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教学与管理浅析国内外儿童中心的理念的探讨> 正文

教学与管理浅析国内外儿童中心的理念的探讨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4-11-05 16:31

本文摘要:摘要:随着儿童权利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与此相对的是各种儿童问题相继出现,怎样看待儿童成为当前瞩目的一个话题。儿童中心理念是把儿童的需要、兴趣和发展规律作为中心的一种儿童观,国内外在这一理念上都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国内的相关

  摘要:随着儿童权利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与此相对的是各种儿童问题相继出现,怎样看待儿童成为当前瞩目的一个话题。儿童中心理念是把儿童的需要、兴趣和发展规律作为中心的一种儿童观,国内外在这一理念上都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主要研究了儿童中心理念的内涵、提出支持的、反对的意见,并指出了其支持或反对的根据。

  关键词:儿童中心理念;历史演进;国内外;期刊论文发表

  引言

  儿童生来就有不证自明的人权,但是,在中西方漫长的历史中,儿童的权利并不是一直都存在的,他们一开始是成人的附属品,不享有其本该具有的权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类思想的进步,儿童的权利和地位逐渐受到成人的关注,但是一直没有被明确。从1924年的《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到1959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再到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问世,儿童的权利才逐渐得以明确,“儿童利益最大化”、“儿童优先”等各种口号旗帜鲜明的喊出了儿童的权利和地位。各种儿童问题也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就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儿童教育问题更是众人瞩目。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提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但是,在当前社会的儿童教育领域出现的“小学化”、各种“兴趣班、补习班”、“虐童”等现象却与众人对儿童权利和地位的重视与关注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让笔者不禁思考我们所持有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儿童观。为此,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国内外存在的儿童中心理念的相关研究从历史发展脉络和研究现状两个角度进行梳理综述,以此来启示我们实践中的儿童观。

教育类好投的教育期刊

  一、儿童中心理念的历史演进

  (一)国外儿童中心理念的历史演变

  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儿童中心教育理念从公元前5世纪就已经开始萌芽,众多的研究者们都反对传统的外铄论,反对对儿童身心的束缚与压迫,主张内发论,强调儿童为本位,儿童是中心,要求研究儿童的特点,遵循其自然的发展规律。整个历史发展脉络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公元前5世纪的柏拉图、公元1世纪的昆体良、17世纪的夸美纽斯、18世纪的卢梭、19世纪的福禄贝尔以及20世纪的蒙台梭利和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家。

  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柏拉图。柏拉图通过倡导“寓学习于游戏”来体现他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要求不强迫孩子们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在游戏中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天性。到公元1世纪,昆体良的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他的“兴趣说”。他强调研究每个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主张教育要因材施教,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从儿童的兴趣出发。

  到了近代,17世纪,夸美纽斯的“种子说”体现了他的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他提出了自然教育原则的“种子说”,认为“儿童与生俱来拥有知识、道德和虔敬的种子”。[1]提倡遵循自然的原则,儿童可以通过其本性自己教育自己,是实现自我成长的主人。

  18世纪,卢梭的“发现儿童”以及他的教育理念都体现了他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卢梭的《爱弥尔》被认为首次“发现”了儿童,他在《爱弥尔》中描述了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的过程,主张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他提出要正确看待儿童:“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类的秩序中,儿童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2]他提倡教育遵循自然天性,要研究儿童、了解儿童,以此为基础进行“消极教育”,即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获得主动地位。

  19世纪,福禄贝尔为儿童创办幼儿园,并设计一套“恩物”供儿童学习使用,将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进入20世纪后,蒙台梭利的“follow the child”(跟随儿童)正是儿童中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关注的是儿童本身,儿童是本位,要给儿童以自由,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本性有差异的、自发地表现自己,因为成人的秘密、文化的秘密都在儿童那里。 美国进步主义代表人物杜威所提倡的教育重心的转移就代表着明确提出了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杜威针对当时社会中出现的教育与儿童想脱离的现象,指出“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3]他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就是所有的教育课程目标、环境设置等等,围绕着儿童发展、生长的需要来。成人应该给予儿童去主动吸收的权利,允许他们遵循自己的自然本性去发展,学校要以儿童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二)国内有关儿童中心论思想的历史沿革

  通过对国内文献的查阅梳理,在我国儿童中心的教育理念同样是起源颇早,代表性的就有古代先秦时期的《学记》、近代晚清时期的启蒙人士、现代五四时期的先进人士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

  虽然独尊儒家思想的整个封建社会中儿童深受“父为子纲”的约束而淹没在成人的巨大阴影中,但是中国的整个文化传统中同样存在着儿童中心思想的渊源。先秦《学记》:“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求教师对儿童的教育要建立在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之上。这些都有着以儿童为中心的意蕴。直到晚清,一些先进的启蒙思想家开始重视儿童的地位,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群体开始浮出水面。如,李贽十分推崇“童心”;黄宗羲、王夫子、颜元等人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出了对儿童的重视。[4]

  五四时期,受杜威思想的影响,引起了一批先进人士对“儿童中心主义的”重视与研究。他们倡导“个性主义”,要求教育要增强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解放人、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要求在教育中尊重个人,又从尊重儿童始,甚至‘以儿童为中心’”。[5]鲁迅倡导的变“长者本位”为“幼者本位”的思想,周作人倡导儿童教育“务在顺应自然”,以及胡适、郭沫若、严既澄等文学家都试图建立“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理论。[6]至此,尊重儿童生命和人生权利的、“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才在中国真正确立。[7]

  现代,一批以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为代表的教育家们展开了对儿童中心的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现出其将儿童摆在教育中心的位置。他反对将成人看成“小大人”,主张对儿童进行“六大解放”:解放小孩子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还生命和生活世界于儿童。[8]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是其儿童中心理念的集中显示。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成人必须认识到儿童不是“小人”,他们有其本身的独特价值。他提出的17条“活教育”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9]充分体现了陈鹤琴的儿童中心主义思想。

  张雪门的儿童中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幼儿园课程的界定以及他的幼儿教育目的理念。张雪门指出在幼儿教育的目的上,“我们的幼稚教育目的,应完全以儿童为本位;成就儿童在该时期内心身的发展,并培养其获得经验的根本习惯,以适应环境。”[10]通过以上综述,发现在我国,从古代儿童诗成人的“附属品”到近代儿童地位浮出水面,再到教育思想家们的儿童本位思想,以儿童为中心的现在教育理念在我国逐渐确立并得到广泛的关注。

  二、国内关于儿童中心理念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们对儿童中心理念的研究大致存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儿童中心内涵的相关研究;二是对儿童中心理念持支持的态度,三是对儿童中心理念的批判反对意见。

  (一)对儿童中心内涵的相关研究

  儿童中心内涵的界定主要就是要把什么作为什么的中心,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关于这一点,存在下面几种观点:把儿童自身整体或其某一部分作为中心,如福禄贝尔把儿童放在其所处的世界中心;发展主义者把儿童(或生理成熟,或情感发展,或认知发展)看作是教育的中心;进步主义者则认为儿童的本能和经验是中心;现代的幼儿教育将之理解丰富化,把儿童一切潜能都理解为课程的中心;从儿童权利的角度来讲,以儿童的自由发展为中心,即自由发展不仅是儿童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儿童发展的权利。[11]从儿童中心论的发生学角度分析,儿童中心论并不是以抽象的儿童为中心,而是以影响他受教育质量的某些属性为中心。当今,西方儿童中心论的主流是以“认知”为中心,其传统的片面性正在得到弥补;中国当下的儿童中心论实为反儿童中心论的儿童中心论,表现为人性观的泛化论、生物观的还原论和心理观的替代论。教育观的儿童中心论以儿童的心理能力为中心。[12]有学者从“儿童中心”的对立面,即“成人中心”、“教师中心”、“制度中心”、“社会中心”和“习俗中心”等来思考“儿童中心”的实质内涵。[13]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