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政法论文》 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道德教育的创新实践> 正文

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道德教育的创新实践

所属分类:政法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9-10-10 15:53

本文摘要:摘要:环境道德教育是全新的德育观和教育理念,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美丽中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深入分析目前环境道德教育中的限制因素,探索环境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低碳节能、

  摘要:环境道德教育是全新的德育观和教育理念,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美丽中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深入分析目前环境道德教育中的限制因素,探索环境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低碳节能、生态环保等)和有效途径。环境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社会教育营造氛围,家庭教育提高实施效果,法律法规确保有效执行。

  关键词:环境道德教育,生态文明,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创新实践

安徽农学通报

  环境道德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评价公民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和国家整体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1]。环境道德教育是一种全新的道德教育活动,教育工作者把抽象的道德说教与客观的生活现实结合起来,将生态伦理与科学技术辩证统一,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理念出发,引导人们自觉形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意识、觉悟、思想、行为和习惯[2]。加强全民环境道德教育,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长效途径。

  一、环境道德教育的限制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对环境道德教育普遍缺少重视,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缺乏工作上的主动性,未列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更不属于必修课程,严重制约了环境道德教育的正常开展[3]。

  2.教育形式单一。目前大多数学校尚未开设环境道德教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效果十分有限。环境道德教育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大多数时候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适应新时代环境道德教育的要求[3]。

  3.教育师资缺乏。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环境道德教育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师范院校尚未开设环境教育专业,缺乏环境教育的专业师资力量,无法满足环境道德教育的全面开展[3]。

  4.教育内容单薄。环境教育属于新兴的交叉学科,高等学校的环境道德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育内容主要与理、工、农、医相关,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艺术学的内容相对较少,对环境教育跨学科、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体现不足[3]。环境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没有体现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而是基本上通过思想政治课进行,致使教育内容碎片化、零散化,缺乏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和绿色行为的培养。

  二、环境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1.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人的生命形式具有绝对的合理性,并非外在的赐予,每个人都能直接感受生命的产生、存在、生长与发育。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忽视受教育者在生命经验方面的认识。知晓生命、爱护生命、感知生命及其价值,是环境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生命教育不应停留在偶然地、感性地、自发地对生命个体的欣赏和赞美,而应全面尊重人类的多样性、差异性、多元化,并进一步上升到尊重人类文化、历史和文明,真正地尊重全人类和整个世界。

  2.敬畏自然。长期以来人类奉行的是以自身为中心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即“人类中心主义”。随着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步加深,这种观念已被超越。在保证人类生存、福祉和发展的同时,兼顾自然界的权利和价值,履行对自然的责任,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实现人工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发展[4]。以敬畏自然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观,承认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分,是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3.低碳节能。低碳节能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在尽可能降低能源和物质消耗量的前提下生产相同品质、相同数量、相同功能的产品,或者使用相同数量的物质和能源,生产品质更高、数量更多、功能更好的产品。

  推广经济(产投比合理)、绿色(环境污染最小化)、可靠(现有技术成熟、社会普遍认可)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能设备或工艺的能量利用效率,更加高效地利用能源。低碳节能理念要求人们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即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做到节约、自然、有度、健康、安全、环保,将这种低碳消费思想体现在实际生活中,鼓励消费者形成新型生活方式[4]。

  4.生态环保。人类对传统文明形式尤其是现代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后,对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逐渐形成共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先进文明理念。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迈向生态文明的崭新时代,共同建设美好中国,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也将为世界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必须变革以往的粗放发展模式,坚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资源节约的基本国策。以保护优先、节约优先、恢复为主,完善生态制度,树立生态观念,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构建健康环保的生活模式、产业构架、生产方式和空间布局。

  三、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学校教育构成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是教书育人最为重要的场所和机构,教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育人使学生具有健康的道德品质和素养。在学校的德育体系中纳入环境道德教育,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起到关键作用。

  创新环境道德教育的方法,充分利用理论课、实验课、实训、实习,较为系统地讲授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卫生、自然保护、生态修复的基础知识,同时多角度渗透环境道德教育,树立环境道德意识,规范环境行为。环境道德教育同时还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5]。

  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革命,给人们的工作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微博、博客、微信学习群、校园论坛、校园贴吧等新型交流平台的支持下,将新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讲授有机结合,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视频和图片将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强化教师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施效果[6]。

  2.社会教育营造环境道德教育的整体氛围。我国处在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快速推进阶段,环境问题集中表现为复合性、结构性、多样性等特点。生态安全与社会稳定、百姓福祉、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休戚相关,是国家整体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基石。

  我国正在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税务制度,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完善环境资源、自然资产的离任审计制度,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政绩观,加强社会活动中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尝试自然资源的资产负债表模式和有偿使用方法,实行环境生态破坏责任追究制度。推进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资源开发的税制改革,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建设丰富多彩的环境道德教育网站,共同营造环境道德教育的社会氛围[7]。

  3.家庭教育增强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施效果。家庭环境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意识、道德理念、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往往超过其他的教育途径。在全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环境道德教育应成为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家长应该认识到环境道德教育的意义,熟悉环境道德教育的知识体系,使家庭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意识,具备良好的环境道德素质,并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自觉履行环境道德义务和行为[8]。

  4.法律法规保证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落实。健全的法律法规是落实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环境保护立法的根本原则和依据,阐明了保护、利用、开发、恢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基本义务、权利、政策、方针等。《宪法》第26条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9]。

  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综合法,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农业法》《森林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草原法》《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节约能源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洪法》《水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电力法》《可再生能源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条例、办法,使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教育有法可循。

  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下,环境道德教育与宣传活动共同作用,有利于人们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10]。环境道德是人们对待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时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应遵循的道德准则,环境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统一[11]。

  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构建课内外关联、学科间渗透、校内外补充的教育网络,是提高环境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可行途径[12]。环境道德教育是综合、系统、深层的教育,旨在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生态良知和生态人格,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湘溶.环境教育及其价值理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1).

  [2]周笑冰.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3]邹海明,段立珍.环境教育现状及未来环境教育途径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5(4).

  [4]杨昕.发达国家环境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17(7).

  农业方向刊物推荐:安徽农学通报发行面广、信息量大、收稿、出版时效性强,是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发表和交流科研、教学成果的重要园地,是各农业行政部门和科技工作者发表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农业宏观探讨的重要平台。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zflw/20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