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楚璞玉琢磨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正文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楚璞玉琢磨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12-16 11:07

本文摘要:【摘要】 荆楚璞玉琢磨技艺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对荆楚璞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荆楚璞玉的琢磨技艺方面,并没有将荆楚璞玉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探讨荆楚璞玉的现状、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未来的发展方向

  【摘要】 荆楚璞玉琢磨技艺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对荆楚璞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荆楚璞玉的琢磨技艺方面,并没有将荆楚璞玉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探讨荆楚璞玉的现状、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将荆楚璞玉琢磨技艺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 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荆楚璞玉; 玉石

乡村振兴非物质论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不仅局限于乡村经济增长,还包括文化振兴、生态保护等方面。 把荆楚璞玉的开发、制作、销售与乡村结合,构建产业园,同时将产业园打造成旅游景点,有利于带动相关农副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绿色发展。 荆楚璞玉是荆楚地区所独有的,具有独特的地域性,通过对荆楚璞玉的宣传、璞玉人才的培养等措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荆楚璞玉琢磨发展现状

  (一)学术史追溯

  《湖北荆门市屈家岭遗址2015-2017年发掘报告》中提到,在屈家岭遗址中发现少量玉石。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报告》中提到,随葬器物以组玉佩为主,出土玉器有璧、环、珩、佩、牌、饼等。 《韩子浅解》:“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这是最早有关荆楚璞玉的文献记载。 明代“三袁”,即湖北荆州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在其著作《潇碧堂集》 《游集录室》中多次记录了三兄弟到长江荆江段寻找玉石的经过。 从考古和文献记载中证明了荆楚璞玉的历史渊源。

  2008年,彭晓山在荆州古城发现荆楚璞玉,经湖北国土资源学院及化勘院、国土资源部武汉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等单位鉴定,荆楚璞玉属石英质玉。 化学成分以二氧化硅(SiO2)①为主,摩氏硬度为6.5-7,折射率为1.53,密度为2.62g/cm3-2.68g/cm3。 荆楚璞玉产自江汉平原的第四纪下部砾石层中,荆州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占据开发璞玉的地理优势。 江汉平原4.2平方公里、第四纪砾石层玉质种类丰富等特点,为璞玉的开采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彭晓山的努力下,2020年荆楚璞玉琢磨技艺正式列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项目发展的脉络和体系

  1.构建全新发展体系

  彭晓山是荆楚璞玉琢磨技艺的传承人,在发现璞玉后送往湖北国土资源学院及化勘院、国土资源部武汉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等单位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为石英质玉,璞玉的材质得到科学检验。 之后通过新媒体(如视频、网站)对荆楚璞玉进行宣传,改变了传统技艺口口相传的单一模式,同时前往各地参加论坛、比赛等,扩大荆楚璞玉在全国的知名度。 荆楚璞玉的雕刻图案以楚文化为主,并复制一批荆州博物馆藏品,成品富有楚文化气息,突出了荆楚璞玉所独有的文化特性。 彭晓山在一系列准备后成立荆州市晓山璞玉开发有限公司,形成一体化经营,建立现代生产模式,提高制作效率。 并将璞玉琢磨技艺传授给儿子彭琳的同时,又收余胜超等人为徒,传授璞玉琢磨技艺,通过家族与社会传承,使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得到延续。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

  2.宣传体系构建

  彭晓山对荆楚璞玉的宣传没有局限于当地,而是面向全国。 为扩大荆楚璞玉知名度,彭晓山采取多层次的宣传策略。 荆州晓山璞玉开发有限公司刊印了大量讲解荆楚璞玉与和氏璧、秦国国玺之间关系的宣传册,在荆州市各社区发放。 同时接受荆州当地各媒介机构的采访,如荆州电视台、荆州新闻网。 以及个人多次携带作品参加展览、论坛、比赛等活动,在彭晓山申遗报告书②中记载:2014年5月,晓山璞玉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东交会参展。 在2013年11月,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中,玉雕《寿星》(A048)在“百花杯”获得优秀奖。 在各社区宣传荆楚璞玉与和氏璧、秦国国玺的关系,使生活在荆楚大地的普通民众更深刻地了解这片土地曾经辉煌的历史,有利于增强荆楚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 接受各媒介机构的采访,使荆楚璞玉的宣传面向更广的人群,它不仅局限于荆楚地区,观看电视节目的人以及一些璞玉爱好者,让大家在网上就可以了解到荆楚璞玉的相关信息。 彭晓山通过参加重要展览以及在大型比赛中获奖,打响荆楚璞玉的名号,使各个省份、各个地区的专业人士,对荆楚璞玉有进一步的认识。 在新时代下,高效利用新媒体宣传功能,有利于文化的推广与深入。 将荆楚璞玉打造成荆楚标志性文化品牌,成为荆楚地区靓丽的城

  二、荆楚璞玉在乡村振兴下的意义

  (一)文化意义

  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 在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发掘出土最大的耳饰,为中国最早的玉器,将我国雕琢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推进至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中期。 从古流传至今的“宁为玉碎”“润泽以温”等成语更是玉文化的体现。 在古诗文中也常用玉比喻和形容美好的人或事,如《诗经》中:“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用玉来形容女子的美貌。 从新时期时代一直到今天,玉文化延续几千年,一路见证着华夏民族的成长。 荆楚璞玉的重新发现,使中国玉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使中国文化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符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主要目标。

  2.弘扬地方特色文化

  楚国800年,一半在荆州,荆州地区滋养了楚人、楚文化,见证了楚国历史的兴衰。 楚人自古尊凤,将凤凰作为自己的图腾。 以彭晓山为代表的荆楚璞玉琢磨技艺将楚文化作为设计的主流。 彭晓山设计的玉器图案多以楚文化为基础。 把楚国时期盛行的几何纹样、花鸟龙凤以及造型张扬、夸张处理等方式运用在作品的设计中。 如作品《金凤腾飞》展示一只凤凰站在太阳上,表现荆楚先民尊凤崇火的历史渊源,也展示了当今古城人民拼搏腾飞的精神面貌‍‌‍‍‌‍‌‍‍‍‌‍‍‌‍‍‍‌‍‍‌‍‍‍‌‍‍‍‍‌‍‌‍‌‍‌‍‍‌‍‍‍‍‍‍‍‍‍‌‍‍‌‍‍‌‍‌‍‌‍。 作品《神龙超人》是典型的荆楚文化的代表,中间男人头上顶个太阳,两边一边推一条龙,凤凰在最上面,形容楚人可以撑起一片天。 这些作品的辨识度很高,一看就知道是楚文化。 还有一些作品按照荆州市博物馆收藏玉器的形状、大小、图案进行复制。 彭晓山将自己制作玉器的主题定位为楚文化,随着这些作品销往全国各地,促进了楚文化在全国的传播。

  (二)经济意义

  促进农村就业。 我国目前面临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乡差距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 农村的机遇、环境很难与城市相比,许多走出去的大学生不愿再回到农村。 为解决此问题,以荆州市为例。 彭晓山在2011年所成立的荆州市晓山璞玉开发有限公司,人员雇佣主要面向农村人口。 扩大荆楚璞玉开发、制作、外销规模。 建立荆楚璞玉采购、制作、外销一体化产业,建立产业园,将产业园的选址定在农村,人员雇佣主要面向农村人口,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为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对乡村青壮年而言,他们长期外出打工,农村已出现空心化现象,将他们重新吸引他们回到农村,既解决他们就业问题,又改变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对年长者可进行系统培训,教会他们琢磨技艺,在务农的同时进行雕刻,增加额外收入。 对乡村出去的高学历人员,提高福利待遇,吸引他们重新回到乡村,进行乡村建设的同时将城市一些现代化观念带回乡村,提高乡村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在解决农村人口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三、小结

  乡村振兴既要物质塑形更要文化铸魂。 乡村振兴的实质是通过乡村文化的复兴,实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现代城乡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伴随着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荆楚璞玉利用自身的独特性,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深入。

  注释:

  ①二氧化硅(SiO2),通常为石英形式,因其化学性质稳定和质地坚硬,足以抗拒风化。 其成分会因当地岩石种类及状况而不同。

  ②笔者于2020年11月06日在荆州市沙市区彭晓山家拜访了彭晓山先生,荆楚璞玉琢磨技艺申报书为彭晓山先生提供。

  参考文献:

  [1]梁启雄.韩子浅析[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60.

  [2]湖北省文物考古所荆门市博物馆 屈家岭遗址管理处.湖北荆门市屈家岭遗址2015-2017年发掘报告[J].考古,2019,(03).

  [3]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报告[J].文物,2009,(04).

  [4]陆文红.“非遗”传承人保护直面面临的问题分析[J].音乐时空,2013,(06).

  [5]张运德.中国和田玉的历史地位及生命力[J].西域研究,2009,(03).

  [6]李梅.考古中华 解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成立六十周年成果展[J].收藏家,2010,(10).

  [7]张宗登.从“二元融合”到“自成体系” —— 《楚辞》中的楚国设计思想谈论[J].美术与设计,2016,(06).

  [8]范玉刚.乡村文化复兴与乡土文明价值重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6(06).

  [9]高轩.“一带一路”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侨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构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07).

  作者:李梦如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9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