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大学生论文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着力点> 正文

大学生论文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着力点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7-09-30 16:30

本文摘要: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要紧紧围绕三个着力点,这篇 大学生论文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工作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突破。《 大学生 》(半月刊

  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要紧紧围绕“三个着力点”,这篇大学生论文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工作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突破。《大学生》(半月刊)创刊于1988年,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管,是面向在校大学生的综合性权威刊物。《大学生》关心大学生生存与发展,为他们提供考研、考证、留学、就业等实用信息,业务宗旨为编辑、出版和发行《大学生》杂志及附属刊物(含电子网络版),举办相关咨询、培训及社会文化交流活动,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全国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并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地方高校应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创新团队建设、创新资源配置、创新氛围营造三个着力点精准发力,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着力点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谈到:“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理应在培养爱创新、会动手、能协作、勇拼搏的科技创新人才方面有所作为。但地方高校因受硬件、软件等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相比211、985高校还存在一定差距。地方高校需要进一步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团队建设、资源配置、氛围营造三个着力点精准发力,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的关键点

  (一)构建系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网络

  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网络多以学校团委为主体,二级学院分团委(或团总支)为抓手,通过学生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或科技创新部,组织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对接。其管理团队的主干力量是学团教师、辅导员和学生骨干,一方面从管理角度来看,团队构成不完善、不系统;另一方面从其工作职责来看,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仅是他们工作的一小部分,繁重复杂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经常使他们力不从心,不但得不到认可,甚至还可能会遭到教师、学生的抱怨,致使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受到打击,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下降,达不到预期效果。

  对此,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与育人工作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网络,明确管理团队主体责任。如潍坊学院建立了包括学校分管领导、团委书记、二级学院分管科研副院长、团总支书记、学生骨干为一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网络,划分责任,明确分工。同时学校还成立了潍坊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以学校学生处、团委为主体,以二级学院团总支为抓手,在各二级学院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配备中心主任、主任和成员,明确科技创新管理团队责任,积极进行各类科技创新赛事的通知、宣传动员、团队成员组建和选拔、指导教师配备、比赛准备的协调等相关事宜,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

  (二)培养稳定的专业化指导教师团队

  专业老师的精心指导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师生教学相长的重要实践拓展途径。而有些地方高校对于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学校、二级学院没有设置大学生科技创新委员会等相关组织机构,对指导教师的选拔、配置、待遇等进行统筹规划。目前,指导教师还仅仅停留在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或赛事时,自己联系熟悉的专业课或者新引进的青年教师作为指导老师。然而,这些教师通常承担较重的教学或科研任务,甚至有些老师还同时承担学生管理工作,日常工作任务较重,无暇顾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指导教师缺少丰富的指导经验和具体的学习、培训规划,尚没有形成规范化、经常化的培训和培养机制,使得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层次低,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作用甚微,学生的有些创新想法处在“想象”阶段,难以实现。

  对此,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和专业特点,以学生涉及到的科技创新赛事为平台,采用校外引进、校内选拔培养等方式,将热爱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事业心强和责任感强的专家、教授或专业教师,充实到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队伍中来,互相配合,各自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长,形成阶梯状指导教师团队,提高地方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要对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从初步设计、立项、申报书撰写、答辩到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和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顺利、踏实有效。

  (三)选拔积极性高的学生创新主体团队

  科技创新,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为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可以引导和要求学生做到“三个一”,即加入一个创新团队、参加一次创新创业活动、选择一名创新指导教师,并配套多项激励措施,如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综合素质测评、各类评优推荐、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发展学生党员等各项工作中,将科技创新项目做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指标;对参加校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获奖、科研成果、获得实用新型或发明专利、所创作的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学生和团队均给予创新学分奖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热情;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前沿课程,制定学分置换的办法,出台省级以上获奖的奖励办法等,大大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二要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梯队的培养,可以采用普遍引导和重点培养结合的方式,既要提高科技创新的参与面和覆盖面,又要加强科技创新骨干力量的重点培养,发挥他们的“传帮带”和榜样示范作用,形成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的保障点

  (一)制定完善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做好长效机制建设

  学校要结合实际出台指导教师激励措施,落实指导教师的待遇。如教学工作量的置换、科研任务的等效、业绩津贴的发放、评优指标、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优先推荐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将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教师的业绩考核、教学评价、业绩津贴发放及教师岗位聘任联系起来,调动和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也使一部分确有专长的教师能够专心的从事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同时,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热情和激情的必要手段。对此,学校应从创新学分认定置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完善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自2009年,潍坊学院相继出台了《潍坊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量计算办法》、《潍坊学院创新学分实施办法(试行)》、《潍坊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试行)》,且目前已落实各项成果奖励10万元,在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主动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高度重视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条件配备,并给予必要的资金物质支持

  总体而言,地方高校普遍给予指导教师和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所提供的资金和物质支持还很不充分,有的专业教师或学生甚至要自己购买实验器件等创新所需物品,没有专项的、足够的资金支持,也影响了指导教师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和激情,难以保证科技创新稳定有序的开展。对此,潍坊学院制定了《潍坊学院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项目实施办法》,实施7年来共支持了381个研究项目,支持经费近60万元,形成《成果汇编》5册;学生获得专利授权91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此外,改变以往封闭模式,推行实验室开放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多种仪器设备,并鼓励支持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课外科技创新实验,激发学生自己动手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创新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冰箱、微波炉、空调等生活设施,进行人性化管理,保障学生实验、比赛等环节的顺利开展。

  (三)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多维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对于软硬件处于劣势的地方高校来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科研项目较少,学生除毕业设计、实践课程、课程设计等环节可以和专业老师讨论问题外,很少有机会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去,一些学生自发成立的科研兴趣组织也往往因缺乏有效指导而影响到良性发展[2]。同时,地方高校难以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实践基地等创新平台数量少,建设不完备。以潍坊学院为例,目前仅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学生科技创新仅仅是依托如“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科技创新社团等进行的小范围的、零散的创新,且创新团队依托比赛临时组建团队多,长期团队少[3],没有形成团队的长效培养机制,致使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成果数量有限,科技创新项目层次较低,很难扩展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充分挖掘校内外创新实践资源,不断拓展创新载体,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因此,潍坊学院结合学校实际,整合校内创新实验室、开放式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多维科技创新实践平台[4],密切联系地方产业特色和产业结构,瞄准学术前沿领域,凝练研究方向,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实习、实践的同时,充分利用实验平台不断创新,全面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创新实践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分析比较,开展概括、抽象、归纳等积极的思维活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出创新思维。

  三、推动地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的动力点

  (一)结合专业认知和社团活动,加强创新宣传,培养创新意识

  地方高校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意识淡薄,氛围营造不浓厚,未提前对为什么创新,如何创新,怎样创新等进行全面系统宣传和引导,缺少前瞻眼光和超前意识;而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活动亦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可选择的项目很多,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热情、参与度大打折扣[5],没有形成潜移默化的效果。理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但是一些同学缺乏攻坚克难的毅力和挑战困难的信心,不愿意花时间、费脑筋深入思考,坚持钻研和研究,影响了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而对于大多数文科生来说,他们认为科技创新就是理工科学生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创新意识薄弱,参与科技创新的兴趣不大,对学校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也了解较少,对科技创新的基本内涵、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理论体系、团队建设等更是处于模糊阶段,缺少系统的科技创新理论知识。

  对此,要以科技创新社团、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等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平台,组织更多的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引导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从抽象的理论到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实践,从听课到自己积极动脑思考,从筹备思路到做出自己的创新成果。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可以查缺补漏,不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浓厚创新氛围。

  (二)报道科技创新比赛实况,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度

  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拓展学生科技创新宣传工作的空间与途径,提高对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可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宣传板、数字校报、微信公众号等不同途径和平台,将学生参加“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等大型比赛的视频、参赛实况、获奖奖项、比赛感悟等多媒体素材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和推送阅读,供学生观摩。

  近年来,潍坊学院学生在全国、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中获奖1970余项,在校生获授权专利91项,其中在“挑战杯”和“创青春”竞赛中,获得6项全国奖励、86项山东省奖励,获得全国优秀组织高校奖1次、山东省优秀组织奖8次。通过对学生参赛及获奖情况的宣传报道,提高了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活力,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

  (三)发挥创新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科技创新“达人”的典型示范作用,采用“以老带新”“文理兼容”的组建团队模式,通过他们召开科技创新专题报告,教授、博士面对面座谈会、参赛体会和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引导带动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科技创新中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将对科技创新的憧憬和向往变成现实。同时,大力宣传学生科技创新的成功案例和事迹,给学生提供鲜活的类比和模范的引领,用舆论的力量增加学生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和社会影响,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科技创新队伍中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地方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专业发展实际和人才培养规格,以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初步形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色。科技创新作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其开展需要高校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