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全儿童”视阈下幼儿园种植课程资源的开发> 正文

“全儿童”视阈下幼儿园种植课程资源的开发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8-24 10:53

本文摘要:幼儿园课程资源是指用于幼儿园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的一切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总和。 也可以说,能够用于幼儿做事、发展幼儿有益经验的资源才是课程资源。 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幼儿园

  幼儿园课程资源是指用于幼儿园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的一切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总和‍‌‍‍‌‍‌‍‍‍‌‍‍‌‍‍‍‌‍‍‌‍‍‍‌‍‍‍‍‌‍‌‍‌‍‌‍‍‌‍‍‍‍‍‍‍‍‍‌‍‍‌‍‍‌‍‌‍‌‍。 也可以说,能够用于幼儿做事、发展幼儿有益经验的资源才是课程资源‍‌‍‍‌‍‌‍‍‍‌‍‍‌‍‍‍‌‍‍‌‍‍‍‌‍‍‍‍‌‍‌‍‌‍‌‍‍‌‍‍‍‍‍‍‍‍‍‌‍‍‌‍‍‌‍‌‍‌‍。 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根本任务就是充分考虑课程资源,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阶段,组织和利用适宜的资源,给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获得多样化的有益经验,实现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的环境是绿色、生机、充满游戏与活力的,种植是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 种植活动涉及数量、测量、空间、协作、规划等多方面的经验,满足幼儿亲近大自然的需要,增进幼儿对植物及其生长发展过程的了解。 我园正在实施的“圈圈农场”课程开发与探索将种植活动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寓教于游戏,寓教育于生活,在观察实践中诊脉游戏生长点,以“全儿童”的视角构建“活课程”。

  1 “源”起生活——户外环境中蕴含的课程资源

  张雪门先生指出:“各种教材和儿童的活动连合起来,成功了课程。 ”任何资源如果不能与幼儿的活动相结合,不能成为幼儿感知、操作、体验的对象,未能发展幼儿的经验,就不能称之为课程资源。 孩子们所在园所环境是孩子能够直观感受、亲身体验的动态环境,每一个时段里、季节中都呈现出千变万化:换了新的班级,种上了新的绿植,播下了新的种子……

  1.1 设计——唤醒儿童的已有经验

  儿童是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学习、获得经验的。 因此,不断变化的活动对象和环境,是儿童不断感知外部世界并扩展和更新经验的重要方式。 但感知世界和获得经验不是学习的全部,儿童将已有的经验组织起来,并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也是重要的学习,这有助于儿童经验的系统化和重组,有助于经验的整合和拓展。 在参观了种植园地后,孩子们回到教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一致决定自己动手来设计。

  1.2 改造——链接儿童的新旧经验

  幼儿的发展就是经验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就是经验的不断重组和改造,就是引导幼儿通过多感官参与的各种活动获得经验。 幼儿周围生活着的社区、商业圈、街道、自然物皆可以作为课程内容的来源,是幼儿重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对家长资源的调查我们发现有从事石材加工的、海鲜配送的、电暖水管批发的、劳保用品、花店等。 这些资源是孩子们每天接触和熟悉的,他们甚至在家中当成玩具和替代物进行着各种游戏。 从中我们筛选出一些适宜的、安全的材料如各种容器、竹竿、篮子、麻绳各种干花、鲜花、PVC管子、鹅卵石、泡沫箱等作为我们种植园地的改造材料。

  1.3 实践——提升儿童的有益经验

  不断获得有益的新经验是幼儿园课程的核心追求。 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不同发展领域的经验,为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这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原则。 我们带领着孩子对种植场地进行了规划,按照区域化进行布置,改变平面化,突出立体化。 ①空间环境预留:在种植园地整体环境的创设中预留空间,让孩子置身其中主导环境的创设。 ②课程整合:幼儿园的种植园地不仅具有观察、观赏等作用,更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文化,从选种到种植,从管理到收获,都是一个个生动的课程。

  2 聚焦生活——问题式情境中的深度学习

  虞永平教授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幼儿的一日活动要充满游戏内涵和精神,游戏化的精神除了要自由、自主、创造、愉悦,还要有体验。 在班级里,每天班上的孩子都会到自然角看看自己带来的盆栽植物是否开花、叶子是否,发芽、出土,无不使他们感到新奇,好问求知的欲望随之而来。 他们在这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和价值点:如植物生长的支架、比比谁长得高、爬藤植物的爬藤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孩子在自然角的活动片段和观察,分析发展阶段和认知需求,进而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策略,引发幼儿更加持续的深度的学习过程。

  问题式情景①:如何让蚕豆苗“站”起来

  《指南》社会领域中指出:“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感受劳动的快乐。 ”“尝试接受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 ”“在与同伴游戏中,能协调相互行为,初步学会谦让和分享。 ”自然角区里,萱雅在进行蚕豆苗的写生活动,小宇问:“你画的是这一盆吗? ”说完用手指着绿豆苗。 萱雅摇摇头指了指叶苗更高的那一盆蚕豆苗:“我画的是这个。 ”小宇说:“叶子乱七八糟的,叶子应该竖起来的,像这样! ”说完他指了指旁边的那棵。 两个孩子在蚕豆苗旁边逗留了很久,试了很多次都没有将叶子扶起来,小宇着急地用双手将蚕豆叶子一把抓住:“快点帮帮我。 ”他们倒腾了半天也没有想到让蚕豆苗竖起来的办法。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发现了乱七八糟的蚕豆苗,一致决定要将蚕豆苗的叶子“扶”起来,可是这一“扶”却是那么难,怎么扶? 如何扶? 需要什么材料? 需要孩子们进行再思考和再实践。

  ★关键性指导语“看看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合适的材料,或许可以给蚕豆芽搭一个房子。 ”

  《指南》科学领域目标中提到:“能初步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 ”小宇找来了需要竹竿,从一开始的时候就发现了每根竹竿是不同,他尝试想通过改变竹竿的表面接触来使之固定,结果失败了。 于是想到了另一种办法:直接将滑滑的竹竿插入泥土中,利用竹竿的特性使之固定。 在后来的尝试中萱雅和小宇共同寻找着材料,当没有绳子的情况下,想到了用皮筋进行代替,尽管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但是想到相似的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进行代替。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锻炼了自己的手臂力量和手指灵活性,同时在相互合作相互协商的过程中社会性得到了发展。 他们开始关注生活着的周围,在问题式情境中搜索适宜的资源进行再学习、再改造、再实践。

  问题式情景②:比比谁长得高

  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测量概念发展的特点来看,测量技能的获得是一个相对困难的阶段,因此,给幼儿一个理解测量概念的情境和背景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脱离幼儿生活经验的概念化测量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教师要帮助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真实的测量问题和测量情境,在幼儿尝试测量和运用测量的过程中去发现、感知、理解和提升。 在自然角里,植物生长的高度恰好给了孩子们这样一个契机,孩子们用自己思维去验证高度和测量之间的关系。

  ★关键性指导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让我们能够比较出谁高谁矮。 ”

  在孩子们的要求下,我们找到了儿多种不同的工具和材料作为量具,如雪花片、毛根、积木、吸管等,孩子们通过量具的比较,认识到不同量具测量同一物体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要比较两个物体等高与否,应当用同一种量具进行测量。 虽然这样的测量还不是很精确,但孩子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植物生长测量的基本技能,并且从模糊走向更为准确的自然测量。

  问题式情景③:金玲子的爬藤故事系列

  以种植“金铃子”为例:孩子们首先发现自然角中冒出了一种不知名的爬藤植物,弯弯绕绕向着窗外生长。 随之围绕“金铃子”开展了一系列谈话活动,“名字大发现”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地方方言的独特魅力,同一种植物可以有不同的叫法。 金铃子的藤蔓越来越越长,孩子们帮它建构了一个类似网格的“家”,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孩子们对于爬藤植物的爬藤特点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他的藤蔓尖尖上是有些卷卷的”、“叶子闻起来有些臭臭的”、“藤蔓很脆弱要保护好,不可以触碰”等等,这些观察探究行为体现了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的内涵价值。 教师将这一系列学习故事梳理和总结,形成宝贵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并不断深入和拓展。

  ★开展跟踪式的学习故事

  以上三个问题式情境中围绕种植活动中的难题和兴趣点开展:⑴关注植物生长特点。 通过比较粗细、长短、高矮引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索,解决种植活动中的难题。 ⑵亲历种植活动。 让幼儿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在为植物寻找支架、比较高矮粗细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多维度的生长变化。 ⑶开展跟踪式的学习过程。 一日生活中的种植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通过经验的迁移、小组交流、分享总结引发幼儿自主学习。 ⑷关注知识经验梳理。 儿童在动手动脑中不断积累着关于种植的经验,如何将感知体验记录成完整的课程学习资源,教师的梳理和归纳是至关重要的,如“金铃子的故事”在活动的组织中教师较关注对每一阶段参与活动过程之后的经验交流和分享提升,闪耀着生活教育理念的光芒。

  3 珍视生活——课程资源中的“真与活”

  3.1 真环境、真投入

  幼儿经验源于与周围环境(人、事、物、时间、空间)的相互作用。 这就需要以行动的思路去规划课程资源,从幼儿喜欢做、能够做、应该做的事情出发,让资源成为幼儿行动的对象。 从幼儿实际探索的需要出发,使幼儿能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知识对自己的意义,这样的活动幼儿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

  3.2 真选择、真自然

  陈鹤琴指出:幼儿的教育,必须植根于幼儿的生活,必须符合幼儿成长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成长的需要。 大自然提供了充足的自然材料如树枝、棉花、沙子、鹅卵石、砖瓦等。 从资源到经验,即考虑幼儿园可利用的资源,用专业的眼光审议其特性及其内含的教育价值,以此来设计可以开展的活动以及需要准备的空间、时间、辅助材料、工具等其他相关资源,去探寻可以发展幼儿的哪些经验。 种植活动中孩子们搜集身边的自然材料和家庭资源材料。 通过对材料的改造和组合,成为有价值的学习和游戏材料,帮助幼儿进行持续的深入的探究活动。

  3.3 “全儿童”、真科学

  教师具有课程资源意识,才会站在幼儿经验发展的角度去审视周围的一切事物,才能用专业的眼光去发现周围一切事物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幼儿经验源于周围的环境日常生活中的种植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基于他们的兴趣和感受推进,他们可以有各种奇思妙想和随心所欲。 以问题式情境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分享与交流,让幼儿的新旧经验在科学的指导下不断衔接、改造、替代中得以延续和深入。

  学前教育论文: 幼儿数学学习 “三化”支持策略

  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幼儿所生活和成长的“周围圈”,采用调查收集、资源整合、亲身实践的方法,以“全儿童”的视阈去审视、发现和改造,提升儿童的有益经验,让孩子们的日常种植变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在点滴积累中播种、开花、结果,绽放出别样的精彩。

  作者:蒋丽芬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