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地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正文

地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9-02-18 10:13

本文摘要:摘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兴专业。专业建设要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等多方面构建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随着

  摘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兴专业。专业建设要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等多方面构建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类专业建设也日益加强。近年新兴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等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而产生的。科学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加以创新,是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

文化论文投稿

  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被称为的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近年来发展态势迅猛。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促进了经济贸易与文化发展并存,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稳步提升又提供了契机,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天津文化产业呈现了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形成了“文化天津,和谐社会”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产业管理方面(如会展、旅游、体育、娱乐、出版、网络、动画等)的人才匮乏,需要一大批既通晓专业知识,又懂得经营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也有了良好的契机。天津农学院是天津市属地方院校,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新建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目前我国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设置和发展方向各有千秋。或以文化资源开发与研究为重点,或以艺术市场经营管理为发展方向,或以媒体产业运营及相关产业为特色。天津农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方向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特别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急需一大批具备文化产业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改变农村文化产业现状,推动农村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个发展方向可以更好地发挥农业院校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所设计的用以培养特定专业人才的系统施教方式的总和,是针对特定专业学生所使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范型和塑造方式[1]。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配置等要素。

  2.1 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文化产业是一个由十几个行业组成的庞杂产业群,它的培养目标是多元的。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人力资源的状况不容乐观,行政管理和艺术类专业背景出身的人员远远超出了经营管理类出身的人员的数量,造成该领域人才呈现经营管理能力欠缺,而文化产业部门的编导及制作人员多余的局面,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深厚的产业理念的策划、管理类的复合型人才匮乏[2]。这也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天津农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伊始,就定位在提高学生文化产业的经营与管理能力上,确定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远的文化视野、较高的文化素养,先进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的策划与管理能力,掌握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在文化企业、文化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及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与管理、文化市场营销、文化类项目的策划、企业文化建设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2 完善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要根据时代发展和专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修订培养方案。根据培养方案中“学生要具有文化产业管理、营销、策划、经纪等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三个课程群组成。一是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史、中西方文化比较、艺术鉴赏、公文写作等,在文化学方面为学生奠定基础,让学生通晓文化的规律与特质,熟悉文化的历史演变,引导学生形成深厚、宽广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视野。二是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让学生掌握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原理和方法,如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文化产业管理概论、影视产业经营管理、演艺娱乐经营管理、项目评估与管理等,为学生从事文化产业领域的营销、品牌运营等方面的工作做充分的准备。三是经济学类课程,如文化产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文化资源概论、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让学生懂得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对文化产业的运作过程内在规律了如指掌,对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自如[1]。

  通过融合,使三类课程形成教学要素之间的合力,以实现培养应用型和经营型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把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科研与实践能力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包含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三大门类,现代传媒及信息技术领域也与之密切关联,教师的专业背景不同,可以通过分工协作形成合理的学术支撑体系;从能力结构上,合理搭配教师的科研、教学、实践方面的优势。天津农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很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科班出身的,主要来自文史哲、艺术、管理、经济等专业[3],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不尽人意。所以,一方面是教师通过自学调整专业,校方也创造条件对专业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帮助教师实现专业转型;另一方面是把专业核心课程分出一部分课时,聘请行业内有影响的人担任兼职教师,传授其实践经验,也可开讲座来弥补现有师资实践经验的缺乏。

  2.4 开展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2.4.1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优化课程结构

  借鉴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结合我国行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不断优化文化产业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针对性,注重课程的实际效果。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上,要立足于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突出该行业领域人才所应具有的素质素养,并且根据市场需求,围绕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一核心制定课程建设方案,不断修订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4.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搞好实践教学

  第一,组建学生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和组织。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充分发挥自身在文化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优势和能力优势,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做到活学活用。目前学校开办了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如天农影视剧团、嘉年华文学社、桃灼汉文化社等),学生还创建自己的“实验田”,自行申请、创立与文化产业相关联的协会[4]。如设立文化创意协会,协助全校其他社团和协会做好相关的宣传图片与展板的收集、筛选、制作和布置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宣传和文化创意活动,每期展示的主题也各不相同。如每年的迎新晚会、元旦晚会,都从策划、组织等不同的角度展现校园文化和自身创意,使学生通过活动切身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和影响,体悟校园文化在生活中的作用,储备文化创意及管理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推荐阅读:《东南亚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59年,是由暨南大学主管、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主办的国际问题类学术刊物。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18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