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医学论文》 医学期刊加急发表中药治疗脂肪肝> 正文

医学期刊加急发表中药治疗脂肪肝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5-10-13 11:38

本文摘要:本篇文章是由《 中国妇幼卫生 》发表的一篇医学论文,原《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分册》于2009年5月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更名为《中国妇幼卫生杂志》,本刊是妇幼卫生领域的一本全新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为广大妇幼保健工作者搭建起一个展示我国妇女儿童健

  本篇文章是由《中国妇幼卫生》发表的一篇医学论文,原《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分册》于2009年5月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更名为《中国妇幼卫生杂志》,本刊是妇幼卫生领域的一本全新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为广大妇幼保健工作者搭建起一个展示我国妇女儿童健康事业最新研究进展、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拓宽业务人员视角和思路的平台。

  [摘要] 脂肪性肝病又称肝内脂肪变性,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中医可根据其症状体征归为徵瘕,积聚,胁痛,呕吐,痞满等范畴。病因可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酒食内伤,脾失健运,痰湿内阻,湿热蕴结,闭阻于肝,肝气不得疏泄等有关。现代医学治疗脂肪性肝病多数应用多烯磷脂胆碱、S-腺苷甲硫氨酸及配合降血脂药物。中药治疗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

  [关键词] 脂肪性肝病;中药治疗;经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逐渐趋向于高蛋白质、高脂肪,而人体的代谢水平有限,随着脂肪在肝脏内的沉积逐渐增多,发生脂肪性肝病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脂肪性肝病又称肝内脂肪变性,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如果肝内脂肪含量超过湿重的5%,或显微镜下肝组织病理切片每单位面积见1/3以上肝细胞内有脂滴时,称为脂肪肝。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现在临床上多将脂肪性肝病分为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根据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可将脂肪性肝病分为三个时期:Ⅰ期为不伴有肝组织炎症反应的单纯性脂肪肝,Ⅱ期为伴有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脂肪性肝炎,Ⅲ期为脂肪性肝硬化。治疗上应抓住单纯性脂肪肝这一时期,尽早治疗,预后较好。现代医学治疗脂肪性肝病多数应用多烯磷脂胆碱、S-腺苷甲硫氨酸及配合降血脂药物[1]。

  脂肪性肝病是西医病名,中医古籍中无此病名,中医可根据其症状体征归为“癥瘕”、“积聚”、“胁痛”、“呕吐”、“痞满”等范畴。病因可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酒食内伤,脾失健运,痰湿内阻,湿热蕴结,闭阻于肝,肝气不得疏泄等有关。中药治疗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现将其简单总结如下:

  1祛除病因

  祛除病因和诱因,积极控制原发疾病对脂肪肝的治疗尤其关键。对于一些脂肪肝的患者来说,通过节制饮食,戒酒,坚持中等量的有氧运动等积极的自我调节方式就可以达到控制体重、降低血脂和血糖,以及促进肝组织学改变逆转的目的。

  2调整饮食

  脂肪肝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地安排饮食,包括控制饮食总热量;限制脂肪的摄入;保证蛋白的供给;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适当的食物纤维;足量的维生素等。

  3中药治疗

  3.1 辨证论治

  根据临床表现,舌脉,辨证论治。陈汉城[2]根据中医辩证分析把脂肪性肝病分为五型,分别给予导痰汤(姜半夏、青皮、陈皮、茯苓、胆南星、生姜各10 g,加减治疗。湿浊中阻型加地龙10 g;脾虚湿滞型加黄芪、白术各10 g;痰瘀互结型加丹参、地鳖各10 g;脾肾阳虚型加肉桂5 g,白芥子10 g;肝肾阴虚型加首乌20 g,山楂10 g。庄千友[3]将本病分为湿热瘀结型,治以茵陈蒿汤合导痰汤加减,痰湿阻滞轻型,以苍莎导痰汤合五苓散加减,气血瘀滞中型,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气阴两虚,瘀血阻络重型以六味地黄汤合一贯煎加减治疗。总有效率达85%。裴道灵[4]将脂肪性肝病分为三型:肝郁脾虚型以柴胡六君子汤加减,血瘀痰阻型以膈下逐瘀汤合四逆散加减,肝肾阴虚型以一贯煎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丁怡敏[5]将本病分为三型:痰湿内阻型治以化痰祛浊,以温胆汤加减;脾气虚弱型治以健脾益气化痰,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痰於阻络型治以理气活血、化痰通络,方以丹参饮和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阎蔚等[6]分为四型:肝郁气滞型,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湿热蕴结型,治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虚痰湿型治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用平胃散加减;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消积,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阴虚肝郁型,治以滋阴补肾,养血柔肝,方用滋水清肝饮加减。陈妹娴等[7]辨证分为四型:肝气郁结型,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和金铃子等加减;湿热内蕴型,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茵陈蒿汤和导痰汤;痰瘀互结证型,治宜活血化瘀,方用复原活血汤加减;痰浊雍滞型,治宜健脾化湿,方用平胃散和四苓汤加减。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yxlw/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