我国具有56个民族,随着人口迁徙的影响,少数民族语言出现了断层,我国丰富的语言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对语言资源的保护出现缺乏,因此需要根据国家语言文字法规的原则挖掘广西语言资源,展现广西的影响力,换气人们保护语言的意识。

语言教育

  【关键词】语言哲学论文,广西语言资源,开发利用

  广西地处中国南疆,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区共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还有满、蒙古、朝鲜、白、藏、黎、土家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拥有壮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壮语、瑶语、苗语、彝语还各有自己的方言土语,是一个语言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各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工作,广西的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2015年广西的城镇化率47.10%,而全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6.10%。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广西各地乡村人口还将持续迁移,广西传统乡村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更显突出。据《当代生活报》报道,南宁五塘镇公马坡大白天居然空无一人,许多居民的院子里杂草丛生,家具落满灰尘,明显已很久无人居住,整个村庄如同一座“鬼村”,仅有几位老人留守在村里。①人口渐少的村庄,乡村文化的传承,乡村的发展都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紧迫现实问题。我们认为,传统乡村的保护发展有必要挖掘乡村的现有资源,审视乡村人文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本文拟探讨在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利用广西的语言资源。

  一、语言资源利用的原则

  (一)尊重语言事实,正视语言差异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因为交际的需要语言得以产生,但也因交际的需要,语言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同的民族,不同区域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往往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地理的等,但是语言无优劣之分,都是人们用于沟通的工具,我们需要尊重语言事实,正视语言差异。如在南宁市内通行的语言有白话、普通话、壮话、桂柳话,还有各种地方土语,这些语言是南宁市民交流的重要工具,并不存在优劣之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碰到双方所持语言不同,难以交谈的情况。如:在菜市买菜,卖菜的只会讲壮话,但是买菜的不会壮话,这时就出现了交流障碍。可如果双方能借助手势、计算器等,这个障碍就很容易破解了。又如:普通话的“舌头”用白话说是“利前”,“母亲”用白话说是“老乸”,“衣服”用白话说是“衫”,这些词都是普通话和白话对同一事物进行描述时的不同说法,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我们必须尊重这些语言事实,知道语言存在差异,采用各种办法减少因语言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

  (二)遵循语言演化原则

  生态语言学将语言视为资源,把语言看作物种,认为语言的演化是无目标的,是持续发生的。语言的演化是政治、地理、生态环境、使用者个体、技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的交流愈加频繁和便捷,新语言现象的发生比以往更为频繁。例如“凡客体”“淘宝体”“甄嬛体”的爆红,“房姐、凤姐、犀利哥、淡定哥、大衣哥、春哥”等“X姐/哥”类称谓的流行都是语言的模因规律在起作用。我们使用语言,创造语言,遵循语言的演化规则,推动语言的演化发展。

  (三)遵守语言文字法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从法律上对我国的语言文字使用进行了规范。《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提出:“到2020年,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汉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汉语拼音更好地发挥作用。”“依法妥善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汉语方言、繁体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及学习使用问题,努力营造守法、健康、和谐的社会语言文字环境。”“加强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办法》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需用“壮文、汉字”标注。我国的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及发展规划都明确的对我国语言文字的使用等进行了规范,明确了语言文字在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语言文字使用的个体,我们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而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有效提高了我们语言文字交流的效益,降低了因语言差异造成的障碍。

  二、广西语言资源利用的可行性

  (一)广西有着异常丰富的语言资源,在广西境内的各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各地还有自己的方言土语,是语言的富矿区

  根据《广西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广西语言种类共69种,除普通话外,汉语方言有48种,民族语言18种,英、日及其他外语3种。其中汉语方言主要有西南桂柳、粤语、平话、客家话、湘语;民族语言主要是壮语、瑶语、仫佬语、毛南语、侗语、苗语、京语。”而从分布区域看,普通话的分布涉及90个市县,西南桂柳话有71个市县,粤语有63个市县,平话有39个市县,客家话有43个市县,壮语有71个市县,瑶语有36个市县等。数量多,分布区域广,这为我们利用语言资源提供了最可靠的来源。②

  (二)语言资源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

  在民族识别中,语言是区分民族的第一要素,而且语言还是文化的载体。在广西各地流传的传说和传统戏剧均是采用民族语言或方言代代相传,如:壮族的《布洛陀》《莫一大王》《白鸽姑娘》,瑶族的《密洛陀》《马和牛》《千家垌》《七月七祭祖》,还有彩调、桂剧、壮剧,以及各地的山歌等。作为文学艺术作品载体的语言对于理解这些文化传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通过创作这些文学艺术作品,民族语言、方言的表达手段也变得丰富多彩。另外,广西各地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物,以及地名等大都是使用当地语言进行表述,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例如:“那”在壮语里意思是“田”,指用于种植水稻的水田。而从地名分布看,包含有“那”的地名主要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的低平河谷地带。③在长期的水稻种植生产活动中,这些地区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那”文化圈,即稻作文化圈。

  (三)广西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不能摒弃当地的语言资源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传统村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乡村空心化严重,年轻一代对乡村文化的认识不足,甚至产生了鄙视乡村文化的不正确态度。如何保护传统村落,发扬传统村落的优秀文化传统,已成为当前广西传统村落建设必须正视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发掘利用当地的语言资源。

  首先,语言是凝聚人群的重要指标。如:客家人祖祖辈辈都讲客家话,一首《月光光》客家童谣随着客家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客家人有“宁丢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说法,凡讲客家话的人都会得到客家群体的帮助和认同。其次,要理解、接受、发展当地文化必须通过语言媒介。在长期的语言生活中,各地乡村早已产生了大量的独具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述方式,这是语言适应当地生产生活需要发生的演变。而要理解、接受这些语言表述方式,人们必须先理解这些语言表述方式的真正含义。如果要将乡村文化推广到其他地域,那么就需要我们进行准确的翻译,而翻译的难点恰巧就是这些独具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述方式。

  三、利用广西语言资源的实践与思考

  (一)语言聚人,文化搭台,重塑乡村风貌

  当前我国农村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守乡村的大都只有老人与幼儿,而随着幼儿达到入学年龄,如果有条件能够在城市入学,家长们都会毫不犹豫的将子女带到城市就读。以南宁市为例,2011年至2015年,南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43.79万人,南宁市仅2015年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人数就达到12.8万人。④这些进城务工人员长期在城市工作,返乡时间有限。

  这样一来,很多依赖口耳相传的乡村文化在传承上不可避免的开始出现断层。要保护发展广西的传统村落,我们当前就要行动起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乡村传统文化意识塑造工作,抓住当前进城务工人员尚对乡村文化还有一定了解的时机,以乡村文化为切入点,重塑乡村风貌。如: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忠良村、武鸣区宁武镇伏唐村和葛阳村、横县平朗乡笔山村、隆安县那桐镇定典屯、邕宁区百济镇坛里坡等都建设了村史馆。其中,笔者参与了邕宁区百济镇坛里坡的村史馆建设。在进行村史整理时,笔者根据搜集得到的族谱、匾额、口头传说等,考察了该村的地理情况,利用语言知识解释了该村的地名由来及族群演变情况。并且我们在搜集材料时看到,该村保留下来的文字材料是虽然是用汉语撰写的,但是必须要用当地的土语进行解读。由此可见,语言资源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好的村史馆可作为团聚村民的重要场所,还可作为乡村传统文化教育的场所,更能成为今后乡村旅游的景点。

  (二)进行语言旅游资源开发,扶持乡村发展,展现语言生活在广西的影响力,唤起人们的语言保护意识

  当前我国的旅游目的地主要以风景、古迹为主,没有专门的语言旅游,丰富的语言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我们认为,可以按照语言区域设计旅游路线,设计语言体验游,建设语言博物馆等。近两年,广西出现了以语言为核心的旅游项目,如:南宁江南区的平话旅游节。该旅游节通过整合南宁平话区的生活习俗、文化活动等,以平话人的生活展示为旅游目标,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贺州学院成功建设了语言博物馆,展示了与语言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物,语言音像资料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建设更多的语言旅游项目,例如:构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展示游,即将大部分游客不熟悉的少数民族文字用于各个旅游景点,营造异域感,并组织少数民族歌舞表演或方言歌舞表演,学说有代表性的歌谣、祝福语等。

  语言旅游项目的实施需要大量语言人才,而自小掌握了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土语的当地人就成为项目建设需要的人才,从而有效扶持乡村发展,唤起人们的语言保护意识。如武鸣县在2010年成立了山歌协会,会员从最初的57个发展到200多个,并组建了仙湖镇中桥小学等小学生山歌队,举办每月一次的县城歌圩,举办“三月三”歌圩活动,推进了当地山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广西众多的语言是无比丰富的资源,是广西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起的财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树立语言生态观,将广西众多的语言作为资源开发,让广大民众认识自己的母语,培养正确的语言观念,传承语言文化,让众多的民族语言、方言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萨利科科•S•穆木温2012《语言演化生态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章太2009《语言资源与语言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薄守生、董照辉2007《有关语言生态危机的研究对当前语言政策的影响》,《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陈章太2008《论语言资源》,《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2009《广西概况》,广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农朗诗

  推荐阅读:《语言教育》(季刊)创刊于1987年,是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1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