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发表食品安全隐患对策> 正文

食品安全论文发表食品安全隐患对策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6-06-17 12:10

本文摘要: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越驱严重,这篇食品安全论文发表技术手段加强基础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问题研究,探索研究食品中病原体、农药、兽药、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快速、高效检测技术和方法,确定有害物最大残留限量,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实验室条件和人员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越驱严重,这篇食品安全论文发表技术手段加强基础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问题研究,探索研究食品中病原体、农药、兽药、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快速、高效检测技术和方法,确定有害物最大残留限量,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实验室条件和人员水平、标准物质的质量和参照标准水平;开展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食品安全导刊

  《食品安全导刊》杂志的创办主要是关注和宣传食品安全技术、知识,构筑食品安全领域技术、知识、信息的传播、交流平台,成为食品安全领域值得信赖的内容与服务提供的渠道。《食品安全导刊》投稿,评职人员发表职称论文可以通过本平台实现替投论文至期刊,本平台成为杂志合作征稿、投稿窗口,跟编辑人员可以线上沟通。

  摘 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尽管现代科技己发展到了相当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因此,就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本身的严峻性而言,重视并大力解决好这一问题迫在眉睫。

  关键词:食品安全隐患;监管;建议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的质量不安全,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几年中国食品加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但食品质量问题频频被媒体所暴光,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今食品安全已是中国消费者的“心头大患”, 事关消费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是目前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中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并寻求对策,是一个紧迫任务。

  一、当前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三聚氰胺事件等劣质食品的报道,给我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施行,各级监管部门的努力工作,充分显示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当前中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五大问题: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种植养殖方面的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淡薄、食品生产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据专家估计,中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涉及的总人数为2~4万人,但这一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每年食物中毒人数大约为20~40万人。从各种案例和数字来看,足以让我们触目惊心,这个定时炸弹就在我们身边,随时爆发。因此对食品安全的整治,提高食品安全系数,让我们食得安全,食得放心,这些工作刻不容缓。

  二、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前特殊条件下社会、经济、道德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比如农产品种植和食品加工时操作的不当所造成,滥用农药、化肥,加工过程受污染等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法律的盲点和漏洞,不法分子趁机大肆造假,以谋取不法利润;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认识的误区等等都加重了食品安全的危险。纵观原因种种,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导致疾病和中毒产生方面看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多施和不按规定要求滥用农药,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2、为了预防和治疗家禽、畜和水产品患病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磺胺类等化学药物,往往造成药物残留于动物组织中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3、重金属污染;4、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5、毒素污染;6、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7、食品制造使用劣质原料;8、用化学合成物质掺兑的酱油、 食醋;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甲醇假冒白酒等假冒伪劣食品;9、食品生产过程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10、腐败变质的食物上市流通;11、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

  从食品安全监管状况和经营者素质方面看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导致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和市场混乱,造成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相互对立的两者之间只有在获得足够的有关食品特性的共同信息时,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由于食品安全质量特性,食品市场买卖双方同样面临着对食品安全信息了解的不完全性,但相比之下,食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比消费者对食品的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相关食品安全性的信息了解更多。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拥有信息优势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提供虚假、遗漏、过时或误导的信息,甚至采取不道德的手段生产和将那些假冒伪劣产品销售给顾客。消费者在知情权和选择权等信息占有上总是处于劣势,对于所选食品的安全性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有可能导致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以致出现低质量的劣质食品驱逐高质量的优质食品的现象,最终导致食品市场秩序混乱。

  2.食品安全的外部性问题。由于正规厂商没有因为产生外部利益而得到补偿,而非正规厂商没有因为产生外部危害而付出代价,其结果是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不法食品供应商的行为可以损害他方,而无须考虑招致损害的机会成本,同时还可以得到正规厂商带来的边际收益。正规厂商的情形则相反。价格机制的失灵也即市场的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伪劣产品的产生。

  3.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消费者在与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中处于弱势,必然会有一些企业要不择手段地损害消费者利益。相比较之下,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拥有强大经济力的组织体,单个分散的经济力薄弱的消费者难以与之抗衡,再加上法律知识缺乏,当其利益受到损害后,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或者大多数消费者心存“免费搭车”的念头,都想让别人先来提起诉讼,自己免费享受,最终结果是可能谁也不去反映食品安全问题,保护自身权益。

  4.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规制、职能。造成食品市场秩序混乱的另一深层动因就是出现间断,也就是说政府规制、职能不够完善,执法强度还不够。监管机制缺乏协调性和连续性、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执法处罚力度不够、整顿运动一过又恢复平静,社会监督和问题处理机制缺位以及有关引导食品工业发展特别是食品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产业政策欠缺等,食品市场秩序的管理出现间断状态,让不法商有空子钻,食品安全质量普遍偏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三、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建议

  针对中国食品安全隐患存在的原因,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才能为社会创造一个有利于食品安全的环境,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1.加强“农田到餐桌”监管、加强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中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

  2.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根据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及时更改和修订过时的法律法规,各地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工作需要的地方性法规。面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建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以下五个方面工作:加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科学确定食品标准制定原则和依据,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逐步实现标准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统一的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社会信誉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食品认证机构;加强劣质产品召回制度,为查处和销毁不安全食品提供法律依据;加强食品安全应急机制。

  3.建立顺畅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建立良好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有助于解决食品质量的市场失灵。中国食品生产者大多文化素质低,生产规模小,而食品产业链较长,致使信息标签管理等难发挥作用。政府要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培训,使公众拥有完全充分的信息来权衡利益风险进行选择。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定期公布质量抽检结果,发布疫情和有毒有害物污染警报,提醒公众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进行宣传报道,并接受新闻媒体和公众监督。建立各类食品营养信息数据库,对消费者、生产者和食品系统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培训与教育。

  4.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除了法律和行政监管外,还要注重从经济和技术等层面上共同推进。经济手段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和带动作用,将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起来加强质量控制,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按照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调节农产品加工,靠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和对原料的检验监督来带动分散生产的农户组成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的商品生产基地,使生产、加工、销售一脉相承,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保证食品加工的每一阶段都是安全的;提高质量认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提高优质产品的知名度,使生产经营者强化诚信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升技术装备,改进工艺操作和检验手段,加强原料生产、制造加工、储运和流通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从而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增强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经济处罚力度,从而增加不法厂商的风险成本,从根本上遏制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8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