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经典的改编与阐释论教科书中“狼来了”的故事> 正文

经典的改编与阐释论教科书中“狼来了”的故事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3-09 10:26

本文摘要:【摘要】源自《伊索寓言》的狼来了的故事传入中国后,经过翻译家和教科书编者的努力,逐渐形成稳定的中国化文本并进入中小学教科书,成为我国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的经典故事。近百年来,这个故事经过教科书编者的不断改编,呈现出不同面貌,反映了道德阐

  【摘要】源自《伊索寓言》的“狼来了”的故事传入中国后,经过翻译家和教科书编者的努力,逐渐形成稳定的中国化文本并进入中小学教科书,成为我国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的经典故事。近百年来,这个故事经过教科书编者的不断改编,呈现出不同面貌,反映了道德阐释和德育观念的差异。在当代,教科书编者不能局限于功利论的视角去改编、阐释“狼来了”的故事,应该关注不同学生的多元化的道德倾向性,作出适应时代、适应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活动设计,这样才能充分彰显“狼来了”这个经典故事的魅力。

  【关键词】经典;改编;阐释;狼来了;德育;教科书

狼来了教科书

  “狼来了”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不仅广泛传播于民间,还在近百年的中小学教科书中频繁出现,对一代代儿童产生了深远影响。21世纪初,一些学者围绕这个故事的道德阐释展开争鸣。这些学者在探讨这个经典故事的道德意蕴时,主要从它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架构出发,往往忽视了它在教科书中的发展变化。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教科书编者一直不断通过改编课文来重新阐释这个经典故事。本文以我国近百年中小学教科书为中心,梳理这个经典故事中国化的历程以及在教科书中的不同阐释视角,并就如何更好地在教科书中讲好这个经典故事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中国化的故事文本

  “狼来了”的故事源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的最早汉译本出现在明代,称为《况义》,由当时传教士金尼阁与中国文人张赓合作编述。这个译本没有收录“狼来了”这个故事。a英国人罗伯特·汤姆(1807—1846)翻译的《意拾喻言》是第二个《伊索寓言》的汉译本,收录了“狼来了”的故事,具体内容如下。牧童说谎牧童受主人嘱咐看守羊群,以防狼至。牧童常呼狼至,以为顽意;主人奔出,却是牧童说谎。如是数次。后果有狼至,牧童叫救,主人又疑其说谎,是以不出,羊则为狼尽食。

  劝世人不可说谎,有真事则当误矣!b汤姆翻译《意拾喻言》的目的是用它作为中文教科书,以便西方人学习汉语。收入《意拾喻言》的这则《牧童说谎》故事中,说谎发生在牧童和主人之间,而我们现在通常所熟悉的“狼来了”的故事,说谎发生在牧童和村里人之间,情节差异较大。但是,《意拾喻言》中的这则故事是目前最早见诸《伊索寓言》中文文本的“狼来了”的故事,是我们研究中国化“狼来了”故事的第一篇中文文献,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888年,由张赤山辑录的《海国妙喻》出版,这本书被学界称为继《况义》《意拾喻言》之后《伊索寓言》的第三个汉译本。这本书里也有“狼来了”的故事,情节如下。说谎昔有牧童,为人牧羊于野,童幼无知,辄戏言曰:“狼来矣!狼来矣!”众奔出视之,狼固无有也。众归后,不意果有狼来,童急曰:“狼真来矣!”众以其谎也,不之理,致羊为狼食尽。悲夫!世之好说谎者,平素人皆知其诈,虽真遇急难,求人援手,而人亦不之信矣。

  c我们现在通常所熟悉的“狼来了”的故事情节大体上与这篇译文一致,特别是牧童所喊的“狼来了!狼来了!”,就是脱胎于这篇译文中的“狼来矣!狼来矣!”。可以说,这篇译文意味着“狼来了”故事的中文文本基本成型。清末杜亚泉编辑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绘图文学初阶》中,有一篇课文《谎言》d,基本上就是在这篇译文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成;丁福保著的《初等小学读本》中也有一篇《谎言》e,同样脱胎于张赤山这篇译文,只有个别文字做了改动。大概同一时期,我国一些教会学校使用的外国人编写的英语教科书中,也有故事情节类似的课文,例如,1898年商务印书馆重印的英语教科书《英华初学》中就有TheShepherdBoyandtheWolf一课。

  真正由中国人独立翻译的《伊索寓言》,是林纾和严培南、严璩合译的《伊索寓言》(以下简称林译本)。林纾作序于1902年,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自从林译本问世后,“伊索寓言”四字成为《伊索寓言》汉译本的通用名称。林译本收录了“狼来了”的故事,但没有故事标题,其基本情节与《海国妙喻》近似,故事结束时总结说:“世之善谎者,虽语其实,人亦将不信之矣。”a这和《意拾喻言》《海国妙喻》中“狼来了”的故事结尾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林译本在这则故事后加的评语:畏庐曰:“此骊山之覆辙也。然余固见之矣。同里某茂才小病辄号,且出遗嘱。久之,家人亦弗信。茂才果以病死,妻子竟不一前。

  谎之为祸如是哉!”b“畏庐”是林纾的号,“畏庐曰”的写法是中国古代传记后加按语的写法。林纾在评语中提到的“骊山之覆辙”,是指重演“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他用中国的经典故事以及他生活周围发生的事例,来帮助读者通过本土文化来理解《伊索寓言》中“狼来了”的故事,林纾的改编与阐释迈出了这个故事中国化的重要一步,对当时教科书的编写产生了直接影响。在杜亚泉编辑的另一版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绘图文学初阶》中,有一篇课文《戒诳》,讲的也是“狼来了”的故事。课文使用的插图同林译本一样。

  课文结尾说:“夫牧童以狼至诳诸牧而亡羊,幽王以烽火诳诸侯而亡国,大小虽殊,其诳之为害,一也。凡尔小子,其可不早戒绝乎?”c这也是运用了“烽火戏诸侯”的中国经典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狼来了”故事的寓意,与林译本如出一辙,只不过写得更加具体,易于儿童理解。在“狼来了”故事中国化方面,《戒诳》这篇课文比林译本更进一步。它在课文开篇引用了中国的经典《礼记·曲礼》中有关儿童诚信教育的内容,展开了一段简要的论述,鲜明地亮出道德观点:诳人博笑,莫谓无伤。语涉荒唐,实足误事。《曲礼》曰:“幼子常视毋诳。”诚哉是言。盖宜自幼戒绝,以免习惯自然,累及终身。d这段话除直接引用《礼记·曲礼》原文外,“习惯自然”“累及终身”等词语都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常用语。

  由此,“狼来了”故事与中国经典进一步融合,中国特色更为明显。清末新式教科书流行以来,“狼来了”故事被教科书广泛采纳,同时在教科书中名称众多。出现在英语教科书中的课名有TheShepherdBoyandtheWolf,TheBoyandtheWolf,TheBoyWhoCried“Wolf”,Wolf!Wolf!等等。汉语课名则更为丰富多样,例如,《牧童说谎》《戒诳》《谎言》《牧童诳语》《戒诳语》《诳言》《柳儿牧羊》《狼来了》《谎语》《说谎的害处》《永康说谎》《撒谎的孩子》《说谎的孩子》《牧人和狼》《牧羊的孩子和狼》《不说谎话》《牧童和狼》,等等,其中以《狼来了》广为人知。

  中华书局1925年出版的由李步青编写的《新小学教科书国语文学读本》就已经把“狼来了”作为课文名称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课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直接点明价值导向——不要说谎,如《戒诳》《戒诳语》《不说谎话》。这类课名同古代修身类典籍中的篇目十分接近,也是“狼来了”故事中国化的一种表现。“狼来了”故事在教科书中的中国化还体现在插图方面。除英语教科书外,大多数“狼来了”故事插图中的人物不再是西方人形象,而是中国人形象。

  同时,插图的画风主要有两种,要么 是中国传统的线条画风格,要么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风格。例如,有的课文除标题是“戒诳语”外,没有正文文字,课文只是两页绘图,用传统的简笔画勾勒出牧童、羊、狼、山林以及远处树木掩映下的房屋。a有的教科书插图甚至还体现了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例如,在民国时期的教科书插图中,有的牧童戴的是民国时期的新式帽子b,有的牧童的发型是民国时期的c,陕甘宁边区使用的教科书插图中,牧童头戴毛巾d,装束明显带有陕甘宁边区的地域文化特点。

  总之,经过中国一代代教科书编者的改编与阐释,源自《伊索寓言》的“狼来了”故事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中国化,逐步融入了中国的历史、哲学和艺术元素,已经深深地打上中国烙印,积淀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当中,以至于很多国人以为,“狼来了”的故事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故事。

  二、多样化的故事情节

  在中国近百年中小学教科书中,“狼来了”故事的基本情节是一致。但是,不同时期、不同出版机构出版的教科书,对故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由此,故事情节在不同教科书之间有差异。学者一般是以“狼来了”故事的基本情节为基础,探讨其教育价值,往往忽略教科书中各种改编的“狼来了”的故事所隐含的不同的道德阐释和教育旨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近百年教科书中“狼来了”故事的多样化故事情节。

  (一)说谎者身份的差异

  说起“狼来了”故事中的说谎者,人们可能会说,不就是那个牧童(放羊娃、放羊的孩子)吗?但从一些比较严谨的《伊索寓言》汉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到,“狼来了”故事中的说谎者是“牧人”。例如,“狼来了”的故事在周作人翻译的《全译伊索寓言集》(以下简称周译本)中标题为“儿戏的牧人”e,在罗念生等翻译的《伊索寓言》(以下简称罗译本)中标题为“开玩笑的牧人”f,在李汝仪翻译的《伊索寓言全集》中的标题为“爱开玩笑的牧人”g。

  “牧人”和“牧童”不能画等号,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它们暗示了听众的身份差异——前者主要指向普通大众,后者主要指向少年儿童。中小学教科书中“狼来了”故事里的说谎者基本上都是未成年人。显然,教科书这样改编是为了符合中小学生的阅读心理。目前仅发现一册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一篇课文为“牧人和狼”h,标明出处是《伊索寓言》,没有把“牧人”刻意改为未成年人。大概教科书编者从选文忠实于原著的角度考虑,没有改动说谎者的身份。

  三、多视角的德育目标

  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看,给儿童讲“狼来了”的故事,其目的是培养儿童的诚信观念,这也是“狼来了”故事的德育价值所在。然而,恰恰是这个涉及“狼来了”故事的德育价值问题,一直有学者质疑。例如,有学者指出,这则故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而是从功利的角度反对说谎”a,教育界众多学者甚至还围绕这个故事的德育价值进行了讨论。“狼来了”故事为学者所诟病的核心问题就是这个故事具有功利主义或功利论的色彩。

  这个故事最显见的寓意就是说谎对自己有害,很难获得别人信任。显然,这个寓意是功利论的。但是,这不能作为反对将这个故事作为德育素材的理由。如果简单梳理一下近百年教科书给这个故事所设定的德育目标,我们就会发现,教科书编者对这则故事的德育价值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一方面,教科书编者在选取“狼来了”故事作为诚信教育素材时,并不拒斥功利论的视角,而且肯定这一视角的合理性。诚信可以分为功利性的诚信与非功利性的诚信。

  知道说谎有不好的后果而不说谎,这是功利性的诚信。其中,知道说谎对自己不好而不去说谎,这种行为出于个人功利;知道说谎对他人或社会群体不好而不去说谎,这种行为出于社会功利。不论是否有利都遵循不说谎的原则,不论是否有利都努力去做一个诚实的人,都是非功利的诚信。其中,不论是否有利都遵循不说谎的原则,这种行为出于道义;不论是否有利都努力去做一个诚实的人,这种行为出于美德。在学术探讨中,学者往往习惯用功利论、道义论、美德论来分析以上几种诚信境界。

  四、多类型的活动设计

  教科书中“狼来了”故事与《伊索寓言》中“狼来了”故事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教科书有围绕教学目标所做的活动设计。语文、英语教科书的活动设计除了让学生识字、阅读、理解之外,还让学生通过活动养成诚信品质;德育教科书的活动设计则主要围绕诚信品质的培养展开。下面主要探讨教科书中“狼来了”故事围绕德育目标所做的活动设计。

  (一)情感体验活动

  “狼来了”的故事篇幅不长,要想让儿童从中获得道德认知和萌生道德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想象力,动之以情。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科书编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例如,有的教师教学用书设计了活动:“农人受骗时的情状、狼来捉羊时的情状、以后的情状怎么样,都要一一推想。”a有的教师教学用书列出想象资料:“牧羊人大叫‘狼来了’的神情、农人上山救牧羊人的情状、农人受了孩子欺骗后的情状、大家不去救牧羊人的情态、牧羊孩子和群羊被狼吃去的情形。”b这种活动设计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例如,20世纪末,有的教师教学用书写道:“应该让学生想一想,当农民知道为了救这个孩子,自己受了骗,耽误了农活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c21世纪初,有的教科书让学生“体会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d。

  现行统编《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有《我很诚实》一课,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里呈现的活动设计中明确运用到“狼来了”故事。其中有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去想象村民被骗的感受,如“大家觉得村民们会有什么反应,为什么?”e可见,这些活动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儿童以“狼来了”故事为载体,学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他人的感受,从而提升道德情感,并且认识到“善待他人不是出于害怕受到惩罚,而是出于对他人的同情”f。学生一旦体会到这一点,就超越了功利性的诚信境界。

  可见,教科书围绕“狼来了”故事所做的活动设计,已经将同情心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方向。教科书通过情节设计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能够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角度,切身感受说谎对人际交往和社会共同体的消极影响。这些设计的方向和有的学者所强调的教育方向是吻合的:“‘狼来了’的道德故事还可以继续讲下去,但在讲述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听众同情心的唤醒和培育而不是用撒谎的负面后果恐吓他们。”

  教育论文范例:民国历史教科书对核心素养的启示

  综上所述,近百年来,“狼来了”这个经典故事经过教科书编者的改编和阐释不断与时俱进,为当今教科书编者继续讲好这个故事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同时,也给当今教科书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更高的站位和多元化的阐释视角。麦金泰尔指出:“人在他的虚构中,也在他的行为和实践中,本质上都是一个说故事的动物……除了通过作为最初的戏剧资源的那些故事,我们无从理解包括我们自己的社会在内的任何社会。”f从这个角度来说,教科书编者不应该单纯出于道德教育的目的去讲“狼来了”这个故事,还要运用活动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理解人们的行为与实践,理解当下的生活与社会,这样,“狼来了”的故事才会拥有更广阔的道德阐释空间和道德想象空间,才能充分发挥其经典魅力。

  作者:王世光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6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