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国内外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研究综述> 正文

国内外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研究综述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2-02-18 10:32

本文摘要:摘要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是实现全民阅读的一项重要举措,引起政府、业界和学界的重视与关注。文章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梳理国内外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研究成果,旨在了解研究现状并为推进后续研究提供参考。首先,依据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及对同类关键词的合并,将现有研究分为

  摘要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是实现全民阅读的一项重要举措,引起政府、业界和学界的重视与关注。文章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梳理国内外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研究成果,旨在了解研究现状并为推进后续研究提供参考。首先,依据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及对同类关键词的合并,将现有研究分为基础理论、发展模式、基本形态、服务对象和区域实践,然后依次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归纳与论述。通过国内外研究内容的对比分析,发现公共阅读空间实际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事物。最后,在总结研究进展和不足的基础上,指明未来该领域研究还需在公共阅读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公共阅读空间与利益共同体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拓展、研究质量的提升等方面继续推进。

  关键词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空间再造馆中馆图书馆+综述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

  随着第三代图书馆[1]概念的提出,图书馆朝着开放与交流的方向转型,演化出创客空间、学习空间、阅读空间乃至智慧空间等模式,空间再造成为国内外图书馆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在这些空间的演化中,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全民阅读”国家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如《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政策强调“将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2]”“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3]”,为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此外,在实践层面,部分城市的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已经颇具成效,如广东省“粤书吧”、北京市“砖读空间”、上海市“菜场书屋”、合肥市“悦·书房”等,不仅创造了积极有利的阅读条件和富于特色的阅读活动,还增强了社会公众对公共阅读的获得感与体验感。在政策和实践推动下,学界纷纷聚焦公共阅读空间发展,涌现出一批较有价值的成果,而目前对该领域研究进行综述的成果仍较为缺乏,仅有《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研究综述》[4]探讨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研究现状。

  鉴于此,笔者以分析综合方法较为系统地梳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研究领域的文献,总结其主要内容、研究进展和不足,并通过国内外研究的比较分析各自研究特点及其对国内研究的启示,从而为后续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参考。概念界定及数据来源结合杨松[5]、王子舟[6]等学者的定义.

  本文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指政府或社会力量在一定区域内兴办的向社会公众提供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并围绕阅读开展一系列服务与活动的公益性空间及场所,包括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书店、机场、咖啡馆、酒店等可供阅读的公共场所。由此可见,公共阅读空间强调向社会公众开放和提供服务,所以本文不包含高校、中小学等机构图书馆以及个人的阅读空间。笔者以检索词“城市阅读空间”“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和“公共阅读空间”在中国知网进行主题检索,共得到39篇显著相关中文文献;同时以“城市书房”“书吧”“驿站”“酒店(地铁、民宿、公园)阅读(图书馆)”“阅读空间”“社区阅读”“主题图书馆(自助图书馆、街镇图书馆)阅读”等作为主题词检索,累积获得54篇文献。

  然后,以“publicreadingspace/place”“urbanreadingspace/place”为检索词在外文数据库(含BSCO和Proquest)进行题名和主题检索,得到17篇有效英文文献;再以“readingplace/space”“city/urban+bookroom(house,bar,club)”“hotel(subway,homestay,park)+reading(library)”等检索词检索,共获得37篇文献(检索时间截至021年10月日)。笔者将中文文献来源限定为核心期刊或SSCI来源期刊,外文文献则限定为学术文章。除此以外,以“公共阅读空间”或“城市阅读空间”为检索词,在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中检索,得到23条记录,仅有部图书显著相关;并且在读秀中文图书中进行题名和目次检索,得到部显著相关图书①。

  综上,本文共得到554篇检索结果,通过摘要和文本内容的阅读与分析,剔除重复和冗余文献(主要是关于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和非本学科文献),最终筛选出该领域相关文献共35篇(中文77篇,英文5篇)。笔者首先采用OSTCM6分析工具对所有关键词②进行词频分析,再合并同类关键词,发现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个方面:基本形态、基础理论、服务对象、区域实践和发展模式。其中,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基本形态研究的出现频次远高于其他主题,可见这是当前研究的焦点与重心。

  2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基础理论研究

  该主题包含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演变历史与趋势、理论运用、性质与功能、类型与特点、方法和技术、作用与影响等内容。在演变历史与趋势方面,国内学者提出近代以来的公共阅读空间通过建立图书馆和读书会、更新观念、开展社会教育等方式推广阅读[7];公共阅读空间在演进中应协调公共性与私人性的矛盾,成为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避免产生“非地方”性倾向,并使用技术手段实现社会功效最大化[8]。

  国外学者则认为随着信息变得更易获取、知识组织更开放和公共领域更广阔,图书馆建筑数量在日益增加、空间在不断发展[9];从图书馆空间的发展历史看,图书馆的独特性在于内部组织、所服务社区及因地制宜地满足社区需求的具体方式而非建筑[10]。国外学者不仅关注过去与现在的发展情况,也预测未来的空间演变走向。未来的图书馆被视为社区、技术和学习的交叉点,其物理和虚拟空间可以让人们寻求信息、获得技术帮助、从事个人或团体项目、创造新事物和放松[11]。

  图书馆建筑设计变化趋势还包括从馆藏到联系的转变、对多样化和灵活学习空间的需求、可持续性、技术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学术研究中心的需求等[12]。在学科理论运用方面,国内学者将建筑学、室内设计学、环境心理学、读者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人类学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空间设计[13]3676;或是单独运用环境心理学指导图书馆的照明、色彩、装饰材料与噪音设计[14]53。国外学者运用福柯、布迪厄、乔伊斯等学者的理论解构图书馆空间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与作用[15]。在基本属性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三要素说”,即公益性、知识性和开放性[6];二是“五要素说”,即公共性、公益性、开放性、知识性、唯美性[16]。

  在主要功能方面,公共阅读空间具有知识传播、终身教育、休闲娱乐、社群交往和社会包容的功能[6]。在主要类型方面,常见分类依据是按照建设主体划分,包括“三类说”(一种说法是民间自办、官办民助、民办官助[6],另一种说法是“一元主导型”“一元引导型”和“协同合作型”[17])和“四类说”(即政府公办、民间私办、公办私助、私办公助[16])。在发展特点方面,表现为创建主体“跨界组合”、服务内容“业务混搭”、公益性与经营性运营结合、“唯美生态体验”的空间设计等特点[6]。

  在方法和技术方面,思维导图、观察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是图书馆公共空间利用研究的常用方法18]。有的学者则将交互设计(InteractionDesign)技术和工具用于不同规模的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19]。在作用和影响方面,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公共阅读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小动脉”[6]或“毛细血管”,能够拓展公共图书馆的辐射范围14]38,179。国外则关注图书馆空间的影响,如提出图书馆公共空间被用于向社区展示和教导可接受的社会行为和责任[20];图书馆是一种影响阅读和公共行为的配置,是自由主义政府用来管理公众的方式,被用于鼓励与阅读、学习、社交相关的理想行为[15]。

  3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研究者主要关注三种公共阅读空间发展模式:跨界融合、政社合作和众筹模式。跨界融合强调不同事物的交叉整合[21],并以一种事物作为主体或核心元素,包括:①图书馆作为主体,与文化休闲类机构、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图书出版发行业、网络电商、信用评估、金融机构合作[22,23];或是将总分馆模式嵌入相关旅游领域,如旅游景区、民宿、酒店、交通工具等[24,25]。

  ②阅读作为主体,形成移动阅读、公共阅读空间、阅读社区等形态[26]。③旅游作为主体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外部流动展览、主题分享活动、设施设备的融入[24],以及提供适合旅游需求的文创产品和信息咨询服务等途径[27,28]。政社合作强调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公共阅读空间的网点分布较广,往往更依赖于社会力量的参与。以浙江“醒山书院”为例,该组织发动民宿、图书馆、学校、志愿者老师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助力文化扶贫[29]。

  总体而言,该模式还存在顶层整体设计规划问题、建设主体深度融合“破冰”问题、服务内涵提升问题[30];以及社会力量创新动力有限、建设运营主体衔接失衡、评估监督主体单一、宣传推广成效迟缓等制约因素[31]。图书馆众筹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图书馆、企业、社会组织、民众等参与主体聚集起来,汇集各方资源,实现图书馆建设发展、服务供给的一种群众融资融智活动”,其运作模式包括众筹平台和倡议两种[32]。众筹项目以民间图书馆的建设为主,如浙江仓南“半书房”。

  目前,该模式面临着股权众多、人才匮乏、扩大经营困难等问题[33]。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基本形态研究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基本形态主要分为“馆中馆”和“图书馆”两类:“馆中馆”模式是指公共图书馆内部阅读空间再造;“图书馆”模式则是图书馆与外部组织合作建立的公共阅读空间,多设于图书馆外。

  4.1“馆中馆”模式研究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阅读空间建设与改造引起研究者的重点关注。该主题主要分为阅读空间的“硬件”与“软件”的改造,以及“虚拟”空间的发展。

  5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服务对象研究

  该主题分为特殊人群的阅读空间设计和读者调查两个方面。首先,研究者以特殊人群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为立足点,提出针对性的阅读空间设计理念。针对儿童阅读空间,研究者认为应结合儿童心理及行为特征,从排架、灯光、陈设、气味方面加强空间阅读氛围的营造,并搭配凸显阅读主题的体验与活动65];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营造安全与舒适、趣味与智能、交流与亲子性的空间[66]。针对青少年空间,研究者认为图书馆设施设计应以全新的眼光看待青少年的需求、摈弃过时想法、重新评估传统的经营方式并强调用户的需求和愿望67];而从岁至岁青少年的需求看,他们需要安静空间、活跃空间和社交空间68]。

  6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区域实践研究

  6.1国内地区实践研究

  我国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引起较多学者关注。例如,北京市公共阅读空间发展较为成熟,但在社会力量参与方面有待改进,如在项目论证评估、管理运营制度、监督考核措施上还有不足[74]。温州“城市书房”具有全天候开放、多方共建、自我管理的发展特点,其建设原则为小、散、优、多[75];与图书TM机相比,“城市书房”突破“图书借还机”的概念和“财政包干”的体制,实现“政府管理”与“公众自治”的衔接,发展优势明显[76]。上海市“菜场书屋”在经费来源、管理制度、服务功能和免费开放宣传上具有一定缺陷[77]。

  合肥市“悦·书房”具有跨界组合与总分馆结构并存、场馆2O运营、阵地服务与活动服务结合、“4+”多元服务的特点[78];但其馆店融合层次浅、运营衔接不畅、持续创新动力不强等问题亟需解决[79]。由此可见,尽管各地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各有千秋,但管理体制、协调创新、社会参与、监督考核等问题仍普遍存在。

  7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实践经验总结,以及对其运营模式、建设主体、基本属性的梳理和归纳,理论思考方面有待增强。国外研究针对基础理论、基本形态和服务对象的研究较多,但主要聚集在“馆中馆”模式,对于馆外阅读空间重视程度不足,这或许是因为其社区图书馆已较为发达,因而对于各地公共阅读空间的投入相对较少[83]。

  从这个角度而言,公共阅读空间实际上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事物,同时也从侧面印证在当前中国社区图书馆不够发达和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下,建设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重要性。虽然国外对此关注较少,但其在图书馆空间、环境、建筑研究上的广阔视角仍值得国内学者借鉴,如分析与评估空间利用的方法,探讨空间与城市景观、精英文化的关联及其社会影响等。

  总体而言,现有成果对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基本属性、主要类型等方面还存有一些分歧,仍需进一步廓清。除此以外,当前研究仍具有如下不足:对公共阅读空间与外部环境关系的把握较为欠缺;对公共阅读空间与利益共同体的互动研究较为薄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层次较浅且理论视域有待拓宽;对公共阅读空间“质”的提升研究不够。对此,笔者认为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研究还可从以下方面推进:

  (1)加强公共阅读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研究当前研究较为关注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内部的建设与运营问题,从宏观视域下对公共阅读空间与城市文化、市民特性、周围环境之间联系的把握还略显欠缺。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与城市文化的融合研究,包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文学、民俗以及独特的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地域文化等元素的结合,分析公共阅读空间与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景区、酒店民宿结合的内在诱因与发展策略,让公共阅读空间创造更加丰富的文化意涵。另一方面,可着重分析公共阅读空间与周边环境的联系,重点开展建筑风格、空间布局、陈设设计、绿化环境以及所处地区市民特点的研究,探索公共阅读空间更好地融入地方或社区的路径与策略。

  (2)加强公共阅读空间与利益共同体的互动研究现有研究在发展模式、基本形态和服务对象主题中对政府机构、公共图书馆、社会力量、用户分别展开分析,取得较多成果,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公共阅读空间与利益共同体的互动研究。其一,重视研究行业组织尤其是中国图书馆协会在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如发挥监督和评估作用,减轻政府压力。其二,拓展公共图书馆与社会组织的合作空间,保障公共阅读空间资源、设施、设备、人员、服务、物流等方面的正常运行和科学发展。其三,志愿者是充实公共阅读空间人才队伍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者可重点关注培育社会力量、社区居民成为专业人员的模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建中走向第三代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6,35(6):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EB/OL].[2021118].

  周晶晶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研究综述[J].文存阅刊,2018(17):4344.

  [5]杨松孟兰北京西城区打造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创新实践[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4(4):38.

  作者:文琴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9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