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学记》教学原则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启示> 正文

《学记》教学原则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启示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12-04 11:18

本文摘要:内容摘要:本文对《学记》教育思想进行讨论研究,并从教学原则角度探讨了《学记》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启示,希望能够为国际汉语教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学记》 教学原则 国际汉语 通过总结先秦以来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学记》提出了一系列教学过

  内容摘要:本文对《学记》教育思想进行讨论研究,并从教学原则角度探讨了《学记》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启示,希望能够为国际汉语教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学记》 教学原则 国际汉语

汉语国际教育

  通过总结先秦以来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学记》提出了一系列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包括启发诱导、藏息相辅、教学相长、豫时逊摩和长善救失等原则,本文就这五项教学原则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启示展开探讨‍‌‍‍‌‍‌‍‍‍‌‍‍‌‍‍‍‌‍‍‌‍‍‍‌‍‍‍‍‌‍‌‍‌‍‌‍‍‌‍‍‍‍‍‍‍‍‍‌‍‍‌‍‍‌‍‌‍‌‍。

  一.启发诱导原则

  《论语·子罕》中颜渊称赞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1]说明孔子善于使用启发诱导原则而让学生乐于向其学习‍‌‍‍‌‍‌‍‍‍‌‍‍‌‍‍‍‌‍‍‌‍‍‍‌‍‍‍‍‌‍‌‍‌‍‌‍‍‌‍‍‍‍‍‍‍‍‍‌‍‍‌‍‍‌‍‌‍‌‍。 《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提出“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喻”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诱导,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国际汉语教师运用启发诱导原则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能够“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达到激发学生智能、促进学生学思行全面发展的效果。

  汉语教学论文:《近现代汉语辞源》在汉语词源研究上的贡献

  刘珣先生指出“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启发式’”,[2]第二语言教学法中有一种人本派教学法叫做暗示法,“所谓暗示是指建议或诱导”,由此可见,启发诱导原则虽然是《学记》中总结出来的我国古代传统的教学思想,但是其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同样是适用的。 比如在课堂的提问环节中,国际汉语教师就要根据课堂氛围适时地提出难易适当的问题,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地追问,以达到引导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深入思考问题、培养学习者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效果。 例如在教完“差点儿”这个语法点后,教师要乘胜追击,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加深“差点儿”这个语法点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印象,促使学习者更加牢实地掌握这个语法点。 此时,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语境,“昨天很冷,玛丽穿了很短的裙子出去,快冻病了。 玛丽冻病了吗? ”,引导学习者用“差点儿”回答问题。

  二.藏息相辅原则

  《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意思是说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以及应有的课外休息要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学记》中对课外实践要与正课学习结合起来的原因做了这样的陈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 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事实上,《学记》此处所言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平衡正课和课外活动,既要使正课学习有条不紊,也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而且要使爱好有助于正课的学习。 这对于国际汉语教师来说,有极好的启示。

  国际汉语对于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掌握汉语这一交际工具和技能。 因此,课外实践对于汉语国际教育尤为重要,这就启示国际汉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言语对话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带学生到当地的唐人街或唐人社区去接触汉语交际圈,可以找几个自己的同胞朋友或同事跟学生做一些主题性的课外活动等等。

  总之,国际汉语教师要切忌“满堂灌”,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正课学习和课外实践的关系,使正课学习,即“藏”有序进行,学有所成; 使课外实践,即“息”丰富多彩,玩儿中有所获。

  三.教学相长原则

  《学记》中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的教育思想继承发展为“教学相长”,阐述为“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本义是说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所进行的教学实践也是一种学习,两者相互推进,使得教师不断地进步; 引申义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师生之间相互激励,彼此促进,共同取得进步。 不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相长”,国际汉语教师能够从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以促进自己的教学。

  “教学相长”,从本义来说,启示国际汉语教师要不断地从书本中学习和在教学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从引申义来讲,自古以来,无论中外,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双向互动的。 首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听说读写各种言语技能的操练,都不可能是汉语教师和学生一方可以完成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互动,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并适时地做出反馈,也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自省、自查,并及时调整不足。 此外,对于国际汉语教师而言,尤其是国外的从教者,需要面临着各种文化差异,那其实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本身就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是教师,要传授汉语知识,传播汉语和弘扬中华文化; 另一方面,也是学习者,通过学生了解对方的习俗文化,可以使自己尽快适应当地的生活,更好的应对必要的交际活动,以免造成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尴尬,从而使自己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在阿拉伯任教的王老师,之前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出席学校的一次公开活动时,为了突出重视,她穿了特意准备的中国旗袍,可是却因此遭到了学生们的反感。 这个案例中,如果王老师在平常注意了“教学相长”原则,向学生们了解了阿拉伯衣着风俗,就不会造成这样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情况了。

  教学相长原则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创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国际汉语教师处理师生协作、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育使命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国际汉语教师应该熟练掌握这一教学原则。

  四.豫时逊摩原则

  《学记》有言:“大学之法:禁于未发而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 不凌节而施之谓孙; 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短短数语,却道出了豫时逊摩原则的重要性,国际汉语教师如果能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必会事半功倍。

  (一)豫

  豫,就是预防的意思。 “豫”的对象包括两方面:一是品德方面,汉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学生走弯路,在学生的坏思想、毛病形成之前,将其消灭,因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品德方面。 比如为了防止学生养成迟到的坏毛病,在第一节课时,汉语教师就要立下自己课堂上的规矩,并列出惩罚细则,在以后的课堂中严格执行。 二是学习方面,汉语教师应在上课之前进行精心的备课,预见到所讲内容的重难点,以便在教学中采取对应措施加以强化,突出预见到的重难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时

  时,就是及时施教的意思,《学记》要求教学必须要把握住适当的时机。 其一是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习得汉语,尤其在语音和口语方面,儿童的成功率远大于成人,这就启示汉语教师一定要抓好这个关键期,加以利用。 其二是施教过程中,汉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 尤其是纠正学生偏误时,更要从偏误的性质出发适时地对学习者加以引导。

  (三)逊

  逊,就是循序渐进的意思,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要始终体现循序渐进这一教学原则‍‌‍‍‌‍‌‍‍‍‌‍‍‌‍‍‍‌‍‍‌‍‍‍‌‍‍‍‍‌‍‌‍‌‍‌‍‍‌‍‍‍‍‍‍‍‍‍‌‍‍‌‍‍‌‍‌‍‌‍。 其实这和“i+1”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学习者的认知活动是有规律的,国际汉语教师必须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原则,在学习者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难度,只有这样,才利于学习者的学习和进步。 比如,汉语教师在教授“正在+V”这个语法点之前,必定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动词才可以,不可能直接就教语法点。

  (四)摩

  摩,就是观摩,《学记》强调师生、同学之间的相互观摩和相互学习,认为学生要在集体中共同进步,若“独学无友”,则会“孤陋而寡闻”。 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更是如此,它是一个操练多于讲解的过程,尤其是国外的汉语教学,没有目的语环境,那么课堂就是主要的交际场所,国际汉语教师要在课堂上举行大量的交际性活动。 其实,在有的学习者进行操练演示时,对于其他学习者而言,是一个观摩学习的过程,如此循环往复,每个学习者就经过了多次的观摩学习,学习者的汉语学习绝不是“闭门造车”式的学习。 所以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国际汉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习者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包括良性的师生关系,也包括健康的同学关系,使课堂的参与者们在相互切磋中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难题,使学习者在互相观摩、互相纠正、互相鼓励、互相竞争、互相超越中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豫时逊摩原则对于汉语国际教育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国际汉语教师若能合理地借鉴和利用,必定能够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五.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主旨是说学生们因为各自的心理特点不同而常常会发生四种过失,教师要了解自己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发扬其优点,弥补其不足。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善救失原则。

  首先,从性格方面讲,拥有内向性格的学习者不喜欢说话,不善于甚至是根本不愿意表达自己,喜欢独处,不善交际; 拥有外向性格的学习者则活泼热情,喜欢交朋友,乐于并且善于表达自己。 国际汉语教师对于不同性格的学习者,既要发挥他们的性格优势,又要鼓励他们向性格对立面学习,以达到长善救失、助其学习的目的。 其次,从认知方式讲,审慎型学习者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开口,不利于口语能力的培养,但是有利于读写能力的培养; 冲动型学习者则恰恰相反,不怕犯错误,会非常活跃地发言,利于口语能力的提升,但是不善于思考、分析和归纳,不利于读写能力的提升。

  国际汉语教师就要对自己学生的认知方式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进而帮助学生趋利避害。 最后,从年龄来讲,儿童和少年善于模仿,相对而言没有面子包袱,敢于表现自己,再加上还在“关键期”内,利于习得准确、地道的汉语口音和口语,但是思维能力缺乏逻辑性、系统性,不利于读写能力的培养; 成人正好相反。 因此,国际汉语教师因龄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38.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98.

  (作者:李肖天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8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