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乡村振兴目标下的国土整治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 正文

乡村振兴目标下的国土整治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12-11 11:30

本文摘要:摘要:中国国土整治历经40年发展,在促进乡村耕地保护、解决土地资源低效利用问题、助力扶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中国国土整治事业发展历程,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与文献综述方法总结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国土整治研究的关键问题,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国土整

  摘要:中国国土整治历经40年发展,在促进乡村耕地保护、解决土地资源低效利用问题、助力扶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中国国土整治事业发展历程,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与文献综述方法总结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国土整治研究的关键问题,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国土整治事业与研究都历经国土整治规划、专项国土整治、国土综合整治三个阶段,促进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土整治的最重要历史任务;目前形成了以解决国土空间与资源利用问题为目标,以服务政策管理需求为导向,以土地利用研究为理论支撑,以农用地整治、农村居民点整治、国土综合整治等为主要对象并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拓展的研究体系;形成了包括业务管理部门与特色科研单位为核心的分散组团式研究群体;乡村振兴目标下的国土整治研究围绕土地整治规划选址与分区决策、土地整治项目全流程监测监管与绩效评价、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评价、土地整治政策成效评估等现实需求以及土地整治驱动生态系统变化机制、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土地利用冲突协调机制等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特色研究,充分发挥地理学经世致用特点。面向未来国土综合整治研究,应重点围绕“理论框架—问题识别—规划决策—技术体系”解决关键问题,以理论研究推动中国国土整治事业发展,为促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做出贡献。

  关键词:乡村振兴;国土整治;研究进展;关键问题

乡村振兴论文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年,也是中国乡村发展全面迈向乡村振兴阶段的转折年[1,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作为一项新的历史任务,在未来一段时期将是广大地理与资源领域研究者最重要的研究着力点[3]。长期以来,乡村建设都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以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改造为核心的国土整治活动也始终伴随乡村建设发展历程,并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资源利用条件、促进乡村转型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5]。

  乡村振兴论文: 对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以王朝村为例

  当前时期,乡村发展同时面临气候变化、全球粮食贸易波动、新冠疫情冲击等外部形势变化以及乡村活力不足、资源支撑发展能力弱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内部矛盾问题,使得乡村振兴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化,这对国土整治事业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6]。国土综合整治作为当前国土整治的重要载体,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特征,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是地理与资源领域学者的研究使命[7]。

  自1981年中央书记处首次提出“国土整治”任务以来,中国国土整治研究已历经40年发展[8]。国土整治是以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为目标,通过规划、管制、工程等手段进行具体实施的管理活动。国土整治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研究工作[9],涉及自然、生态、资源、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学科,覆盖从国家、区域、流域到村域的各个尺度。地理学作为以地球表层各类对象的格局、过程、关联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开展国土整治研究方面具有理论与方法优势[10]。

  近年来,学者已经围绕国土整治的选址、规划、社会经济成效、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11],从内涵解析与理论框架、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大数据支撑等方面为国土整治工作开展提供研究支撑。面向未来乡村振兴目标,国土综合整治研究也面临研究对象与尺度扩大、“人—地”问题更加复杂、区域类型与乡村类型多样等新的挑战[12]。为此,本文试图系统梳理国土整治的发展与演变历程,总结现有乡村振兴目标下国土整治相关研究进展,基于对现有研究不足以及未来国土整治新的研究需求分析,重点解析国土整治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以期为促进国土整治研究开展、聚焦关键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借鉴。

  1国土整治事业发展历程与新时代背景

  中国国土整治事业发展历经多个阶段,在中央政府的长期推动与学者的研究支持下,走过了从国土整治规划战略构想到专项国土整治实践探索、再到国土综合整治全面转型的发展路径:

  (1)改革开放前尚无“国土整治”概念,但以土地开发、农地开垦为主的建设活动实际承载了整治内容。改革开放初期,任美锷[13]、吴传均[14]、陈传康[15]等老一辈学者呼吁开展“国土整治”,针对全国范围分区开展涵盖自然资源利用、工业布局、农业发展等的系统性、综合性国土整治规划,但这一倡议最终未转化成为国家政策。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为代表的农村土地改革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主旋律,但因缺乏国家统筹规划而导致的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大量耕地占用、耕地权属破碎加剧、劳动力流失等问题,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新障碍。

  (2)20世纪90年代,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目标的土地整理应运而生。土地整理发源于山东青州的“城乡等值化”实验,其目标是通过土地整理优化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改善生产经营条件从而撬动产业发展,进而反哺乡村文化发展实现乡村转型[16]。

  尽管这一乡村系统工程模式未进一步推广,但实施过程形成的耕地补充与质量提升、农业资源整合与设施改善等经验符合中国后备耕地资源日渐稀缺、耕地保护逐渐严峻的形势需求,得以迅速受到中国政府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开展。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到土地整治,各类以补充耕地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手段的工程项目成为国土整治的实施载体。

  (3)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国土资源利用形势变化,土地整治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在范围上从耕地向乡村、城市拓展,在对象上从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生态用地拓展,在功能上从耕地保护向土地资源的格局优化、利用提升、生态改善拓展,在目标上从短期建设向促进长效发展拓展。

  这些转变正促使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全面转型,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土地管理行业新的发展方向[17]。回顾国土综合整治发展历程,乡村空间始终是整治事业的主要对象。早期偏向规划概念的国土整治强调区域性与综合性,侧重城乡统筹布局、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系统治理,但在当时国家机构设置尚不完备、组织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面临落地实施困境。

  近三十年,偏向工程实施的土地整治在解决乡村最重要的土地资源问题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18],但在乡村发展转型与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推进的背景下,也面临问题针对性不强、规划系统性弱、乡村发展支撑能力不足等局限性。当下,随着中国社会经济阶段转变,乡村发展的核心目标已经从满足基本生产生活需求转向全面振兴。为适应这一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改造方式也将发生深刻转变,针对特定资源数量或质量问题的关注将向城—乡—生态要素关联及乡村地域系统问题解决转变[19]。这也成为当前国土综合整治的基本背景与要求。

  2018年中央机构改革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奠定了基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顶层设计层面强化了系统性与整体性要求。在项目实施层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土地布局调整、多部门整治协同、生态修复等方面开展了突破性探索。这些改革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层面为国土综合整治实施创造了条件。今后一段时期,国土综合整治将从概念与理念设计转向具体实施阶段。如何在当前生态保护、粮食安全、居民福祉等多方面压力叠加下,进一步发挥国土综合整治系统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将成为未来国土综合整治事业的核心任务。

  2国土整治研究进展总结回顾

  2.1国土整治文献计量分析

  通过对1979年1月至2020年12月以“国土整治”“土地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综合整治”“全域整治”为主题的CSSCI及CSCD文献数据库检索,去除非学术性文献后,共记972条记录(其中1979—1998年共计7篇,远少于1998年6篇/年,因此后续分析以1998年为起点)。本文从年度发文量、关键词聚类、研究机构聚类、关键词突现4个方面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国土综合整治研究发展趋势作初步分析。

  根据关键词聚类分析,1998—2020年国土综合整治研究形成了以土地整治为核心、以土地利用为主要理论支撑、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的研究体系,研究对象以乡村空间为主,涵盖农用地、耕地、农村居民点、高标准基本农田等要素。研究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关注乡村空间的耕地质量、空心村、耕地细碎化、新增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等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土综合整治研究形成了以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等传统评价方法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体系,支撑整治规划、分区、成效分析等研究。

  根据研究机构聚类分析结果,国土综合整治研究群体呈多中心积聚特点,以原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现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为代表的政府研究机构与以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为代表的社会研究机构共同组成了研究主体。研究机构覆盖黄淮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等全国典型地理区域,但不同区域之间研究机构的关联性相对较弱。

  根据年度发文量统计,被CSSCI及CSCD检索收录的国土综合整治相关研究起始时间与全国土地整治工作全面开展时间相近,历经研究起步、快速发展、稳定发展三个阶段。研究起步阶段,延续老一辈学者“国土整治”研究的衰退与对新兴农村土地整理的关注并存,借鉴国际经验思考中国国土整治如何开展成为一个主要研究点。这一阶段总体发文量较少,与全国范围土地整理的繁荣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也有学者提出了对土地整理的担忧,如罗明等[20]在总结了土地整理内容及运作模式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对水土气生环境要素及社会经济要素的潜在影响,成为这一阶段的代表性研究。2008—2014年,中央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将土地整治事业推上新的高潮[21],服务于国家需求,大量研究也在这一时期快速涌现。围绕土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等,借助不同学科理论与技术方法支撑项目实施的管理环节是这一时期研究的主题。2014年以后研究发文量趋于稳定,但研究主题发生了明显变化。

  根据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2014年“研究进展”与“综述”成为突现关键词,标志着对土地整治研究的阶段性总结[22-24]。在这以后,对土地整治实施成效的总结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土地整治转型思考成为研究的重心。2018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正式发布,同年中央机构改革将国土综合整治纳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业务范畴,促使“乡村振兴”“生态修复”“国土空间”研究迅速发展。

  总体来看,国土整治研究始终保持着对现实需求的密切关注,不同学科背景、区域背景的研究单位,围绕整治实施环节、任务、目标以及针对城乡空间不同阶段的各类资源环境问题,利用综合评价、遥感分析、模型构建等数理方法与文献综述、实地调研等定性分析方法,为促进整治事业科学化、系统化而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全面开展的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研究又面临新的研究挑战与需求。

  2.2国土整治概念内涵研究进展

  内涵解析与概念界定是国土整治研究的起点。长期以来,由于行业管理实践的不断变化与快速发展,国土整治相关概念也不断更新演变,导致学术研究中对土地整理、土地整治、国土整治、国土综合整治等概念混用、误用、交叉使用现象明显[8]。概念混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术研究与行业管理的交叉重叠。

  在行政管理体系下,国土整治概念具有相对比较清晰的发展路径,从以农用地为主的土地整理,到以实现补充耕地目标为主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再到针对包括城乡建设用地在内的土地整治,最后到针对“四区一带”(城市化地区、农村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以及海岸带和海岛地区)的国土综合整治,整治对象与整治范围不断扩大,并通过具体的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矿山复垦、海岸带修复等专项整治项目落实整治任务[17,25,26]。总体来看,行政管理体系下国土整治部门条块分割特征明显,在发展中内涵不断拓展,但部门职能定位决定了其系统化转型面临困难,整治业务整合与空间统筹安排仍需进一步探索。

  在学术研究层面,学者对国土整治内涵的理解有一定差异。在1980—1998年间,学者们便从地理学与资源学的学理视角下提出了国土整治概念。由于缺乏实践转化路径,这一概念并未在实践层面有效落实。但国土整治系统性与综合性仍然成为研究者始终坚持的学术理念,在之后土地整治全面开展时期,学术界对整治目标多元性的强调以及对整治路径单一化的反思,形成了与管理实践侧重特定整治目标的鲜明对比,提出了“土地综合整治”“生态型土地整治”“多功能土地整治”等更具综合性特征的概念,有力推动了土地整治行业向国土综合整治转型发展。

  自“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以来,随着国土资源利用矛盾的深化以及对国土管理理解的深入,土地整治行业逐步迈向国土综合整治时代。2018年中央机构改革对国土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国家政策层面进行了部署,激起了学术界对相关概念的新一轮探讨,针对土地整治、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概念的内涵辨析及逻辑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尽管目前研究对国土综合整治内涵解析尚未取得一致,但普遍认可系统性、综合性、区域性是其本质要求[26]。这一理解也成为当前及未来国土整治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2.3乡村振兴目标下国土整治研究进展

  在研究“国土整治是什么”的基础上,思考“国土整治做什么”是另一重要命题。自概念提出以来学者们始终强调国土整治应分部门、分地区、分步骤实施,由此也形成了针对不同对象的国土整治细分研究领域。针对乡村空间,农用地与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理念、管理、方法、技术、模式、成效等是研究的重点。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当前研究逐渐转向国土综合整治的理念与实践。因此,本节重点回顾总结农用地整治、农村居民点整治、国土综合整治三类研究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研究进展,从而为后续研究开展提供思路与方法借鉴。

  2.3.1面向资源环境优化的农用地整治研究

  以农用地为对象的整治实践与研究工作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形成了涵盖资源利用解析、政策响应与优化、规划技术方法及整治成效评价的完整研究体系。具体来看,研究初期以耕地资源保护与优化、耕地保护成效评价、农用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环节优化等为主。随着整治工作深入实施与广泛开展,相关研究也逐渐从耕地资源评价进行外延,更加重视整治对乡村发展、农户生计、生态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并据此提出整治规划转型与政策优化建议。下面对农用地整治研究进行具体梳理:

  (1)乡村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与方法研究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改善乡村空间格局、支撑乡村发展是土地整治政策实施与研究开展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耕地保护始终是乡村土地利用的最主要命题之一。研究者借鉴发达地区相对成熟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在中国国情下开展土地整理、实现耕地资源数量潜力挖掘的政策设计建议[37-39],并通过总结各地方土地整理试点的开展情况,提出了农地整理实施的运作模式[40,41]。

  而后针对耕地质量提升问题,研究者从整治提升质量潜力调查与评价[42,43],实现耕地质量提升的工程、生物、管理技术[44-46],整治后耕地质量提升的监测与评价[47,48]三个方面,从整治实施的前、中、后期研究质量提升方法。针对耕地健康与耕地产能问题,研究者分别从规划[49]、监测[50]、影响[51]等方面,基于案例分析探讨了农地整治对耕地产能的影响。针对耕地空间格局问题,研究者基于不同区域背景下耕地空间特征与整治实施模式分析[52],借鉴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整治前后[53]、整治区与非整治区[54]的耕地格局变化规律,提出了分区分类实施农地整治对优化耕地格局、特别是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的对策[55,56]。

  除关注耕地资源问题,研究者也探索了农用地整治对促进乡村人地关系、改善农户生计、解决乡村贫困等问题的能力[57-60],按照整治改善资源利用条件、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解决乡村产业与就业问题的逻辑研究了农地整治促进乡村转型框架[19]。一些学者基于实地案例分析验证了框架可行性,但也有研究表明多数土地整治并未能实现促进乡村发展目标[57]。因此,如何通过优化整治决策促进乡村发展问题解决,仍是当前一个重要研究命题。

  (2)政策战略设计与管理制度优化研究

  农用地整治政策实施相关研究主要包括顶层战略设计与整治项目实施管理两个层面。前者与土地整治内涵解析等理论研究衔接,侧重研究整治政策背景、环境、目标、任务、原则、要求等,往往将农用地整治作为农村土地整治战略中的一部分[61,62]。项目实施层面,研究者拆分细化农用地整治实施的各个环节,通过方法集成应用促进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

  例如,围绕农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包括通过解析土地整治目标构建服务于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22],从全国层面分析整治实施成效并与政策设计目标进行比较[63,64],从项目层面分析农地整治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贫困、可持续性等的正负效应[65-68],并通过这些研究得出了对政策设计的反思与改进建议。面对不同层级部门的项目类型差异,研究者也围绕特定项目的特征与需求开展针对性研究,形成了如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21]、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69,70]、沿海滩涂围垦整治项目[71]、江南水乡土地整治项目[30,72]等系列研究成果,将不同区域典型建设模式进行理论总结,提炼形成差异化整治范式,促进政策精准实施。

  (3)整治规划实施与评估监测技术研究

  农用地整治是一项涉及农学、生态学、管理学、地理学、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现有研究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特色,特别是研究方法的引入、集成、创新,充分吸收了多学科特别是机器学习、遥感、地理信息科学新兴学科特色。

  例如,在区域整治规划方面,地理学者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将神经网络模型等方法与传统空间聚类与评价方法结合,研究土地整治规划分区[73];在项目规划方面,将景观生态学原理融入田间工程规划布局[74],同时结合多主体参与的社会网络分析判断项目实施风险[75],研究不同规划方案如何优选;在土地利用格局调整方面,研究者借助机器学习支持下的土地利用栅格模拟模型等研究耕地布局优化[76]。

  同时采用多目标线性优化等运筹学方法设计耕地权属调整方案,实现土地整治项目从数量、形态、格局与权属的综合调整方法[77];在项目成效评估方面,研究者将传统基于统计数据的指标综合评价法与InVEST模型[78]、生态流模型[79]、能值模型[80]等结合,同时借助模糊层次评价、TOPSIS模型、数据包络分析等统计学模型提升评价信度[81-84],实现了土地整治成效评估在维度、精度、深度的拓展。

  在项目后期管护监测方面,研究者基于管护主体的利益驱动解析探讨了管护模式的选取依据[85],并利用无人机航拍、MODIS遥感数据等新兴数据源探索了土地整治工程管护、产能效应、生态效应的监测方法[86,87]。面向未来国土综合整治研究,多学科的进一步融合仍是主要方向,同时随着互联网与大数据从城市向乡村的拓展,借助新型数据研究国土整治将成为潜在方向。

  (4)生态效应解析与转型路径设计研究

  对农地整治的生态系统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估始终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早期土地整理政策实施之初,便有学者提出了对水、土壤、植被等生态要素造成潜在负面效应的担忧[20]。随着政策实施的深入,研究逐渐转向土地整治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微观层面建设活动对关键化学元素、生物多样性、碳排放的影响[88,89],以及景观与区域尺度对生态系统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90]。

  同时,基于对土地整治生态效应理论机制的解析,学者尝试从景观生态建设、面源污染治理、生态工程设计等角度探索生态整治的路径,估测了土地整治实施的生态潜力[91]。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项目尺度土地整治实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系统性生态环境问题,顶层设计确定的农地整治任务决定了地方实施生态型农地整治的动力不足,需要通过战略转型从根本上扭转政策设计框架。

  当前中国实行“分离”式土地管理政策,即划定严格单一功能的土地类型管控区域(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在各管控区内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活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在全局而非局部实现多种土地功能平衡。因此,未来农地整治是应进一步与生态修复融合,还是确保农田建设的核心功能,抑或是探索分区差异化生态整治模式,仍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3.2面向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居民点整治研究

  农村居民点整治是中国土地整治行业另一重要内容,是解决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浪费、居住环境差和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措施。农村居民点整治政策设计初衷是通过农村低效建设用地复垦实现耕地补充,通过农房利用改善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相对农用地,农村居民点兼具更多的社会、文化、产业、权益等属性,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学者认为农村居民点整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

  2.3.3面向人地系统协调的国土综合整治研究

  近年来围绕国土综合整治概念开展的研究逐渐兴起。尽管研究时间尚短,但专项整治研究的长期积累使国土综合整治研究具备了高起点、快速发展的特征。国土综合整治的提出成为乡村土地整治系统化、综合化、生态化转型契机,为客观上内涵已经不断延展的土地整治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平台。

  国土综合整治在土地整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土地功能、改善利用条件目标基础上,更加强调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人地耦合、三生协同,这同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具有更高契合度。与同样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早期国土整治概念相比,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实践探索为国土综合整治实施提供了更坚实的路径。因此,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国土综合整治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2.4国土整治研究特征总结

  本文将中国国土整治的行业实践与研究进展在同一时间坐标系下进行对比,进一步梳理研究脉络,总结研究特征,得到以下结论:

  (1)中国国土整治研究与行业发展阶段高度同步,始终将国土整治现实需求作为研究核心命题,并且以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景观生态学理论、土地多功能理论为指导,在国土整治系统化、生态化方向上发挥了重要倡导与推动作用。(2)国土整治研究具有典型尺度性特征,在宏观尺度形成“内涵解析—战略设计—政策评估—政策优化”研究框架,围绕项目尺度形成“潜力分析—现状评价—规划决策—成效评估—长期监测”研究范式,可以应用于今后新政策环境下国土综合整治研究。

  (3)国土整治理论研究层面尚未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双向促进,一方面现有研究偏向借鉴多学科方法解决技术层面问题,缺乏对国土整治现象、规律、机制的理论解释;另一方面对国土整治实践的理论提炼总结不足,尚未形成国土整治自身理论体系。(4)国土整治研究是典型的决策科学,面向战略层面的综合化、政策层面的系统化、管理环境的随机化与模糊化,构建以国土整治决策原理、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为框架,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支撑的理论体系对促进国土整治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3乡村振兴目标下国土整治研究的关键问题

  总结回顾国土整治的研究历程与进展,现有研究已经围绕乡村振兴目标下的特定社会、资源、管理问题,在理论探索、管理优化、技术支撑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研究基础。但面向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需求,刚迈出初步探索的国土综合整治研究仍需要开展大量基础研究。

  考虑到乡村振兴对国土整治的紧迫现实需求,研究工作应有所侧重、点面结合,既要持续深入开展理论研究,解决乡村振兴与国土整治理论问题,也需面向现实需求,为国土整治业务开展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将乡村振兴目标下国土整治研究的关键问题归纳为理论框架、问题识别、整治决策、技术支撑四个方面。

  4结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中国国土整治事业进入了新的关键转折期。回顾中国国土整治事业发展历程,共历经国土整治规划、专项土地整治、国土综合整治三个主要阶段,始终将乡村空间作为主要整治对象,在解决乡村耕地保护、土地资源低效利用、助力扶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当前乡村全面振兴、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国土空间系统治理的新形势下,面临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的全面转型,对国土整治研究在科学问题、学科理论、技术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研究需求。中国国土整治研究历经40年发展,在促进土地科学理论探索、服务国土管理实践、促进国土整治技术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京大学作为国土整治研究的发源地与前沿阵地,为促进中国国土整治事业开展、推动理论研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京大学国土整治研究兴起于任美锷先生的学术倡导,传承于包浩生先生自然资源研究对国土整治的发展,形成了近二十年来持续兴盛的局面。南京大学国土整治研究立足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长三角经济区,面向中国国土空间全域,围绕国土整治制度设计、项目管理、技术研发、政策优化、区域模式等研究需求,以土地系统变化规律认识、国土空间问题识别、国土整治技术集成、管理评估优化为研究路径,面向促进人—地协调的研究目标,形成了以耕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多功能转型、多源数据支持下土地整治成效评价为代表的理论成果以及经济发达区土地利用特征解析体系、长三角经济区基本农田建设技术体系、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管理技术标准化为代表的特色成果。

  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南京大学国土整治研究将在地理学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围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等命题,进一步发挥学科特色与优势,充分认识国土整治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把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的研究机遇,加强与其他学科、院校的交流合作,以服务区域促进理论成长,以开放、包容应对未来挑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欧阳竹,邓祥征,孙志刚,等.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区域农业研究.地理学报,2020,75(12):2636-2654.[OUYANGZ,DENGXZ,SUNZG,etal.Regionalagriculturalresearchincontributingtonat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ctaGeographicaSinica,2020,75(12):2636-2654.]

  [2]刘彦随.中国乡村振兴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地理学报,2020,75(6):1120-1133.[LIUYS.ThebasictheoryandmethodologyofruralrevitalizationplanninginChina.ActaGeographicaSinica,2020,75(6):1120-1133.]

  [3]郝庆,封志明,赵丹丹,等.自然资源治理的若干新问题与研究新趋势.经济地理,2019,39(6):1-6.[HAOQ,FENGZM,ZHAODD,etal.Somenewproblemsandresearchtrendsinnaturalresourcegovernance.EconomicGeography,2019,39(6):1-6.]

  [4]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地理学报,2018,73(10):1837-1849.[LONGHL,ZHANGYN,TUSS.Landconsolidationandruralvitalization.ActaGeographicaSinica,2018,73(10):1837-1849.]

  [5]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地理学报,2013,68(8):1019-1028.[LONGHL.Landconsolidationandruralspatialrestructuring.ActaGeographicaSinica,2013,68(8):1019-1028.]

  作者:韩博1,2,金晓斌1,2,3,顾铮鸣1,2,尹延兴1,2,刘静萍1,2,周寅康1,2,3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9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