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浅谈李登建散文的生命哲学意识_《时代文学》2013年第04期> 正文

浅谈李登建散文的生命哲学意识_《时代文学》2013年第04期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4-05-21 16:52

本文摘要:注:本文摘自《时代文学(上半月)》2013年第04期,作者:夏应禄; 一 中国自古就有文的传统。散文这一古老文类,从文化深处走来,穿越历史的帷幔,经受现代欧风美雨洗礼,接受当下大众文化的考验,在不断突围和自我完善中,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我们知道,散

  注:本文摘自《时代文学(上半月)》2013年第04期,作者:夏应禄;
 
  一
  中国自古就有“文”的传统。散文这一古老文类,从文化深处走来,穿越历史的帷幔,经受现代欧风美雨洗礼,接受当下大众文化的考验,在不断突围和自我完善中,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我们知道,散文曾有过文体泛化,泛化到失去了自我的身份;曾有过自闭,自闭到了皈依孤芳自赏的悲哀。然而,泛化和自闭,都造成了散文内在质理的伤害。散文家之于散文,容不得半点伤害。“散文是作者面对读者抒发情怀、感叹人生、诉说忧乐的最真诚、最真挚的艺术,因此,在文学创作的园地里,散文以它可贵的‘真’独树一帜。①”尚真,扬善,求美,这才是散文的核心。正因为当下散文作家们,处于日益物欲化的审美空间,散文表面上繁荣,实际却难觅佳作,也就不足为怪了。可是,在我看来,作家自我生命哲学的缺失或贫弱,才是真正的硬伤。“散文创作是以直面的形式面对读者,他所展示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情绪和人格面貌。”②因此,没有贯穿始终的生命哲学意识,直接构成了当下散文书写的琐碎化、粗鄙化、世俗化。泛化的文本背后,映现出的创作主体人格的虚假,急剧攀升的散文数量和异彩纷呈的“文学场”一样令人生疑,随意“漂摆”的书写空间,透露出了创作者无“根”的悲哀。这样的境况渴求佳作,岂不是奢望?
  所幸,《平原的时间》的作者李登建,一个平原上走出来的“精神之子”,正在努力建构自己的“精神乌托邦”。在那个叫梁邹平原的地方,他深深扎下了精神的根,吮吸着民间文化的雨露,省察自己的感觉,体验着丰富新鲜的感受,找到了灵魂皈依的家园,并迅速建构起了诗化的生命哲学体系。他的散文创作,也成为新时期以来散文园地浸润着齐鲁文化风情的一株芬芳的明葩。
 
  二
  李登建的散文,有着比较典型化的艺术时空,大多展示的是梁邹平原上惯常的生活场景,自由丰富的生命体验。同时,朴实的表达与厚重的体验互为表里,凝重的现实与超越性的存在共荣共生。所以,“民间体验”与“平原土地情结”,构成了李登建生命哲学意识的审美骨架和精神性的统摄。
  故土与乡情,是他永远也化不开的情结。寻根与乡恋,是他心中永远的歌谣。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悠久文化传统无意识繁衍的产物?只是,我们在他的散文中,看到了一条生命的红线,将这“文化的根”,迁到了梁邹平原上,让那乡土情结生根发芽,然后瓜熟蒂落。翻看这些文本,沉郁、古老、悲悯,厚重、雄浑、苍凉,勤劳、朴实、保守,目击、守望、坚守——这些标志性“精神文化符码”就会扑面而来,接通我们期待视野中业已荒疏的审美经验。于是,平原上的小村、老石桥、打麦场、红高粱、马蹄湾、飘飞的酒香、劳动的场景一并被纳入作家笔下,并沾染上了浓郁的感情汁液,“不管它美还是不美,不管它稻谷飘香还是荒歉年景,也不管它是洒满阳光还是风雨击打,我都无法不热爱这块土地。我是它的儿子,它是我的根。”(《平原,走来了你泣血的歌者》)这就是土地情结的当下言说和作家生命意识生动的反映。故土和乡情,实际上是他寻根冲动的源泉,在不断与这情结的相互同化中,我们省察到了一个平原歌者的情感逻辑。那些有关里梁邹平原的记忆,是历史经过绵长的岁月淘洗后所留下的“根”,也是他目击现实、守望未来的立足点。秃叔杀牛的背后,却难掩瘸大爷的悲伤(《杀牛》);面对美丽的故乡,“我却怎么也快活不起来”(《千年乡路》);我独自在墓地徘徊,与逝去的亲人对话,也着实令人心惊这生存的苍凉(《西边大道东边小河》)……生命体验,就是这样在和谐与不和谐间摇摆,在现实和未来的基点上徘徊。这是作家的真诚,也是其文本精神内涵和意义空间所合成的思想张力和美学意义所在。因此,我想,与那些只在想象性空间凌空高蹈、抽去了现实体验的散文相比,《平原的时间》因其厚重的思想性和深沉的体验,具有了存在的价值。
  齐鲁大地绝不缺少才思敏捷的作家,缺少的是像李登建这样有系统的“生命哲学意识”的辛勤耕耘者,因此,散文之于李登建,是“文学现场”中彼此的亲密拥抱;他之于散文,是对散文创作资源的有效继承和超越。
 
  三
  如果说,乡土情怀是李登建一以贯之的生命哲学,那么,建立在这种生命哲学之上的民间文化理想,则是其散文创作的原初动力。我们的民族有悠久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精神矿产。我们的文学工作者还远没有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资源,是世代劳动人民所赖以生存的精神性依靠,也必然成为作家精神寻根和激发灵感的力量之源。在社会把人的感觉、欲望和心态都狭隘化、单向化的商业文化语境下,在散文创作一味高标独异、趋新求奇的热闹背景下,李登建没有举起什么时髦大旗,而是把敏感的心灵放飞于广袤的梁邹平原,重寻自己的家园。他把灵魂的触角,深深扎根于那片生他养他的大地,接受民间精神资源的滋润。这又是何等的寂寞苦心,何等的勤奋经营!
  正如周作人有他的苦雨斋,汪曾祺有他的高邮家园,史铁生有他的地坛,贾平凹有他的商州,李登建也有他的梁邹平原,并把这里作为他的“精神原乡”。于是,他尽可以趟过《老河》,跨过《石桥》,走在《千年乡路》上,嗅着《田野里飘散着缕缕香气》;他不知多少次驻足,《倾听平原》,嗅着《乡间气息》;在《冬夜的书场》里,在自家的《打麦场上》,在《古老的马蹄湾》,他一定不知多少次体验了父亲那一辈的《华屋情结》;也许在《握住父亲的手》的那一刻起,在和《黑伯》、《于老三》、《郭连贻》、《捡螺女》的攀谈中,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记忆不知多少次“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因为他是大平原的儿子,他《去看母亲》时,他《握住父亲的手》时,又不知多少次的泪水留下;他有时也立在《岁月深处的那个角落里》,独自冥想,独自思考《礼花为谁开放》;他多想《打一个电话》,给进城打工的父老乡亲一点叮嘱,给《高楼背后的他们》一点安慰,尽管这样的关照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是的,他沐浴在这种民间文化氛围里,与那些树,那些高粱,那些小生灵,那些底层小人物,一起同生死、共患难,一起在当下现实里寻找生命和心灵栖息的地方。梁邹平原就是李登建的“希腊小神庙”,在这里,他找到了虽不乏辛酸但却是自由、健康、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它厚重,雄浑、富于美的蕴含,“是任何悦目的色彩也无法比拟的”(《黑阳光》)。总之,梁邹平原和李登建进行了一次痛快淋漓地、毫不保留地拥抱。
 
  四
  李登建是这样沉迷于平原情结和民间文化。大量方言口语,散见于文本的角角落落,语言的返璞归真,成为了主导性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则构成了文本的底色。这一方面,适应了他建构“希腊小神庙”的文化哲学需要;另一方面,也使得他的散文,拥有了一种悲怆而深厚的大地情结。
  语言无疑是作家生命哲学意识的外在体现。“散文正以其内省的倾向和自由的天性侵犯着小说,二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是件好事,既不必保护散文的贞操,也用不着捍卫小说的领土完整,因为放浪的野合和痛苦的被侵犯之后美丽而强建的杂种就要诞生了,这杂种必定胜过他的父亲。”③如果抛开散文与小说关系不谈,“内省”和“自由”,被指认为散文特征无疑是正确的。我们提倡文体的建设性发展,并不是回到老路,颠覆与破裂所造成的散文特性的伤害,也早已为文学史所抛弃。当下张锐峰、庞培等人所倡导的“新散文”书写所取得的实绩,也许会对我们有所裨益。我们渴望像史铁生《我与地坛》那样具有真实性、典范性和穿透性的散文经典出现,作为一名读者,我也渴慕和创作主体一起经受“文学现场”的风雨历练,接受时代和心灵的扣访,一起在共鸣的心灵际遇中参与“文学现场”。“在当代,任何一部能够被阅读、被议论的文本都是幸运的。这是它变成经典的必要洗礼和必然途径。”④《平原的时间》和他的主人是幸运的,在这个人才辈出的齐鲁大地上,他必然以厚重的生命哲学体验,以他对乡土和民间文化的强势回归姿态,在当下和不久的将来,拥有了一次次走向“经典”的机遇。
  愿李登建在散文王国里越走越远!
 
  注释:
  ①②王景科,《中国散文创作艺术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③史铁生,《也谈“散文热”》,见《好运设计》(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3月,第254页。
  ④吴义勤,《2008年中国短篇小说经典》,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3页。
 
  【杂志信息】:
  《时代文学》创刊1989年3月,曾用刊名《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是由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入选全国优秀双效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5-4677,国内统一刊号:CN37-1173/I,邮发代号24-84。杂志是2008年北大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分别于2004年、2008年获得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荣誉。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效期刊。
 
  【投稿须知】:
  1、符合以上栏目要求。
  2、学术理论性文章在3000字至6000字之间,短论在3000字左右,特别优秀的可放宽要求。
  3、必须是原创且未发表的作品,作者文责自负。
  5、一般投稿可在三个月内发表,三个月未得到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
  6、作者文章一经刊登,即赠送样刊一本。
  7、由于编辑部工作人员有限,来稿不能一一回复,请广大作者理解,最好先咨询负责编辑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