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自由贸易是否改变了区域食品生产结构> 正文

自由贸易是否改变了区域食品生产结构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3-29 10:31

本文摘要:摘要:近年来我国区际贸易成本逐渐下降,自由贸易便利度稳步提升,系统研究自由贸易是否改变了区域食品生产结构,有助于政府部门优化食品企业布局,提高当地居民福利。基于工业产业布局理论,利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31个省区市25类食品加工企业数据,

  摘要:近年来我国区际贸易成本逐渐下降,自由贸易便利度稳步提升,系统研究自由贸易是否改变了区域食品生产结构,有助于政府部门优化食品企业布局,提高当地居民福利。基于工业产业布局理论,利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31个省区市25类食品加工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自由贸易对区域食品生产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食品生产结构主要受市场指向影响,而非自由贸易,即各地区居民食品消费多样化需求主要通过当地食品加工企业供给,而非自由贸易。因此,建议政府在规划各类食品加工企业布局时,重点考虑辖区内常住人口数量,同时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为重塑消费者购买信心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自由贸易;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食品生产结构

财贸经济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消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居民食品消费呈现两个基本特征:第一,食品消费结构出现升级趋势,消费者对肉、禽、蛋、奶等新口味、高质量、多品类的食品表现出旺盛的需求[1];第二,食品消费模式更多地向方便型消费转变,特别是烘焙食品、速冻食品、休闲食品等各类即食型加工食品的消费量持续上涨[2]。为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食品消费需求,我国食品生产结构逐步优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3-4]。

  据统计,在2004—2017年期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从1.6万亿元增加到1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8%;自2011年以来,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16.5%以上,且出现上升趋势①。作为农业和消费之间的纽带,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不仅在国民经济体系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而且在食品安全、国民营养健康、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食品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体现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既有助于改进消费者福利[6],又有利于实现食品安全,特别是为消费者食品营养安全创造条件[7]。

  满足当地居民食品消费多样化需求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自给自足,即依靠本地区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各类食品,这种方式的主导思想来源于封闭经济中的供需理论;二是自由贸易,即各地区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生产不同种类加工食品,地区之间通过贸易往来方式实现食品种类多样性,这种方式的主导思想来源于开放经济中的供需理论。虽然殊途同归,但二者对区域食品生产结构的影响却大相径庭,前者会使各个区域生产所有种类加工食品, 而后者会使每个区域集中生产单一种类或部分种类加工食品,各区域之间通过贸易往来方式实现食品种类多样化。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禀赋差异较大,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则,各区域理应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及要素禀赋生产特定种类食品,特别是食品加工业的产出主要取决于以要素为核心的比较优势[8]。那么,如果区际贸易便利度较高,则当地居民食品消费多样化需求更易于通过区际贸易往来方式实现。已有研究表明,各地区之间的贸易便利度取决于区际贸易成本,区际贸易成本不存在关税壁垒,只需要考虑运输成本和边界效应[9]。

  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不仅有利于将当地产品运送至其他地区,拓展本地产品的市场占有量,充分发挥“本地效应”,而且有利于通过区际贸易往来方式丰富区域内产品种类,扩大市场规模,实现“跨区域溢出效应”[10-11]。食品按照生产方式及食用特点可划分为加工食品、食用农产品、餐饮食品三大类,而食品消费属于刚性需求,具有全年平滑的特点。由于加工食品具有包装密封性好、产品信息标注完整、责任主体明确可溯等特点,在区际贸易成本不断降低、区际贸易往来日渐便利的条件下,加工食品能否通过区际贸易往来方式满足各区域内居民食品消费多样化需求?

  对此,已有文献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也尚未做出明确回答。事实上,探究自由贸易对区域食品生产结构的影响,不仅有利于促进有效供给、提高资源利用率,继而获得“结构红利”以满足当地居民食品消费多样化需求,而且也为国际局势发生变化时,如中美贸易争端出现,如何避免食品供给成为中国发展的短板,保障食品供给的充足性和多样性提供研究思路。鉴于此,本文基于工业产业布局理论,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省级层面食品加工企业数据,研究自由贸易对区域食品生产结构的影响。

  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按照《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码原则,首次利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公布的省级层面数据,分析各类食品加工企业数量受哪些因素影响;第二,首次探究了区际自由贸易是否改变了各区域食品生产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产业结构相关研究;第三,本研究为政府及相关部门优化食品加工企业布局、满足居民食品消费多样化需求提供信息参考和决策依据,同时也为国家保障食品安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可持续发展路径。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一)文献综述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区域产业结构的研究从未间断,并且经历了从“三次产业结构”到“具体产业结构”再到“产品结构”的细化过程[12]。从大类产业结构来看,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地方官员晋升选拔机制、地方保护主义、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程度等都会影响区域产业结构[13-15]。其中,随着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提高,贸易市场空前繁荣,贸易自由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已有研究尚未达成共识。

  一种观点认为贸易开放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Amighini和Sanfilippo(2014)发现无论是增加外商直接投资还是从国外进口商品,都能加速非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6]。周茂等在中国加入WTO的自然实验框架下,采用倍差法研究贸易自由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发现贸易自由化通过进口竞争效应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17]。蔡海亚和徐盈之认为贸易开放在加快产业结构整体优化的同时还有助于工业内部行业变革[18]。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贸易开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甚至会抑制产业结构升级。袁欣认为贸易结构只是产业结构的空间扩展,二者实际上是“镜像”与“原像”的关系,因此贸易开放并不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9]。马颖等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剖析了贸易开放度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贸易开放程度越高,反而会阻碍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升级[20]。就加工食品生产行业而言,除考虑贸易自由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外,还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

  一是生产原料供应特征。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原料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因此加工食品通常被认为是广义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加工食品产业结构时,需要考虑农产品生产结构特征。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有机交织,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之间水文气候差异较大,导致农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21]。针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区域差异及变动调整,已有研究也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解释。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来看,农业要素禀赋结构的区域差异是导致其种植业结构区域差异化的主要原因[22],各地区农业产值增长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与各地区能否充分发挥当地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有关[23]。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土地使用权可流转为农业生产结构变化奠定了制度基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为农业生产结构变化奠定了市场基础[24-26]。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贸易自由化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也引起学者关注。孙会敏和张越杰根据洛伦兹曲线模型的原理提出了农业结构优化的分析框架,并指出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生产结构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冲击[27];秦德智和邵慧敏运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动因,发现贸易自由化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能力变动机制,使一国农业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8]。

  (二)理论分析

  本文探究自由贸易对区域食品生产结构的影响,是指随着区际贸易自由便利度的提升,为了满足当地居民食品消费多样化需求,不同省区市拥有各类食品加工企业,还是拥有单一种类或部分种类食品加工企业。因此,需要从工业产业布局理论这一视角进行分析。工业产业布局相关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60年代,从最初的企业区位选择逐渐拓展到宏观上的产业布局。其中决定工业产业布局的核心因素有三类:一是自由贸易,二是市场指向,三是原料指向。

  1.自由贸易。

  20世纪初,学术界开始广泛关注贸易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弗特尔最早提出贸易边界理论,认为贸易区的边界由该地区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共同决定。伯尔蒂尔·俄林也从贸易视角研究了工业布局问题。20世纪90年代,Krugman首次将产品多样性引入贸易模型[34]。从国际角度来看,增加一国产品多样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降低贸易成本,使本国大量进口国外产品;二是外国经济增长,使该国有能力生产更多种类商品,本国从中获益。与国际贸易不同,国内区际贸易没有关税壁垒的束缚,区域之间贸易自由化可以整合国内市场,强化区域专业化程度,逐渐形成产业集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使各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化发展[35-37]。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加工食品为研究对象。按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规定,加工食品可划分粮食加工品、食用油、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等30类。其中,可可及咖啡烘焙产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膳食食品、保健食品由于食用对象特殊,总体消费量较少,约1/3的省区市该类食品企业数量为0,且其余省区市每百万人口拥有该类食品企业数量低于0.5,故剔除上述食品种类,以剩余25类食品加工企业为研究对象。不同省区市按照食品种类划分的食品加工企业数量数据来源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该数据源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企业多样性容易获得。食品加工企业的种类、地区分布差异等,都可以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利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码特点进行搜索和选择,数据明确可靠②。第二,企业分布信息准确。每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在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时,都必须提供其具体所在省市县(区)信息,便于匹配到各级行政单位。第三,信息更新及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与全国各地区分局数据联网,所有食品加工企业在批准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同时,各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就已及时将信息输入数据库,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同时,生产许可证被取缔或者过期企业的相关信息也会被及时删除。

  因此,在该数据库中,绝大多数信息都能保证其时效性和准确性。综上所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的数据是本文最为理想的样本数据来源。本文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上收集了2018年食品加工企业数据③。数据共包括31个省区市25类加工食品企业数量。其他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交通年鉴》。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食品加工企业数量来看,不同种类食品加工企业数量差别悬殊,如粮食加工品企业平均数量和乳制品企业平均数量分别为735.419家和20.871家,前者是后者的近35倍;从同一种类食品加工企业数量来看,有些种类食品加工企业数量在省区市之间差别较大,如速冻食品企业数量标准差为432.941,而有些种类食品加工企业数量在省区市之间差别较小,如乳制品企业数量标准差仅为16.070。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当前正值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深入探究自由贸易对区域食品生产结构的影响,不仅为政府部门优化食品产业结构布局、满足居民食品消费多样化需求提供信息参考和决策依据,同时也为国际局势发生变化时,如中美贸易争端出现,如何避免食品供给成为中国发展的短板,保障食品供给的充足性和多样性提供研究思路。

  本文基于工业产业布局理论,按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编码原则,利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公布的31个省区市25类食品加工企业数据,探究自由贸易是否改变了区域食品生产结构。研究结论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自由贸易不能改变区域食品生产结构,具体而言,尽管省际之间贸易便利度较高,但是各地区主要依赖于本地食品加工企业来满足当地居民食品消费多样化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发生过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食品种类,自由贸易程度对该类食品加工企业数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会危害消费群体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损害食品企业的行业声誉,对当地居民福利乃至区域经济发展造成重创;第二,市场导向是影响区域食品生产结构的关键因素,即常住人口数量越多的省区市,各类食品加工企业数量也越多。因此,各地区在布局各类食品加工企业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常住人口数量;第三,农业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对食品加工企业数量具有正向影响,且对不同种类食品加工企业数量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另外,本文的研究结论在选用1953年人口数量为人口规模的工具变量时依然成立。

  经济论文投稿刊物:《财贸经济》(月刊)是综合财贸经济各学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核心期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文章得出如下政策启示:第一,严把食品安全质量关。各地区应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对待食品安全问题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对于发生过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食品,政府需要重塑消费者购买信心;第二,为了满足当地居民食品消费多样性化需求,各地区各类食品加工企业数量的多寡显得尤为重要,而不能单纯依靠自由贸易。第三,自由贸易条件下,食品生产结构尚未受到影响,如果出现国际贸易争端,消费者也无需恐慌加工食品供给的充足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孙林,胡菡月.中国进口食品种类大幅增长:收入分布重叠维度的解释[J].财贸经济,2018,39(8):110-125.

  [2]杜会永,冉庆国.我国食品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和谐度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8,34(21):106-108.

  [3]LIUP,MCGUIREW.OneRegulatoryState,TwoRegulatoryRegimes:understandingdualregimesinChina’sregulatorystatebuildingthroughfoodsafety[J].JournalofContemporaryChina,2015,24(91):119-136.

  [4]胡颖廉“.中国式”市场监管:逻辑起点、理论观点和研究重点[J].中国行政管理,2019(5):22-28.

  作者:李太平1,薄慧敏1,聂文静2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6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