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医学论文》 医学期刊浅析中医辨证内外合治小儿汗证的疗效> 正文

医学期刊浅析中医辨证内外合治小儿汗证的疗效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5-02-02 15:58

本文摘要:本篇文章是由 《华西药学杂志》 是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和四川省药学会联合主办的药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于1988年至今被中国科技情报研究中心作为科技论文期刊源期刊;1993年起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并进入千刊表,2006年起被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2

  本篇文章是由《华西药学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和四川省药学会联合主办的药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于1988年至今被中国科技情报研究中心作为科技论文期刊源期刊;1993年起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并进入千刊表,2006年起被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2008年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系类数据库收录;被《中国药学文摘》、《医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等摘录。

  小儿汗证是小儿在日常环境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病证。《景岳全书·汗证》云:“汗之太多者,终属气分之虚。”说明小儿汗证多由体虚所致,脾肺气虚则卫表不固而汗液外泄,此时易患外感而又加重汗出,形成恶性循环。目前西医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治法治疗小儿汗证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医学期刊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纳入病例均为2013年2-6月本院儿科小儿汗证患儿。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2~3岁27例,>3~7岁70例,>7~14岁3例。

  1.2 中医辨证标准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自汗、盗汗诊断。参照《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试行版)》[2]相关标准进行辨证。①肺卫不固证: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颈、胸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平时易患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②营卫失调证:自汗或盗汗,遍身汗出而不温,畏寒怕风,不发热,或时有低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③气阴两虚证:盗汗为主,常伴自汗,汗出较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渴唇干,舌质红,苔少或见花剥苔,脉细弱或细数。④湿热迫蒸证:汗出以额和心胸为甚,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色质红,苔黄腻,脉滑数。⑤气阳不足证:自汗或盗汗,面色无华,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长,或伴遗尿,口淡不渴,舌淡白,脉软。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小儿汗证诊断标准者;②年龄2~14岁,

  男女不限;③由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能配合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①风湿、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佝偻病、感染等器质性疾病者;②因炎热、衣被过暖、进食、恐惧惊吓、运动等所致生理性多汗者;③对外用药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内治法 ①肺卫不固证。治以益气固表,方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黄芪9 g,白术9 g,防风9 g,煅牡蛎15 g,浮小麦9 g,麻黄根9 g)。②营卫失调证。治以调和营卫,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9 g,桂枝9 g,白芍9 g,生姜6 g,大枣9 g,浮小麦9 g,煅牡蛎15 g)。③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方用生脉散合黄芪散加减(太子参或沙参9 g,生地黄9 g,麦冬9 g,五味子3 g,黄芪9 g,煅牡蛎15 g,瘪桃干9 g)。④湿热迫蒸证。治以清利湿热,方用泻黄散加减(石膏15 g,栀子9 g,防风9 g,藿香9 g,甘草3 g,麻黄根9 g,糯稻根9 g)。⑤气阳不足证。治以温阳扶正,方用附子合麻黄根汤加减(制附子9 g,麻黄根9 g,牡蛎15 g,浮小麦9 g,黄芪9 g,党参9 g,白术9 g,当归9 g,桂枝9 g,甘草3 g)。≥6岁者每日1剂,水煎100 mL,分早晚2次口服;<6岁者两日1剂,水煎100 mL,分4次口服。7 d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

  1.5.2 外治法 取穴:神阙、涌泉(双侧)。取五倍子10 g、煅牡蛎30 g、丁香3 g,打粉,以醋或凡士林调和,敷于上穴,胶布固定,夜敷晨取,7 d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与方法

  排除环境影响因素,于用药前后观察患儿在安静状态下出汗情况及其他症状、体征,并记录分值。主要症状(自汗、盗汗)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次要症状(精神、面色、食欲、大便、睡眠)按严重程度分别计0、1、2分;舌淡红、苔薄白计0分,舌淡红、苔薄白腻或花剥计1分;脉象正常计0分,脉细弱或细数计1分。

  1.7 疗效标准

  参照《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试行版)》[2]拟定。痊愈:患儿无汗出,主症累计分值下降≥90%。显效:患儿汗出明显减少,主症累计分值下降≥60%且<90%。有效:患儿汗出较治疗前减少,主症累计分值下降≥30%且<60%。无效:患儿出汗无改变,主症累计分值下降<30%。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进行描述。等级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100例患儿中痊愈66例,显效26例,有效8例,愈显率92.0%。各证型疗效详见表1。

  2.2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自汗、盗汗、精神、面色、食欲、大便、舌脉均有改善,各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3 讨论

  人体正常的汗出可调和营卫,疏通腠理,调节体温,维持机体内阴阳相对平衡。《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诸汗论》曰:“小儿有遍身喜汗出者,此营卫虚也”,并指出“营卫相随,通行经络,营周于身,环流不息,营阴卫阳,营虚则津液泄越,卫虚则不能固密,故喜汗出遍身也”,更进一步明确阐述了阴阳失衡、营卫虚弱是导致小儿汗证的根本原因。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是人体五液之一,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来。《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有“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中也提出“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都指出了阳气在人体的地位之重要性。近代名老中医徐小圃也提出,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的动力,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的主力,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更赖阳气之温煦。笔者在徐老学术思想指导下,在传统辨证基础上,从阳气角度出发,提出了气阳不足这一证型,在治疗方法上主张温阳扶正,方用附子合麻黄根汤,方中制附子温阳扶正敛汗,麻黄根、牡蛎、浮小麦固摄止汗,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固表,当归、桂枝能助附子温通卫阳。肺卫不固证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防风走表御风调节开合,牡蛎敛阴止汗,麻黄根收涩止汗。营卫失调证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温通卫阳,配芍药敛护营阴,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助黄芪以固表。气阴两虚证用生脉散合黄芪散,太子参或沙参益气生津,生地黄、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收敛止汗。湿热迫蒸证用泻黄散加减,石膏、栀子泻脾胃积热,藿香醒脾,糯稻根益胃生津止汗。

  穴位敷贴能通过皮肤给药及穴位、经络的运行而达到控制汗出的作用,且易被患儿接受。神阙为十二经脉之根,内联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具有通畅气血、运转津液、滋润脏腑之功,是人体气机运转的重要枢纽;涌泉为固元培本、温补元阳、疏利气机要穴;穴位敷贴药用五倍子收敛止汗,煅牡蛎滋阴潜阳固涩敛汗,共奏温通元阳、调和营卫、固表止汗之效。

  本研究表明,中医辨证内外合治小儿汗证临床疗效显著,能缓解汗出、改善面色、增加食欲、调节大便,可改善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复发。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2-3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试行版)[M].北京,2012:396-398.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yxlw/2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