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建筑论文》 工业建筑结构类职称论文发表范文(两篇)> 正文

工业建筑结构类职称论文发表范文(两篇)

所属分类:建筑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7-10-27 12:07

本文摘要:下面是两篇工业建筑结构类职称论文发表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工业建筑结构设计选型及处理,加大了对工业建筑而机构设计的选型和混凝土处理力度,让建筑结构更加安全。第二篇论文介绍了城市旧工业建筑空间再生利用,论文对国外及国内旧工业建筑空间的再生利用

  下面是两篇工业建筑结构类职称论文发表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工业建筑结构设计选型及处理,加大了对工业建筑而机构设计的选型和混凝土处理力度,让建筑结构更加安全。第二篇论文介绍了城市旧工业建筑空间再生利用,论文对国外及国内旧工业建筑空间的再生利用实践进行了概述,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活化这些空间。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工业建筑结构设计选型及处理》

  摘要:由于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前进,使得工业建筑成多元化建设,既满足了社会公众需求,还满足了生产需要,但目前在我国工业建筑中存有一些问题,比较典型的就是混凝土裂缝。文章就工业建筑结构设计选型及混凝土裂缝的处理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主要目的在于加大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选型及混凝土裂缝的处理力度,使工业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得以保障。

  关键词:工业建筑;结构设计;混凝土裂缝

  在当前建筑工程中出现最多的问题便是混凝土裂缝,建筑结构的繁杂性与超大型都是导致裂缝出现的主要原因。工业建筑施工时,需着重注意混凝土裂缝,来规避其影响施工效率与质量,只有切实保障工业建筑的施工质量,才会使得员工处在安全的生产空间中。

  1工业建筑结构设计选型

  1.1基于结构概念的设计选型

  概念设计是指制定施工图时,要对工程开展所需的材料与结构等方面展开计算,以此来保障施工图的合理性。它的思维理念较倾向于实践、创新等。在结构设计选型时利用概念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可控制混凝土裂缝的。概念设计属于结构设计中的一种新兴理念,它可利用整体概念来考虑分体同总体系统间的关联,从而构造出安全且经济的方案。

  1.2基于极限状态的设计选型

  工业建筑结构不但要满足承载力极限需求,还要满足正常应用极限。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标准是依据环境与实际情况展开调制的,常规的钢筋内力达到30%时,就会达到极限,从而产生缝隙,此种裂缝的宽度是在0.05~0.1cm,极容易影响整体结构的安全性。

  2混凝土裂缝的内涵概述

  混凝土是一个具有年代感的物质,它同人类进步而创新,它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因为混凝土具备其他材质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它的钢硬度与伸缩从等,这都是它被广泛运用建筑工程中的主要原因。但在长期运用中,施工人员逐渐的发现了混凝土实际应用的不足,比如,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极容易掺入一些杂质,导致其承载力下降。此外,其在塑性形变时容易断裂,在实际运用中,若是混凝土的收缩力低于混凝土自身的收缩率,便会使混凝土出现缝隙。当前对混凝土裂缝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两种无害与有害,无害则是缝隙不高于0.3mm,而有害则大于0.3mm。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进行分类,比如,可以依据构成的裂缝分为温度裂缝、纵向裂缝、表层裂缝等。

  3工业建筑结构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3.1空气潮湿

  若是建筑物一直处在潮湿的空气中会导致混凝土的抗应力与拉应强度遭到影响。

  3.2设计因素

  在对混凝土施工时,时常会出现因为原料配制不合理的现象,这严重的偏离了施工要求,致使混凝土的内部拉应力不均,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除此之外,还有施工人员所应用的施工方案不合理,强行的将建筑构件的强硬度提高,时常会使建筑内部构件断裂,从而出现混凝土裂缝。

  3.3施工材料

  混凝土内的水灰比是在一个合理范围内的,若是超出此范围,势必会影响建筑安全。另外,混凝土所利用的水一定是干净的,若是施工人员未高度重视,使得一些杂质掺入其中,这会使混凝土的收缩率减小,从而使混凝土出现裂缝。

  3.4温度因素

  因为温度所造成的混凝土裂缝,主要是因为混凝土受温度影响较大。在当前建筑施工中会应用到的材料,基本上都会受温度影响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若是施工温度超出混凝土的承受范围,势必会引发混凝土裂缝。

  3.5地基沉降

  建筑地基的深度也是导致混凝土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情况,地基越深越容易使混凝土结构生产缝隙。

  4混凝土裂缝的处理

  4.1科学选择材料

  在选择原材料时,需选用水热化较小的材料,确保水泥的安定性较强。选择满足抗压性能的混凝土,减低水灰比与坍落度、减少砂率与杂质含量等。对于建筑中的梁板墙等皆需要利用中低强度的混凝土,提高钢筋构造力。选用收缩性小水热化低的掺和料。

  4.2配筋设计优化

  在配置砂浆时需充分结合施工实际需要来确定施工材质,同时需依据材质的变化来展开及时调试。适当的增加构件的配筋量是控制构件裂缝的主要手段。在混凝土结构规范中有明确配筋量。对于梁板等一些小构件,对其的配筋量与钢筋间距皆有明确标注的,在对板的受力钢筋进行配置时,需选用直径较小的,以此来降低构件发生裂缝的几率。

  4.3加强力学裂缝控制

  利用填充法或是表面处理法。若是应用表面涂抹法的话在应对的是细小的裂缝,但无法将其灌入其中,只能利用此种方法来控制混凝土缝隙。涂抹法一般情况下应用在裂缝比较大但未遇到钢筋的,且未漏水、未伸缩的裂缝;填充法是利用材质来展开填充的,一般应用在体积比较大的裂缝中。4.4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浇筑方法混凝土时常应用分层浇筑的方法,此种浇筑方法可以有效的规避混凝土出现裂缝。还能利用分段分层法,在混凝土结构的底端展开浇筑,当浇筑到2~3层里端时再返过来浇筑第二层,此种逐层浇筑。斜面分层法是混凝土浇筑的常用方法,时常应用到结构较长的混凝土裂缝中。当混凝土的斜体坡度低于30%时,可以展开持续浇筑。

  4.5强化混凝土养护

  造成混凝土出现裂缝的蛀牙原因是因为养护的不合理。当混凝土的放热高峰结束之后,是需要展开洒水养护工作的,在养护期间需着重注意温度的变化,确保混凝土的温差是在可控的范围内。在进行养护阶段可以利用草袋或是薄膜将其覆盖住,来降低混凝土表层的热扩散,从而为混凝土提供一个潮湿的氛围。在夏季等高温的天气,极容易V弧线收缩裂缝,因此需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业建筑需满足社会公众对工业生产的需求,不管是在应用功能上,还是自身条件上都需要展开多层次选择与设计,尽量满足安全性与经济性。在实际设计中需充分考虑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以此来规避混凝土结构出现混凝土裂缝,在设计阶段就将裂缝防护措施制定好,可以切实的实现防范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目的,从而保障工业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刘柏军.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J].工程技术研究,2017,(2):148+163.

  [2]王建.工业建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设计探讨[J].工业建筑,2015,(S1):307-312.

  [3]王建敏.论工业建筑结构设计选型及混凝土裂缝的处理[J].化工管理,2017,(10):196.

  [4]赵东阳.超长混凝土结构的防裂措施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8):71-72.

  作者:刘涛 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新能源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城市旧工业建筑空间再生利用》

  摘要:本文对国外及国内旧工业建筑空间的再生利用实践进行了综述,明确旧工业建筑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必要性,选取西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旧工业建筑空间为研究对象,调研其再利用现状,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活化这些空间。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空间再生;再利用

  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促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大量旧工业建筑空置,20世纪70年代前,西方各国和近十年的我国都采取“工业用地置换”的方式扩大城市规模,但是这种大拆大建的方式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割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一味地除旧建新,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消失。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保护、利用、活化旧工业建筑空间,使城市建设与资源节约、城市文脉和谐共生。

  一、国外及国内旧工业建筑空间的再生利用实践

  1.国外旧工业建筑空间再生利用实践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美,20世纪80至90年代盛行于西欧各国及美国,改造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功能转换和创意提升1,将商业及文化艺术活力注入旧工业建筑,使之赋予新的内涵。这期间成功的案例是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该地区在80年代之后聚集了许多设计、艺术、文化与科学领域的创造型人才,在当地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改变原有建筑、设施及场地的功能,既再现工业区历史,又为人们提供了文化交流、娱乐生活的场所和艺术平台,因此吸引各种人流,空间利用程度很高。可以看出,文化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形式,而是由日常生活中转化升华而来,可以很贴近人们的生活。

  2.国内旧工业建筑空间再生利用实践

  我国的工业发展和对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均晚于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经济、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起步时曾采用拆建的方式面对城市更新需求,直到90年代后期才有了新趋势,但由于每个城市的历史背景、经济水平不同,城市的发展参差不齐,利用方向也各不相同2。发展较早的集中在北京、上海类的一线城市,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人们对精神层次的需求也不断增高,这些地区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模式是多样化的3。例如北京的798艺术区,是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厂区所在地,空间被改造成Loft空间形式,入驻企业包含各种文化、服务性行业,园区内遍布画廊、餐厅、工艺品店等,定期举办艺术展览和艺术活动,吸引大众前去参观游览。相比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苏州、西安等二线城市在对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上就显得迟缓许多。苏州等历史文化名城采取的是保护模式3,将其开发为工业旅游和商业博物馆,如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西安还处于萌芽状态,受其他城市成功改造的案例影响,近年的改造项目逐步在城市中崭露头角,如老钢厂创意设计产业园、纺织城艺术区、大华1935。高科技产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区位模式,各种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业等纷纷涌向城市,从现状可以看出,那些行将废弃的工业厂房似乎成了艺术和文创产业的最佳载体。一方面,旧工业建筑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其内部在改造时具有灵活性,为多功能使用提供可能,最大限度缩短建设周期,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文创产业作为一种无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对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各大城市已陆续出台政策以促其发展,而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基地空间,这就给废弃的旧工业建筑提供了再生的契机,这一进一退的状况恰好可以结合起来——将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创意园区,既能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又能保护、利用旧工业建筑,提升城市活力。

  二、西安市旧工业建筑空间再利用现状

  1.西安老钢厂创意产业园

  西安老钢厂创意产业园位于南二环东端——建大华清学院校内,南临华清学府城居民区,西临幸福林绿化带。前身是原陕西钢厂,建于1958年,曾是我国十大特钢企业之一,2001年破产倒闭后厂房废弃,2012年由西安华清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华清科教产业集团联合开发,被定位为以设计产业链为主的创意产业园区。园区内旧建筑主体结构均被保留,进驻者可根据自身需求,在不破坏建筑的前提下改造空间。区内共有12栋建筑,围绕屋架广场、下沉广场整齐分布于四周,12号楼作为展示空间,不定期举办活动,4、5、6号楼底层商铺构成的美食街,吸引校园学生前去,其余建筑均作为办公空间被使用。园区业态为创意办公、文化商业、展示展览,入驻企业包含各种中小型设计公司、新业态文创企业、普通商铺、艺术家工作室,并且有文创团队对园区发展进行规划定位。调研发现,园区内旧建筑利用程度尚可,除去正在招商、装修的,其余建筑均有进驻者使用,但使用程度随人流量多少而变化,艺术中心举办活动时最多,节假日稍多,寒暑假最少;园区内公共空间活力不足,使用者基本以校园学生为主,且人流量不多,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

  2.西安大华1935

  大华1935位于西安城墙外东北向太华路南段东侧,西临唐大明宫遗址,南近西安火车站,交通便利。前身是原大华纱厂,建于1935年,是当时陕西以至西北地区建立最早、最大的机器纺织企业,2008年政策性破产,厂房废弃,2011年由曲江集团联合设计团队进行一次性整体规划改造,2013年改名“大华1935”,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被定位为西安北郊的商业综合体。纱厂内共有12处建筑群,整体平面呈矩形,道路呈“两纵两横”,西侧为主入口广场,东侧为停车场,南侧为S1到S4建筑群构成的餐饮区,S5为艺术中心和广场,北侧N5为精品酒店,其余N1-N4、E1-E2建筑群位于整个纱厂中部。纱厂内大部分旧建筑被保留,对工业遗产价值高的建筑物结构、墙体均做保留再利用,如S3老库房、E2老布厂,N1建筑有新建痕迹;对留下的建筑遗迹做加固处理,如S4老南门院落内的原纱厂南门。改造后的纱厂内业态包含酒店、餐饮、商业、近代工业博物馆、小剧场。调研发现,园区内除去S4、N3、N4在装修整顿,南侧S1、S2、S5、E2、E1、N5处于利用状态外,大部分建筑处于闲置招商状态,且人流量稀少,只有少数游客前来拍照、吃饭,活动范围仅限于S1-S5及其北侧街区,建筑空间、公共空间均活力不足。

  3.西安半坡国际艺术区

  西安半坡国际艺术区位于东郊纺织城片区北部,西有半坡博物馆,南有西安国棉三厂,离西安主城区较远,但因其靠近地铁1号线半坡站,交通较为便利。前身是原国营西北第一印染厂,建于1958年,曾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印染厂,由前苏联援建,1997年停产4,厂房大部分闲置,随后十多位艺术家自发性入驻园区开发设计,并吸引大量艺术家、艺术机构前往开发,形成一定规模,2007年在灞桥区政府支持下正式成为纺织城艺术区,2012年后政府介入,由文化团队二次开发,更名为半坡国际艺术区,被定位为综合性园区。园区整体平面呈梯形,东北角为主入口广场,以锯齿形屋顶的大空间厂房为中心,其内部设一条横向通道贯穿东西,外部设环道围绕一周,建筑群西侧有平屋顶的旧仓库,西北角有两栋新建筑,北侧为绿化带,东侧有下沉广场。老厂房屋顶及承重结构几乎全部被保留,多数建筑仅将建筑原有的门窗加以改造。整个园区分为A、B、C、D四个区,业态丰富,包含酒店、餐饮、商业、办公、工作室、展览机构、创意店铺、杂货铺,入驻机构包含艺术家工作室、展厅、设计公司、摄影工作室、少儿美术培训中心、酒店、花店、茶馆、酒吧、咖啡厅、餐馆、小卖部,其中艺术家工作室和展览空间占大部分。调研发现,环道外的建筑空间基本处于再利用状态,环道内的建筑空间利用率低,多数店铺处于关门歇业状态;公共空间活力较为充足,白天人流量少,傍晚7点以后人流量增加,主要在环形主干道、中心厂房内的东西干道、东侧下沉广场、东北角入口广场,活动内容以锻炼、散步为主。

  三、结语

  近年来对旧工业建筑空间的改造再利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需要注意的是,所谓活化历史建筑,应该是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只有对建筑遗产进行合理利用,让空间充满活力(空间具有持续吸引力),才能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可持续,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作者:杨玥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推荐阅读:《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安徽工业大学主办,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编辑出版的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刊物。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zlw/14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