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正文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9-05-24 10:22

本文摘要:【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來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其留守在家的子女已逐步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家庭教育,无疑满足了留守儿童、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本文以内江市城郊苏家桥社区留守儿童为调查研究对象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來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其留守在家的子女已逐步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家庭教育,无疑满足了留守儿童、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本文以内江市城郊——苏家桥社区留守儿童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对苏家桥留守儿童在亲子联系频率、内容、方式及教育效果等方面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苏家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以隔代监护为主,不重视家庭文化建设,父母工作情况的特殊只能间断性的参与子女生活,且对孩子成绩急于求成缺乏沟通,造成儿童有强烈的厌学情绪。因此本文将从政府、学校、家庭三方面使其形成政府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培养儿童的教育合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间断性参与

学前教育论文投稿

  根据内江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苏家桥社区共有家庭643户,0-14岁有627人,其中适学儿童408人,占65.07%多。苏家桥社区地处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东部,距内江市中11.4公里,为内江市边区。内江市唯一的高速公路客运站坐落于此,因此苏家桥社区的家庭几乎以“接黑车”谋生,主要负责跨省长途运输,有时一单生意耗时长达半年。在完成工作的返回途中,为了增加收入,居民们还会沿途接收许多额外的运输任务,工作具有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导致该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较一般留守儿童具有特殊性,父母并不是长期与其子女的家庭教育脱离,而是间断性地参与子女成长过程。其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既有一般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特征,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本文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从苏家桥社区居委会、家长、学生三个层面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主要研究对象为苏家桥社区一至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共随机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94.33%,有效问卷为82份,有效回收率为82%。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

  苏家桥地区留守儿童同一般留守儿童相比,虽与父母联系、见面次数较多,但是其家庭教育仍以隔代监护为主,不重视家庭文化建设,由于其对孩子成绩急于求成的心理导致偏激的教育方式使苏家桥社区的儿童学习积极性比一般留守儿童更为偏低,且具有强烈的厌学情绪。另外,由于父母工作情况的特殊只能间断性的参与子女生活,与教师缺乏沟通,不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

  1、亲子联系不足,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弱

  苏家桥社区亲子联系的主要方式为电话与微信。在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沟通频率中,与父母两周联系一次的为3.66%,每月联系一次的占比最高为7.32%,一月以上联系一次的为34.15%,而半年以上与父母联系一次的占54.88%。同时,在访谈苏家桥社区的一位父亲时,他认为“进步在于学习,健康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快乐”,表示虽然相对重视儿童身体健康,但是更加注重儿童的学习情况。由此,父母在亲子联系中主要关注近段时间子女的作业情况、学习成绩,较少关心儿童的心理。通过表1,可以看出:当儿童不开心或遇到困难时,首选对象主要是同龄人。此外,在一定范围内,随亲子联系频率的降低,选择向同龄人倾诉的趋势呈增长变化;选择将心事憋在心里独自化解的倾向也在逐渐增长。可见,同龄人在留守儿童心中的地位高于父母和祖辈,儿童对长辈的依赖性较低,且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对父母了解其心理情况以此进行教育有一定影响。

  表1 亲子联系频率对儿童倾诉对象选择的影响

  A.同龄人 B.父母 C.祖辈 D.憋心里 小计

  A.两周一次 1(33.33%) 0 0 2(66.67%) 3

  B.每月一次 3(50%) 0 0 3(50%) 6

  C.一月以上 17(37.78%) 20(44.45%) 5(11.11%) 3(6.67%) 45

  D.半年以上 11(39.29%) 4(14.29%) 6(21.43%) 7(25%) 28

  2、隔代监护为主,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较差

  在苏家桥地区的调查中,父母均外出务工占比80.49%,父亲或母亲单独外出务工占比19.51%,可见监护类型以隔代监护为主,其次为单亲监护。据统计显示,父亲或母亲外出工作时,57.39%的儿童学习态度一般,积极主动学习的只有7.41%,而不喜欢学习、甚至厌倦学习的确有11.11%。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缺乏父母长期细致的关爱,学习主动性较差,甚至产生不愿学、不想学的想法。

  3、家校联系频率低,父母对子女心理关心程度不足

  通过对苏家桥社区留守儿童的家校联系的频率研究,结果显示:父母与学校老师平均两周沟通一次的比重是7.32%,每月一次则是9.76%,一月以上沟通一次是29.27%,半年以上沟通一次为53.66%,可以看出:父母是间断性地关注其子女的情况,并不是由于长期外出务工而不关注子女。同时根据表3,发现父母受工作需要经常性外出的影响,随着与老师联系频率的降低,父母主要关注儿童的学习和行为表现,尤其是最能反映近段时间学习的作业情况、学习成绩,较少关心儿童的心理。在访谈中,不少父母认为子女在校时间占比大,其教育应由教师全权负责而家长所需关注的只是最终的成果——成绩。并且刘晶波教授认为学校教育不应该完全取代家庭教育,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4、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不高

  陈艳芳等人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多数留守儿童的品行良好,与其他同学沟通顺畅,少数出现不爱与老师或同学交流,且多数成绩居于中等程度”。在苏家桥社区被调查对象中,学习成绩中等水平以下占12.5%,一般水平占60.7%,成绩良好占26.78%,并且留守儿童将成绩不理想归结为自己不努力的占53.57%,客观原因占12.5%,没有家长、老师的辅导占5.36%,自己能力不行占 23.2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未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内化和外化心理问题上的差异,但结果却发现留守儿童在快乐感、生活满意度、亲社会行为等内化和外化积极心理健康指标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通过对苏家桥社区的实地调查也发现,父母长期外出使留守儿童生活质量下降,对生活满意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降低其生活满意度。

  推荐阅读:教育论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心理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9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