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中职讲师论文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 正文

中职讲师论文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7-09-01 15:27

本文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多个文件都明确提出,这篇 中职讲师论文 汇总现代世界的每个人都需要获得跨文化能力,建议各国加强教育国际化;强调职业教育要促进国际理解和包容,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责任意识的公民,提倡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借鉴与合作.经济全球化不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多个文件都明确提出,这篇中职讲师论文汇总“现代世界的每个人都需要获得跨文化能力”,建议各国加强教育国际化;强调“职业教育要促进国际理解和包容,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责任意识的公民”,提倡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借鉴与合作.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了各国高等教育之间的竞争,而且也促进了合作交流.这客观上要求人才标准的全球统一,要求高职院校检视和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赋予人才培养目标及过程更加鲜明的国际化要素.尽管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我们作好顶层设计,采取符合国情和职业教育实际的战略,国际化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创刊于2001年,是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现为江苏省一级期刊、全国高职高专十佳学报、中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在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本刊注重探讨实际应用问题,尤其欢迎拥有新内容、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的论文。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建设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有关部门近年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划以助力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和环境支持.文章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的五种策略: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分步走、区域化发展、国际化与市场化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战略

  经济全球化必然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这是我国及高等教育界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国际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不仅是一国之公民更是全球公民.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纲要,鼓励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需要顺应潮流,抓住机遇,回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及国际化现状,借鉴他国经验,研究和制定发展策略,将高等职业教育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国际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姜大源把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G1998为职业教育发展起飞阶段、1999G2002为职业教育发展回落阶段、2003G2010为职业教育发展机遇阶段、2011G2020为职业教育发展创新阶段[1].这种划分比较合理地呈现了我国1978年即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也有助于回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198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建立了我国首批13所职业大学,这标志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开端.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通过“三级分流”建立初、中、高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确定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即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相结合.1996年颁布实施了中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第一次确立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通过“三改(普通专科、职业大学、成人高校改制为高等职业院校)一补(部分条件好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作为补充)”,办出高职教育特色,高等职业院校迅猛发展,学生人数快速增加.2006年,

  教育部通过«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采取了稳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政策措施.同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通过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根据教育部网站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1320余所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超过1000万.国家相关部门颁布«高职高专学校设置标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G2018年)»等政策法规,为高等职业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发展之初就融入了国际化的元素

  ,借鉴了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制度,得到了发达国家、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大力支持.1983年,国家教委牵头开展了中德第一个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此后,中德进行了很多合作,德国“双元制”在我国得到广泛推广.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14条要求:“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经验”.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在这些政策法规的支持下,我国开展了与多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中英项目、中加项目、中澳项目等),引进了一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及标准,并推行学历、职业资格证书互认,加大了师资海外培训,中外学生的双向交流培养也有一定起色.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没有涉及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和交流,

  2016年提交并计划在201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正案(草案)»明确提出,“国家鼓励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引进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赴境外实施职业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G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尽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进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其进程与整个职业教育的进程很不一致,落后很多,只能说仍处于国际化进程发展初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总体来说比较低,人才培养中的国际能力方面仍是非常薄弱的环节,相对于职业教育整体规模而言国际合作交流规模还较小,合作交流水平也需要较大地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认识、体制机制与教学三个方面.认识方面的主要问题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可有可无;

  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界定过于苛严或狭窄;对国际化在提高学校乃至国家竞争力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体制机制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建立普适性的法律法规,但相关的配套法及其实施细则需要制定和健全;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经费投入少,且没有常态化,经费投入区域性不平衡;学校层面发展差距很大,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国际合作和交流机构,国际化发展运作机制缺乏或不完善.教学方面的主要问题有:整体国际化教育环境欠缺,特别是国际化教育管理团队力量薄弱;课程国际化程度很低;教学国际化程度很低;参与国际化教育活动的学生人数很少[2].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

  我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商品贸易国、第二大服务贸易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要求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日益要求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标准、规则、语言、文化、观念等与国外对接.但整体上我国劳动者的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薄弱,缺乏应有的国际视野.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并大力加强对学生国际能力的培养,需加大力培养国际化的职业人才.

  (一)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以利于国际化发展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G2020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组织实施.该规划要求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即“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该规划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理论上构建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互为沟通、融合、开放的框架体系.“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在确有需要的职业领域,可以实行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桥梁;科学规划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扩大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等要求都有利于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各省市依据此规划也制定了相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但具体落实还需要国家和地方的法规、政策等措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需要国际化大型企业、更高层次的应用型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参与.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只搭起了大致的框架,还很不完善.例如,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任重道远,职业教育的研究生培养尚未起步,建立的职教集团数量少且很多有名无实.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二)分步走战略

  根据«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招收国(境)外留学生的高职院校有69所,留学生人数达3847名,较2014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的职教模式.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而且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国际化的整体水平还需提高,职教模式需要走出去得到世界的认可,而世界上职业教育国际化程度高的国家都具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完善可行的职业教育模式.为了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分步走策略切实可行.分步走策略需要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学校层面共同努力,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依据教育部印发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G2020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精神和要求,兼顾我国高职院校区域性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依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六大基本构成要素(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人员的国际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一些教育资源的国家共享),“制定相应的国际化近期(3年)、中期(5年)和远期(10年)发展目标,抓住重点分步推进.近期目标可以以引入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为主,以输出我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为辅,推进区域职业教育率先实现国际化.中期目标以加强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对话和衔接,着力实现平等交流,输入输出同步进行.远期目标为形成有自我特色且与国际标准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中外竞争与合作中与职业教育领先国家融为一体,以资源输出为标志,引领低收入国家、新兴市场主体、亚太乃至全球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2].”

  (三)区域化发展战略

  我国的高职院校众多,但国内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高职院校发展不均衡.我国的民族语言众多,文化多样,与接壤的国家或地区有着天然的文化和语言的亲近.这些因素给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区域化发展策略是必然选择.高等职业教育兼具区域性、职业性、高等性教育的特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可以从区域性找到突破点.国际上已形成的几种类型的职业教育体系,分别以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中国台湾等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为代表,这些体系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顺应了各自经济的、政治的、语言的、文化的要求,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主要为世界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部署及“一带一路”架构,结合东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语言国情,结合我国区域开放重点和特点,国家和区域层面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带动各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区域特色职业教育国际化格局和联盟.结合区域布局,支持相关职业院校拓展深化国际合作,打造若干高水平国际化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集团.

  (四)国际化与市场化结合的发展战略

  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在全世界都经历了市场化,一直持续到现在.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呈加速状态,其本意是要改变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不是由政府直接提供,而是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和提高微观效率来改进服务.高等职业教育既有公共产品属性也有私有产品属性,其国际化发展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企业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参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是规划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战略,制定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等,监督大学教育质量,提供公正合理的教育拨款,保证教育机会的平等,完善高等教育市场机制,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的调控、间接的管理,帮助高等学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等.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学校是主体,需要采用市场机制提高竞争能力、质量和效率,因此,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市场化程度更高一些.例如,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TAFE)采用灵活多样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形式,在境外设立合作办学机构招收学生来输出职业教育,通过联合培养项目开拓国际市场,输出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来获得知识产权收益,提高国际学生比例来创收,

  加强境外交流和培训扩大其职业教育影响.美国的做法和澳大利亚的十分相似.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与市场化结合首先充分利用本土的市场机制,鼓励本国和外资企业、私立院校、其它组织和个人参与;其次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拨款激励办学主体通过海外合作办学和项目、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师资学生交流、课程教材建设、证书互认、区域性和全球性学术组织建设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化进程.我们需要防止过度市场化或商业化.过度市场化或商业化不仅违背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交流、互惠的核心价值,而且会阻碍国际化发展,失去国际影响和市场.另外,我们不能把国际教育和教育国际化混为一团[2].国际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国际化教育主要体现在国际意识上,是先付“学费”而后获益,即提高国家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五)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发展战略

  由于众多原因,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只能在国内完成他们的国际化培养,特别是跨文化交流能力;大部分教师也不可能短期内送出国培训,只能在本国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提高外语能力和双语教学能力.这需要教师能够把握在本土的一切机会拓展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了解国际前沿的技术动态,把握自己专业领域的国际现状和发展趋势.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策略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学校、外资企业或大型跨国集团的通力支持和合作,建立切实可行的机制,利用本土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和互联网时代信息化资源,主要采用“请进来”与国际交流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国际化的职业教育管理及师资队伍、国际化的职业教育课程及教学体系、国际化的专业教材体系、国际化的学生见习实习体系,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等.高校的国际化离不开人的国际化,而后者恰恰是高校国际化的灵魂.人的国际化最重要的是观念的国际化.“观念的国际化涉及人的思想观念和心里状态从国家和地域文化圈子里走出来,向跨文化地域的思维方式转化[3]”.因此,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过程中,我们要防止观念的本地化.保持观念的国际化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全球的影响,为职业院校“走出去”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4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