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档案概念泛化的表现特征和原因> 正文

档案概念泛化的表现特征和原因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8-04-03 15:18

本文摘要:这篇档案管理论文投稿发表了档案概念泛化的表现特征和原因,随着新的历史阶段的到来,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篇档案管理论文投稿发表了档案概念泛化的表现特征和原因,随着新的历史阶段的到来,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档案的概念化就是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理性认识档案概念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贵州档案杂志

  关键词:档案管理论文投稿,档案概念,档案文化服务

  一、档案概念泛化的表现与特征

  1.档案概念泛化的表现

  档案概念外延的拓展,是档案概念泛化的主要表现。这种拓展从与档案关系的紧密程度看可分为三种情况。即和真正意义上的档案有一定关系的、毫无关系的和基于档案文献或档案信息的“档案”概念。而不同的媒介传播类型又将这些泛化的档案分为视节目类、广播节目类、图书杂志类和引用档案。引用档案就如书名包括档案二字的推理小说,将内容与档案无关的事物冠以档案之名,吸引受众眼球。此外,口述档案与实物档案作为档案概念泛化过程中与档案学术概念最为接近的新兴档案一直备受争议。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一定是档案概念泛化的产物,至于二者是否符合正统档案的概念,还需要通过对他们所包含的具体对象进行细化分类才能确定。

  百度搜索档案一词,北京卫视纪实栏目《档案》占据首页百分之九十的词条,然后是各省市的档案馆网站。此外,还有少量档案文化产品的淘宝链接。在“当当网”搜索档案,出现的书目百分十分之九十为档案专业教材和专著,还有极少量的非档案小说。如:犯罪心理学档案。这反映出对档案概念的泛化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而且社会对档案概念的滥用现象,只是极少数的个别现象。

  2.档案概念泛化的特征

  一是世俗化。我国世俗化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变。有学者指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80年代末,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类似西方的“祛魅”或曰世俗化运动,我们称之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此基础上新公共性开始生成,个人意识开始觉醒。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的世俗化代表是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最早的大众文化以从港台传入的邓丽君的流行歌曲为代表。这种“靡靡之音”和文学思潮一起,培养了既具有自主性、独立人格的新颖个体。90年代的世俗是一个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世俗,是盛行身体美学与自恋主义文化的世俗,是去公共化的世俗。” 因为档案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性,因此档案概念泛化的世俗化特征,更多强调的是大众文化的层次。从媒体档案热催生了一大批档案接地气的“档案”,赋予了档案概念泛化的世俗化特征。如《国宝档案》栏目、《明星档案》等。这是为了满足社会普遍存在的档案相关事物的用语需要,同时也拉近了档案与公众的距离。

  二是动态性。Fairclough关于批评话语分析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变迁中分析档案概念泛化的特征。“批评话语分析思想的核心主题是关注话语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话语和其他社会层面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历史变化性。不同历史时期话语的社会功能既有连续性,同时又存在着质的差异。一种话语从一种实践进入到另一种实践蕴含着这一话语和实践在后者中的再语境化,以及新的要素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杂合。”档案概念泛化的动态性强调的是一种关系性,具体来说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具体的话语实践与变化的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档案概念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档案概念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实践中既保留原有要素又不断被再次赋予新的要素,实现新的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反作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社会的再次变革。只要话语被成功的再语境化,话语就会被转化成新的社会关系。

  二、档案概念泛化的原因

  1.内部原因

  第一,档案的性质助力档案概念的泛化。“学界一般认为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之一,但这一属性并不是表现的很固化,而是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动态性的特点。因为事实上,并不是除了某种具体的信息物,其他都不是档案,许多信息物只要对于考证以往历史事实具有程度最高、最可信赖的原始纪录作用,人们就会将其视作档案。”档案凭借其比其他信息更具有真实可靠性的特点,在虚假信息泛滥的信息社会,受到了媒体和公众的信赖与关注。同时,档案内容的历史性与文化性也迎合了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但由于古代档案服务于中央集权加上档案机密性的特点,使档案管理存在封闭性的传统。长期以来的“高冷”形象导致社会公众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缺乏认识基础,于是出现了档案名词的滥用现象。

  第二,档案工作的泛化引起档案概念的泛化。档案工作的泛化起源于对文档一体化的思考。随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正式提出标志着档案学研究泛化的开始,该理论将档案的概念向文件生命的最前端推移至文件的产生。由此产生了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的思想萌芽,这为档案概念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思想基础。20世纪80年代,为了将国家重要专业档案集中到各级档案馆保管并统一提供利用,档案界提出了“大档案”的观点,扩大了档案的外延。

  特别要指出的是,档案概念的泛化不等于档案管理的泛化。档案概念的泛化并不意味着泛化的档案最终都要被移交到各级综合档案馆。这和针对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工作实践而提出的“大档案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虽然二者都在强调档案概念的拓展,并且所包含的对象有交叉。但是二者的形成截然不同。一个是为了弥补管理空白而认为提出,另一个则是对社会现象的客观描述。“大档案”中包括的档案更具管理保存价值,而档案概念的泛化中包罗的“档案”则更侧重满足公众需求。

  第三,档案学者的学术观念促进档案概念的泛化。档案学科之所以能够屹立于学科之林,与档案学者、档案工作者开放的学术思维和工作理念密切相关。在学术上,档案学者主动拓展研究领域,虚心借鉴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积极引进西方的学术前沿。在工作上,档案部门积极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方法、克服被边缘化。这种开放的学术理念,让档案学者随着社会时代的变革和档案实践工作的开展对档案概念不断刷新。

  此外,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利益的驱使另某些档案学者放弃了学术信仰,投身于经济利益大和权力导向强的研究领域,忽视了档案科研的现实意义,为了强行出新而滥用档案概念。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加速了档案概念的泛化。

  2.外部原因

  第一,社会实践方式和记录方式变革的要求。首先,社会活动领域的扩大、社会分工的细化导致新的社会问题产生。比如民生问题、医疗问题、专利问题、信访问题等。这使得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重要程度发生了变化,一些曾经没有被划分到档案类别中的隐性档案,因此而变成了显性档案。为了适应这些新的客观存在并为其提供参考凭证,与之相关的民生档案、医疗档案、专利档案应运而生。其次,科技发展带来了记录方式的变革。电子文件、网络档案、多媒體档案的大量出现以及媒介传播技术的普遍使用,让档案的形式更加多元,载体更加生动,利用更加便捷。对这些多元的新生档案的描述需要更新档案的概念。

  第二,国家文化战略和信息战略的导向。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各个领域开始注重与文化的交融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档案部门作为国家文化事业单位,紧跟政策方针,拓展工作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与相关行业及部门的合作,推出各种档案文化记录片、档案文化产品,档案文化产业也应运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泛文化现象,催生了档案概念的泛化。此外,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政府信息公开、档案资源共享等档案政策的出台,扩大了档案公开的范围,推动了档案利用服务的转型。覆盖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利用更便捷的档案服务模式,提升了社会档案意识,促进了社会档案观念的转变。公众档案情结的激发为泛化提供持续的动力,档案概念的泛化又满足公众多样的需求。

  第三,后现代思想的融入。新来源观的提出,反映了以过程化和多元论为特征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档案概念外延拓展的要求。正如新来源观的提出一样,档案泛化也有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子。“后现代社会是对现代社会存在的科学权威的重新反思,同时对文件的概念提出疑问,认为文件不是客观的事物,一切文件都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塑造、展现、象征、编写。”库克认为“现代社会中档案不再被视为静态的实体,而是一种动态的虚拟的概念;档案不再是人类活动的被动产物,而是个人或社会组织所从事的社会活动的积极体现;档案不再是产生于稳定的、垂直的行政体制中,而是产生于现代网络系统中的动态平衡的体制。”后现代主义观点对档案概念的重新定义实际上是档案概念内涵的拓展,这与档案概念泛化所表现的外延拓展相得益彰。而现代化科学理论存在的对理性过分迷信和对西方盲目崇拜的两大误区,导致人文精神的缺乏和中西理论差异化的模糊。这就在无形中扩大了档案的所指。

  第四,信息文明的影响。信息时代孕育了信息资源知识管理的理念。档案学科和信息资源、信息知识的关系,引起了档案学者的广泛关注。信息资源知识管理的理念为档案科研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拓展了档案的研究领域和工作范围。受到这种理念影响的还有社会大众。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使得公众对档案利用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档案部门对信息时代衍生的各种档案信息资源加以关注。

  三、档案概念泛化的评价与启示

  1.档案概念泛化的学术观点

  关于档案泛化的观点,说法众多。郭红解认为,“泛档案”现象的出现有历史必然性,它折射出社会上档案观念的嬗变和档案人开放、包容的姿态;高大伟认为,“档案泛化”并非绝对合理,但通过对它的扬弃,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让“制度档案学”勾兑些“人文”内容的方法;徐欣云认为档案概念的“泛化”其实也就是其“日常用语化”的过程,这种现象对于语言的发展是无害的,我们应当主动接受档案概念的“泛化”。

  综合上述观点,档案界对于档案概念的泛化现象大多还是持包容态度。档案概念的泛化是基于时代对档案的需求进行的档案概念外延的拓展,虽然社会上存在档案概念滥用的情况,但这也并非出自恶意,而是来自公众对于档案缺乏深入了解和其档案意识或档案文化需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泛化的档案概念产生于档案与非档案之间的模糊区域,体现着新领域对于档案的新认识。媒体和公众对档案的概念是一次诠释,而专业档案人员则是二次诠释。这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2.档案概念泛化是历史趋势

  “电子文件取代纸质文件成为必然,电子文件特性要求实现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电子文件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都纳入档案的范畴。同时,人们对信息、知识需求的提高,要求档案部门提供的更多的隐性知识、非正式文件和外部信息。”时代的变革催促档案实践的变革,也意味着档案基础理论的革新。旧有的理论支撑不了现实的时候,就会被历史淘汰。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概念体现时代,时代影响概念。档案概念的泛化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趋势。同时“泛档案”又会反作用于这个时代,带来许多新的发展和问题。档案概念泛化只是档案概念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渡阶段,是历史中的一个短暂瞬间。

  3.档案概念泛化是机遇也是挑战

  档案概念的泛化现象对于档案部门而言是机遇。首先,档案概念泛化不仅指明了今后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而且为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其次,档案概念泛化推动档案管理的升级和档案科研的发展。有利于扩大档案收集范围、优化馆藏资源结构、拓宽档案工作领域、开拓档案学科的研究视野。最后,档案概念泛化,引发了社会对于档案空前的关注,提高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

  档案概念的泛化现象对于档案部门而言是挑战。由于档案概念的过度解读,一些不具备档案属性和特点的档案名词在媒体和网络的催化中诞生。虽然短期内赢得了人们对档案事业的关注度,但容易误导公众对档案的理解,模糊当工作边界,不利于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社会普遍对于档案的理解并不全面准确,但也不能因此而教条的排斥档案泛化。档案的泛化可以极大地拓展档案学的研究领域和档案工作服务范围。我们档案学者和工作者应该抓紧社会对于档案高度关注的契机,积极宣传档案和档案工作,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档案观念,肩负起划清档案学术概念与泛化档案概念界限的责任。同时要在思想上转变观念,主动接受,积极参与,加强引导,借此平台促进档案文化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和档案馆社会地位的提升。

  四、结语

  未来档案的概念可能会朝着更加泛化的方向发展,在更长的时间后,也可能达到一个泛化量的积累顶点,进而发生同一的质变。这要取决于社会实践和档案学研究的发展状况。但是无论最后档案概念走向何处,这个时代档案概念泛化的热潮,对档案事业来说都是一次成长。档案科研和工作人员应正视档案概念的泛化,彰显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广阔的视野。同时密切关注、积极参与、因势利导,积极进行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创新,服务于国家档案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强国的目标。

  推荐阅读:《贵州档案》档案学刊物。交流省内外档案工作经验,宣传档案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促进档案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介绍档案学及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16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