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农业论文》 浅谈湿地公园营造技术> 正文

浅谈湿地公园营造技术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7-30 11:45

本文摘要:摘要: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同时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湿地公园不同于一般城市公园,应遵循自然化原则设计。所谓

  摘要: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同时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湿地公园不同于一般城市公园,应遵循自然化原则设计。所谓自然化就是恢复湿地的自然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维持湖泊生物多样性,同时尽量减轻人类开发活动干扰,避免湿地人工化、园林化、商业化倾向,保持湿地的自然风貌。应从湿地自然景观营造、植被营造和鸟类、鱼类栖息地营造技术等方面进行湿地公园的营造。

  关键词:湿地公园曰营造曰技术

湿地公园

  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1755—2008)中对湿地公园定义为:“湿地公园是拥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含一定文化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硏究和生态旅游,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所以,湿地公园营造的重点是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既要保证实现湿地生态保护的主体目标,又能开发利用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景观。

  1湿地自然景观营造

  首先,要明确湿地在河流-湖泊-湿地流域总体格局中的空间景观定位,保持湿地景观与河流廊道景观的有机融合,形成既联系又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格局。

  公园方向论文范例:森林公园景区公路绿化设计探讨

  1.1营造蜿蜒曲折的湖泊湿地岸线

  岸线发育系数反映湖泊地貌的空间异质性,岸线发育系数越高,表示湖湾越发育、数量越多。湖湾是鱼类和水禽的适宜栖息地,生活着水禽、鸟类、鱼类和两栖动物。正因为如此,湖湾成为湿地公园景观中最优美的精华区域,是湿地公园营造的重点,在营造时应考虑到湿地公园中具体生态功能定位与分区。总体上,湖滨带主要生态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缓冲带功能;岸坡稳定功能;景观美学功能;经济供给功能。对于具体的大中型湖泊而言,湖滨带不同区域的主体生态功能各有侧重。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可以依据下列条件进行细分:淤湖滨坡度较缓、变幅带较宽的区域;于湖滨地形变化丰富、湖湾发育度髙的区域;盂水鸟、鱼类、两栖和爬行动物类比较丰富的区域。

  岸坡稳定功能区,是利用湖滨带植被具有降低风浪冲刷,固岸、消浪的功能,能够降低风浪对湖岸的侵蚀,提髙岸坡稳定性。凡湖滨带坡度较陡、风浪、地质、船舶等综合因素导致岸坡侵蚀潜在风险较髙的区域;由于岸坡地貌、风浪、地质等原因,局部岸坡有滑坡、崩岸发生的区域,划应营造为护岸功能区。景观美学功能区则要求营造出:湖泊特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时空变化性,使其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体现了湖泊的文化、科学、教育、休闲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依据历史和现状分析,可适当划分景观美学功能区。应严格控制景观美学功能区的范围,其面积一般不超过湖滨区域的10%。可适当布置少量亲水构筑物和观鸟平台,但是要尽量减少其他建筑物和娱乐休闲设施,以维持湖滨带的自然景观。植物资源利用区重点是要求将湖滨带内植物资源利用价值高、且生长旺盛的区域,可营造为植物资源利用区。应严格控制植物资源利用区的面积,以维持湖泊的自然功能。

  1.2营遣多种地貌单元组成的复杂湿地横断面

  在湿地原基底地形基础上进行适度调整,营造地形起伏多变的岸坡,形成多种地貌单元,构成形态复杂的湿地横断面。随着水位变化,形成敞水区、湖心岛、水生植物区、灌木湿地、林木区持久暴露湿地、沼泽湿地等多种地貌单元。在植被方面,形成陆生植物、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多层次植被形态。这些地貌单元不但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而且形成了随季节变化的空间多层次的自然景观。

  1.3场地标高调整

  为弥补湿地地形低洼平坦,竖向变化小的先天不足,可利用湿地挖方填筑堤岸,也可以用于增加部分场地标高。利用原洪泛区场地,土壤一般为水生土肥力高而且包含有种子库,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水生土既可降低造价,也有利于生态系统修复。

  1.4基底改造

  湿地岸坡营造应根据原有场地基底进行必要的改遣,地形地貌改造以自然湿地形态为参考。地貌修复与改造的主要任务包括:拆除侵占物、地形平整及基底重建。侵占物拆除是指拆除场地鱼塘、房屋等构筑物。地形平整是指根据水生生物生存需求对地形进行整理,包括不合理的沟谷、凸脊、坑塘等平整和改造;以及植被重建区地表植物清理。其中铺设河床基质设计需要掌握的原则是:淤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保持河道泥沙冲淤平衡。竣工后经长期运行,河段纵坡和横断面都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于提高河流栖息地质量,为保护物种提供良好的栖息地条件。盂提高美学价值,创造优美的水景观环境基质。

  1.5营造蜿蜒性河道

  连接湿地斑块之间的河道,应具蜿蜒性特征,形成深潭-浅滩序列,不但能提供多样栖息地,而且能够展现蜿蜒曲线的自然之美。河道的断面营造原则如下:淤河道断面应能确保行洪需要,特别是设有堤防的河道,应保证在设计洪水作用下行洪安全。于尽可能采用接近自然河道的几何非对称断面,即使采对称断面也应采取复式断面。盂选择适应的断面宽深比,防止淤积和冲刷。河流断面的宽深比是一个控制性指标。适宜的宽深比具有较高的过流能力,还可以防止泥沙冲淤。榆河道布局设计,应符合深潭-浅滩序列规律,形成缓流与急流相间,深潭与浅滩交错的格局。虞根据河流允许流速选择河床材料类型和粒径。愚断面设计应与河滨带植被恢复或重建综合考虑。舆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和野外调查获得数据资料是断面设计的重要依据。

  1.6自然型护岸技术

  自然型河道、湖泊护岸技术是在传统的护岸技术基础上,利用活体植物作为护岸材料,不但能够满足护岸要求,而且能提供良好的栖息地条件,改善自然景观。河道岸坡防护的目的是防止水流对岸坡的冲刷、侵蚀,保证岸坡的稳定性。自然型河道护岸技术是在传统的护岸技术基础上,利用活体植物和天然材料作为护岸材料,不但能够满足护岸要求,而且能提供良好的栖息地条件,改善自然景观。

  1.6.1自然河岸维护营造

  岸坡植被系统可降低土壤孔隙压力,吸收土壤水分。同时,植物根系能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增强土体的黏结力,从而使土体结构趋于坚固和稳定。植被系统具有固土护岸降低流速,减轻冲刷的功能,同时为鱼类、水禽和昆虫等动物提供栖息地。自然生长的芦苇一般生活在纵坡较缓和流速较低的部位。河道行洪时芦苇卧倒覆盖河岸,其茎和叶随水漂曳,有降低流速和护岸的功能。通航河道岸边芦苇有降低航行波的功能。有数据显示航船的航行波通过距芦苇地8m时,波的能量损失达60%耀80%。水边柳树生长茂盛,河道行洪时,其枝叶顺流倒伏降低流速。柳树发达的根系对土壤有很强的束缚作用,能保持岸坡稳定。河道和河漫滩生长的竹子,有明显消能和降低流速的功能,在高程较高的滩地上生长的竹林能有效降低流速,数据显示较河槽流速降低60%耀70%,说明竹林有明显的防冲刷护岸功能。

  1.6.2芦苇和柳树的种植

  河岸芦苇茎叶可使洪水减速,地下茎可固土,减少洪水冲刷。芦苇地是鸟类、鱼类和水生昆虫类的栖息地。生长在河岸上的矮干柳树群,其发达的根部具有固土功能,减轻水流冲刷。柳树的遮阴作用,使繁茂的柳林成为鱼类和昆虫的良好栖息地。汛期柳树枝条能够降低流速,成为鱼类的庇护所。芦苇适合生长在流速较缓,断面边坡较缓的河岸以及水位变动不大的湖沼。种植芦苇的边坡缓于1:3,水深30cm左右,距地下水40cm为宜。

  1.6.3联排条捆

  联排条捆是由木桩、联排条捆和竖条捆组合而成的结构。木桩采用小头直径12cm、长2.5m的松木原木。条捆直径15cm,长2m,采用橡树、枸树、柞木等富于韧性的树枝,用12号铅丝每隔15cm扎绑而成。

  1.6.4植物纤维垫

  植物纤维垫一般釆用椰壳纤维、黄麻、木棉、芦苇、稻草等天然植物纤维制成(也可应用土工格栅进行加筋),可结合植物一起应用于河道岸坡防护工程。防护结构下层为混有草种的腐殖土,植物纤维垫可用活木桩固定,并覆盖层表土,在表土层内撒播种子,并穿过纤维垫扦插活枝条1.6.5植物梢料利用植物的活枝条或梢料,按照规则结构型式,做成梢料排、梢料层、梢料捆。植物梢料用于河道岸坡侵蚀防护,是一种古老的岸坡防护生态工程技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1.6.6土工织物扁袋

  土工织物扁袋是把天然材料或合成材料织物,在工程现场展平后,上面填土,然后把土工织物向坡内反卷,包裹填土制作形成。土工织物扁袋水平放置,在岸坡上呈阶梯状排列,土体包含草种、碎石、腐殖土等材料。在上下层扁袋之间放置活枝条。土工织物扁袋下部邻近水边线处采用石笼、抛石等护脚,防止冲刷和滑坡。

  1.6.7植被卷

  用管状植物纤维织成的网或尼龙网做成圆筒状,中间填充椰子纤维等纤维,称为植被卷。在植物卷中栽植植物(如菖蒲),形成植被后能够发挥固土防冲以及防止土体下滑。

  2四季变化的植被营造

  依据不同高程和水位选择植物种类。植物类型根据髙程依次为中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其中水生植物依次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一般来说,挺水植物设计在常水位1m水深以内的区域,浮叶植物设计在常水位0耀2m水深区域,沉水植物设计在常水位0.5耀3m水深区域。植被恢复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引进观赏植物。按照不同水位,确定乔灌草各类植物搭配分区与其他景观相比,湿地景观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根据场地所处气候带,合理配置植物种类,使湿地四季色彩变化,营造充满活力的自然气息。为保证冬季常绿,可增加乡土常绿乔灌木的种植。湿地是鸟类和两栖动物的栖息地,随季节变化,动物种类发生周期性变化。为显示物种季节差异性,可适当引进游禽、涉禽等水禽和其他动物。

  3鸟类栖息地营造

  湿地鸟类分为留鸟和候鸟。留鸟是指不随季节迁徙,终生生活在出生地的鸟类。候鸟是指随季节南北迁徙的鸟类。湿地公园营造鸟类栖息地方式有:

  3.1游禽栖息地营造深水区域,平均深度0.8耀1.2m,供游禽类栖息。堤岸为缓坡,栽植芦苇和灌木丛,另保留一部分裸露滩涂。水面中心可设置安全島,提供隐蔽的繁殖与栖息场所。安全岛保留滩涂和种植水生植物。

  3.2涉禽栖息地营造浅水区,栽植荷花、菱角和芡实等水生植物,吸引涉禽类在此栖息。

  3.3候鸟栖息地候鸟喜梄树种包括水杉、池杉、柏树、女贞、冬青、樟树、棕榈、榆树、乌桕、桑树、桃树、樱桃等,其中挂果树种可为候鸟提供食源。候鸟厌栖植物包括意杨、皂荚等。在湿地公园水域一侧,尽量不种植高大乔木,保证鸟类的飞翔空间和大型鸟类的起降距离。滨海滩涂和湖泊、水库和河流滩区,水面宽阔,成为春秋季节大量候鸟的停留站。例如,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白鹤等珍稀候鸟及其越冬地。黄河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

  3.4鸟类饵料在园内水域提供充足鸟类饵料。在条件具备的公园,栽植挂果树木殖本地小型鱼类并轮番晒塘,为鸟类提供食源。

  3.5水动力条件保持鸟类觅食的水动力条件。强化污染控制,保证水质清洁。

  4鱼类栖息地营造用原木、木桩和块石构筑的掩蔽物,为鱼类提供了遮阴环境,也成为鱼类躲避食肉鱼类和高速水流的栖息地。这种结构设置在水面上下并伸进河床。由原木或半原木搭建的平台靠木桩或钢筋混凝土桩支撑,木桩或钢筋混凝土桩牢固地夯入河底。在低水位条件下,河岸掩蔽物下面要有一定水深,这是因为如果原木平台始终处于水下,则木材的耐久性要高得多。在高水位情况下,掩蔽物结构会成为行洪障碍物,同时存在掩蔽物被洪水冲走的风险,这就构会成为行洪障碍物,同时存在掩蔽物被洪水冲走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周密分柳评估。

  5结束语

  随着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湿地公园的营造建设不仅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多样性保护的需要更是社会经济、科普宣教教育和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需要。作为湿地公园营造建设一项综合了诸多学科领域知识和技术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和实践。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湿地公园的营造技术必将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从而营造出更加优美而生态的湿地景观。

  参考文献

  [1]曹文宣.长江上游水电梯级开发的水域生态保护问题[J.长江技术经济,2017,1(1):25-30.

  [2]陈进,李清清.三峡水库试验性运行期生态调度效果评价[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5,4

  [3]陈伟,朱党生.水工设计手册,第三卷征地移民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4]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5]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6]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6.

  作者:孙威1孙源2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23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