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设计论文现代景观设计中三远法应用> 正文

设计论文现代景观设计中三远法应用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7-02-24 16:13

本文摘要:郭熙的三远法本为中国山水画之法,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将高远、平远、深远的审美意趣展现得淋漓尽致。本篇设计论文认为这种以画意进入实景的空间意识,成就了景园的高而不威,平而不虚,远近有致的空间美感。如此融合才能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设计,将

  郭熙的“三远法”本为中国山水画之法,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将高远、平远、深远的审美意趣展现得淋漓尽致。本篇设计论文认为这种以画意进入实景的空间意识,成就了景园的高而不威,平而不虚,远近有致的空间美感。如此融合才能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设计,将传统审美延续下去,使得山水画与景观设计比肩齐飞,共同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奇妙景观。可以发表设计论文的期刊有《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Frontiers)(双月刊)创刊于2013年2月,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承办,俞孔坚教授担任主编。2013年2月正式创刊,双月刊,以中英双语出版。景观是土地和土地上的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是自然和人文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改变和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

  【摘要】自古以来,山水画与园林设计从创作思想到手法都不谋而合,产生异体同构的现象,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伴随科技的进步,城乡文化的结合,当前许多园林设计在西方设计的影响下徘徊不前,由此现代的景观设计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特点,失去了民族性与地域文化的特征。然现代化的生活节奏迫使人们开始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活意趣,中国古代造园者多为文人画士,因此也有“画理即园理”之说,所以现在诸多设计者也将画理搬至景园当中,以填补人类精神上的缺失。本文将逐一论述画理“三远法”中的“高远”“平远”“深远”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是如何应用的。

  【关键词】山水画;三远法;现代景观设计

  一、“三远法”理论的概述及现代景观设计的现状

  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所撰写的《林泉高致》是根据其艺术创作的经验而得,其中“三远”的绘画方法影响深远,书中记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三远法”打破了所谓定式空间的局限,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特殊透视的表现,给山水画增添了更多随意表现的空间,艺术家可以有意识地在画中自由自在经营位置,挥洒意趣,以有限来表现无限的可能性。由于中国古代造园者多为文人,而文人又多标榜诗书画印的理想生活,也造就了画论代替园论,或是两者融会贯通。现代景观设计所涉及范围较广,大至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景观节点、广场设计、滨河绿地设计、住宅小区环境设计,小至景观小品、公共设施设计等,总之,一切户外公共空间中的造型艺术都可称之为景观设计。然而在这看似丰富的景观设计中,我们却发现,优秀的景观设计,往往成为设计者生搬硬套的对象,不假思索的拼凑设计,使得原本为了美化环境的景观设计成了破坏人类家园的利器,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被吞噬着。正是在此种环境中,有极少数设计师对于传统文化的形式给予一定的倡导与支持,复兴古而存之的文人景观、本土景观,倡导生态的景观设计。坚守本土的文人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寻求中国特色景观设计的一条支道,也希望在今后的城市中,出现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设计作品。景观设计在回归传统的过程中,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提出的“三远法”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较为深刻,“三远法”所形成的空间,并非几何意义上的,更多的是创作者通过想象创作出来的空间,通过山水景观、步道、游人似合而离的虚实浓淡的远近转换,呈现具有节奏感的空间层次。

  二、高远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在山水画的创作与景观的设计中,“三远”也并非只是单独存在,在高远和平远当中,也能若隐若现看到深远的影子,只有在山水画的特殊画幅(长卷和长立轴)中,仅可窥见平远或高远。而观现代景观,由于空间面积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远的发展,所以在设计中,针对高远的追求较少,多集中精力来营造深远和平远的空间层次。高远并非字面的居高望远,它是从山下仰望山上的视点,崇山峻岭扑面而来,整体呈现出一种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感觉,这种仰望的视点使人倍感崇敬。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实为运用高远法的典型佳作,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壮。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全幅作品体势错综,感人肺腑。由于高远的景观设计视距较近,所以仰视的角度便得以加大,主要景观面呈垂直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多以山石、水体、小品、植物等景观元素来重点刻画。如颐和园中有集树木、建筑于一体的万寿山,临近观之,气度非凡。广东顺德清晖园的凤来峰,就是以经典的高远式手法构筑的。抬头仰望,巨大而奇美的石峰步入眼帘,呈现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令人肃然起敬。山石笔直俊俏,一颗古树穿破山石顽强生长,旁边的人工瀑布飞泻而下,将高山流水之意完美阐释出来,体现了天人合一之神韵。除此之外,也不乏以建筑、树木、景观雕塑等来构筑高远的视觉效果,如高挺的亭子、台榭、山石,竖直摆放便可呈现上升气态以示其雄伟,这种堆土成山、以观天象的手法将高远阐释得格外生动。然而现代景观在追求高远的空间层次中,受到一些无奈的选择,由于现代城市面积空间有限,不可重复展示高远之势,所以,在城市景观中,高远有时只能演绎一次,并多置于景区的节点处,或以雕塑或以假山或以水体来体现,更有甚者,索性将“高远”之势植为盆中小景,或是置于自家阳台的角落,用于把玩观赏,似是而非的畅游“高远”的雄浑气势。

  三、平远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如果说高远多展现一种山势雄浑的气势,那么平远则更多是描述淡薄飘渺之意,似乎与宋代以来的文人妙境更为贴近,或是偏向南派山水的形式较重。对于平远的构图方式,更多地是要表现出前后左右辽阔的空间,如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整幅画群山莽莽、溪涧回转,都是平远所带来的无限美景。在山水画中,平远画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较低山脉与平缓丘陵所构成的山水特色;另一种是以平原和河流所搭建的山地风貌。前一种画法用云雾朦胧的烟气加强平远效果,使画面产生苍茫辽阔之感,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倪赞的《紫芝山房图》就归于这类。平远多视距远,视点高,俯视而观之,主要景观面为视线平行面。平远的优势在于能将钟灵神秀和雅逸平和的气质展现于景园之中。在景观的设计中,平远的营造多以水为媒,可以自由连接空间的变化,使得某个区域变得舒缓平坦,由于水的灵活变通性,并带有超强的可塑性,可以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空间走向而随意变换。水的意境与水的情绪原本平淡无奇,但是当它与周围景物相结合时,就会表现出或幽远宁静或热情昂扬或天真质朴或灵动飞扬的意境。在很多公园里,对于水体的处理都采用平远的构图方式,观者漫步于景中,不论是远离水体观景,还是亲近于水体,都会带给游人不同的游园体验。水的欢悦清脆,渗透人心;水的舒朗平淡,使人静心养心。平远在景观设计中应用频繁,以“廊抱楼台水映山,花涧湍桥映琼阁”的美景使人体验漫步其中,感受其烟波浩渺、开阔爽朗的姿态。平远的构图方式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的柔美、平和、清淡的空间意趣表现得恰到妙处,无论是自然派景观设计中的台榭、廊亭、叠山理水,还是规则派中的由对称统一所组成的绿地、叠水、静水等,都属于依照平远的方式所营造的景观上乘之作。

  四、深远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由前面往里寻找出更深的层次就叫做深远。也可以比方成为我们的观者似乎拥有一双千里透视的眼睛,可看到万水千山,那些遥不可及的远山也会尽收眼底。视平线位于画作上端,近似于鸟瞰,进深较大,展现出一种深远的空间层次效果。《芥子园》中所提及的云雾缭绕可以加强深远感,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讲:“水欲远足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种方式在表现云横秦岭、气断巫峡时经常使用。宋代米芾及其子米友仁的山水画,以米点状来表现烟云的遮挡关系,使远处的群山出现众多的层次感。米友仁《云山戏墨图》就以深远为主,画中层层的远山,烟雨溟濛,如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若即若离,重重叠叠的远山既相互掩映,又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还增强了观者的好奇心。山水画在有限的纸张中表现无限,而景观设计也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延展无限,以虚当实,增强视觉的感受力,使其环境空间更为深远。深远的空间层次视距适中,视角或仰视或俯视,视点或高或低,主要景观面以垂直面为主,兼顾视线平行面。在山水画中,多采用山的重叠来体现深远,在景观设计中,对于深远的表达,主要倾注于遮掩隐藏的方法。遮掩的效果就如同屏风一般,可以分割空间,并丰富空间的层次感,然而又有透气的地方,达到分而不断、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采用遮掩可以使景区环境和谐而统一,成功地将景区的空间划分为天外有天、若即若离的感觉。游人立于景区入口,一眼望不到底的景深带给他无限的好奇,进入景内,每一处的美景都会让人惊羡。在营造这种深远空间时,常常借助一些实质的景观元素来营造深远的效果。如在景区中,为了使游乐和视觉审美兼顾,汀步多采用弯曲的线条,在弯曲的道路中,添加景观石或是植物来遮蔽远处弯曲的路径。山石的蔓延,曲折的河堤,多个不同空间的相互叠加,便产生了丰富的视觉感受,同时还增添了景观的立面层次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11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