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时间景致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 正文

时间景致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2-01-05 10:32

本文摘要:【摘要】 独特的风土环境,会营造不同的人文风景。 日本由于一年四季变化明显,因此日本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感悟异常敏锐。 这种性格特点也在日本文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形成了一种物哀的传统,具有自身独特的韵味与特点,在文坛中也是一种值得细细品味的风格。 本文

  【摘要】 独特的风土环境,会营造不同的人文风景‍‌‍‍‌‍‌‍‍‍‌‍‍‌‍‍‍‌‍‍‌‍‍‍‌‍‍‍‍‌‍‌‍‌‍‌‍‍‌‍‍‍‍‍‍‍‍‍‌‍‍‌‍‍‌‍‌‍‌‍。 日本由于一年四季变化明显,因此日本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感悟异常敏锐‍‌‍‍‌‍‌‍‍‍‌‍‍‌‍‍‍‌‍‍‌‍‍‍‌‍‍‍‍‌‍‌‍‌‍‌‍‍‌‍‍‍‍‍‍‍‍‍‌‍‍‌‍‍‌‍‌‍‌‍。 这种性格特点也在日本文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形成了一种“物哀”的传统,具有自身独特的韵味与特点,在文坛中也是一种值得细细品味的风格‍‌‍‍‌‍‌‍‍‍‌‍‍‌‍‍‍‌‍‍‌‍‍‍‌‍‍‍‍‌‍‌‍‌‍‌‍‍‌‍‍‍‍‍‍‍‍‍‌‍‍‌‍‍‌‍‌‍‌‍。 本文在分析日本文学中季节感与景物观形成的原因及具体的表现基础上,结合日文文学中特有的“物哀”传统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日本文学; 季节感; 景物观

日本文学

  中外文学巨匠都喜爱将文字与大自然相结合,特别是对日本地区环境优美,四季变化明显的特征,日本作家对大自然的描写更是细致且画面感丰富,成为日本文学中一个极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借景抒情、触景生意这样的表达方式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不得不提到日本著名的作家川端康成,他对日本的四季可谓是了如指掌,在作品中呈现出的季节感,以及通过以下描绘的风花雪月体现的景物观和宇宙自然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川端康成对于自然生态以及宇宙万物深刻的感受。

  一、日本文学概述

  受日本民族特殊的发展历史及地理条件限制,导致其文化产生了一定特殊性,虽然海纳百川,但依然独具特色。 通过分析其文学发展,能够发现整体上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是古代文学,即奈良与平安王朝时期形成的以汉字书写的书面文学; 第二是现代文学,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也就是大正、昭和与平成时期形成的文学。 经历了两次阶段发展,日本文学也由此形成了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结构简单,如短歌、俳句等,由于其不具备押韵特性,因此极易和散文混同,产生散文化现象,如《雪国》; 二是整体较为含蓄,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含蓄; 三是热爱模仿,敢于创新,尤其对我国古典文学进行了大量吸收并蓄。

  二、自然地理特征造就文学特色

  (一)文学特色形成原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四面环海,因此在日本境内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征,并且山脉纵横交错,在山中有河、河中有山。 众多溪流、瀑布等穿插在日本境内的四季风景中,呈现变化多端的特征。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使日本成为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 通过日本独特的水土,使日本人性格更为细腻感性。 他们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大自然中的万物来和人相互联系,并通过自然中草木的生长习性以及品格,用来比喻人的品质。 由于四季是变化无常的,自然界万物有始有落,导致了日本人随着不断变化的自然界养成了多愁善感且悲凉的性格[1]。 日本不仅在文学中具有和大自然相联系的情怀,在日常生活中也普遍存在着丰富的人文汇聚自然气息的情况,产生这种交融的生活,简单却蕴含着丰厚的自然气息。 贴近大自然使日本人更容易培养出细腻的文化气质,往往在文学中也能充分体现出其纤细细腻及敏感的风格,这种风格通过细节的变化以及独有的景物展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及思想。 通过自身情感与自然的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季节感与景物观,这种方式也逐渐成为日本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式。 语言文字作为最基础的文学交流方式,通过形象的描绘能够反映出一定的现实意义。 大自然涵盖的东西之广阔,使其具有神秘性,而日本人则通过不断适应自然并改造自然界中的事物。 神秘的自然基调成为日本人对自然的精神寄托和灵魂向往,通过自然现象使人们从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和含义,并通过文章表达出了自身的主观感受,这就体现出了季节感观的含义。 总之,通过这些艺术规律,大多都是从人类的风土人情和性格之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这些影响又对文化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使其成为文学作品中特有的部分。

  (二)文学特色中的“哀”性

  纵观其季节感和景物观可以发现,日本文学中普遍形成了一种审美思想,即通过景物寄情哀思,整体基调表现出了凄凉、感伤、苦闷、悲哀、忧患、惋叹、失意、眷恋、哀怜、虚幻等具有负面特性的情感态度。 哀在日语里并不单一的指悲伤,伴着一切的喜怒哀乐,除了悲伤哀愁以外的意思,还有优秀美好的意思,这种以景寄托哀思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则笼统地概括了其民众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心理层面发生的一系列变化[1]。 例如日本的樱花与中国牡丹同样作为国花却代表了截然相反的含义,樱花更多表现了小巧玲珑且不持久的寓意,而牡丹则更为磅礴大气且颜色鲜艳。 而从国花的不同可以看出,日本民众从微观层面上重视表现,情绪层面多倾向于悲观。 要想从纵深方面探究其产生原因,就需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地理特征。 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岛国的特征,还形成了地震海啸等多发灾难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的文化呈现更为顽强和坚定,他们注重团体发展的同时也明白个体是渺小且微观的,因此体现在对美的观察和判断中,更趋向于微观世界上的观察,在文学方面更是用细腻柔和的写作手法来描绘。 在他们观察自然生物的同时,对物本身的美感具有快速察觉能力。 由于日本岛国的特质,他们无法抗拒大自然带来的困扰,多以崇拜和敬畏的心态,认真对待生活,并通过细节的感悟来表达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这是“哀”的源泉。 第二,历史影响。 在日本文化中,很大程度上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日交往从古到今都没有中断过,盛唐时期送来的大量先进的工艺品和文化,给日本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引用了大量的唐代诗词,在唐代诗词中也会因为大自然来表达自身悲凉的情绪,这种情绪恰好也符合日本通过景物寄托哀思的思想,这就导致了宋唐文化对于日本的文化具有不谋而合的特征。 在多方面的影响下日本这种通过景观展现哀伤等负面情绪的文学风格,更是融汇于现代作者写作过程中,将季节感和景物观表达得登峰造极。 受这种对“哀”极致追求的影响,衍生出来的季节感和景物观,也由此成为日本文学中重要的一种审美观念。 这种对负面感情进行传扬和体现的文学特性与我国的并不相契,为此在实际进行分析时,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才能把握文学中季节感和景物观的合理运用[2]。 总之,这种过度注重对人情绪的探求,导致其文学与时代、社会等渐渐脱离,难以真正反映出现实世界,也不具备豪壮雄浑气概,但也因此将季节性和景物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三、季节感和景物观在日本文学体裁中的具体呈现

  日本著名的散文家清少纳言,根据自身经历写下的《枕草子》就充分表现了自然与人的相互联系。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充分了解并通过清少纳言细腻的写作手法描绘出人情冷暖,不直接地表述,多了几分借物咏志的氛围。 通过清少纳言其他的作品也将春夏秋冬四季描绘成具体的景象,通过不同的特征表现了人们在四季变化中独有的情绪及人生不同的乐趣。 一代代日本文豪逐渐出现,他们能融会贯通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分析出属于自身民族特色的美学观念,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在他们分析大自然变化轮回的过程中。 例如日本作者德富芦花,他将大自然作为最了解自己的人,与大自然相互倾诉,对大自然展露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并将情绪寄托于大自然中。 虽然在结构上趋于合理且平缓,然而和他描绘的浓墨重彩的图画却形成了强烈的情景交融的独特韵味。 这不得不提到鸭长明的《方丈记》,他与其他纵情山水的作者不同的是,他选择了隐居山林的生活,并写下了对人生的回忆和叙述,在山林里隐居的生活使他觉得快乐舒适,通过自身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通过远离人群和城市的喧嚣,纵情山水之间,一草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每个细微的变化和观察,都能够使他获得喜悦,这是实现了作者从根源上就拥有的季节感和景物观。 通过辞藻堆砌起来的色彩美学,暗喻自身的情感,成为日本美学展现其独有的艺术方式之一。 [3]

  除了散文中极具存在的季节感和景物观,在日本小说中体现得也不少,这里不得不提到《源氏物语》,这部作品将历史与大自然的变化联系在了一起,通过大自然的景物,联系到人类社会,表达各个人物之间内心和性格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对人物的命运进行了象形化的手法比喻。 例如用秋风冬雪等季节性产物的表述,描绘了女主人被丢弃的伤感画面‍‌‍‍‌‍‌‍‍‍‌‍‍‌‍‍‍‌‍‍‌‍‍‍‌‍‍‍‍‌‍‌‍‌‍‌‍‍‌‍‍‍‍‍‍‍‍‍‌‍‍‌‍‍‌‍‌‍‌‍。 在景物描写加持下,更加把女主人公的身世描绘得凄惨,使读者能够与女主人公共情。 通过这种将自然融入感情的描绘手法,使这部作品在内涵方面以及深度的历史韵味方面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使文章更具代表日本时代变迁的现实意义,同时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也获得了成功。 作为日本的一种传统诗歌,包括了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 而日本三大歌集《万叶集》《古今集》《新古今集》作为现存最早的和歌总集,表现出了日本文学中的季节感与景物观。 作者通过将自身的情感寄托于大自然,山水、草木、风雪、鱼蛇之间,不用具体和直接的辞藻来描绘,就能够深刻地表达自身的情感。 例如在山黑人与山部赤人等作者所编写的作品中寄情于情,先是采用了清闲淡雅的方式,开创了后代同样以景抒情的创作方式。 影响到后来明惠上人等作者,也是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感情通过自然为依托表现出来,而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和歌作者都遵从对大自然的热爱,歌颂一年四季带来的不同的感受和体会[4]。

  四、结束语

  由于日本喜爱自然微观观察世界的特质,造就了日本人细腻易变和敏感的性格,这种性格特征反映了他们对于事迹的变化和自然景物的感触,更加敏锐,从日本的小说、散文、和歌等方面得到了很好体现。 季节感和景物观,同时也衍生出了日本文学“物哀”的特征,得到了大量日本作家的推崇,这种细腻的写作手法,使日本文学在世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黄慧.他者视域中的民族美感建构——以日本文学季节感的美感形成为鉴[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17(03):136-141.

  [2]孟冬永.中日文学总体特色比较刍议[J].北方文学,2017,(6):18.

  [3]岳琳.探究日本文学中的季节感与景物观[J].青年文学家,2019,(27):85-90.

  [4]金丽清.浅谈日语文学的创作背景对当今阅读者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7,(5):116-121.

  作者简介:石睿,女,侗族,贵州贵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日语教学、日语语言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9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