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评估研究> 正文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评估研究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2-01-15 11:28

本文摘要:摘要:结合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评估面临的问题。在当前通信工程专业评估已有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提出一种既符合新工科建设需求又契合地方本科高校特色的通信工程专业评估方案。该方案借鉴了《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的

  摘 要:结合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评估面临的问题。在当前通信工程专业评估已有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提出一种既符合新工科建设需求又契合地方本科高校特色的通信工程专业评估方案。该方案借鉴了《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理念,以问题、需求和成果为导向,采用“校内评估+校外认证”的专业评估模式,巩固现有的教学成果,持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形成专业特色,培养符合地域需求的新通信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为新工科通信工程专业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质量保障。

  关键词:新工科;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专业评估;专业认证;教学改革

通信工程专业

  0引言

  当前,多种新的产业形态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使得全球工业不断发展,严重地冲击了传统的工业形态,迫使其进行转型升级,而产业形态的转型则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符合时代的变革。为培养符合新产业需求的人才,2017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号),明确了新工科建设的主要内容、组织方式及时间安排。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大批高校结合自身特点纷纷发布了新工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例如“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新工科战略全面启动,新工科教育改革发展迅速[1-3]。

  通信工程作为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中重要的专业之一,对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贡献巨大,同时也带来更多、更广泛的社会需求。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评估主要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内容,以评促教,评教结合,可有力推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树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对打造特色专业、服务和支撑我国新产业形态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4]。

  以安徽省高等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评估为例,现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专业评估体系,共由两级指标和特色项目构成,其中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24项。为确保该评估体系的实施,还构建了安徽省本科专业评估及认证系统平台,以数据定量分析为主、专家定性分析为辅的方式实施专业评估。

  但地方本科高校传统通信工程专业评估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专业设置和升级改造滞后于新经济的发展、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及内涵不契合于新工科内涵要求等,而新技术、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则迫切要求通信工程专业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以满足新工科建设需求。因此,建立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通信工程专业评估方案及实施机制,将有利于工程教育改革,有利于培养符合新产业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质量保障。

  1传统地方本科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评估现状

  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专业设置更新速度落后于新产业的发展。多数地方本科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更新升级由专业评估推动,而不是紧随通信产业的发展步伐,由此必然造成专业设置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通信新产业的发展。

  (2)现有专业评估方案已难以满足新工科建设需求。现有的地方本科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评估方案的评估周期较长,然而通信工程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周期较长的评估无法及时为根据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专业设置提供依据,造成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脱节。除此之外,现有专业评估方案还存在难以量化、评估覆盖度不全等缺点。(3)校外专业认证不足。评估理念陈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评估方案仅有校内评估,无校外专业认证; 少数高校虽有校外专业认证环节,但也不会成为评估过程的重要环节。根据《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应采用“校内评估+校外认证”的专业评估模式,且二者同等重要。

  (4)专业评估内容陈旧。科技革命驱动下新经济发展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新工科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新一轮产业变革所需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其主要内涵为:一是“新”,既包括知识之“新”,也包括人才之“新”,要与时俱进;二是“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以及专业建设都要随产业发展而改。(5)重评估,轻整改。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对专业评估都十分重视,但后期整改略显不足,甚至有些地方高校专业评估后与评估期间差别不大,未能形成“评估-反馈-整改”的闭环环节,亟需完善专业评估实施后的持续改进机制。

  2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通信工程专业评估研究

  针对当前地方高校传统通信工程专业评估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在已有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结合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5],本文提出一种既符合新工科建设需求又契合地方本科高校特色的通信工程专业评估方案。该方案借鉴了《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理念,以问题、需求和成果为导向,采用“校内评估+校外认证”的专业评估模式,为新工科通信工程专业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质量保障。

  2.1研究方法

  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通信工程专业评估研究主要采用如下四种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收集与通信工程专业评估、新工科有关的中外文献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把握领域发展趋势。(2)交叉研究法研究涉及到通信工程专业、新工科等诸多领域,需要采用交叉研究法对各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整合研究。(3)实地调研法对安徽省的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高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其通信工程专业评估与建设现状。(4)访谈法访谈对象主要有:长期从事通信工程专业评估的专家学者,通信工程专业领域的学术领军人物、普通教师和学生,通信类国企、民企主要负责人及普通员工。

  2.2研究内容

  采用文献资料法、交叉研究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等对以下内容展开研究:

  (1)新工科专业建设与地方高校通信专业设置的契合性紧跟通信工程领域发展动态,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目的,通过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培养造就一批满足新通信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通信工程技术人才,助力传统通信产业的转型升级[6]。(2)新工科建设要求与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一致性合理定位地方高校通信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多学科知识融合,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习基地育人效果,动态补充新工科领域前沿知识,丰富学生考核方式,大力推进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

  (3)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开放性。打破高校教学壁垒,让企业参与高校办校,及时传导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校企育人路径[7]。(4)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交叉复合性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多学科融合和柔性化课程体系设置,强化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之间的联系,及时将新工科学科知识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长效更新机制。

  (5)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教师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培养应用实践、应用教学和应用研究等方面能力;二是提高教师的教学及科研能力;三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四是大力培养双师型教育人才。(6)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资源的网络智能性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自建教学资源与网络教学资源有效融合,借助信息化技术分阶段向学生推送各类教学资源,助力提升教学效果[8]。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和拓展虚拟仿真教学,培养多方向的专业技术人才。

  2.3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通信工程专业评估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1)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契合性

  目前,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求系统掌握通信领域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在信息通信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能力,主要围绕人才对知识框架的根本需求来组织教学内容,并跟进专业发展,以满足当前及未来通信技术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安排学习过程。但在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应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契合新工科的建设要求,培养造就一批满足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新工科学科知识的融合

  目前,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未能有效融合新工科学科知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念和内容陈旧,必须转变专业课程设置思路,构建覆盖通信基础知识、具有地方高校特色以及融入新工科学科知识,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专业课程体系[9]。

  (3)新工科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能力的培养

  目前,地方高校注重“双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交流、进修。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下,一要加强教师实践及应用能力培养,并能运用于教学及科研之中;二要持续提升教师对通信工程专业前沿知识的掌握能力;三要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培养,从而构建一支师德高尚、通信基础理论扎实、能够把握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和解决通信领域工程实践问题的师资队伍[10]。

  3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评估不仅能够巩固现有的教学成果,还能够持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形成专业特色,培养符合地域需求的新通信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下一步将持续探索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并将其同地域特色及新工科专 业知识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张燕燕,康红伟.应用型大学机械设计制造课程群建设与实践—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2):124-125.

  [2]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5(3):15-19.

  [3]许涛,严骊,殷俊峰,等.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新工科”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1):80-88.

  [4]刘紫燕,张达敏,陈静,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促进通信工程专业建设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0(9):36-38.

  [5]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5(3):1-6.

  [6]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5(1):1-9.

  [7]杨喜,雷可君,陈炳权,等.结合区域需求的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38(4):20-22.

  [8]李曦,纪红,杨鸿文,等.培养新工科通信人才的混合式教学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1,43(2):107-110.

  作者:丁 娇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9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