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科学前置,正助概念建模> 正文

科学前置,正助概念建模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6-12 16:55

本文摘要:摘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构建科学的概念要让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中亲身经历探究性活动。小学生的前概念客观存在,不容忽视。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正视前概念,合理利用前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四个环节阐述以前概念为基点,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

  摘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构建科学的概念要让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中亲身经历探究性活动。小学生的前概念客观存在,不容忽视。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正视前概念,合理利用前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四个环节阐述“以前概念为基点,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策略。

  关键词前概念科学探究有效

教学与管理

  小学生是带着原有的认知走进科学课堂的。他的这种认知是通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与环境探索,形成的个体特定的理解。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所形成的概念一般称之为学生的前概念。前概念往往接近于新经验,但有别于新经验。

  教师教学论文投稿刊物:《教学与管理》杂志创刊于198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太原师范学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5872,国内统一刊号CN14-1024/G4,邮发代号:22-103。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正视前概念,合理利用前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学生的认知方式决定。科学概念的建构是同化和顺应统一的结果。新概念的获得需要以前概念为基础,不断地补充并丰富前概念。前概念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原有的知识经验重组、组合,形成新的概念。其次,小学生的前概念必然存在,不容忽视。只有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才有利于准确定位教学重难点,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真正构建有效的课堂。

  前概念是感性的、模糊的、简单的,通过探究学习,使新旧经验互相作用从而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最终形成理性的、清晰的、准确的科学概念。本文就“以前概念为基点,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充分暴露学生前概念,确定前概念水平

  前概念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开端,是儿童建构自我认知的基础。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发展需要尤其重要。同时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前概念,就找不到教学的始发点。教师最好通过一系列的诊断性测试了解每个学生的前概念水平。这样才能够帮助教师确立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探查前概念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调查探究

  1、访谈法

  访问者举出某一概念,要求学生对此概念进行开放式访谈。例如:《种类繁多的动物》一课,学生掌握“动物分类”这一概念水平,是和他们对动物知识了解的程度有关的。对动物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的越多,就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课前通过对话,展现了学生前概念中动物分类还是有个体差异的。比如,“鲸”的分类,到底从它的外形去判断,还是生命活动的特征去判断呢?根据学生的困惑,把教学的重难点定位在“给出分类的依据”,让学生有据可循。让学生明白“哺乳动物是胎生、哺乳的,用肺呼吸”、“大多鱼类是卵生的,用腮呼吸”这两个显著特点。而“鲸”正是胎生、哺乳的,那么应该把它归为哺乳类。

  2、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即把需要提前探查的问题以文字的形式的调查。以选择题为主的调查表应用最为广泛,选项一般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开放式问题中有代表性的答案构成。例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设计“物品沉浮情况究竟如何呢?”前概念问卷调查:

  一、请根据物品做选择

  (1)你认为在水中会浮起的物品有()

  (2)你认为在水中会沉的物品有()

  A橡皮B萝卜C石块D回形针E带盖的空瓶F蜡烛G泡沫

  二、你知道哪些物品在水里也是沉的();你知道哪些物品在水里也是浮的()。

  这些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能够迅速准确地给我们提供信息。这样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开展饶有兴趣,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图示探究

  图示探究就是以画图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学生的认知。例如,三年级“动物”这一版块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先画一画印象中的动物,重现学生前概念中的动物的形象。然后再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区别,通过对比,加深对动物的认知。

  尊重已有前概念,引发思维冲突

  根据斯太威和伯克威茨的认知冲突策略,发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真实现象之间存在矛盾,建立有效的认知冲突,能够有效的实现概念的转变。教师作为学生前概念的聆听者和评判者,对于正确的前概念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对那些错误的前概念,也不能武断地否定。如果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意义上的概念接近,那将有利于科学概念的形成;如果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意义上的概念相冲突,将阻碍科学概念的形成。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产生解决这种认知冲突的动机,是首要任务。常用策略如下:

  策略一:顺应“准科学概念”

  所谓“准科学概念”指的是学生的前概念相对准确,较为接近新科学概念。那就要尽可能利用,或补充、或丰富此前概念,以实现认知上得顺应。例如:《轮轴的秘密》一课,问题“是轮带动轴省力,还是轴带动轮省力?”调查后得知,97%的学生认为:轮带动轴省力。他们得出这个结论主要是根据生活经验判断的,方向盘、门把手、水龙头等物品都是在大的轮上用力,没见过在小的轮上用力的。既然学生直觉是对的,我们肯定他们的看法。再通过轮轴装置演示实验去探寻原因,揭晓原理如同“杠杆原理”。这样的教学水到渠成,得来全不费工夫。

  策略二:扭转“错误前概念”

  前概念具有不完整性、隐蔽性、反复性、顽固性等特点。错误的前概念不易轻易改变。“无破则无立”,只有让学生的认知经历“割裂”和“重组”,打破原有的认知体系。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事物,才能获得准确、理性、科学的概念。例如:《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不会受到水的浮力。

  这就是学生的实际前概念认知水平,很明显,是错误的。认知规律是先入为主,不愿轻易改变。仅仅靠说教的方式来实现科学概念的转变是行不通的。因此,通过“下沉物体受到水浮力的大小”的实验,得出数据、分析数据,让学生明白: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开的水量成正比。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就越大。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以探究活动为载体,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学科学教育阶段,不应该只去讨论问题,应重视实验方法的渗透。制造更多的机会来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并引导他们主动设计实验来寻找正确的答案。通过丰富的探究实验,丰富感性认识,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与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已有的前概念分析区别,形成清晰的科学概念。

  例如:《北极星“不动”的秘密》一课,学生的前概念中:北极星都是位于北方,那么北极星似乎是不动。研究这个问题有一个模糊到逐步清晰的过程,直接给学生提供模拟的情境。让学生画一张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的位置图的纸板,然后让这个纸板转动起来。马上就得到了直观的感受,原来北极星位于这个“圆”的中心位置。结合“地球的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这个知识,得出北极星是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引起的视觉现象。

  可见,通过一系列有思维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才能形成科学概念。

  加强有效迁移,灵活应用科学概念

  学生对任何一个概念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会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提高、完善、加深。科学概念的应用是学习科学概念的目的。只有通过迁移运用,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科学概念。例如:执教《电磁铁的磁力》一课时,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课外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线圈的圈数有关。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你猜想一下,设计几个实验去探究一下。学生可以猜测:电磁铁的磁力可能还与铁芯、导线等因素存在一定联系。通过课后探究,收获比课堂丰富得多。

  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课外的探究活动可以补充课堂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完善课本内容。学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增强了实践、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前概念,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积极思考、分析,获得直观感知。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实现对科学概念的自主意义的建构。

  参考文献:

  1、郁波主编,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郝金华主编,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版;

  3、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8月;

  4、周晓霜,《扭转学生错误前概念的实践和认识》,湖北教育报刊社2014年1月;

  5、王翎,《小学科学教学中前概念的应对策略》,青海教学,2012年第11期.

  作者:蔡思思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