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效果分析> 正文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效果分析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6-08 10:43

本文摘要:【摘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加剧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效果,探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保险精算模型,通过对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替代率进行测算发现,无论是对新人中人还是老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摘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加剧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效果,探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保险精算模型,通过对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替代率进行测算发现,无论是对“新人”“中人”还是“老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均较低,很难满足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开支。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视角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出建议,通过“分步走”战略,分别实现名义替代率和实际替代率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效果;城乡统筹

农业养老保险

  一、引言

  目前,我国老龄化率突破总人口的16.15%,步入加速老龄化时代。其中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为突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自2009年建立以来,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农村居民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之外,搭建了一个新的“制度内”养老平台。2014年,国家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上将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然而,实际上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仍然分离。

  养老论文范例:新形势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截至“十三五”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替代率仅有11.56%,约占国际警戒线水平的1/5,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约50%的替代率相去甚远,难以在农村养老中发挥主体作用,不利于农村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城镇职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同等的养老福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农村人口大国,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效果较低,存在一些制度上的弊端。因此,为了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目标,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效果及其城乡统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柱。自2009年“新农保”建立以来,实现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无到有的进步,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现有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效果的分析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进方向及其城乡统筹上。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效果的文献中,沈毅(2015)认为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仅仅是“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制度合并,没有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效果较差、保障水平存在地区差异等问题[1]。

  刘海英(2016)通过对西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精算模型研究发现,目前个人账户财政补贴制度存在“逆向激励”,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低下、补贴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参保人选择较低档次进行缴费[2]。穆怀中等(2014)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端和供给端出发,建立养老金合意保障效果模型,基于农村地区老龄人口数量和替代率等因素,提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适宜标准[3]。薛惠元和仙蜜花(2014)基于湖北省微观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保险精算模型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测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效果,研究发现对于选择低缴费档次的农民来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保障效果较差[4]。

  许燕和杨再贵(2019)通过建立一阶的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农民参保积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可在2030年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5]。邓大松和薛惠元(2010)从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角度出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进行测算,均得出替代率水平较低的相似结果,并且建议建立个人缴费动态机制,根据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来调整个人账户缴费基数[6]。由于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仅仅是在基础养老金给付和个人缴费档次上进行了调整,在制度设计上与“新农保”相同,采用“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模式。关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进方向及其城乡统筹的文献较多,例如:刘昌平和谢婷(2009)总结了“新农保”试点期间的经验教训,认为统账结合模式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制度[7]。

  黄丽(2015)通过模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政策改革时发现,当且仅当中央财政基础养老金的支出和参保人缴费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前提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效果才会出现正增长[8]。张华初和吴钟健(2013)提出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改进方案,认为在缴费档次不变的前提下,财政应当采取按比例补贴的方式,逐步提高个人账户缴费补贴[9]。曹信邦和刘晴晴(2011)认为应该统一政府对不同地区的财政支持,加大对个人账户缴费补贴力度,建立比例缴费制[10]。王振军(2017)从城乡统筹的背景下,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三点优化设计:按照年利率10%实行NDC个人账户、个人账户财政补贴额度提升至50%、提高个人最低缴费年限实施“长缴多得”[11]。

  贾宁和袁建华(2010)[12]、邓大松和薛惠元(2010)[6]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个人账户出发,认为优化个人缴费档次设计、提高财政对个人缴费的补贴力度、提高个人账户基金增值率是提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效果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效果的研究较为丰富,实证分析较为充足,但现有文献主要关注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保障效果及其替代率,综合分析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的文献较少。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对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进行分析,并且通过模拟“新人”(最低参保年龄)、“中人”(满足最低缴费年限)和“老人”(参保时已退休)选择不同的缴费档次,来分析其替代率的长期动态变化。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提出了建立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和政策建议。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弊端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1.参保人数

  列出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村社会参保人数达到5326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8.05%,比2018年增长875万人,增幅达到1.7%。分地区来看,除了北京、上海、浙江、西藏近五年来参保人数略有下降以外,其余地区参保人数均稳步增长。

  2.个人缴费档次和财政补贴设置

  全国范围内,大部分中、西部省、市、自治区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详见国发〔2014〕8号文)设计个人缴费档次;缴费档次间隔上,大多数地区均以100元作为缴费档次间隔,天津(300元)、上海(200元)、江苏(200元)、浙江(200元)各有所不同;最低缴费档次设计上,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均以100元或200元作为缴费档次下限,其中100元缴费档次原则上只适用于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但天津(600元)、上海(500元)缴费档次下限较高;最高缴费档次上,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把最高缴费标准设置在3000元左右,其中河北(8000元)、山西(5000元)、内蒙古(7000元)、上海(5300元)、浙江(5000元)、安徽(6000元)、山东(5000元)、河南(5000元)、广东(4800元)、广西(6000元)、海南(5000元)等地最高缴费上限设置较高。

  3.农民缴费档次的选择虽然各省都分别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设计了灵活的缴费档次,但是大部分参保人仍然选择最低档次进行缴费。根据封铁英和董璇(2012)的研究可得,近50%的陕西农村居民选择200元进行缴费[13]。给出了2015年和2016年全国分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额的情况,从中可得,大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缴费额度为100—200元;另外,北京、天津、上海个人账户缴费额最高,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次之,其余省份个人账户缴费额均不超过400元。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效果的实证分析

  现有文献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和养老金替代率进行实证分 析,例如邓大松和薛惠元(2010)对“新农保”的替代率进行了评估,通过构建精算模型,分别对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替代率进行测算[6];钱振伟等(2012)构建养老金收支精算模型和人口预测模型,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并对基金收支平衡进行仿真和评估[15]。二是基于公平视角,测算新农保的适度保障水平,例如边恕和穆怀中(2011)在“新农保”背景下,测算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否能满足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开支[16];穆怀中等(2013)在确定农村居民土地保障的基础上,分别测算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有土地农民和失地农民的保障效果[17]。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替代率精算模型,分别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保障效果,通过模拟“新人”“中人”和“老人”在不同缴费情景下进行精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替代率较低,替代率随着参保人年龄的减少不断下降,最低仅为2.22%,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替代率相去甚远。第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也存在保障效果不足的情况,并且在现行的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模式的情况下,个人账户基金存在严重的贬值风险,“新人”和“中人”退休后个人账户养老金存在“有保似无”的情况。第三,个人账户的财政补贴机制存在“逆向激励”,农民普遍选择最低档次缴费,因而导致农民过度依赖基础养老金的发放,弱化了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责任。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为了我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规划,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我国必须通过“分步走”战略,建立稳定的、公平的和财务可持续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从省级统筹逐步过渡到全国统筹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然采用的是县级统筹管理,省级补助标准偏低、县级财政压力较大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在个人账户缴费补贴环节,省级财政只承担最低档的补贴,剩余的补贴都由县级财政承担。再加上县级财政压力大,因此很难形成“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首先,在基础养老金发放方面,必须由省级政府统一制定发放计发基数、计发比例,根据上年本省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进行基础养老金的发放;其次,将个人账户基金上收至省级层面,实行收、管、支的统筹管理;最后,对省级统筹的个人账户基金实行严格的投资运营,这样既能增加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也能同时抵抗基金贬值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沈毅.中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研究———基于“生存公平”需求的测算与比较[J].西部论坛,2015(2):47-53.

  [2]刘海英.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激励机制研究———基于效率与公平双重价值目标的考量[J].兰州学刊,2016(2):144-152.

  [3]穆怀中,张文晓,陈曦.农民基础养老金地区差异及给付适度水平研究[J].西北人口,2014(2):98-104.

  [4]薛惠元,仙蜜花.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评估———基于湖北省6个县区的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4(6):83-91.

  [5]许燕,杨再贵.基于GM(1,1)模型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测算[J].保险研究,2019(4):116-127.

  [6]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精算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0(05):164-171.

  [7]刘昌平,谢婷.财政补贴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432-435.

  [8]黄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评估与反思———基于养老金替代率视角[J].人口与经济,2015(5):91-99.

  作者:侯石安胡杨木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7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