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建筑论文》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简要回顾和发展> 正文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简要回顾和发展

所属分类:建筑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8-10-26 10:08

本文摘要:这篇质量管理论文发表了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简要回顾和发展,在质量及质量成本管理的新阶段,质量成本的概念及其范围有所扩大,以质量创新为特征的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观念在实践中形成,质、本、利分析和质、本、价分析等工具开始具备推广应用的环境和条件

  这篇质量管理论文发表了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简要回顾和发展,在质量及质量成本管理的新阶段,质量成本的概念及其范围有所扩大,以质量创新为特征的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观念在实践中形成,质、本、利分析和质、本、价分析等工具开始具备推广应用的环境和条件。

  关键词:质量管理论文,质量监督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一、引言

  中国制造转轨变型的核心是“提质增效”。“提质”毋庸置疑,“增效”有两重含义:一是与提质密切相关的增进效率,即“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必然结果是高效率和高效益;二是与品牌价值和产业价值链高端密切相关的增进效益。从第二重含义看,“提质增效”就是讲求质量经济效益。马克思认为,商品具有两重属性:一是具有使用价值,二是具有价值(交易价值)。商品的生产者只有生产出符合顾客有效需求的商品,并使其使用价值得到顾客的认可,才能完成“惊险的跳跃”,实现商品的价值。质量是使用价值的体现,也是交易价值的附着对象。商品质量的高低不仅体现着使用价值的大小,而且从根本上决定着商品交易价值的高低。质量经济效益表现为质量与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当质量引起的收益大于质量导致的成本时,质量经济效益好;反之,质量经济效益差。质量成本是决定质量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只有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才能保证质量经济效益,做到“提质增效”。

  二、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简要回顾

  质量成本与质量管理相伴而行。从世界范围看,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经历了四个阶段:以质量检验为主导的质量管理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以质量控制为主导的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以“朱兰三部曲”为主导的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以追求卓越和优异绩效为主导的质量管理阶段(21世纪初至今)。

  (一)以质量检验为主导的质量管理阶段

  受19世纪末泰勒(Taylor)的“标准化”管理影响,这个阶段的质量管理是以设立产品、技术和管理标准为基础,通过采取与实物进行对照、检验、验证、审查等手段来确认质量是否达标及其达标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质量的达标率。这个阶段的产品标准由生产者(设计者)制定,产品是否满足标准靠的是事后检验,由此形成了质量检验的专业职能。“符合性”是质量概念的内涵(Deming)。在此阶段并未产生质量成本概念,与此相应的是产品标准成本制度,即事先制定产品用工用料和费用标准,形成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将其用来与实际产品成本进行对比,揭示出成本差异(分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继而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控制成本。

  (二)以质量控制为主导的质量管理阶段

  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大萧条、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恢复与繁荣,产品从卖方市场转到了买方市场,产品质量的概念内涵也从侧重于制造技术标准转向侧重于顾客需求标准,产品质量的概念表述为“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适用性”成为产品质量的内涵,以后在保留“适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为“多维”和“动态”。“多维”是指产品质量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基于物理化学属性的各种功能和基于社会属性的各种特性(如性价比、方便性、时尚性等);“动态”则是指质量特征是相对的,因时因地而异。因此,为了保证兑现商业承诺和产品质量达标,企业管理当局不仅要控制产品生产过程及其结果,而且要控制产品形成过程以及送达顾客过程中影响质量的一切因素。质量控制成为质量管理的主导思想。这期间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及其实践有:

  1.朱兰(Juran)的《质量控制手册》(1951)。该手册随着质量管理实践不断修订,以此书名发行了四版,成为各国实施质量管理的“圣经”。

  2.费根堡姆(Feigenbaum)的《全面质量控制》(1961)。费根堡姆最初认为质量是产品满足顾客要求的保证,而质量需耗费一定的资源或支出,即产生与质量相关的成本。后来他把质量成本划分成预防费用、检验费用及产品不合要求造成的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四类,为质量成本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3.戴明(Deming)的PDCA循环理论及其在日本的成功应用。

  4. 克劳斯比(Crosby)提出了质量“零缺陷”管理理念,他主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质量缺陷,“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该理念辅之以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成效显著,其应用直至现在。在此阶段对产品质量的管理,从产品实体的“固有特性”延伸到“交货期”等与顾客满意度密切相关的方面。与此相应的质量成本管理理论,是以优化质量成本结构的费根堡姆模型和“预防─检测─失效(P─A─F)”框架。

  (三)以“朱兰三部曲”为主导的质量管理阶段

  这个阶段质量的内涵发展为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满足顾客需要,二是免于不良。在此阶段,朱兰的《质量控制手册》改名为《朱兰质量手册》(1999),并以第五版的名义发行。该手册提出了著名的“朱兰三部曲”(Quality Trilogy),即“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据专家总结与推测,美国制造业的不良质量成本占销售额比例为15%~20%,服务业则高达30%~35%。“朱兰三部曲”基于质量不良成本占销售额比重相当高的认识,着力点放在开展“零缺陷”为目标的质量管理活动,并在“学习曲线”的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使不良质量成本呈阶梯状下降。“六西格玛法”、“精益六西格玛法”、质量系统成熟度分析、作业基础分析、平衡计分卡等方法在质量管理中得到应用。与此相应,以降低不良质量成本为重点的“朱兰三部曲”成为质量成本管理的主导。

  (四)以追求卓越和优异绩效为特征的质量管理阶段

  这个阶段的开启,以2010年由朱兰的继任者们出版《朱兰质量手册》第六版为标志。第六版对于质量内涵的认定,在保留“满足顾客需要和免于不良”的基础上,加入了“目的性”“卓越绩效和优异成果”的元素。虽然在质量管理上依然强调“朱兰三部曲”,但对质量管理及其质量效益的认定范围扩大了。突出的例子是对质量成本的定义:“从质量的角度来说,成本包括为了设计和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所造成的花费,以及由于低质量而产生的成本或损失。”该定义意味着人们对能夠带来“高质量、卓越绩效、优异成果”的质量创新的关注增加了。这也符合高科技因素在产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的背景。与此阶段相对应的质量成本管理,就是以质量创新为特征的战略质量成本管理。

  推荐阅读:《福建质量技术监督》(月刊)创刊于1982年,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主管,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协会主办,面向政府机关部门、质监系统和企事业单位发行。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zlw/17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