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电子论文》 增强现实(AR)技术在智慧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 正文

增强现实(AR)技术在智慧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

所属分类:电子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2-05-30 09:37

本文摘要:摘 要:文章探讨增强现实(AR)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与应用前景,为智慧社会背景下基于 AR 技术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转型提供参考。利用网络调研法和案例研究法观察、总结国内外实践案例,凝练基于 AR 技术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框架;结合比较分

  摘 要:文章探讨增强现实(AR)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与应用前景,为智慧社会背景下基于 AR 技术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转型提供参考。利用网络调研法和案例研究法观察、总结国内外实践案例,凝练基于 AR 技术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框架;结合比较分析法,揭示不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应用特征,探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用 AR 技术趋势。研究发现:AR 技术运用增强了公共文化机构在文化传承、社会教育、信息服务、休闲互动方面的功能发挥;在运用 AR 技术提供服务时,不同类型机构的侧重点不同,博物馆、美术馆和档案馆重视文化传承服务,档案馆、图书馆注重利用 AR 技术进行社会教育,图书馆、科技馆提供信息服务,科技馆和博物馆同时侧重休闲互动服务的供给;目前应用 AR 技术时仍面临设备费用高昂、业态雷同、安全隐患、知识产权风险、功能质量、用户体验等问题。

  关键词:增强现实技术 智慧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现实AR技术

  0 前言

  智慧社会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向主动性、精准性发展,包括增强现实在内的智慧技术与传统文化服务的融合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亮点。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是一项利用交互、传感等技术将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相融合的新兴技术[1],被列为《中国制造 2025》关键技术之一[2]。对该技术的研究近年大幅度增长,5G 时代的来临再次掀起应用热潮,2022 年全球移动 AR 市场价值预计 900 亿美元[3]。目前AR 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较多,作为智慧图书馆的重要技术基础,通过整合一系列文化资源,构建及完善智慧图书馆生态系统[4-6];通过 AR 技术实现档案资源的智慧化利用,促进档案馆智慧化建设[7-8];在 AR 技术赋能下的智慧博物馆提供多样化服务方式,贴近用户需求[9-10]。

  不同于以往以静态资源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AR 技术运用实时交互、跟踪注册、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以多元化方式对文化设施、文化遗产、文化活动、图书信息等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模拟仿真,使其与真实信息相互补充,由“静”转“动”,增加了服务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提升了服务活力和乐趣。AR 技术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体现了高品质智慧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朝更加智慧化的方向发展,满足用户深层次需求,亟需系统研究AR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创新应用。本文通过挖掘国内外实践案例,凝练基于AR技术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框架,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探究面向未来应用发展的突破口,为基于 AR 技术的公共文化服务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1 文献回顾AR 技术

  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应用研究于 2000 年左右进入起步阶段,Baber 等开始研究应用于博物馆和美术馆的 AR 头戴式显示设备[11]。2001-2010 年,相关文献年均数量较少,处于研究探索时期。《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NMC Horizon Report)连续3年(2010-2012)强调 AR 技术在文化机构中的重要性[12-14],此后研究大幅增多且热度持续。

  随着 AR 技术进步及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广泛应用,未来该主题仍会是研究热点。国外研究主要围绕典型案例应用、系统开发以及用户体验展开,以基于AR技术的展览、文化机构服务等应用案例研究为主,研究对象涵盖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和科技馆等机构。学者们围绕 AR 系统及其 APP 展开研究,如图书馆管理系统Libagent 系统、ShelvAR 排架系统、美术馆 EYECU 系统、移动五感系统 M5SAR、博物馆管理系统、博物馆行程推荐系统、博物馆定位系统及博物馆 5G 室内定位系统[15-22]。

  此外,Dubois 关注了混合系统应用的重要性[23],Rashid 开发了服务残障人士的专门系统[24],混合系统的开发愈来愈提倡定制化、个性化、以用户为中心。还出现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用户使用意愿、采纳行为等进行相关实证研究的成果[25-26]。国内同样高度重视 AR 系统、应用程序的研发和典型案例的应用分析,出现了众多围绕图书馆管理系统、个性化服务系统、推送系统以及云存储服务博物馆系统的探讨[27-31]。多数研究以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基于 AR 技术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归纳,体现出AR 技术在导览、推送、展示等方面的发展潜力[4-6,32-33]。

  从现有研究发现,国内外关于 AR 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研究日趋丰富,案例研究和相关系统设计研究一直是热点,可以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中应用AR 技术提供参考。但现有研究较多是对实践案例的零散分析,缺少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AR 技术应用的系统研究,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公共文化领域 AR 发展规划和问题发现。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和典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搭建基于 AR 技术的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框架,探索当前应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为 AR 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图情领域的应用案例

  研究多以单案例为主[34],为使研究结果更具信度,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着重从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 3 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基于AR技术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哪些服务项目以及如何开展这些服务。按照案例收集的标准和案例研究的程序、步骤[35],在设计阶段,通过文献研究,初步确定AR 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应用范围。在分析阶段,对选取的 51 件案例进行特性描述与深入剖析,进一步研究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 AR 技术的核心应用。在提炼阶段,归纳出基于AR技术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的应用框架,并揭示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侧重的服务内容。接下来对该应用框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最后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与需求,为AR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发展提出展望。

  2.2 数据来源

  2012 年,随着谷歌 AR 眼镜问世,AR 技术进入热潮[36],各种基于AR 技术开展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开始崭露头角。本研究以 2012 年作为案例收集的时间起点,通过网络调研、文献分析、案例追溯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提取公共文化服务应用 AR 技术的实践案例。考虑到文献研究对实践发展的相对滞后性,首先通过主流搜索引擎,以“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为主,并结合“library(图书馆)、archives(档案馆)、museum(博物馆)、sciencemuseum(科技馆)、gallery/art museum(美术馆)”等关键词进行广泛查阅,在中国旅游报、视+AR、AR POST、MuseumNext、Venturebeat、Chnlib、Ihchina 等网站上收集到37 件相关案例。时间上,这些案例均表现出 AR 技术应用新颖性;内容上,案例样本中AR服务项目的类型丰富且均具备各自的服务特色,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当下基于AR技术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热点与前沿。为进一步确保案例材料的典型性,本文还选用WebofScience 和 CNKI 数据库作为检索源,对上述检索词展开全面文献收集,再对这些文献中的AR 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进行深入分析,最终选定 14 个中外文文献中的相关案例,两种方法结合共遴选出 51 件案例样本。

  3 基于 AR 技术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框架

  3.1 基于 AR 技术的公共文化服务分析框架

  公共文化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演变,不断扩展和完善,当前主要由文化中心、社会教育、信息服务、信息素养教育、倡导社会阅读、休闲娱乐、促进社会和谐、社区中心、科学研究九大服务功能构成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生态系统[37]。借鉴上述公共文化服务九大功能理论,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基于 AR 技术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依次对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以及科技馆的 AR 技术应用情况进行调研。研究发现,图书馆和档案馆将 AR 技术与文献、空间、阅读、展览等相结合,展示了AR 技术在文献保护、资源利用和信息揭示等方面的应用价值[4-6,38-45]。美术馆与科技馆在运用AR技术进行智能导览、展品复原、交互展览以及图像识别等方面有较好的发展潜力[7-8,46-56]。

  其中,博物馆的应用方式最为多样,凭借丰富的馆藏资源,借助 AR 技术从内丰富展品的呈现形式,从外创新与用户互动的手段,并设计文创衍生品来发挥 AR 技术的优势[9-10,57-62]。文献整理研究发现,基于 AR 技术的公共文化服务具备公共文化服务的上述功能,其中在文化、教育、信息、娱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例。从现有研究和实践案例看,虽然其应用内容繁多但应用范畴尚不清晰,需进一步研究以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AR 应用规划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基于上述调研,从文化属性、教育属性、信息属性、娱乐属性四个视角对 51 件案例依次进行特征描述与分析,构建 AR 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框架。

  3.2 基于 AR 技术的公共文化服务案例分析

  本部分以服务类型和内容为主线对 51 件案例进行系统分析,首先进行案例分类:对每一件案例中的相关信息,如发起时间、服务机构、服务内容等进行逐一记录后反复阅读,再依照案例内容的相似程度加以聚类,如前文所述,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彼此交叉联系,因此本文将着重观察案例的服务特色,以此作为横向划分的依据。其次解释案例:在现有分析框架内,对案例的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进行描述,全面分析基于AR技术的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模式,进而观察各应用阶段基于 AR 技术的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变化特征。再次分析总结:在同一种服务类别中,归纳提炼案例的服务内容,为揭示AR 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的核心应用形成铺垫。

  3.2.1 智慧化的文化传承

  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为文化资源的聚集地,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利用AR技术使文化资源的保存和管理方式变得更为智慧化的同时,也能让具有历史价值的珍贵藏品焕发出新的生机,使缺失的展品重现昔日的辉煌,进一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基于 AR 技术的文化传承服务项目实施时间较早,结合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可视化等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保存和复原,对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类似智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具有较强的借鉴性。

  例如,故宫博物院利用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所藏资料,经过对实物细节的推敲和严谨的考证,将字体、纸张等进行原貌复原,重现“清乾隆五十四年大金榜”,使用户真切地体会到古代求学考试[63];威尼斯档案馆也通过AR 数字化手段对档案资料加以识别和读取重现一千多年前威尼斯的历史文化[64];重庆美术馆通过AR 技术还原600年前佛罗伦萨的生活场景[65]。AR 技术还通过数字采集为智慧化文化传承增添更多可能性。比如,美国国家档案馆与著名电影公司合作,以原始素材为内容制作“The cold blue”纪录片,为用户创造独特的观赏体验[66]。此外,还利用 AR 技术对缺失文化作品进行虚拟重构,将残缺或损坏的文化作品一比一还原,达成文化传承的目的[67-68]。

  3.2.2 场景化的社会教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致力于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开展社会教育,传播文化知识。如表2所示,AR 技术贯穿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浏览场景、使用场景、分享场景等各类应用场景中,通过立体化展示文化作品,多元化创新文化资源,为用户营造了更易于理解和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景。当前一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利用 AR 技术对服务进行升级,如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美国国家档案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市档案馆、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利用AR设备更加直观地展现文献文物,拓展了社会教育空间,丰富了社会教育方式[69-73]。为使观展体验更为灵活自由,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和南昌 AR/VR 科技馆借助AR APP 和AR眼镜增强观赏效果[74-75]。还有一些机构将 AR 技术与文化资源进行融合,面向儿童开发AR互动游戏图书“AR 涂涂乐”、以口述方式呈现 AR 影像图书“了不起的非遗”、提供聋哑群体也适用的“魔幻丛书——八大行星”[4,76,77],通过丰富用户的阅读体验,实现社会教育价值。

  随着 5G 时代来临,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纷纷实施“5G+AR”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借助 AR 阅读眼镜使用户享受“5G+AR”的阅读体验[78];另一方面,依托“MuseumFromHome”“5G 智慧博物馆”等线上博物馆 APP 提升用户可操作性[79-80],提供特色服务,如佛山AR 博物馆 APP 融入方言元素进行创新[81]。在 5G 技术支持下,博物馆已从基于定位技术的虚拟人物讲解模式[82]转型为在线讲解模式,如“听!文物在说话”栏目和“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83-84]提供呼应新技术内涵的社会教育服务。

  3.2.3 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通过分析

  下述于 AR 技术提供信息服务的国内外案例,发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将 AR 技术与观展路径等关键信息相结合,建立实时空间位置、动态信息等模块,为用户提供导航路线图或视频,帮助其随时获得展位信息的同时,还通过瞄准用户需求,推送定制化的导览、活动等信息,实现基于 AR 技术从被动选择到主动服务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基于 AR 技术的导航服务在博物馆中的应用较为成熟,基于地理位置,通过图像识别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以及根据参观路线的变化对展品进行定位和讲解,如“HiddenNewcastle”APP 和 Facebook 定位展品介绍 APP,增加服务的灵活性和便民性[85-86]。导航服务还通过“AR 室内导览”APP 或佩戴 AR 导览眼镜,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个性路线,如“黑龙江省博物馆 AR 室内导览”APP 和“良渚博物院 AR 导览眼镜”[87-88],“Wifarer”APP 保障了特殊群体的信息服务需求[89]。公共图书馆与 AR 技术的结合也在不断创新,除借助AR导航 APP 外,广州南沙图书馆“AR 眼镜”提供根据用户的阅读喜好推送书目以及解答用户的疑问等服务[90],随着 AR 眼镜普适化,基于 AR 技术的信息服务将成为泛用性最高的服务形式。

  3.2.4 生动的休闲互动服务

  对 21 件案例分析发现,休闲互动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现阶段运用AR 时最关注,也是国内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最为重视,且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推陈出新的服务。该服务致力于充分运用技术手段满足用户的文化需求,在营造高品质文化服务环境的同时,通过开展各种休闲文娱活动,为用户提供自由交流、自我学习、文艺创作的空间,并积极借助衍生文创产品、开发 AR 游戏等方式拓展服务功能。

  AR 技术衍生出的文创产品往往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用户的推崇,如 AR 卡片、AR 明信片、AR 月历、AR 纪念券和书签[91-95]。比如,天津市图书馆将中国传统文化书签与 AR 进行巧妙结合,让用户在体验新技术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96]。“XD 影院”通过刺激用户的嗅觉和触觉,丰富用户的观赏体验[97]。“AR 智能课桌”、福建省马尾区图书馆的 AR 互动设备、“孔庙祭孔”互动展览等AR设备的引进既丰富教学和宣传环节,又能够提升用户的学习体验[98-100]。

  目前“AR 互动百科”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图书馆。比如,天津泰达图书馆档案馆通过 AR 屏幕的互动游戏,激发用户的学习热情[101];2020 年青岛、大同、天津等多家图书馆举办了利用“AR 互动百科”APP的抗击疫情摄影活动[102]。AR 技术与文化服务的结合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互动性,如深圳市举办的手机“抓书”活动借助 AR 技术,通过分享书籍、寻找书籍、留言互动的方式,增加了读者间的交流[103];纽约食品和饮料博物馆的气味展览借助AR 技术,通过触碰模型按钮散发食物的味道,从而增强展览的真实性[104]。

  早期博物馆利用 AR 系统或显示屏营造了身临其境的展览[105-106],博物馆和美术馆利用AR 技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提供便于用户操作的 AR APP 已成为大势所趋,“ReBlink”APP“MoMAR Gallergy”APP 为用户提供了与艺术作品互动的平台[107-108]。不仅如此,图书馆还通过推出寻宝、冒险等互动游戏增加自身馆藏特色,如“JFK Moon shot”APP、AR 寻宝游戏 APP[109-110]。为达到宣传馆藏、吸引用户的目的,一些文化机构与商业平台进行合作,提供创新服务。例如,云南省博物馆与“一起来捉妖”AR 手游进行合作,将镇馆之宝“金翅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用户面前[111];苏州博物馆与支付宝AR 进行合作,以寻找历史宝物的方式助力用户了解苏州的传统文化[112]。

  3.3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AR 技术应用框架与特征

  通过整合 51 件案例的数据,梳理其脉络对应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并与初步研究框架比较可知,AR 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主要围绕文化传承服务、社会教育服务、信息服务和休闲互动服务 4 个维度的核心内容构成,本文以此构建基于AR 技术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框架。AR 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中以展示、传承文化遗产、传播文化知识、提升公众文化素养,并通过不断创新资源互动手段,提供高品质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以保存、传播文化资源实现其文化传承的独特使命。根据文化传承运行情况来看,早期主要以陈列、橱窗的形式进行二维平面展示,这种展示方式限制文化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阻碍用户接收信息的直观程度。在AR 技术对传统文化服务的作用下,通过对文化资源进行融合再造,将文化资源与用户环境无缝衔接,弥补传统方式下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不足,激活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满足用户对文化知识的需求。

  社会教育服务在实现知识传播和素养教育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AR关键技术,通过立体展览、虚拟讲解等方式营造三维交互的文化知识学习环境,与此同时,以更丰富的内容表达提高用户的阅读积极性,以更生动的方式向用户普及文化知识,进而达到加强社会教育和辅助教学作用。通过 AR 技术整合文化资源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信息服务的新技术方案。随着文化资源愈加丰富,场馆建设愈发复杂,场馆平面地图、标志牌已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借助 AR 跟踪注册技术构建动态的实时导览信息,实现馆内实时指引、数字化导读,有助于提高智慧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通过实物、图像识别等多种方式,集合声音、视频、触觉、听觉等扩展信息,开展信息推送,更便于用户掌握文化知识,提高其信息获取能力。休闲互动服务作为智慧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AR技术贯穿到休闲文娱的各个环节中,通过衍生文创产品、开发 AR 游戏、体验AR文化元素等方式提供多元化、多场景的娱乐互动服务,弥补了传统文化服务与用户互动性差的不足,为传统文化服务增添沉浸式体验,增加用户的感官参与度,激发文化知识的活力,实现文化增值。

  从纵向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已经逐渐将线下 AR 服务转为线上AR 服务,从满足公众共性需求的一般性服务转向满足个性需求的精准服务,从被动等待走向主动提供智慧公共文化服务,面向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向结合自身特征,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从横向来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用 AR 技术时具有共通性,但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各有侧重。

  其中,档案馆、博物馆和美术馆利用 AR 技术将馆藏珍品进行保存和复原,再现文化魅力;博物馆不断探索和创新休闲互动服务,注重以休闲娱乐的手段为用户传播文化、普及知识;科技馆则充分应用 AR 技术为用户展现互动性强的教育活动过程,通过AR APP 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科技信息资源;图书馆利用 AR 技术以增强阅读等方式提升用户的学习体验。在该应用框架中,这些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彼此交叉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生态系统。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寻找各自的契合点时,以自身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为基础,以 AR 技术为纽带,与用户构筑起新的交流模式。借助该应用框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明确今后 AR 技术应用与创新发展的侧重点,增加传统服务的新内涵,打造新技术形势下的特色服务方式,并以此进一步拓展、丰富该框架的内容。

  4 基于 AR 技术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障碍

  为更加直观地体验基于 AR 技术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问题,下载上述51 件案例中“AR 互动百科”“AR 室内导览”“一起来捉妖”“佛山 AR 博物馆”“5G 智慧博物馆”等APP,通过体验和提炼总结,并通过解读其他用户参与“‘今天,深圳是座图书馆’”“天津市滨海新区泰达图书馆档案馆‘AR 互动百科’AR 阅读活动”的体验,发现 AR 技术与传统文化服务的融合增加了用户获取文化知识和文化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用户体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服务供给优化和用户接纳度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提升。与此同时,由于AR技术的应用仍主要基于终端开展,其中接近一半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需借助AR 屏幕、AR眼镜、AR 头显等昂贵且复杂的辅助设备,在影响用户体验的同时,应用于文化资源的复原、信息识别等文化传承、信息服务功能时,容易产生侵权问题,从而限制AR 技术在智慧公共文化服务的推广和应用。

  此外,在社会教育服务中,呈现形式还比较单一,优质内容的阅读资源缺乏;在休闲互动服务中的应用创新性不足,尤其是基于智能手机、平板开展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 APP 在结构和形式上相较于其他主流 APP 存在使用频率过低、功能简单、普及度不高等问题,均严重阻碍 AR 技术在智慧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深化与提升。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数字时代,为更好地将 AR 技术应用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积极探索与用户交流的新模式,主动提供更高品质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基于此,本文根据已有文献和案例综合分析 AR 技术的应用挑战,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层面剖析基于AR技术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障碍。

  4.1 内在因素

  基于 AR 技术的公共文化服务亟需解决在设备成本、功能质量以及服务形式上的问题。AR 技术的开发成本以及辅助设备采购与维护费用都较高,如大型博物馆普遍应用的大屏幕 AR 显示器和目前势头正盛的 AR 眼镜,价格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许多中小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无力承担其高昂的费用[113]。长期使用的人力成本及维护费用也较高,阻碍其大规模推广与普及。

  此外,本文在调查中发现,部分 AR APP 的功能单薄,一些APP承载的内容单一,举办的主题活动容易吸引新用户但却无法使用户产生使用黏性。一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用的 AR 在线博物馆,仅仅是一些简单罗列的图片,一些专门提供实景导航功能的 APP 对路径的范围和准确性把握不够精准。不仅如此,本文通过调研也发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用 AR 技术提供服务时存在同质化趋势,一些机构运用AR 技术仍以数字展览为主,有待进一步创新应用形式,一些公共文化机构在应用 AR 技术时出现偏移,忽视了自身的核心资源和核心服务,而且内容的安全性与质量缺乏保障。

  4.2 外在因素

  基于 AR 技术的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用户体验不佳、侵犯版权以及安全问题等挑战。首先,在感官体验方面,利用 AR 技术呈现的动态影像展览易使用户产生乏味感,且借助AR 屏幕的展览形象失真为常态,无法达到沉浸效果。沉重的 AR 头戴式显示等设备会使用户感到劳累而产生眩晕感[114]。其次,在情感体验方面,大部分基于AR 技术所呈现内容都需要用户下载相关 APP 后方可观看且这些 APP 耗电速度快,均会为用户带来不便[113]。此外,当前部分机构基于 AR 的公共文化服务考虑了视障等人群,需加强和完善这部分用户的观展体验和需求,同时也有待加强嗅觉、触觉、听觉等感官的刺激。AR 技术作为当下热门的应用,基于 AR 技术的展览、互动游戏会常出现造成文化场馆观展人拥挤等现象,较多研究也指出佩戴 AR 头戴式显示设备或 AR 眼镜还会使用户沉迷于眼前的景象。除上述安全问题外,个人数据安全也是需要重视的内容,用户的个人隐私和其他基于个人的数据容易泄露[115]。

  AR 技术与文化作品的结合使法律界限变得模糊,诸如复原失窃作品、衍生文创产品均可能带来侵权问题。这就要求 AR 技术应用在即将全面普及之前,出台相关制度或标准来规范 AR APP 及设备的使用行为。5 基于 AR 技术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向AR 技术为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但当下 AR 技术应用面临着发展瓶颈,应结合新的方式为用户缔造更高质量的服务供给模式,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全场景智慧化转型时期,推进 AR 技术交互进程,对内不断挖掘其服务潜力,对外探索与新技术的融合方式,形成“设备普适-内容丰富-体验良好”的优质循环态势。

  5.1 挖掘服务潜能,向内寻求发展动力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研究,发现目前 AR 技术应用仍存在设备成本高、服务方式单一、服务内容浅显等问题,这些都是决定 AR 技术能否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实现完全融合,能否提供高品质智慧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因素。为解决基于 AR 技术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问题,需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等平台破除当前AR 屏幕、AR眼镜、AR 头显等辅助设备价格高昂、沉重不便而造成的推广障碍,可以作为智慧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流载体。其次,现阶段要从拥有新技术向充分发挥新技术潜能努力,尤其是在用户规模愈发庞大的趋势下,更应该注重服务品质,培养多元化的内容产业链。结合公共文化机构自身馆藏资源特色及发展规划开展社会教育服务,避免流于展览形式,重点加强内容的优质化创新;开展信息识别、信息推送等信息服务功能时应将信息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对标用户文化需求,要考虑视障、听障等弱势群体的特殊性,从满足用户需求落实到提升用户文化信息素养。

  5.2 探索新技术新融合,向外拓宽

  应用空间借助 AR 技术突出的视觉化表现能力,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得以拓展,但包括本研究分析的 51 件案例在内,目前基于 AR 技术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仍无法突破图像渲染、纹理质量等方面的局限[116]。亟须结合新技术,为逼真的用户体验发展提供新方案的同时,也应挖掘更多感官的表现能力,将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因素融入到休闲互动服务中,如通过实现语音交互等,突破现有休闲互动服务中沉浸度低的弊端,为公共文化服务元宇宙场景应用做好准备。

  同时,为使 AR 技术充分实现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机融合,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应用新技术更深层次地揭示文化信息资源的内涵,用长远的规划解读智慧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内涵、新发展,在打造由AR和新技术结合带来的新服务内容的同时,解决用户体验不佳的问题。随着AR 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潜在风险,解决智慧公共文化服务的安全隐患刻不容缓。借助AR技术提供文化传承服务时,由于版权归属界定不明确而造成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问题,需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加强对智慧公共文化服务授权问题的重视程度,明确责任归属,为AR技术激活文化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护航。

  6 结语

  通过对近年来基于 AR 技术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与实践调研,本文梳理了AR技术应用的发展脉络,提出当前应用 AR 技术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四大核心服务:文化传承、社会教育、信息服务、休闲互动。整体而言,AR 技术平台的大众化、便利化发展将为智慧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新的机遇,同时,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功能类型单一、服务模式同质化和无法精确瞄准用户需求等多种问题。后续研究可加强AR 技术用户体验的跟踪研究,贴近用户需求,挖掘更加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并加强定制化、个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Azuma R T. A Survey of Augmented Reality[J]. Presence: Teleoperators & Virtual Environments, 1997, 6(4): 355-385.

  [2]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中国制造 2025 蓝皮书(2017)[M/OL].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2020-11-02].

  [3] Digi-Capital: 预计 2022 年 AR 市场达到 900 亿美元[EB/OL]. (2018-02-09)[2021-03-25].

  [4] 秦林.国内外图书馆增强现实的研究和实践现状及思考[J]. 图书情报工作, 2019, 63(20): 139-148.

  [5] 肖玥. 增强现实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创新应用及发展对策[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8(2): 48-53.

  [6] 廖宇峰. 增强现实(AR)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 2017(1): 62-66.

  [7] 杜竹君. 基于 AR 技术的档案展览探究[J]. 北京档案, 2018(1): 30-31.

  [8] 刘思琼. 增强现实技术在档案馆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 办公室业务, 2018(3): 55-57.

  [9] 张美英. 增强现实(AR)技术, 博物馆应用新热点[J]. 信息化建设, 2018(5): 59-62.

  [10] 朱仲华, 郭云菁. 浅谈 AR 技术在智慧博物馆中的应用[J]. 文博学刊, 2018(3): 65-71.

  作者:韦景竹 黄恩姝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dzlw/30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