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和传播> 正文

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和传播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8-03-02 11:38

本文摘要:这篇文化传播论文发表了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和传播,文化传播是旅游产业的内生动力,文化旅游已经是国民经济的朝阳产业,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论文对文化传播理论进行了梳理,论文总结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新媒体手段,希望对旅游行业的发展有所裨

  这篇文化传播论文发表了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和传播,文化传播是旅游产业的内生动力,文化旅游已经是国民经济的朝阳产业,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论文对文化传播理论进行了梳理,论文总结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新媒体手段,希望对旅游行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艺苑文化

  关键词:文化传播论文,文化传播,艺术性,新媒体

  一、文化传播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内生动力

  随着“十三五”战略规划的实施,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国际经济的下行刺激国内需求的增长,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动了休闲需求市场的蓬勃发展,这些都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在宏观环境下的机遇。从近两年的行业现状来看,旅游行业已经有了质的变化,由以前的卖门票发展成为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性大产业,在这其中,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新风尚,2015年全国十大热销景点中,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北京高居榜首。

  在这一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被称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文化旅游将成为中国各大城市旅游发展的新领域、新引擎。旅游在文化的熏陶中得以丰富,文化在旅游的认识中得以传承,然而,目前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在文化传播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旅游者在项目中的游玩也仅限于观光,文化的传播有限,有些甚至与大众的生活相去甚远,类似一座孤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朝阳产业,这种美好的前景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不符。

  二、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源头及脉络梳理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曾提到:“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所以我们认为当城市资源逐渐枯竭,文化才是城市最大的不动产。”

  (一)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生命和灵魂

  CI理论的核心是观念体系是原点,形象设计围绕观念体系展开。在以往的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被忽视,呈现出各个城市千篇一律的现象。国外的城市也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美化运动,从早期的形式美化到之后重视城市本身的特有文化,并提出只有尊重城市文化,才可能创造出鲜明的、有特色的外在城市形象要素。当代美国著名城市学者芒福德从文化与城市的关联中揭示城市本质,强调城市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文化“磁体”和“容器”,是用来贮藏、孕育、提升和传承文化的,并在《城市文化》中主张复兴城市和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传统观念和生活理想的重要载体。

  (二)反思是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文化传播的本质

  英国传播学代表人物里费斯认为,每一个文化因素都是由这种或那种文化带来的现存因素,即文化因素是文化传播的状态。芝加哥学派将传播视为人类关系的本质,认为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符号互动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是文化人类学发生质变的标志,其在人类学理论学说中凸显了反思倾向。后现代人类学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指结构主义之后力图摆脱结构概念影响的后结构人类学;另一种则是指质疑人类学学科功能和性质本体问题的人类学潮流,被称为反思人类学。

  没有无文化的社会,更没有无文化的个人,所有文化形式都凝结着人性的意义。时代变迁,传统文化已经离我们非常遥远,传统精神走入现代肯定不应仅仅是传承,还有怀疑、思考、判断、讨论。对于任何文化型旅游城市或者地区来说,弘扬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以新的方式让人民了解、喜爱传统文化,只有每一个人的知识、思考力得到增长,整个社会的文化才会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态势。在传统文化普遍缺失的今天,历史景点更应该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以帮助现代人了解我们的历史,启迪我们的思维,创造我们的未来。

  三、艺术性展示是西方历史文化传播的共识

  文化人类学的传播学派提出文化与传播是血肉相连的。文化要想发挥政治、宗教、社会的功能,必须传播;文化传承必须依赖建筑、艺术、语言、物化符号的传播;文化要唤醒蓬勃的生命力,更需借助传播。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方式成为当今世界文化传播的主流,后现代主义不是为了规范,更多的是一种对话和沟通以及个人立场的理解。

  在沟通的视角下,艺术性是西方在公共领域文化传播方面的一个主流共识,在西方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唤醒城市文化的思潮也促使西方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艺术性在这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也悄然改变着。从早期的权力公共性、审美公共性到文化公共性,这种原则改变反映了西方对于城市文化重要性的高度认知。艺术性并不能等同于美术,其本质是通过多样性的艺术手法去创造一个“场”,通过艺术把个体拉入“场”中,让个体在这种“场”中体验、感受文化,这里是以西方心理学和符号学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的。关于城市文化的实践更强调其空间的艺术性展现,其理论的源头应是西方建筑史关于公共空间认识的延伸,西方的广场、博物馆等都非常注重大众对于空间艺术的深层诉求。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向人们集中阐述了一种在人类感知程度上理解城市形态的理论,他将目光聚焦在环境感知和场所构建上。

  四、新媒体手段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应用

  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传媒日新月异的年代,传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必须与媒介的发展同步。

  (一)多样化的感知手段

  目前,文化旅游项目的传播手段更多的是过去完成式,我们要想增强体验与感知,必须呈现“活态的历史与文化”,除了文字,还必须加入其他的传播手段,如物化载体、口头传播、诗歌、多媒体、互动媒体、行为艺术、事件。比如地方风物,其是当地文化经过时代演变流传下来的精神产物,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创新迈向了新台阶,针对地方风物文化的缺失,我们可以重新考虑文化传播形式,研发新的交互展示平台,开发文字、二维图像、音频、视频、三维虚拟等多媒体展示功能和实时交互功能,使用户从新的角度去了解地方风物文化,这一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数字化整合设计将成为人们感受城市文化的新载体。

  (二)深度的解释性媒体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说到底,文化就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任何文化旅游项目的文化传播都必须依赖新媒体的传播。传统媒体是二维的,而网络宣传则是多维的,网络的多媒体、超文本格式文件,受众可以对其感兴趣的文化旅游项目信息进行更详细的了解,这种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宣传形式将大大增强网络宣传的实效性。在今天,网络新媒体的种类是非常多样的,如二维码、旅游景点网站,甚至是网络图书馆的应用。

  这一过程应强化媒体整合功能,如在旅游景点的网站上加入央视等制作的纪录片视频,或者是某杂志的深度新闻报道。在新一季的《一本书一座城》中,摄制组沿着古丝绸之路,选择了西安、银川、乌鲁木齐、福州、圣彼得堡、伊斯坦布尔、布拉格、罗马八座城市,通过经典作品及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示城市的文化基因,他们当中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帕慕克,也有对西安满怀深情的中国作家贾平凹。这些鲜活、有深度的城市文化更应该通过旅游项目网站向全世界的人们二十四小时无间断传播。

  参考文献

  [1]芒福德(美).城市文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3.

  [2]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群言出版社,2016:18.

  [3]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2.

  [4]凯纳(英).符号的故事[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63.

  [5]贝拉迪克斯(英).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50.

  作者:郭学工 单位:西北大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艺苑》(双月刊)创刊于2005年,是由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主办的综合艺术类刊物。以发展与繁荣文化艺术事业为办刊宗旨,以审美、自由、平等和宽容为价值选择,传达艺术经验,体验艺术审美,关注艺术流变,展示艺苑成果,为艺术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构建良好的艺术交流平台。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15883.html