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后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产品体系研究> 正文

后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产品体系研究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4-16 10:33

本文摘要:摘要:后资管时代银行业规模驱动的重资本发展模式承压,私人银行业务有望成为金融机构自身盈利增长及业务模式转型的新引擎。在前期特定的发展背景下,国内私人银行业务主要依靠高收益的类固收产品为客户进行配置,随着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的深入落实,客户的投

  摘要:后资管时代银行业规模驱动的重资本发展模式承压,私人银行业务有望成为金融机构自身盈利增长及业务模式转型的新引擎。在前期特定的发展背景下,国内私人银行业务主要依靠高收益的“类固收”产品为客户进行配置,随着“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的深入落实,客户的投资需求从“无”风险收益产品转向风险收益匹配下的最优产品组合选择。本文首先探讨了私人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分析了如何重构私人银行产品体系,以适应后资管时代要求,服务于客户更加立体和综合的财富管理需求。

  关键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资产配置产品体系

商业银行

  在前期特定的发展背景下,国内私人银行业务主要依靠高收益的“类固收”产品为客户进行配置,以理财和信托产品为主要形式。随着“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的深入落实,国内资产管理市场和财富管理市场面临重大变革。私人银行业务要改变以往主要运用“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为客户隔离市场风险的策略,实现从产品销售驱动向资产配置引领的根本转变。而客户的投资需求也将从“无”风险收益产品转向风险收益匹配下的最优产品组合选择。在此背景下,私人银行面临产品体系的重构,应着力打造开放式产品平台,将资产配置理念贯穿于产品遴选、产品评价、产品配置和产品检视各环节,服务于客户更加立体和综合的财富管理需求。

  银行论文范例: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一、后资管时代商业银行发展与私人银行业务前景

  目前,伴随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体制改革和监管深化,中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诸多变化,以往规模驱动的重资本发展模式承压,银行亟需在资本约束、风险管控和经营绩效中寻求最佳平衡点。私人银行业务具有打通资产端和资金端的独特优势,有利于银行盘活各类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有望成为金融机构自身盈利增长及业务模式转型的新引擎,战略价值凸显。随着中国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优质企业融资需求将更多依赖直接融资。尽管国内私人银行依托母行业务发展,但其本质是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从需求端拓展了直接融资市场在产品和策略上的广度和深度。

  此外,在资管新规要求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背景下,私人银行客户作为合格投资者的主要群体,成为资管转型差异化竞争的关键。私人银行业务凭借其天然特征优势,发挥着客户关系精细管理、顶尖服务、低资本占用和多元稳定收入等作用,作为零售业务发展的“助推器”和“平滑器”,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注入动能。2018年以来,受整体经济和投资环境影响,国内私人财富总量增速阶段性放缓,各类资产价格波动加大,投资复杂性显著上升。随着资管新规的逐步落地,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业务模式和市场格局将面临重构,资产配置和长期投资的价值将逐步释放。

  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进入大类资产配置时期

  大类资产配置的实质是通过不同资产在不同市场下投资策略和细分产品的选择,满足客户的风险收益偏好。所以对于财富管理机构而言,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面向资产端,一是面向客户端。客户风险收益偏好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就决定了多元投资需要尽可能多地演绎各种个性化方案。

  在全球经济下行周期,资产轮动加快、波动率大幅提升,打破刚兑背景下依靠单一资产获取长期稳健收益的难度加大。高净值客户传统上依赖高收益理财、信托和不动产的产品配置组合急需优化调整,扩展有效投资边界,以获取有吸引力的长期投资回报。大类资产配置策略经历了从恒定混合策略到以风险、收益为基础的量化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再到融入经济周期和主观判断的配置策略,目前依然在探索深入阶段。

  很多投资者误解了大类资产配置的内涵,认为金融机构提供的资产配置策略理应根据经济周期波动来选择在各周期表现最优的资产,而忽视了资产配置的实质是通过分散风险,通过风险收益的合理配比来获取稳健长期收益。伴随理论演进、市场发展和客户实际需求的细化,一系列更为优化和可操作的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将不断推进。不可否认的是,在资产配置价值链上,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随着高净值客户结构日益多元化,需求日渐成熟分化,对私行差异化、全价值链服务的能力也会提出更高要求。

  一方面,专属、专业的私行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大类资产配置的研究和销售能力的提升,跨部门、总分行间协同体系和机制的建立,对私人银行业务短中期提出了较大挑战;另一方面,私人银行经历初始高投入、规模经济发展后,将迎来收益的全面释放,成为未来零售业务利润的重要贡献源,是主流商业银行的必争高地。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从“影子银行”向净值化、主动管理转型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应加强投研能力,提升大类资产配置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在财富管理市场上成为大类资产配置的引领者。

  三、资管新时代私人银行产品体系面临重构

  资管新时代下,非标产品持续压降,理财业务逐步回归本源,产品净值化转型加快。银行理财消化存量资产的过程中,随着过去高收益的非标资产陆续到期并退出,市场缺乏优质的高收益资产,且非标投资不得期限错配,传统理财产品模式下的高预期收益方式难以为继。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集合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在向下突破7%之后持续下行,目前已经接近6.5%。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自2018年3月以来步入下行通道,跌破4%以后一路下行,未来随着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推进,理财收益率的市场化程度必将更高。私人银行业务要改变以往主要运用“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为客户隔离市场风险的策略,实现从产品销售驱动向资产配置引领的根本转变。而客户的投资需求也将从“无”风险收益产品转向风险收益匹配下的最优产品组合选择。

  一方面,即使刚性兑付打破之后,客户对于稳健回报的需求是始终存在的,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类投资策略和产品结构的组合和创新,提供具备策略保本、净值回撤可控等特征的稳健回报型产品是摆在财富管理机构面前的重要问题。商业银行需要重塑私人银行产品体系,以适应资管新时代的竞争态势。

  另一方面,资产管理机构在转型过程中,衍生出一系列产品策略。以信托市场为例,由于监管持续趋严,在行业转型需求的强力驱动下,集合信托产品市场有较大变化:一是非标转标类产品出现,如房地产类产品永续债投资和基础产业类产品中的私募债投资;二是股权投资类产品增加,以房地产信托为主;三是标品信托大量出现,以TOF产品为代表。此外,按照“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文件规定,银行理财产品根据投资性质划分为四大类,分别为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商品及衍生品类和混合类。如何将底层投向一致、发行机构不同的产品纳入同一评价体系,评估其在大类资产配置中的相对价值,对私人银行产品分类和产品体系提出了较大挑战。随着私人银行业务步入到差异性、多元化竞争的“深水区”,必须依托专业化高水准人才体系的经营,以科技金融为载体的客户全生命周期精细化流程管理的建设,差异化定价、多元化产品配置的金融百货体系的供给,构成私行业务较高的进入门槛,而随着业务领域拓展、客户增长集聚和资产规模扩张,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将为成熟私行保持竞争优势形成稳定增长格局。

  四、迎接业务新生态,打造开放式产品平台

  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和优质稀缺产品供应能力将成为私人银行机构赢得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私人银行应加快打造金融百货超市的多元化产品供应体系,对内整合资源、公私联动,对外博采众长、强强联合,以提高全市场优质金融产品、增值服务供应和渠道整合能力。

  大类资产配置中,纳入组合的每一项产品都应该有清晰的角色定位和存在的理由,否则就不应该将其纳入配置。产品在组合中的作用有以下六项:产生回报、获取期间收益、负债匹配、对冲、资金保护和分散化投资。资产类别不同,其对各种Beta的敞口也各不相同。因此,将更多Beta敞口各异的资产纳入投资组合,将最大限度地扩展投资机会集合,并通过组合投资有效分散风险,实现投资者有效边界向外扩张。

  应充分挖掘高净值客户在理财、基金、保险与商品交易等各领域的投资需求,匹配相应市场优秀发行人,打造开放式全口径金融产品平台。明晰的产品分类是进行产品组合的基础。可根据资管新规分类标准将产品按照风险收益属性划分为现金管理类、固定收益类、混合策略类、权益投资类和另类投资类,对应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确定在大类资产配置模型下的各产品类型比例。

  现金管理类产品主要是期限短、流动性强、价值变动风险较小的短期投资,包括活期和短期存款、现金管理类银行理财、货币和类货币基金以及现金管理类信托产品,主要满足客户临时性的资金周转需求;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期限一般在三个月以上,原则上投资于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包括银行存款、固收类理财、投资型保险、固收类信托、债券型基金、券商资管产品以及储蓄国债等债券市场产品;混合策略产品以混合型基金和策略投资基金为主,覆盖股票策略、宏观策略、相对价值策略、管理期货策略和组合基金等策略;权益投资类产品原则上投资于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另类投资类产品原则上投资于贵金属、大宗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等非传统投资标的的比例不低于80%,国际先进私人银行通常会在PE股权等另类投资上打造本行独有的产品开发能力或引入独家第三方明星产品(如高盛借力投行网络,为超高净值客户提供FacebookIPO优先申购权、KKR、黑石私募基金申购份额等稀缺优质资产);保险类产品则侧重于客户保障和传承需求,重点选择符合高净值客户需求的终身寿险、长期年金险、高端医疗险等产品。此外,中资私人银行也要加强在岸和离岸家族信托、海外资产配置的服务能力,以打造立体化、全周期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五、构建严谨产品评价体系,持续遴选优质产品

  在开放式产品平台基础上,如何基于全平台持续遴选绩优产品,并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下一步工作的关键。严谨并可持续的产品评价体系在大类资产配置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平台产品做出综合绩效判断,评级较高产品方可进入对客户的推荐产品池,而持有期产品也会根据最新评级结果对客户调仓做出提示。产品评价不仅是私人银行客户选择产品时的初步筛选器和调仓指示器,同时也为全权委托、家族信托业务资产配置提供参考,通过打造可视化、可量化投资决策标准,提升集体抉择科学化和专业化程度。产品评价体系的核心是构建产品综合竞争力指标,比较平台各细分市场产品,最终给予中立评级。

  在产品评价体系中,根据风险收益属性将产品进行分类,在各细分类项下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在产品评价过程中,不应过于看重产品在某一周期的绩效表现,而是要结合多期评分进行综合判断。经历了多期多层次的遴选后,才可将运作稳健、业绩整体较优的产品纳入产品池,服务于产品组合构建。随着时间的检验,产品评级要将评价结果实现动态前移,以实现“足够时间跨度”和“最新评级”二者相结合。以权益类产品评级为例,当我们从大类资产配置下沉至产品评价与产品筛选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检测各类金融产品的风格,并将策略、风格较为稳定,不存在严重漂移的金融产品作为初始产品池。

  但最终投资标的的确定,还需在初始筛选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筛选,着重考察其阿尔法能力,对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资产配置理念等深入分析。从以往的数据看,基金经理业绩往往难以在全部行情中持续,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的风格不断切换,基金经理也会随着市场风格变化调整自己的持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层层筛选的基金经理在变化的环境中学习积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投资方法论和风格特征,深度覆盖的范围也更全面,从教训中反省和总结经验,而这些无法数量化的特征才是基金经理能否持续创造优异业绩的关键,也是将产品设为推荐级别的前提。

  因而,产品评价要坚持定性和定量结合,除了基于风险、收益以及风险调整收益等指标的绩效评价外,也要关注风格、策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了验证产品评价体系的有效性,需要对各类指标开展大量多情景模拟测试,以确保评级体系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六、打造投研-投顾-产品一体化的资产配置流程

  从市场分析到配置策略再到产品筛选的过程中,投研-投顾-产品一体化的工作流程有助于更好地贯彻资产配置理念。对于一线的私人银行投资顾问和客户经理而言,打破刚兑后,单一的产品推介往往已经难以为客户提供理想的风险收益回报,通过资产配置的视角为客户提出投资组合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推介产品,能为客户带来更佳的投资理财体验。

  这个过程中,投研团队专注于市场分析、资产配置策略以及产品评级方法的及时更新,产品团队在产品筛选、产品评级执行上提供更多细分市场信息,投顾和客户经理承载将策略和产品匹配到相应风险偏好的客户端。具体而言,投研能力建设不仅停留在研究本身,更重要的是需要将投研观点和成果有效传递到客户产品销售端,与客户投资组合形成实际的动态联系。投研成果的传导有两条途径,一是面向产品端的传导,二是面向客户端的传导。从产品端看,投资研究团队需要与产品经理就大类资产和投资策略走势达成一致,产品引入和持续营销的重点应该反映投研机构观点。一些领先机构为了推动资产配置更有效落地,还会构建与机构大类资产观点相一致的标准投资组合,推动产品直接销售。从客户端看,应以投资顾问、客户经理和数字化渠道为载体,把投研成果多渠道、多方式、持续地触达客户。

  无论哪条途径,投资研究观点和资产配置策略的落地均需涉及银行内部跨部门、跨渠道、跨经营层级的配合,需要理顺相关机制和各方职责,加强数字化工具的武装。在产品配置过程中,近年来一些财富管理机构开始启用智能投顾。目前来看,智能投顾依靠标准化模型求解存在较多问题,首先就是高净值客户需求多样化的要求下,功能性需求有时可能会高过对较高风险收益比的追求;其次,目前智能投顾主要是通过对流动性较好的公募基金等标准化产品进行配置,对于流动性较低的PE或另类资产、非标资产以及开放期不规则的私募产品,难以纳入模型计算。因此,个性化的资产配置建议和产品组合仍然需要专业化的投资顾问持续维护。

  七、总结

  后资管新规时代将深刻改变财富管理行业的产品体系,助推中国私人银行业大类资产配置服务在第二个十年走向成熟。从全球范围看,近年来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边界趋于模糊。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原本是提供产品和提供顾问服务的“上下游”关系,但随着财富管理行业渠道优势的显现,未来投资策略的研究开发、产品体系的布局、资产配置 建议的出具,将越来越倾向于需求部门驱动。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组合和资产配置的价值弥足珍贵。无论是基于深度KYC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托付,还是先进模型主导的智能投顾,私人银行服务的内在逻辑将从卖产品向卖组合出方案转变,以大类资产配置理念下的产品服务守护高净值客户的财富传承。

  参考文献:

  陈禹彤.后疫情期高净值客群财富管理现状与趋势[J].银行家,2020(9):97-99.

  邓宇.资管新规后的私人银行业务新生态[J].金融市场研究,2019(10):61-72.

  高皓,许嫘.中国私人银行行业发展报告[J].清华金融评论,2020(2):107-112.

  孔庆龙.私人银行家族财富管理体系与维度[J].银行家,2019(8):120-123.

  孙宁.大资管时代的私人银行业务[J].中国金融,2019(9):31-33

  作者:鹿媛媛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6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