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电子商务专业“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正文

电子商务专业“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6-24 15:36

本文摘要: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06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确定了职业教育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针,要求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同时又要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

  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06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确定了职业教育“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针,要求“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同时又要“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上海船厂技工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秉承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积极践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与电子商务企业紧密合作积极探索“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全面职业能力,适应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企业适用员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

  一、基于问题的探索

  企业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同决定了其毕业生就业质量。职业学校毕业生与企业岗位需要匹配度不高的问题,一直横亘于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从企业角度看,匹配度不高主要体现在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沟通与协作的能力不强、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工作主动性不强、集体意识不强、敬业精神不强等。上述不适应的综合表现就是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能匹配企业需求。在笔者的企业走访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待提高。

  教育论文投稿刊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旬刊)创刊于1993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服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阵地。

  根据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培训经验,对职业学校毕业生岗位技能培训比较容易,一般经过企业1-2个月的岗前培训即可上岗,而对职校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到企业入职后再培训,则为时已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学生心智成长密切相关,相对于专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的时间较长,相关因素也更为复杂。如何使毕业生适应企业岗位需要,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并具有职业发展后劲?国家相关部委办近年来出台了许多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职业人才?仍是职业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其中问题的症结在于:

  1忽视了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企业是社会经济主体,其作为经济盈利组织的本质客观存在。企业即使参与人才培养也难免以企业利益为重,作为学校必须正视和面对。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的前提是最低限度不影响企业生产效益。

  上海船厂技工学校上海200000

  我国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1917年5月发表)中指出:“夫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方为人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急;一方又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

  2学校教育脱离企业生产实际。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远离社会生产实际,脱离就业岗位,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实际情况。职业学校学生以初中毕业生为主,社会经验不足,对职业岗位的认知比较缺乏。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主动性不高。校企合作教育内容流于空泛。在政府的相关政策激励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对校企合作中企业的获得利益认知不足,企业对合作学校学生企业实践管理可投入的人力与精力不足,因此,企业在学生企业实践中更关注学生的岗位生产效率,比较缺乏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与现场指导,从而导致了“合作教育”中缺乏对学

  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内容。

  3校企合作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学校与企业双方由于对校企合作缺乏长远计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其实习内容大多根据企业的接受条件来安排,从学生角度的考量较少。由于学生企业实习地点比较分散,学校专业教学部门精力有限,难以全面顾及所有实习学生,学生在实习中的问题或困惑得不到及时帮助。上海船厂技工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积极探索“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对于突破上述问题的实践探索。

  二、“育训结合”强化职业能力

  1职业能力构成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胜任职业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国际职业教育领域通常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能力是具体行业具体职业所需要的岗位工作职业能力。它决定劳动者能否胜任某一专业、某一特定岗位;而职业核心能力则是所有职业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具有共性的内涵,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可迁移到任何领域应具备的能力。虽然目前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描述不尽一致,但基本包括:学习能力、交流能力、

  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基本能力

  2“育训结合”培养职业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做中教是真教,做中学是真学。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其实践教育理论中提出,实践是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唯一途径,也强调“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发现不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反思、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因此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内化、心智在实践的磨练中得以成长。“育训结合”就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在学校形式的人才培养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实践教学与企业培训,充分发挥企业实践对学生职业能力强化的效能。育人与培训一体化的“育训结合”人才培养,使学生在岗位培训与实践中掌握生产技能,也使学生心智得到锻炼,学生在学习自信心、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处理

  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凸显了1(学校)+1(企业)>2的效果。

  1“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场景。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角色产生感官认知。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学生通过实际工作任务,一方面可以实现将专业知识迁移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处理,另一方面,对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非常规问题,学生从带教师傅对问题处理的过程中学习到间接经验,丰富自身的经验积累。

  2使学生切实感受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熏陶可以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有利于明确学习目标。当然也可能产生非认同,即使如此,学生重新选择职业的机会成本相对小一些。

  3学生切身体验职业岗位的专业性与复杂性。所谓专业性是指职业岗位要求的操作规范、标准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复杂性是指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实际工作会遇到一些非常规问题,需要积累一定的经验加以处理。而处理非常规问题的经验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与职业核心能力的集合。企业实践使学生体验职业岗位的复杂性一面则更为重要。

  4促进职业核心能力养成。在企业实践中,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带教师傅密切关注学生的实践行为,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处理,并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使学生树立工作信心。学生在实践磨练中提高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知,有助于自觉加强自身锻炼,形成提升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在动力。

  5增强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企业实践中要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不仅要严格遵守相关工作制度、规范、标准的要求,还必须与上下工序或相关工作环节做好协调与配合,要服从工作安排,要处理各种意料之外的特殊情况等。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应用-反思-再学习-再应用的反复循环,加深对工作的理解,增强学生实践学习能力。

  6增强学生学习驱动力。在企业实践中学生对职业岗位有全方位的感知,不仅了解企业生产实际经营流程、岗位工作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也了解了现实职业环境中的各种关系联结,同时,对自身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对如何学习提升自我有一定的规划,为今后的学习与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职业学校的专业教研组在学生企业实践中承担着管理、协调、评价的职能,确保学生企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促进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育训结合”机制设计

  工学交替是“育训结合”人才培养的基础。所谓工学交替是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技能训练在学校与企业或者实训场所的时间与空间发生交替的职业教育教学形式。本文提出的“育训结合”是基于工学交替教学形式中的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即在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更侧重于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能够高效工作、幸福生活的职业人才。

  通常企业实习是学生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相关岗位跟岗实操学习。一般而言,企业为学生安排与其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并指派带教师傅,学生在企业师傅的带教下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后,通过企业实践,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进一步感知与体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会处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学会处理工作中的合作关系,学会与他人沟通,增强工作责任意识。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电子商务专业面向的岗位种类较多,学生所在岗位不同、带教师傅的带教经验不同、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等多种因素,需要学校方面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确保学生企业实习顺利进行,并从企业实习中取得职业能力的长足进步。毋庸置疑“工学交替、校企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必由之路。但是,如何使这条必由之路通畅,实现有效培养职业人才的目标,就需要每个职业学校结合自身特点、专业实际情况、合作企业条件等因素做出合理设计。

  “育训结合”模式设计需要考量以下要素:

  1)企业参与育训工作的前提。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经济效益考量一般是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企业生产的人力需求;社会效益方面,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

  2)校企共同建立育训管理制度。学生到企业实践涉及到学生在校外学习与工作的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企业实习的作息安排、工作量安排、安全生产教育、生活安排、学习安排、工作补贴、带教师傅安排、学校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学生实践与培训评价等。为此,学校与企业之间应就上述内容认真磋商,形成具有可操作性、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利于学生企业实践的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明确学校实习带教教师和企业实习带教师傅的工作内容与职责。

  3)加强过程管理:在企业实践与培训中,学生需要适应企业的环境,适应岗位工作要求。所谓适应,对学生而言就有磨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带教师傅和学校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为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工作与学习模式,首先要做好相关前期沟通工作,使学生了解到企业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了解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等。实习带教教师与企业带教师傅密切联系,关注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表现与状态。对出现不适应状况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和辅导,经辅导后仍不适应工作岗位的学生给予适当调整和安排。

  4)完善校企共同指导机制。校企共同指导机制是确保工学交替“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有效实施的保障。具体包括:学校相关专业与企业首先明确学生工学交替的学习周期与交替教学的时间节点和空间安排;明确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的内容与形式;明确每一位学生的企业带教师傅和学校指导教师;明确学校指导教师与企业带教师傅的各自分工与协作的内容与方式。定期以企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主题做专题培训,强化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知与养成。

  5)建立育训评价与反馈体系:建立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以评促学,以评促建”。对学生企业实践学习的评价包括:

  1)评价主体:学生、企业带教师傅、学校指导教师、学习同伴。

  2)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3)评价指标:结合企业实践学习的具体情况确定评价项目与指标权重。

  4)评价反馈:评价目的旨在促进学生企业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实践学习的反思与总结。因此,评价反馈应及时,并且注重非量化的内容反馈,在反馈中给学生提出进一步改进与提升的建议。

  5)评价手段:采用信息化评价手段使过程性评价与多方评价便于实现,且易于积累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在学校和企业双育人主体的基础上,双方协作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人才。为确保这一模式有效运行,学校和企业应建立PDCA(计划-执行-监测-反馈)的体系,不断提升“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输出效果。

  [1]李英.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

  作者:任倩茹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3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