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青年记者发表论文摄影记者政治敏感> 正文

青年记者发表论文摄影记者政治敏感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7-03-02 16:45

本文摘要:政治敏感是摄影记者必备的素质,本篇青年记者发表论文建议摄影记者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及时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非常的重要。有了政治理论功底,就能处理好突发事件,并且在新闻突发的时刻,准确地用镜头把它捕捉下来。可以发表可以发表的期刊有的期刊

  政治敏感是摄影记者必备的素质,本篇青年记者发表论文建议摄影记者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及时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非常的重要。有了政治理论功底,就能处理好突发事件,并且在新闻突发的时刻,准确地用镜头把它捕捉下来。可以发表可以发表的期刊有的期刊有《青年记者》坚持正确的理论方向,坚持高品位、高质量,不断提高指导性、权威性、贴近性,并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作学术顾问,在全国新闻专业期刊中办出了特色、办出了品牌,影响力居前,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2004年被推荐参加全国期刊奖的评选。

青年记者

  谈摄影记者的政治敏感,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谁不知道摄影记者要讲政治呢?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常把政治忘在脑后的例子实在不少。比方说,为追求画面的冲击力或感染力,有的人喜欢专选一些“热点”题材,诸如落后、另类、血腥拍摄报道,有的人则违背新闻真实的原则摆拍那些“光鲜好看”的新闻作品。习近平同志在阐述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时认为,“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很密切,但不是说新闻可以等同于政治,不是说为了政治需要可以不要它的真实性,所以既要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又不可忽视新闻工作自身规律性。”习近平同志还说:“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这两段重要讲话,为新闻工作者采访时如何选题,拍摄时如何寻找新闻现场中的政治元素指明了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既要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弘扬时代精神,又要让人民群众有看点、明其意、知其味。那么,摄影记者该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政治敏感性?

  关心政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政治方向

  这句话很空,其实又很实。说它空,是因为大多数摄影记者会问,我一个摄影记者,有必要唱这么高的调子吗?即使我想唱,是我能把握得了的吗?小事不可小看,位低可当大事。1998年长江防汛抢险战斗中曾传说这么一件事,说的是一名中直新闻单位的摄影记者到某地采访时,看到一些灾民与乡村干部发生争议,现场情况很不好。为制止矛盾扩大,这名记者急中生智,大声说:“我是中央派来的记者,请你们冷静下来听我说几句话……”他的举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记者的,听中央来的记者的。”群众把他的声音当作了中央的声音。此事的真假如何笔者未考证,但可看出记者在人民群众中的位置。

  记者的良好形象来自何处?来自他所服务的媒体,媒体是党和人民创办主管的。当一个记者代表着一级组织的时候,他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必须要有全局性。他虽然是一名普通的摄影记者,他说的话与中央对灾民的关心政策是高度一致,他的身份在群众中变成了中央来的声音。1994年12月,笔者在桃源县某偏远山区采访时得知,为迎接年底的各种检查,乡村干部忙于做达标牌,这种劳命伤财的事让干部群众极其反感,随即拍摄了《郭支书的烦恼》,用新闻照片批评形式主义加重农民负担的不正之风。这张切中时弊的新闻照片被全国40多家报纸刊用,并获得了全国地市报优秀新闻摄影作品金奖。总结得失,笔者以为,主要是问题抓得准,抓得及时。陕西有位在农村挂职的摄影记者告诉笔者,他们那里的达标名目还要多。为什么遇到此种情景,多数人会视而不见?就因政治敏感上存有差异。

  关注动态,弄清好新闻照片的评判标准

  综观近十年来中国新闻奖评选出来的一等奖摄影作品,会发现获奖作品的许多共同点,一是作品的政治立场鲜明;二是大主题、小落脚点,重视来自基层的鲜活报道;三是画面真实自然,不猎奇,不追求刺激。2014年度(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一等奖作品《习近平冒雨考察武汉新港》是件值得好好学习、认真研究的获奖作品。初看上去,照片拍摄无难度,画面很平淡,用光不讲究,在很多读者的眼中,这并不是一幅表现习近平同志工作镜头的“上乘”之作。

  它为什么能获得国家最高新闻奖呢?笔者认为获奖理由主要有二:一是政治敏感性强。在风雨中考察,习近平同志裤脚卷起,撑伞雨中,听取汇报,查看实景,用行动为各级党员干部转作风、接地气、做表率;二是重大决策出台之前的“吹风”之作。武汉,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习近平同志调研武汉新港,不是一般的视察活动。果然,在这幅照片发表4个月后,中央出台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一年中,拍摄习近平同志的作者应该不只一位或几位,拍的照片也应该是上万幅甚至更多,这中间肯定有不少精彩的感人瞬间,作者为什么独独看好这幅照片并大胆地送评呢?各级评委又怎会纷纷把票投在这幅照片上呢?因为这幅看似平淡的照片,反映出的主题非常重大,作者的政治观、新闻观得到了评委的充分肯定。

  多下基层,把政策理论水平贯穿到采访活动中

  新闻界有句老话,叫做“脚板底下出新闻”。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里,变革的速度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在农村,虽然发展的速度没有城市那么快,但新的观念,新的问题常常突然而至。作为摄影记者,需要训练出自己的政治慧眼。2005年12月,笔者去有“湖南屋脊”之称的石门县壶瓶山镇采访山区农民修公路,看到那群由妇女、老年人和壮年人组成的修路大军,在深山老林里用原始的生产工具挖山开路,笔者蹲守三天,捕捉镜头数千个,以《劈山凿路》为题刊发,照片获得了湖南省年度好新闻一等奖。事隔6年后,2012年中国新闻奖评出的一等奖摄影作品《凿天路》,讲述湖北某地山村修公路,从画面到内容与笔者拍摄的基本一致。

  可见,凡是接地气,宣传党的大政方针,站在人民的立场记录积极向上的新闻作品,是可得到众人点赞的,包括获取全国最高级别的新闻奖。提高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必须要坚持不懈地搞好学习。吃准政策,如同给人的身上注入了新鲜血液,明白事理可增强与采访对象的沟通能力,掌握法律知识会让自己感觉到处处皆有好新闻。2015年7月,笔者去鼎城区港二口镇采访,中午在当地的一个小餐馆里吃饭。闲谈中得知餐馆老板的妻子从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回到恋人家乡开了间小诊所,不到两年,拥有附近7个村的固定客户上千人。随即拍摄了《创业中的大学生村医》,配发言论,整版刊发。

  2015年,是国务院提出“万众创业,万民创新”的头一年,这组报道的推出,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信息,农村致富天地宽。摄影记者要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这是一条铁的纪律。党报从业人员更应自觉遵守,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捕捉到真实、客观、带有明确的政治立场的精彩瞬间。这样的作品,将成为我国新闻史上的精品力作。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12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